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寫不斷轉生的威權幽靈:專訪波蘭作家沙博爾夫斯基
這是一雙會說故事的眼睛。
自從見到波蘭報導文學家維特多.沙博爾夫斯基(Witold Szabłowski),我就對他這雙眼留下深刻的印象。
那是2023年台北國際書展,身為《獨裁者的廚師》與《克里姆林宮的餐桌》這兩本書責任編輯的我,有幸得以出版社主編的身分接待這位波蘭作家。除了與他在新書活動上對談,也帶他去逛迪化街,陪他吃了幾頓飯,跟著他跑一趟圓山大飯店。我聽了他幾乎每一場公開行程的講話內容,在言談與沉默之間交換過許多次的眼神。
然後我發現,無論是在接受媒體訪談、主講新書沙龍、給讀者簽書,抑或是一同穿越馬路時的閒聊,乃至於通勤與休息時的沉默時刻,沙博爾夫斯基那雙灰藍色的眼睛總是忙碌異常。
當他專心聽你說話時,那雙眼就會流露出一股溫暖真摯的神情,鼓勵你繼續說下去;但如果周遭有任何風吹草動──好比經過的路人,或是推開的房門──他那雙靈動的眼睛就會化為冷靜犀利的探詢目光,往往還能在其他人意識到之前就切回原本的神情。這種目光在溫情與犀利之間切換自如的本事,我大概只在德國影帝歐路奇莫赫(Ulrich Mühe)所主演的《竊聽風暴》中看到過。
每每在這個瞬間,我都會覺得自己彷彿窺見了沙博爾夫斯基這位報導作家成功的祕密:他為何會是一位天生的故事人,以及他又是如何挖掘到這些好故事。
他首先得是一位溫暖而討人喜歡的人。自從《獨裁者的廚師》與《克里姆林宮的餐桌》出版以來,沙博爾夫斯基就很常被讀者問到一個問題:他所採訪的這些廚師們有沒有什麼個性上的共通點?他的答案很簡單,那就是「討人喜歡」,因為唯有討人喜歡(包括討獨裁者或掌權者歡喜),人們才能夠信任你,甚至在你面前毫無保留地吐露祕密。
我認為同樣的道理,或許也適用在像沙博爾夫斯基這樣的採訪記者身上。正是他眼神中時刻流露出的溫暖,幫助他建立起討人喜歡的特質。不管訪談對象是他經典作品《跳舞的熊》中的馴熊人,還是後兩本新書中、遍及世界各地且曾為獨裁者效力過的廚師,各式各樣的受訪者紛紛被他這討人喜歡的特質打動,進而願意開口說話。
讀過沙博爾夫斯基其他作品的讀者一定知道,他不僅當過採訪記者,自己也曾經做過廚師。而所有曾經找他簽過書的粉絲想必都會同意,他身上就是具有這份討人喜歡、溫暖熱情的特質。無論披掛的身分是記者、廚師或作家,都不例外。
這份特質也滲入他筆下的文字裡,包括他那些最具批判力道的書寫。好比在《跳舞的熊》這部作品裡,他深刻批判了共產體制轉型到自由民主過程中,那些不習慣自由而緬懷威權統治滋味的人們。但在冷靜剖析的背後,你仍舊可以在字裡行間裡讀到沙博爾夫斯基對這些在轉型路上掉隊的人,存有一份溫情與同理,使得即便是他所要批判的對象,都會對他坦然以對。同樣的寫作手法,也出現在他後兩部作品裡。
沙博爾夫斯基另一個成功的祕密,則來自於他犀利的報導嗅覺。或許是多年採訪記者的訓練,又或者是在共產波蘭度過童年、成年後又多次出入各個威權國度進行採訪──當然,也可能只是因為他剛好是個充滿好奇心與求知欲的巨蟹座大男孩──總之,這些因素都讓他培養出了時刻留心周遭環境的敏銳觀察力。
記得在迪化街街頭,當我努力用破爛英文向他補充台北老城區的歷史時,他一邊走一邊聽,卻從未停下對周遭事物的好奇心。他會時不時對我說:「嘿,強納森(我的英文名字),我們還有時間嗎?我想看一下這個。」從街上熙來攘往的人群及偶爾出沒的小貓,到街邊陳列的年貨與中藥,再到擺滿金紙與供品的寺廟,沙博爾夫斯基處處留意,彷彿處處都有機會被他寫進下一個故事。
他會記得新書發表會上那些被他逗笑的讀者(時常在簽書時讓該讀者受寵若驚)、記得他最喜歡的台灣早餐蛋餅(以及他再也不想嚐第二次的麻油腰子),也總是把握每一個能聽到他人故事的時刻,或是詢問起每一幅照片、壁畫或裝飾背後的故事。就連跑完一整天累人的行程,他也要在回程時抽空觀察起小黃司機大哥車上的神明擺飾。
我想,或許正是這樣溫情與犀利兼具的人格特質,幫助沙博爾夫斯基在遊走世界的過程中,挖掘出形形色色、多元而獨特的經歷,進而在非虛構文學的寫作道路上,總是找得到最不一樣的切入視角,以及說不完的好故事。
▌在不斷變動的時代裡,書寫不斷轉生的威權幽靈
維特多.沙博爾夫斯基是天生的說書人,因為無論是會跳舞的熊,還是窺見獨裁者祕密的廚師,這位波蘭作家總有獨特的角度來說故事。那麼,在他筆下的這些作品當中,是不是藏有什麼反覆出現的共通主題呢?
若要我從編輯角度來看,我會說是「威權記憶的復辟」。
當眼前的生活不盡如人意,人們就會懷念起過去。就像《跳舞的熊》裡的熊,會在不習慣自由時召喚被主人馴養奴役的記憶,或是像剛擺脫共產主義的東歐人民,會在民主轉型的過程中緬懷起昔日政權帶來的穩定與秩序。那段本該被塵封的威權統治印記,像極了不願散去的幽靈,周而復始地出現在世界各地。
從《跳舞的熊》到《獨裁者的廚師》,再到最新力作《克里姆林宮的餐桌》,這種「威權記憶的復辟」不斷出現在沙博爾夫斯基的作品中,彷彿成了貫穿各書的命題。
我在國際書展的活動上向他求證這件事,而他則跟我講了一則故事:
《獨裁者的廚師》裡有一位叫做「永滿」的廚娘,這位廚娘不僅曾替共產柬埔寨的統治者波布(Pol Pot)做過菜,更是波布的狂熱崇拜者。在永滿眼中,波布是一位總是面帶微笑的大善人,她完全不相信波布就是主導屠殺兩百萬柬埔寨人的劊子手。
沙博爾夫斯基透露,他曾經邀請永滿一起去波布墳前,「煮波布生前最愛吃的飯菜給波布吃」。他本來以為永滿會一口答應,因為柬埔寨人相信「靈魂需要飲食才能轉生」。
沒想到永滿直接回絕,還說這麼做是白費工夫,因為她相信「波布早就已經投胎轉世,身處在我們之中了」。這位柬埔寨獨裁者死於1998年,但在最崇拜他的廚娘永滿看來,波布並沒有死。波布回來了。
是的,獨裁者也回來了。威權壓迫的統治浪潮,跟著重新降臨到我們的世界。
「獨裁國家的數量持續增加。」沙博爾夫斯基說。民主在退潮,愈來愈多國家重新擁抱威權與專制,彷彿上個世紀的陰影再度籠罩。
柬埔寨的鄰居緬甸,就是個很好的例子。緬甸是個長期有著軍人干政傳統的國度,直到2010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翁山蘇姬獲釋,才彷彿露出一絲改革的曙光。當年,沙博爾夫斯基還是第一位採訪到她的西方媒體記者,兩人對談長達兩小時,他因而對翁山蘇姬留有深刻的印象。結果十餘年後,翁山蘇姬再度遭到軟禁,軍政府與專制統治的幽靈又重回緬甸。
「當今社會的氛圍適合獨裁者。」沙博爾夫斯基憂心地補充。他在走訪世界各地時的見聞可以佐證這一點:古巴人懷念卡斯楚、伊拉克人懷念海珊,都是類似的現象。而自從他的書在台灣出版後,他發現台灣也有人懷念兩蔣。這就是為什麼他開始寫《獨裁者的廚師》,因為世界上正有愈來愈多的獨裁者,而「他們的事我們知道得愈多愈好」。
說到揮之不去的「威權幽靈」,現在或許沒有比俄羅斯更好的例子。
這正是沙博爾夫斯基的新書《克里姆林宮的餐桌》當中的主題。從末代沙皇到今日普丁,這本書繼續用廚師的視角來寫過去百年來俄羅斯的政治與歷史暴行。「克里姆林宮」是俄羅斯中央政府的所在地,也是俄羅斯(與前蘇聯)最高權力中樞的象徵。透過書中巧妙的章節安排,我們可以看見這個威權記憶的象徵如何在俄國現代歷史裡如影隨形。
就在離克里姆林宮不遠處,坐落著蘇聯獨裁者史達林的私人別墅。根據沙博爾夫斯基的說法,即便史達林早已過世數十年,這座別墅當中仍然飄散著史達林的氣息。他透過訪問得知,曾經為史達林看守這棟別墅的老警衛,直到多年後仍能在這裡撞見史達林的幽靈。
史達林已死,但史達林的陰魂拒絕散去。克里姆林宮裡面的掌權者一人換過一人,但史達林所代表的威權統治也跟波布一樣不斷轉生,轉生於新的俄羅斯領導人身上。
幽靈的最新化身,顯然就是今天的俄羅斯總統弗拉迪米爾.普丁。當年普丁上台時,宣稱自己的廚師爺爺曾經效力過列寧與史達林,並藉此來向廣大俄羅斯人民說:「既然蘇聯時期的領袖都信任我的爺爺,那麼你們也可以信任我。」
實際上,普丁的爺爺根本沒有為史達林做過飯,但普丁就這麼建立起自己與史達林的關係。藉由召喚昔日強人的幽魂,普丁也是在召喚那些不滿於俄國今日地位的人。他要傳達的訊息很明確:偉大的俄羅斯回來了。
回來開歷史的倒車。
2022年2月24日,就在《克里姆林宮的餐桌》原文書出版三個月後,普丁揮軍侵略烏克蘭,再度將戰爭、饑荒與屠殺帶到鄰國的土地,也把世人對俄羅斯的記憶帶回上個世紀。
「為什麼二十一世紀還會發生這種事?」俄烏戰爭將滿一週年,人在台灣參加台北國際書展的沙博爾夫斯基,對著整屋子的台灣朋友們解釋。他一方面不滿於俄國侵略暴行,另一方面卻又對此不感意外──因為過去許多年來,烏克蘭當地早就有許多人警告過俄羅斯會再回來,普丁會再回來。
「如果你看過我最新的這本書,你就會明白。」明白威權為何不斷復辟,不斷重現於羅斯大地。或者,讀者也可以去看提摩希.史奈德的《血色大地》(Bloodlands: Europe between Hitler and Stalin)。「我很高興你們翻譯了史奈德的作品,」在前往大稻埕的路上,沙博爾夫斯基這麼跟我說。「他或許是美國最理解烏克蘭現在情況的歷史學家。」
那麼,我們能夠拿這些盤旋於世界各地的獨裁幽靈怎麼辦呢?如果威權統治的記憶只會不斷轉生,我們難道只能宿命論且悲觀地接受嗎?
就在沙博爾夫斯基要飛回波蘭的那天,我向他提出了這項糾結已久的疑惑。這位波蘭作家抬起頭,將目光從他正在寫給台灣總統的信紙上抽離。就在那個瞬間,我彷彿又捕捉到了他眼神中閃過的犀利光芒。
「我知道改變很困難,」沙博爾夫斯基對著我說,也像是在唸著那封信中的內容。「但我知道真相與自由總會勝過暴政。」為什麼?我想是因為他寫過《跳舞的熊》、《獨裁者的廚師》與《克里姆林宮的餐桌》,知道這些書中都有著如夢初醒、看破威權謊言的角色,而這樣的人將會愈來愈多。有些會跳舞的熊,確實成功改變了跳舞的習慣,學會享受,乃至於領會那得來不易的自由。
正因為威權的幽靈不斷轉生,自由才會是一場永無止境的挑戰。我想,這就是沙博爾夫斯基的作品留給我們的答案。
作者: 維特多.沙博爾夫斯基
譯者: 葉祉君
出版社:衛城
出版日期:2023/02/01
內容簡介:耗費三年,沙博爾夫斯基踏遍俄羅斯這個地表最大國度的各個角落,實地走訪多位親歷過俄國與前蘇聯重大歷史事件的廚師。透過廚房的門,揭開俄羅斯權力中樞的神祕面紗。從末代沙皇到今日普丁,這些權傾一時的俄國領導人究竟吃些什麼?飲食是否反映他們的為人與統治風格?更重要的是,在凡事都得是政治宣傳的國度,俄羅斯人民究竟都被餵養了哪些「美食」?從共產革命、大饑荒與兩次大戰、太空競賽、阿富汗戰爭、車諾比核災一路到俄烏戰爭,本書藉由廚師們時而樸實無華、時而生動幽默的文字,以及沙博爾夫斯基冷靜銳利的報導之眼,帶領讀者走進虛實難辨的國度,看見只有廚師們才能看見的真實俄羅斯。
收看更多文章,請訂閱轉角國際facebook專頁: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