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戰吧!遊戲中的戰爭呈現:電玩與現實戰爭的微妙關係

遊玩《決勝時刻》(Call of Duty)這系列第一人稱射擊的戰爭遊戲也常是美國退役軍人平撫創傷壓力症候群的方式。 圖/路透社

戰爭自古以來就常作為遊戲的主題,電子遊戲的時代也不例外。然而當電玩內容所呈現的不再只是外星侵略、劍與魔法等幻想戰爭,而是擬真地呈現了現實世界中的戰爭,遊戲與現實之間就產生了一言難盡的複雜關係。

戰爭遊戲裡的殺戮時而引發衛道人士關於「電玩助長暴力傾向」的質疑(儘管研究調查往往難以證實兩者之間的正相關),但戰爭遊戲卻也可能成為擺脫暴力創傷的救贖,例如烏俄戰爭中的烏克蘭士兵在前線休息時常在《戰車世界》(World of Tanks)中進行對戰以便紓壓,而遊玩《決勝時刻》(Call of Duty)這系列第一人稱射擊的戰爭遊戲也常是美國退役軍人平撫創傷壓力症候群的方式。

此外,英國軍方甚至成立電子競技部,讓職業軍人當起戰爭遊戲的直播主,直接與玩家互動,經營起了另類的軍民關係。

事實上,隨著遊戲界的發展,不少戰爭遊戲早已擺脫早期單方強調武器戰鬥、英雄主義、獎勵殺戮等敘事手法與遊玩機制,而更多地呈現出軍人的情緒、壓力與道德抉擇、乃至於平民如何面對戰爭、如何掙扎求生等多方面向。一系列擬真而深刻的戰爭遊戲,開始成為人們理解戰爭、消化戰爭的重要媒介。

波蘭團隊所製作的《這是我的戰爭》(This War of Mine)就是令人印象深刻的例子:玩家要扮演的是圍城戰期間避難所裡的平民,在戰火夾縫中尋找物資、掙扎求生,並被迫一次又一次必須在保命求生與道德良心之間做抉擇的兩難,呈現了戰爭中那更深沉且挑戰人性的面向。

近年來台灣面臨戰爭的風險陡升,但人們對戰爭卻似乎仍缺乏充分認識,此一情況使得台灣在面臨如今跳脫傳統範疇的「混合戰/灰色地帶戰爭」時尤顯迫切。遊戲是否能有助於台灣社會認識戰爭、並做好警惕因應,也是本集節目想要拋磚引玉的討論。

本單元是轉角國際podcast 重磅廣播的新系列,由現任轉角國際主編 #編輯七號、以及德國議題擔當的專欄作者 #黃哲翰,以玩家身分的私心願望,展開遊戲的各類議題延伸討論——聊電玩、聊遊戲、也聊聊遊樂背後的社會脈絡與人生回憶。

(完整內容請點閱收聽 轉角國際podcast:#轉角遊樂器)

▌請收聽下方連結:

圖為2019年烏克蘭特種部隊,參加電玩博覽會遊玩《絕對武力》(Counter-Strike)。 圖/路透社

推薦閱讀

  • 當孩子們拿起槍:烏俄戰爭陰影下,兒童玩耍的「戰爭遊戲」

  • 關鍵字
    # 重磅廣播

    上一篇

    山東郯城殺人事件:史景遷《婦人王氏之死》,解謎清國小城的歷史現場

    下一篇

    把台灣夜市帶進日本的人:專訪三文字昌也,創造流動性的都市設計

    作者文章

    霓虹般的電玩像素藝術:有限的元素創造無限的想像

    霓虹般的電玩像素藝術:有限的元素創造無限的想像

    感動吧!電玩能是藝術嗎?如何品味遊戲獨特的美感經驗?

    感動吧!電玩能是藝術嗎?如何品味遊戲獨特的美感經驗?

    吞食吧!貪食蛇:從理工宅的電腦實驗到手機經典的奇幻之旅

    吞食吧!貪食蛇:從理工宅的電腦實驗到手機經典的奇幻之旅

    深度閱讀與電玩的結合:《轉角遊樂器》年度成果與統計

    深度閱讀與電玩的結合:《轉角遊樂器》年度成果與統計

    上癮吧!《口袋裡的監視器》:免費兒童手遊的代價?

    上癮吧!《口袋裡的監視器》:免費兒童手遊的代價?

    再會吧!《再見的備份》:月台上的揮手與遺失的玩偶,如何用遊戲來述說離別的經驗?

    再會吧!《再見的備份》:月台上的揮手與遺失的玩偶,如何用遊戲來述說離別的經驗?

    最新文章

     隱形的風險?從長榮空服員倒下,看航空業「懲罰文化」下的慢性疲勞與飛安問題

    隱形的風險?從長榮空服員倒下,看航空業「懲罰文化」下的慢性疲勞與飛安問題

    柏林不要奧運?「納粹奧運」100周年後再度爭取主辦權,會是歷史反思契機嗎

    柏林不要奧運?「納粹奧運」100周年後再度爭取主辦權,會是歷史反思契機嗎

    從江戶到戰後,歷史透視法鳥瞰「敗者的東京」

    從江戶到戰後,歷史透視法鳥瞰「敗者的東京」

    內馬爾的2026世界盃倒數計時:傷病纏身的「最後森巴舞者」,能夠重返巴西國家隊嗎?

    內馬爾的2026世界盃倒數計時:傷病纏身的「最後森巴舞者」,能夠重返巴西國家隊嗎?

    防範熊襲事件的領域展開:日本引進「分區計畫」能減少人熊衝突嗎?

    防範熊襲事件的領域展開:日本引進「分區計畫」能減少人熊衝突嗎?

    羅馬古希臘咖啡館租約風波:文資保存當護身符?百年老店的經營訴訟戰

    羅馬古希臘咖啡館租約風波:文資保存當護身符?百年老店的經營訴訟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