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古蹟不自焚,教宗怎麼開發羅馬城?古蹟保存與城市開發的調和

2016/10/11 王健安

羅馬城不僅是引發懷古幽情之地,其歷史演變對於許多都市的未來規劃,也有著莫大參考價...
羅馬城不僅是引發懷古幽情之地,其歷史演變對於許多都市的未來規劃,也有著莫大參考價值。 圖/Shutterstock

在羅馬這座歷史悠久的城市,要發現上千年的古蹟並非難事。

2016年上半,位於大競技場南端的捷運工地中,施工單位挖掘出未曾預料到的發現:西元2世紀的禁衛軍軍營遺跡。佔地約900平方公尺,裡頭有數個功能不同的空間,如武器收納室、起居室、廚房、馬廄,甚至還有入葬區。各空間內部更有豐富的生活遺物,地板以馬賽克地磚裝飾,牆壁則有彩色壁畫。

考古學者指出,透過這座古蹟,得以想像當年禁衛軍如何在一聲命令下迅速著裝,前往指定目的地。而且其所在位置在古代稱為「戰神廣場」(Campus Martius),不僅有許多軍營,特定時節還會舉辦獻給戰神馬爾斯的祭典活動。整體而言,這座古蹟可說是近年來的重要發現,有助於豐富對古羅馬文化的認識,其後續保存工作已引起義大利文化當局的注意。

「文化遺產、活動暨觀光旅遊部」(Ministero dei beni e delle attività culturali e del turismo)的考古活動特別監察員(Sopraintendenza Speciale)普羅斯佩瑞提(Francesco Prosperetti)提到這座古蹟時,不僅直指其特殊性,更拋出一個構思:建議規劃為全義大利第一個古蹟捷運站。換言之,不僅要妥善保留古蹟,既有的捷運路線也不會改道,在兼顧「歷史保存」與「城市開發」的前提下,將兩種場域結合在一起。

這項計畫最快至少還要再5年後才能實現,而且義大利捷運因困窘的財政而屢屢延期早已稀鬆平常,現階段確實仍未能看出確切規劃。但毫無疑問的,普羅斯佩瑞提的建議確實再次突顯出,在羅馬這座古老城市裡,保存與開發之間並不盡然滿是衝突。

《影片:打造義大利第一個古蹟捷運站,捷運工程開挖現場》

大競技場南端的捷運工地,挖掘出西元2世紀的軍營遺跡,佔地約900平方公尺,裡頭有...
大競技場南端的捷運工地,挖掘出西元2世紀的軍營遺跡,佔地約900平方公尺,裡頭有數個功能不同的空間。 圖/美聯社

▌古蹟維護:教宗展演世俗權威

保存歷史古蹟,並盡可能地為現代需求所用,是羅馬城市發展史上的一大趨勢。這種歷史現象可以歸結為二個彼此相關、且不斷反覆辯證的面向:一,保存古蹟的必要性;二,城市的未來發展需求。

西元15世紀初,教宗馬丁五世(Martin V)決定將教廷遷回羅馬,並致力於建構牢固的統治權力。為此,他必需與城內大家族組成的自治團體爭奪古蹟維護主導權。從古羅馬時代開始,古蹟維護其實屬於政治上的特權。因為這不僅能展示龐大政治資源,更象徵自己才是先代統治者之權力與聲望的繼承者,無論這麼做是否有法理上的正當性。急於建構世俗權力的教宗,同樣想藉由維護古羅馬古蹟,展示他們繼承了古羅馬帝國的世俗性權威,更有實際能力加以施展。

得益於龐大財富與完善組織,教宗一步步地將維護古蹟的主導權納入手中,以日趨嚴格的規範保留城內各式重要古蹟。教宗保祿三世(Paul III)在1536年時,為了迎接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Charles V),決心整頓遊行路線上的古蹟,以強調教宗擁有不下於皇帝的權勢。保祿三世的做法大概可分為三點:

  1. 拆除中世紀所增建的結構體,恢復古蹟原本樣貌。
  2. 清除生長於古蹟及其周邊的植物叢。
  3. 空出週邊環境,使古蹟更加顯眼,也能留有保護空間。

在此政策下,自中世紀以來被視為放牧區的羅馬廣場(Forum Romanum)得以再現風華,以宏偉之姿令人遙想古羅馬帝國的繁榮盛世,並讓人將教宗與古羅馬皇帝的形象重疊在一起。

羅馬廣場,古羅馬時代政治與經濟的中心。 圖/美聯社
羅馬廣場,古羅馬時代政治與經濟的中心。 圖/美聯社

然而,在許多時候,教宗也認知到羅馬的未來勢必要有所開發,即便為此改造、乃至於破壞古蹟也在所不惜。西元1519年,著名的文藝復興藝術家拉裴爾向教宗利奧十世(Leo X)遞交一封書信,懇求教宗多關心城內古蹟,以免為時已晚。自從羅馬城歷經中世紀晚期的混亂局面後,居住人口快速增加,加之蜂擁而至的朝聖人潮,公、私建築的開發需求急遽攀升。為了便利與省錢,城內眾多古蹟遂成了絕佳建材來源,例如規模龐大的聖彼得大教堂重建工程,便在教宗許可下,犧牲許多古蹟而成。

因而,當時正在全面性調查城內古蹟的拉裴爾,勢必親眼見到在教宗管理下的多項開採工程。但值得注意的是,拉裴爾的書信並未因此否定開發羅馬的必要性。身為利奧十世最重用的藝術家,他知道教宗不可能放棄羅馬城的建設,這不僅是身為羅馬城管理者的責任,也是為了讓這座城市更顯神聖偉大,足以作為全歐洲的朝聖中心的必要之舉。

整體而言,15、16世紀後的歷任教宗,在決定羅馬城的樣貌時,總是想保留特定歷史樣貌,同時間,卻也有著同樣清楚明確的未來願景。兩種看似衝突矛盾的需求,卻能在城內以各種富含巧思、頗具彈性的手法相互融合。

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家拉裴爾(圖),曾經懇求教宗多關心城內古蹟,以免為時已晚。但他...
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家拉裴爾(圖),曾經懇求教宗多關心城內古蹟,以免為時已晚。但他並不因此否認開發羅馬城的重要性。 圖/Shutterstock

 圖/Shutterstock
圖/Shutterstock

▌開發都市:身為羅馬管理者的責任

今日遊走於羅馬城,能發現許多高聳巨大的方尖碑坐落在重要廣場及教堂附近,這些都是經典案例。最早至16世紀末,隨著古埃及文明的研究越趨熱烈,古羅馬時代遺留在城內的方尖碑愈受囑目。當時的教宗西斯圖斯五世(Sixtus V)在成功遷移梵蒂岡方尖碑至聖彼得大教堂的正前方後,陸續修復其它三座原先斷裂倒塌的方尖碑,並移到城內的顯眼重要之處。

教宗的都市計畫有相當清楚明確的目標:不僅想保存城內重要古蹟,還希望能在宗教改革的激烈衝突中,以此彰顯天主教會與教宗的權勢。為此,他不惜在修復與搬遷方尖碑工程上投注大量資源,更添加許多宗教象徵意涵,在原有的歷史脈絡上,披上更多教宗所希望的樣貌與功能。最終使得這些方尖碑不僅是顯眼地標,更是眾多旅人的朝聖目標,切合當代羅馬城的發展所需。

除了方尖碑,使古蹟調和城市發展用途的案例名單還可加上許多:卡比托林廣場在米開朗基羅的重新規劃下,保留了中世紀佈局與部分建物,更成了教宗宣揚權威、並提供休憩的公共休閒廣場;古羅馬哈德良皇帝的陵墓,成為文藝復興教宗相當看中的軍事據點聖天使堡;圍繞全羅馬城的城牆,奠基於至少數百年前的古老城牆結構;頂端裝飾著聖彼得和聖保羅雕像,功能類似方尖碑的兩根圓柱,在往昔是古羅馬皇帝展示軍功的柱子。

古蹟的維護與保存不僅切合當代羅馬城的發展所需,也是當政者施展權力的象徵。 圖/歐...
古蹟的維護與保存不僅切合當代羅馬城的發展所需,也是當政者施展權力的象徵。 圖/歐新社

▌保留兼開發:羅馬城的未來比你想得更多

過往案例顯示,自15世紀起,試圖控制羅馬、主導其未來發展的教宗,勢必要在古積保存與城市開發之間尋找平衡點。就大趨勢來看,情況如同今日,歷任教宗都會承認隨著城市成長,開發工程將不可避免,他們確實也將之視為滿足城市生活與宣揚名聲的大好機會。

但另一方面,教宗也意識到城內古蹟的豐富價值,妥善保留,並盡可能地結合現代需求以開發新用途,所能引發的效益也相當可觀。在此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危及到許多古蹟,如果是以今日的嚴格標準來看更是如此,但也許讓古蹟因此而持續受到重視與保護。在羅馬城市發展史上,「完全保留」與「徹底開發」從來就不是唯二的兩個選項,兼具兩方面的創意手法屢見不鮮。

歷代統治者基於對羅馬城的豐富想像,不斷將過去與現在融合在一起,直到今日依舊如此。從義大利的公共建設先例來看,建設第一個古蹟捷運站的構思或許會不了了之,但這絕對是個值得期待的城市建設。或許十年後,大競技場南端真有捷運站,在那裡,人們可以享受現代化的便捷交通,也能想像古羅馬禁衛軍的日常生活及工作,深化對於羅馬城及古羅馬文明的理解。試著想像城市的過去與未來樣貌,往往能找到更多預期外的可能性。

開發羅馬並不容易,深厚的歷史底蘊是最大負擔;但也因為有著豐富歷史,多了許多關於古蹟保存與城市開發的相關討論。教宗朱利烏斯二世(Julius II)拆除舊聖彼得大教堂之舉,引來當代許多知識分子的諸多批評,不過他們卻不太在意此舉有利於保存教堂旁的方尖碑,並為眾多信徒提供更安全的新教堂。而19世紀末的義大利考古學者朗切尼(Rodolfo Lanciani),以現代考古學的嚴格標準,批評文藝復興教宗一昧開發羅馬城,卻忽略了他們的時代背景及保存古蹟的努力。不管這些討論的最終結果為何,可確定的是,羅馬城不僅是引發懷古幽情之地,其歷史演變,對於許多都市的未來規劃,顯然也有著莫大參考價值。

城市裡的古蹟未必只有自燃的下場。歷代統治者基於對羅馬城的豐富想像,不斷將過去與現...
城市裡的古蹟未必只有自燃的下場。歷代統治者基於對羅馬城的豐富想像,不斷將過去與現在融合在一起,直到今日依舊如此。 圖/美聯社


收看更多文章,請訂閱轉角國際facebook專頁:

王健安

喜歡觀看圖像,找尋其中意涵。渴望總有一天能依據16世紀的地圖和導覽手冊,用雙腳遊歷羅馬城。著有《世界劇場:16-18世紀版畫中的羅馬城》、《用觀念讀懂世界歷史:上古至地理大發現》(合著)、《用觀念讀懂世界歷史:科學革命至當代世界》等書。

作者文章

圖為德國慕尼黑的州立文物博物館,收藏的奧古斯都巨型頭像。 圖/美聯社

羅馬帝國的王者群像:《十二凱薩》貫穿古今的權力形象圖

2023/11/13
拉斐爾直到1520年去世前,在羅馬執行了許多別具意義的工作委託,其中又以「調查羅...

《世界劇場的觀眾》文藝復興拉斐爾的未完任務:羅馬城古蹟調查

2023/07/24
電玩遊戲的長期玩家,有很大機率應該都聽說過冠以遊戲設計師席德‧梅爾(Sid Me...

文明的盡頭在下一個回合:席德梅爾的《文明帝國》回憶錄

2021/10/29
圖/路透社:教宗方濟各在2020年主持五旬節彌撒。

登入天堂的資格:教廷「真福品」凡人如何被封聖?

2021/05/19
在羅馬,最引起大旅遊者注目的,除了眾多教堂,就屬古典時代的古蹟,觀看的同時遙想曾...

《世界劇場》:來去羅馬住一晚,歐洲的「大旅遊」時代

2019/05/16
多元歷史觀點的重要性,就如同物種多樣性之於自然世界一樣,不在於取代、排擠他者,而...

越南,世界史的失語者:衝破西方觀點的思想吶喊

2018/08/08

最新文章

圖為2024年世越號船難事件10週年的紀念大會。世越號船難,南韓政府當局的救援怠...

世越號船難後的國家暴力:軍情人員非法監控罹難者家屬

2024/04/19
檀園高中教室內,一個座位上,擺放著世越號船難生還者,拿著自己同學遺照,所一起拍攝...

我們還記得:南韓世越號船難10週年,悲劇真相至今未明

2024/04/18
一名年輕人在衙門院子裡遭到刑求的照片,可能是在中國北方,時間在1900年之後不久...

旁觀他人之酷刑:清末歐洲攝影師紀錄的身體刑,與西方的中國想像

2024/04/18
圖/Return to Nature Funeral Home IG、美聯社

疫情下的火葬詐欺:棄置190具遺體、偽造骨灰,美國殯葬夫妻檔被控重罪

2024/04/17
德雷德.史考特(Dred Scott)於1857年遭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判決認定「黑...

加害者後裔如何面對先祖之罪?美國「史考特案」雙方家族的創傷與療癒追尋

2024/04/15
圖為海山樓一景。海山樓為香港著名景點,這幢彷彿由積木砌成的大廈呈現香港緊密而狹窄...

香港新移民在《但願人長久》的追尋:哪裡得到理解,哪裡就是家

2024/04/12

回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