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大英帝國的世界學生:《巴別塔學院》的牛津大學,與混跡殖民核心的少數族群

2025/01/21 王敏而

華裔美籍小說家匡靈秀2022年作品《巴別塔學院》,雖為奇幻架空歷史小說,但以牛津...
華裔美籍小說家匡靈秀2022年作品《巴別塔學院》,雖為奇幻架空歷史小說,但以牛津大學、英國殖民反思歷史為背景,值得一讀。 圖/美聯社

19世紀的牛津大學,作為當時大英帝國核心,在英國殖民歷史中如何向全球投射影響力?牛津大學身為英國保守勢力的大本營,內部如何看待來自世界各地的學子?這些大哉問,華裔美籍作家匡靈秀在2022年長篇小說《巴別塔學院》提出了自己的見解。此書背景設定在1830年代左右的大英帝國和牛津大學,雖然是架空歷史,又有許多奇幻文學色彩,但對同樣在牛津大學求學過的筆者而言,小說中許多觀察與體悟可謂絲絲入扣。

《巴別塔學院》的故事始於華裔主角羅賓,他從廣州被一位牛津大學教授收養,從而獲得赴牛津深造「翻譯」這門學科的機會。深入了解這本小說,可以從三組關鍵字切入:四位主角的人物設定、「銀條」和「赫密士」。本文將首先解析主角人物設定,將後面兩個概念留待下文分析。

書中4位主角的人物設定圍繞著一個核心議題:在面對牛津大學這個由英國白人男性所建構的體系中,來自不同國家、族群,乃至不同性別的個人/群體如何回應這個體系。不可諱言,其中涉及許多性別、族裔、膚色的政治問題。或許在某些讀者看來,這種設定流於過度「政治正確」,但匡靈秀筆下描繪的許多細膩、幽微,近乎不可言說的各種複雜的政治問題,許多層面都反映了牛津大學的現況。


以下內容將透露並分析書籍情節,請斟酌參考


在《巴》書故事之中,「翻譯」擁有神奇的魔力,如果能夠在銀條的兩端準確刻上「同一個概念在不同語言中相對應的詞彙」,就可以讓銀條實現此概念所指涉的效果。例如,中文的「無形」和英文的「invisible」。如果使用者可以熟練掌握兩種語言對於此概念的精隨,銀條就能讓使用者隱形不被人發現。

在牛津的生活中,羅賓結識了其他三位主要角色:雷米、薇朵瓦和蕾媞,同時有機會接觸到反抗組織「赫密士」,最終選擇加入該組織,對抗牛津大學及其背後的大英帝國。小說的終點是中英鴉片戰爭前夕,羅賓和赫密士試圖以微小的力量對抗整個大英帝國,終究功敗垂成,羅賓以身殉道。

小說《黃色臉孔》作者匡靈秀獲得文學界最高榮譽之一的美國圖書獎。圖為她2023年入...
小說《黃色臉孔》作者匡靈秀獲得文學界最高榮譽之一的美國圖書獎。圖為她2023年入選時代雜誌百大未來人物。 圖/美聯社

▌羅賓.史威夫特

主角羅賓是出生於廣州的華人男性。母親因霍亂早亡,11歲的羅賓便成為孤兒,之後被牛津大學的勒維教授收養,一步步獲得進入牛津大學就讀的機會。一切看似平步青雲,麻雀變鳳凰,但與此同時,在牛津大學的經歷卻也讓他一點一點生出對抗這個知識帝國的想法。作者在羅賓的角色設定與轉折上至少有兩點特別值得深入討論。

首先,羅賓是四位主要角色中唯一沒有「本名」的角色。不知道讀者在海外遊學/留學甚至僅是旅遊時,是否被問過:你/妳叫什麼名字?各位的回應會是什麼呢?是我叫Mike、David、Sally、Cathy…等等這些既不知何時獲得,也不知道為什麼這個符號能夠代表自己的「英文名字」呢?過去在台灣,有不少人在學習英語過程或在職場中曾經取過英文名字,然而隨著海外交流增多與國族認同強化,愈來愈多台灣民眾也體認到「名字代表個人」的意義,開始更願意、甚至積極使用羅馬拼音。例如,筆者名字的羅馬拼音即為Min-Erh Wang,即便對英文使用者來說相當拗口,但無疑才是更能讓他人得以了解自身的管道。

正因為名字是代表自己的符號,往往也象徵一個人的身分認同。然而,羅賓在書中從頭到尾的名字都只是「羅賓」,從未出現過他真正的中文名字,暗喻了在歐美國家中,華人是一群沒沒無聞、不嘗試出頭,反而企圖將自己融於背景中的群體。這與下文中另一位男性角色雷米,形成一組明顯的對比。

其次,是羅賓從外人眼中事業蒸蒸日上的年輕牛津學者,逐漸轉向地下對抗組織「赫密士」的原因。當時的羅賓已是牛津大學學生,只要照著養父勒維教授鋪好的道路前進,一輩子衣食無憂只是低標,物質生活大富大貴也並非癡人說夢。

但是勒維教授在對話過程中,從不掩飾英國白人男性本位的中心思想,終究透露出對其而言,會講中文的羅賓只不過是可以用來實踐特定功能的工具,而羅賓生母死於霍亂一事,在勒維心中無足輕重,因為「她不過是個女人而已」。轉頭,勒維便跟另一位年輕白人男性學者繼續熱烈討論學術話題。羅賓被排除在外之餘,還要如傭人一般,幫忙去跟管家太太交代一聲,記得為他們泡杯咖啡。養父日常言行所呈現出根深柢固的歧視和疏離感,正是促使羅賓轉向反抗組織的關鍵。

牛津大學划船隊歷史悠久,《巴別塔學院》兩位男性主角也曾加入划船隊,享受菁英人生。...
牛津大學划船隊歷史悠久,《巴別塔學院》兩位男性主角也曾加入划船隊,享受菁英人生。圖為2024年牛津劍橋賽艇對抗賽,深藍色為牛津隊。 圖/路透社

▌雷米

羅賓的好友雷米(Ramy)來自印度,全名是拉米茲.拉菲.米爾札(Ramiz Rafi Mirza)。羅賓與雷米第一次一起探索牛津的場景,不只是揭示兩人不同的性格,更象徵著面對「如何在菁英白人社群中自處」這個問題時,兩種截然不同的策略。中英混血、皮膚偏白的羅賓,採取的策略是盡量抹平自己與白人的差異,盡力讓自己在除了膚色之外的各方面「成為一個白人」,以獲取認同。

雷米的策略則是另一個極端:反正膚色差異終究不可能抹平,那不如自我「東方主義化」,將自己帶入「英國對印度人的刻板印象」之中。於是雷米開始雲裡霧裡地向商家們宣稱,自己來自印度一個特定區域的王室,因此有別於(街道上常見的)流落於英國的落魄印度裔水手及僕人。透過這種「秀異」的修辭,雷米將自己納入英國人可以理解的範疇中,又試圖凸顯自己高於那些刻板印象與底層者的不同之處。如此以來可以給人「印度貴族」的印象,讓自己匹配上牛津大學「貴族學校」的形象;也讓自己在逐漸追求「多元平等」風氣的英國社會中,趁機佔據一個能代表「印度人」的話語權。

但殊途同歸地,無論採取哪一種策略,羅賓或雷米在這個體系中終究都是不受待見,也因此,雷米最終也義無反顧投入了赫密士的活動中。

《巴別塔學院》亦稍微探討了源自英國殖民地的南亞裔,如何融入英國社會。圖為示意圖,...
《巴別塔學院》亦稍微探討了源自英國殖民地的南亞裔,如何融入英國社會。圖為示意圖,印度裔英國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奈波爾,他在1950年進入牛津大學就讀。 圖/美聯社

▌薇朵瓦

主角好友薇朵瓦.戴格拉夫(Victorie Desgraves)是一名黑人女性。書中前段對薇瓦朵的出身背景並未過多著墨,只知道在抵達牛津前,薇朵瓦來自巴黎。直到書的最後,作者才解釋了薇朵瓦的故事。她來自加勒比海的海地,先因國家內亂隨母親逃亡到英國,母親又被送至巴黎擔任一位教授家中的女僕,實則近乎奴隸。而教授的女兒一直以為薇朵瓦是來自非洲,折射出白人對黑人的漠不關心。

薇朵瓦來到牛津之後,匡靈秀並未在書中特別凸顯她和下一位白人女性角色蕾緹在日常生活上的不同,反而傾向將她們畫為同一陣線,諸如兩人都會因為身為女性而被禁止進入博物館。這樣的塑造,使得薇朵瓦的角色形象略顯扁平,沒有從薇朵瓦的角度闡述黑人女性和白人女性可能受到的差別待遇,所以無法完滿解釋為何薇朵瓦和蕾緹對赫密士有著截然不同的態度。

薇朵瓦在加入反抗組織之後,重新找回自己對海地的認同感,並與羅賓在抗爭活動中堅持到幾乎最後一刻,最終才選擇繼續活下去,不放棄追尋未來的希望。畢竟與整個帝國對抗是不可能取得勝利的,至少不可能是一蹴可幾的勝利,必須要有人長期的敢於和體制對抗,才有可能從內部一點點地改變現況。

英國種族衝突雖不若美國一般火爆,但系統性歧視問題仍相當嚴重。圖為非裔女性參加20...
英國種族衝突雖不若美國一般火爆,但系統性歧視問題仍相當嚴重。圖為非裔女性參加2023年抗議針對女性施暴的示威運動。 圖/美聯社。

▌蕾緹

主角好友蕾媞西亞.普萊斯(Letitia Price)不是個邪惡的人——這是匡靈秀在闡述蕾媞的段落時,開宗明義的第一句話。會需要這樣宣示,自然是因為小說情節發展至此時,面對死黨羅賓、雷米、薇朵瓦紛紛加入反抗組織赫密士,蕾媞做出背棄朋友的決定,背後必須要有一個十足充分的理由。對蕾媞而言,這個理由是「國家」。

蕾媞的父親是位將軍,她從小就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甚至有機會學習一些當時鮮少有人能夠接觸的技能,例如使用槍械。縱然天才早慧,但小時候的蕾媞因為是個女孩,所以從不被父母寄予厚望,所有關注和資源都被投入在哥哥身上。直到哥哥入讀牛津大學,卻因適應不良而草草結束生命之後,蕾媞才成為哥哥的替代品,獲得了到牛津求學的機會。

即便因為女性身分,讓蕾媞無論在家裡還是在牛津都受到一定程度的排擠,但作為一位家教良好的「英國玫瑰」(見註解),蕾媞最終在「朋友」和「國家」之間選擇了後者,甚至不惜親手開槍打死與自己互生情愫的雷米。換言之,蕾媞這個角色側面勾勒出後殖民議題的複雜性:在面對類似的主流體制壓力時,並非所有「相對弱勢」的族群都願意團結一氣對抗這個體制,而是可能因不同層次的個人考量,最終選擇站在體制的一方。

▌下篇接續:〈暴力的必要性?《巴別塔學院》的華裔反抗與大英帝國的反應〉

一名女子手持印有英國國旗的雨傘,站在英格蘭銀行前廣場。 圖/美聯社
一名女子手持印有英國國旗的雨傘,站在英格蘭銀行前廣場。 圖/美聯社

註:英國玫瑰(English Rose) 是一個用來描述英國女性特質的比喻,代表英國文化中對典型女性美的理想化形象。其形象來源於維多利亞時代,背後意象包括:嚮往鄉村田園生活的「自然美」形象;溫婉、善良、謙讓卻堅毅的人格特質,從而也隱含了英國文化/身分認同,甚至自豪的象徵意味。

責任編輯/王穎芝

推薦閱讀

大學城、空間與階級:牛津的鎮民、紳民鬥爭史

英國溫拿複製機:E for 伊頓公學

校園的銅像政治:牛津大學的轉型正義爭論

王敏而

牛津大學音樂學博士。研究興趣為後殖民理論以及東亞國家如何回應西方音樂傳入後所造成的衝擊,平時也涉略二戰後當代東亞政治/經濟/文化發展史。

作者文章

華裔美籍小說家匡靈秀2022年作品《巴別塔學院》,雖為奇幻架空歷史小說,但以牛津...

大英帝國的世界學生:《巴別塔學院》的牛津大學,與混跡殖民核心的少數族群

2025/01/21
牛津大學是英國最重要、悠久的知識體系核心,和殖民帝國擴張史的關係也是千絲萬縷無法...

暴力的必要性?《巴別塔學院》的華裔反抗與大英帝國的反應

2025/01/21
薩伊德多次在《音樂的極境》中指出古典音樂名家的演出未臻理想之處,世界三大男高音之...

大牌音樂家一定讚?拒絕迷思、超越舞台的薩伊德樂評《音樂的極境》

2024/11/22
巴哈作品是德意志音樂文化的象徵之一,但《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的詮釋卻由西班牙大提琴...

失語的一代音樂家:20世紀德奧大提琴家,為什麼無法詮釋巴哈《組曲》?

2024/10/31
當前關於古典音樂歷史的主流論述可說是完全圍繞著男性為核心的歷史觀,女性作曲家在音...

女性缺席的音樂世界?古典樂界的性別意識形態與平權未竟之路

2024/09/12
巴西音樂傳奇吉貝托.吉爾縱橫樂壇已近60年。其一生成就獲得了超過音樂領域的認可。...

用音樂挑戰獨裁者:巴西傳奇吉貝托.吉爾,重塑國家文化認同的音樂家部長

2024/09/03

最新文章

華裔美籍小說家匡靈秀2022年作品《巴別塔學院》,雖為奇幻架空歷史小說,但以牛津...

大英帝國的世界學生:《巴別塔學院》的牛津大學,與混跡殖民核心的少數族群

2025/01/21
牛津大學是英國最重要、悠久的知識體系核心,和殖民帝國擴張史的關係也是千絲萬縷無法...

暴力的必要性?《巴別塔學院》的華裔反抗與大英帝國的反應

2025/01/21
右為明神宗萬曆皇帝,左為萬曆年間刑部右給事中(監察官員)楊東明進呈給萬曆帝的《饑...

糧價不穩,盛世不保:明帝國「價崩」前夕的萬曆年間

2025/01/17
格蘭菲火災是再清楚不過的信號,告訴我們整個體系出了大問題。「格蘭菲」如今成為國家...

我的囚租人生:倫敦公宅大火,燒出國家無視弱勢族群的殘酷真相

2025/01/10
被列為可飼養伴侶動物的澳州原生種內陸鬃獅蜥。 圖/路透社

風險管理不等於禁止:澳洲特殊寵物許可證制度,反思台灣特寵禁養爭議

2025/01/09
曾經是主流的錄影帶,如今卻面臨了所謂的「2025年問題」。
 圖/路透社

只能保存40年的記憶:錄影帶的「2025年大限」

2025/01/03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