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機裡的民族誌 :「黑人音樂」的起源與離散

圖/法新社

▌本文摘自《看得見的人類大遷徙:44個代表性主題,透過影像與資訊圖表,勾勒出人類移動的複雜歷史與多元樣貌》(麥田出版,2021)

「音樂不只是旋律,更是個人心智與集體記憶的一部份......」雖然本書談的是人的遷徙,可是人在遷徙的時候,常常會把過去的聲音記在腦海、刻在心裡,帶著一起走,有時候還會攜帶能重現年少時共鳴的樂器。因此,追溯音樂和樂器的移動,常常能發現人類遷徙的線索。

音樂也會「遷徙」。曲風和歌詞的改變,反映的經常是移民遇到的新經驗。所以,研究曲風和歌詞的變化,往往能一窺他們的遭遇、夢想和難題。本章將把焦點放在非洲音樂,包括非洲大陸的音樂,以及非洲離散族群的音樂。

圖為攝於1976年,位於紐約的知名爵士樂表演所「前鋒村俱樂部」(Village Vanguard),和藍音符(Blue Note)、小爵士(Smalls Jazz club)都是除了紐澳良之外最重要的爵士樂重鎮,有大量知名的黑人爵士樂手如John Coltrane、Miles Davis等人都曾在此表演過。 圖/維基共享

1967年,艾靈頓公爵(左一)與他的大樂隊成員在慕尼黑的表演。 圖/美聯社

妮娜西蒙1969年在阿爾及利亞的表演。 圖/法新社

▌木琴與班鳩琴:樂器的移動與「白人主流化」

以樂器的移動推測移民路徑有兩個困難:首先,兩地同時發明一種樂器的可能性始終存在;其次,有能力做到相當程度的模仿的旅行音樂家不多。不過,民族音樂學家對此已有相當成績,他們透過樂器梳理人類遷徙和深層文化互動。

舉例來說,羅傑.布蘭奇(Roger Blench)認為:在非洲,木琴可能是從塞內加爾傳到莫三比克以南,途中橫跨西非大部分地區。木琴的每個琴鍵底下都有共鳴管,用的是葫蘆,但有時會以牛角取代葫蘆。由於非洲各地的木琴構造相似、調音方式相似,演奏技巧和曲調也相似,讓「木琴透過遷徙傳播」的說法得到進一步支持。

至於斑鳩琴(banjo)基本上是一面鼓上面拉著幾根絃,在遠東、非洲和中東有多種變體,很難為它找出單一源頭。不過,在探險家理查.喬布森(Richard Jobson)的日記裡,有清楚記錄一種很像斑鳩琴的樂器。1620年在甘布拉河(River Gambra)(今甘比亞河)探險時,他說有一種樂器「以大葫蘆製成,有琴頸。琴頸上有拉緊的絃」。除了這份資料之外,也有文獻證據顯示:加勒比海和美國南方的非洲奴隸社群都曾重製這種樂器,以傳承文化,守護尊嚴。

斑鳩琴的設計在美洲發生變化,葫蘆改成圓形木製面板,原本的四絃變成五絃。斑鳩琴就這樣成了「白人的」樂器,先是被白人藝人拿來戲謔模仿黑人,傳到各地,後來又成為阿帕拉契地區藍草音樂家(bluegrass musicians)的最愛。儘管如此,斑鳩琴還是保有它的草根叛逆精神。二十世紀末,民謠歌手皮特.西格(Pete Seeger)用它抗議越戰,也唱出邊緣人的心聲。

圖左為〈斑鳩琴手〉(The Banjo Player),1856年由威廉.希德尼.芒特(William Sidney Mount)繪。芒特是美國白人畫家,以描繪非裔美人的高貴與細膩聞名。圖右為流行音樂中也有大量的知名班鳩琴作品,例如尼爾楊的Old man、還有每次演唱會唱到Mean都會跳出來自彈自唱班鳩琴的泰勒斯。 圖/麥田出版提供、維基共享

這幅名為〈舊種植園〉(The Old Plantation)的繪畫完成於1785-1795年間。畫中的種植園應在南卡羅來納州,畫中描繪莊園中的黑奴正在演奏與欣賞音樂,這也是目前已知最早描繪斑鳩琴樂器的美國繪畫。 圖/維基共享

▌勾起回憶的流行樂:移民和音樂的關係

音樂研究學者約翰.貝利(John Baily)和麥可.柯里爾(Michael Collyer)說:音樂像電影、舞蹈和文學一樣,也是一種描繪和定位移民的文化產品。不過音樂和文學不同,文學是少數菁英的產物,音樂則常常起於底層,同時在移民的生產和消費模式中扮演重要角色。它們也提醒我們:雖然流行歌的歌詞透露出許多資訊,可是在歌詞之外,音樂還能「勾起回憶,捕捉情緒」,與移民連結最強的是音樂的這個面向。

伴著軍隊前進的軍樂原本是用來提升入侵者的士氣,打擊被殖民者的鬥志。但印度、巴基斯坦和喀什米爾的軍樂隊,卻以本土的嗩吶和笛子為基礎,吸收敵方英國的傳統,將蘇格蘭裙和風笛改造得多采多姿。對權力地位不如帝國軍人的移民來說,音樂是他們回憶家鄉的方式,也是他們在異鄉重建身分認同的方式。舉例來說,英國、愛爾蘭和蘇格蘭的民謠都傳進了他們移入的國家。

有的民謠浪漫化過去,有的民謠勾起悲痛的回憶。底下這首〈亞仁里田地〉(Fields of Athenry)是愛爾蘭人「麥可」的故事,他為了家人偷食物,被判流放澳洲波特尼灣(Botany Bay)。直到現在,運動比賽時還是會唱這首喚起大饑荒悲痛記憶的歌:

麥可,他們帶走了你

因你偷了崔佛林的糧

好讓孩子們活到明天

現在,流放船正等在港邊

亞仁里的田卻荒蕪一片

因我不向饑荒和國家低頭

他們狠狠擊垮了我

▌從靈歌到爵士:遷徙的黑人音樂

1865年,美國南方的奴隸制劃下句點,許多奴隸雖然獲得自由,但只能靠貧瘠的耕地勉強維持生計。他們耕種棉花,或是去棉花田當佃農。棉籽象鼻蟲是棉花的一大威脅,早在牠們從墨西哥越過密西西比河而來很久以前,棉花農就已經在歌謠裡聽過牠們的惡名。

對棉籽象鼻蟲入侵的恐懼,加上北方工業區工廠工作的吸引,讓美國人口出現大規模移動,史稱「大遷徙」(the Great Migration)。從1900年到1970年,600萬名非裔美人從南方農村遷往北方都市。在這段路上,他們也發展出自己的歌曲。

由非裔美人帶動的克里奧化音樂(creolized music),也是以美國南方為心臟地帶。非洲的鼓、節奏和斑鳩琴,歐洲的喇叭、單簧管、薩克斯風,還有教堂和酒吧都在使用的直立式鋼琴,一起結合成一種新的音樂形式──爵士樂。

在非裔美人遷往北方的過程中,原本充滿樂觀精神的散拍爵士(ragtime)、福音,以及以紐奧良為中心的行進樂隊,逐漸讓位給「藍調」,一種風格獨特又令人陶醉的音樂。它同時結合了恐懼、憂傷、希望和鄉愁,通常用吉他這種價格低廉又容易攜帶的樂器演奏。

最知名的ragtime音樂家就是美國的非裔作曲家、也被稱為「散拍之王」的史考特喬普林(Scott Joplin,1868-1917),節奏輕快、重視切分音的散拍音樂後來也啟發包括爵士、藍調等類型的音樂。喬普林代表作"The Entertainer"也時常被與《黃金傳說》中的作菜配樂"Rag Time On the Rag"搞混,但後者的作曲人崎谷健次郎很明顯也受喬普林與其散拍風格的影響。 圖/維基共享


《看得見的人類大遷徙:44個代表性主題,透過影像與資訊圖表,勾勒出人類移動的複雜歷史與多元樣貌》

作者: 羅賓‧寇恩

出版社:麥田出版

出版日期:2021/9/4

內容簡介:人類的歷史,就是由無數的遷移匯聚而成。但近年來移民議題占滿媒體標題的現象,誠屬前所未見。移民為什麼離開,將到何處?移民會威脅到社會和政治秩序嗎?他們提供的一定是勞力嗎?移民是否有助於母國發展?移民能提高消費需求和創造財富嗎?移民潮可能擋下嗎?這本書記錄人類遷徙的豐富樣貌,蘊含這些重重疑問的解答。雖然我們難以直接替「遷徙」畫出明確的分類界線,但書中仍盡可能涵蓋各種類別的移民,包括探險家、奴隸、朝聖者、礦工、勞工、流放者、難民、性工作者、國際學生、觀光客、退休人士和僑民等,並深入特定主題(例如:難民問題的可能解方、兒童與遷徙);也嘗試帶入較新的學術視角,包含物質史(音樂傳播的歷史)、離散研究(diaspora),觀光產業等。

關鍵字
# 深度專欄

上一篇

歡迎來到大人的糖果世界?美國兒童的「大麻誤食危機」

下一篇

最後一刻害怕自爆的ISIS恐怖份子?巴黎11.13恐攻大審判之謎

作者文章

以色列否認加薩飢荒問題:英法揚言承認巴勒斯坦國,川普敦促「餵飽加薩人民」

以色列否認加薩飢荒問題:英法揚言承認巴勒斯坦國,川普敦促「餵飽加薩人民」

方丈金身失效?中國少林寺住持釋永信的金錢與性醜聞被調查,少林CEO紅塵爭議史

方丈金身失效?中國少林寺住持釋永信的金錢與性醜聞被調查,少林CEO紅塵爭議史

當援助者變成加害者:美國承包商、以色列軍人揭發:加薩平民遭實彈射擊

當援助者變成加害者:美國承包商、以色列軍人揭發:加薩平民遭實彈射擊

7月5日免驚!龍樹諒《我所看見的未來》:日本神祕學熱潮下的時代產物

7月5日免驚!龍樹諒《我所看見的未來》:日本神祕學熱潮下的時代產物

在禧年榮歸主懷:教宗方濟各,熱愛足球的阿根廷人,與黑歷史的悔恨(1936-2025)

在禧年榮歸主懷:教宗方濟各,熱愛足球的阿根廷人,與黑歷史的悔恨(1936-2025)

以色列逾10萬人上街反政府:納坦雅胡深陷政壇內鬥與「破壞憲政」指控

以色列逾10萬人上街反政府:納坦雅胡深陷政壇內鬥與「破壞憲政」指控

最新文章

轉角國際 X 青春愛讀書:祝大家文藝復興!天才如何撐起五百年藝術天花板

轉角國際 X 青春愛讀書:祝大家文藝復興!天才如何撐起五百年藝術天花板

《你不再是我父親》:法國迷姦案主嫌之女自述,一個平凡家庭的迷航

《你不再是我父親》:法國迷姦案主嫌之女自述,一個平凡家庭的迷航

家族是推動人類歷史的情感單位:專訪《權力的血脈》作者賽門.蒙提費歐里

家族是推動人類歷史的情感單位:專訪《權力的血脈》作者賽門.蒙提費歐里

從冷戰舞台到絲路對話:馬友友的20世紀世界音樂文化之旅

從冷戰舞台到絲路對話:馬友友的20世紀世界音樂文化之旅

馬友友的人生《組曲》:從音樂家到人道主義者的蛻變

馬友友的人生《組曲》:從音樂家到人道主義者的蛻變

被「政治滅絕」的內蒙古:長城外的造反派,紅衛兵之眼目睹蒙古民族屠殺

被「政治滅絕」的內蒙古:長城外的造反派,紅衛兵之眼目睹蒙古民族屠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