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鬥民族向東進擊!俄羅斯「遠東拓荒」的百年難題
文/湯鈞佑(The Glocal研究員)
位處歐亞大陸最東端,南隔黑龍江與烏蘇里江對視中國,東南鄰近日本、韓國與朝鮮,這裡是俄羅斯通往亞太地區的重要樞紐——俄羅斯遠東地區。
遠東聯邦區為俄羅斯八大聯邦區之一,面積約616萬平方公里,占全俄領土36.3%;但人口卻只有約618萬人,只占全俄人口4.2%。其下共有阿穆爾州 、猶太自治州、堪察加邊疆區、馬加丹州、濱海邊疆區、薩哈共和國、薩哈林州、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區、楚科奇自治區等九個聯邦主體。
由於土地廣袤、自然資源豐富,又盤踞亞太地緣與戰略要地,自2000年以來普丁( Vladimir Putin)政權一直希望大力發展遠東。然而,從俄羅斯遠東的近代拓荒史來看,從進擊東擴到遠東開發,遠沒這麼容易。
▌從沙俄到蘇聯:隨地緣政治搖擺的遠東開發
17至19世紀中,遠東地區的居民組成以當地原住民、勞改犯與躲避苛稅或宗教壓迫的流亡者居多,平日開發僅止於擷取自然資源,很少從事傳統的農業活動。
為了擴張領土與佈局亞洲戰略,沙俄在19世紀中葉將觸手深入遠東地區。不僅鼓勵人民移居阿穆爾河(中國稱黑龍江)流域,也在阿穆爾河口與朝鮮交界處設置貿易站,並且針對該地區原生居民實施俄語教育,同時透過勞改犯推動土地開發。
在俄羅斯帝國持續向東擴張下,遠東區開始逐漸由各式軍營、哨所、醫院與居民住宅形成了一個完整的俄羅斯式部落。到了1858年與1860年,沙俄又分別透過《璦琿條約》和《北京條約》,從大清帝國手中獲得了烏蘇里江以東至海之地,於俄中東段邊境建立自由貿易區,並將太平洋沿岸的港口闢為自由港。
19世紀末,為了保障遠東領土免受日本的侵擾,沙俄政府除了開始建設軍事基地與部署海軍外,亦積極建設如西伯利亞大鐵路、中東鐵路與海參崴港口等基礎設施,以保障人員與物資供給無虞。日俄戰爭結束後,沙俄持續鼓勵農民遷居遠東,並發展遠東地區的漁業、林業、海運與採礦等產業,試圖為遠東地區經濟自主能力打下根基。從此時期來看,遠東作為亞太的前緣,可說是在戰爭與世界霸權競逐下,有了第一波由當局主導的開發墾荒。
十月革命後,蘇聯仍秉持沙俄時期舊則,將遠東區發展重點定位為自然資源。然而,在革命後百廢待舉的情況下,政府沒有能力給予區域開發相對應的支持,使得1923-1929七年間,政府僅在居民意識形態上架構社會主義,而幾乎沒有任何在遠東土地上建成任何一棟民用住宅——遠東依然是那個地大人稀的遠東。
這段遠東開發的間歇期,到了1930年至二戰期間才進入了另一波以軍事、能源、工業等現代化為主的開發。當時作為蘇聯的戰略後方,遠東地區扮演著原材料與軍事工業產品的重要供給地。但在二戰結束後,鑒於遠東地區局勢相對安全,蘇聯遂逐漸放緩遠東地區的建設腳步,將資源權力集中重建歐洲部分。
1970年代,隨著國際能源價格上漲,大大刺激了油氣資源豐富的遠東地區經濟發展,促使蘇聯於1987年出台《遠東區長期規畫綱要》,誓言在2000年之前將遠東區工業產值上漲150%。然而,隨著蘇聯的瓦解,一系列目標規畫也隨之告終。
蘇聯解體後,由於俄國工業製品質與量的競爭力難以與歐洲地區商品競爭,再加上亞洲崛起,遠東地區與東亞鄰國的跨境貿易日漸蓬勃。1996年葉爾欽( Boris Yeltsin) 政府於發布一像遠東發展綱要,希望協助此地區適應國家經濟轉型政策,並充分利用遠東區各項發展條件。但綜覽葉式執政期間,聯邦平均實際撥款根本不到承諾金額的6%,使得遠東地區工業現代化發展緩慢,大型基礎建設亦十分缺乏。
▌「向東看齊」的普丁:傾國家之力發展遠東?
綜觀自19世紀末到20世紀末這兩個世紀的遠東開發政策,可以發現,作為歐洲後方腹地以及亞太前緣第一線的遠東,發展政策始終隨著亞太與歐洲地區的地緣政治而搖擺,而又受限於先天氣候等限制,錢流和人流都難以順利流入這約莫等於美國土地三分之二的廣大地區,發展腳步基本上十分蹣跚。
2000年後,隨著國力不斷復甦,俄國政府重新將注意力投回遠東區。普丁上任後隨即表示,若要徹底改善遠東區之發展,需要根本性的改變現有政策,將決策高度由聯邦區提升至國家層級。
例如,2008年,普丁於國務委員會議上建議,應當將西伯利亞與遠東聯邦區建設為俄羅斯經濟社會發展中心。2009年,政府批准「2025年前遠東和貝加爾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戰略」,提出將致力發展遠東區創新產業,並透過投資與社福系統改善居民生活。
2014年烏克蘭事件後,伴隨歐俄關係冷卻,遠東區與亞太經濟的合作策略再度引起政府重視。2015年,普丁簽署《海參崴自由港聯邦法》,明定自由港內的企業可以享受特殊關稅、海關與簽證制度。
為了解決人口稀缺的難題,2016年生效的「遠東一公頃」 法案,允許俄羅斯公民可透過線上申請,無償得到遠東區土地。行政單位也提供獲贈者優惠貸款、蔬果種子與機械設施補助,以支持其進行土地開發。至於土地使用方法則沒有限制,可以建成民房,從事農業耕種或經商各種用途,惟在獲得土地3年後,若該贈地被政府認定為未能善加利用,則合同終止,土地歸還國家。
根據2018年官方資料,有關部門至今已批准5.1萬份申請書,約38%的土地獲得者打算從事農業,25%的人計劃建造住宅,約7%的人想發展旅遊項目。
然而,這麼多的遠東發展政策,是否還是大多淪於口號呢?
▌遠東發展的現實困境
從產業發展來看,遠東地區自然資源極其豐富,遠東和貝加爾地區已探明石油儲量為190多億噸,100億噸煤炭儲量。也是全俄最好的漁業基地,捕魚量占全俄65%。森林覆蓋率占全俄森林面積31%。俄羅斯95%的錫礦、80%的金剛石資源更集中於此。然而,這樣得天獨厚的環境卻也造成此地產業結構單一化,一直以來均以原材料資源出口為主,輕工業相對落後,導致居民日常生活用品大量依賴進口。
針對對外貿易來說,遠東地區目前對外貿易主要對象為中國。以2015年為例,遠東地區19%的商品出口至中國,高達44%的產品進口自中國。貿易結構上,遠東出口至中國的商品以油氣、礦產、林木等原材料為主,遠東從中國進口商品主要為機電、紡織等工業製成品。雖然對中貿易保障了遠東區的工業產品的需求與自然資源的供給,但同時也限制了遠東自身製造業的發展的可能性。
除此之外,由於中國經濟近年蓬勃發展而對遠東區產生的龐大能源需求,也讓遠東政府擔心自身淪為「資源附庸國」的地位。從中國石油集團被迫退出斯拉夫石油(Славнефть )股權競標,遠東石油管線「安大線」(安加爾斯克-大慶)的取消,都可以看出俄國政府的擔憂。
又,因為產業發展受阻,使得原本人口就已經少得可憐的遠東,人口外移嚴重影響。遠東區人力資源相對缺乏,專業人才更是稀疏。根據官方2014年所做的調查,遠東聯邦區人口流出強度高居八大聯邦區之冠。政府甚至大膽預測,相較於2014年,至2025年時俄羅斯遠東地區勞動人口將減少近67萬人次。
而由於人工成本低廉、組織紀律性較強,俄羅斯自沙俄時期起便大量雇用中國人作為非技術性勞動力,在基礎建設,採礦與農耕等工作都可以看到其身影;蘇聯解體後,中國移民持續以每年兩萬人左右的數量進入遠東工作,彌補了遠東大量勞動缺口。 而「遠東一公頃」 法案背後也正隱含著俄國政府欲平衡遠東區人口組成的現況。
從上可知,雖然政府多年來不斷宣示要將遠東區打造為新創科技重心與多元化對外貿易夥伴,但至今仍因為人口及產業結構問題,無太大成效——綜觀遠東地區的發展史,起因於俄國政府本身無力有效治理,導致遠東區如今不得不倚仗中國的經濟與勞動支援。
政府既不希望遠東地區對中國過分依賴,但遠東地區發展又離不開中國,這樣萬劫不復的情節不停在此處重演,形成難以自拔的發展矛盾,中國因子始終在俄羅斯遠東區聯邦發展中如影隨形。由於遠東區大片領土是俄國透過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強奪而來,俄羅斯人民現在除了擔心遠東開發成效,還要開始擔憂:「大國崛起」的中國,是否會在將來對遠東區實施經濟擴張,進而收回歷史上失去的領土?
收看更多文章,請訂閱轉角國際facebook專頁: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