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分裂的國度:1940,法國陷落(一)

2015/12/07 洪仕翰

 圖/美聯社
圖/美聯社

文/洪仕翰

1940年6月的法國,正逢一次世界大戰以來氣候最美好的夏天,「陽光燦爛,萬里無雲,冷熱適中。」然而對正處在亡國邊緣的法國人來說,這或許是他們人生至今最黑暗的一個季節。

這是《1940:法國陷落》的開場,亦是本書作者威廉‧夏伊勒(William L. Shirer,1904-1993)的親身回憶。夏伊勒當時正好擔任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的駐德特派記者,因而可以擔任歷史的見證者、隨同進擊的德軍進入巴黎。

今天,我們可以透過夏伊勒筆下生動的文字,一窺當時巴黎人民的處境:盟友比利時已經宣布投降,英國遠征軍則大多自敦克爾克撤離,留下孤立無援的法軍做最後的掙扎,而突破索姆河與埃納河防線的德軍正直撲巴黎而來。甫經重組的法國政府決定連夜出逃,數百萬倉皇失措的巴黎市民,則試圖跟在政府後頭逃難,巴黎街頭頓時人去樓空。曾經是歐陸頭號軍事強權的法國,遭遇了無可挽回的軍事失敗。

一個禮拜後,法國宛如遭到羞辱般,在上次大戰德國簽署停戰協定的同樣一節火車車廂裡,簽署了自己的停戰協定。

我感覺此時此刻法國社會徹底瓦解了,軍隊、政府、民心都渙散了。實在駭人之至,令人感覺難以置信。

夏伊勒在《1940:法國陷落》中如此回憶道。註1

但這些都還不是最駭人的。相較於倏然戰敗與簽署停戰協議,真正讓夏伊勒震驚的,是接下來法國人決定揚棄自己民主自由的建制,擁抱威權獨裁。在7月10日這一天,除了少數流亡北非的主戰派議員外,法國國民議會的議員們陸續聚集在維琪──一座以溫泉出名的小鎮,並投票賦予了高齡八十四歲的一戰英雄貝當元帥(Philippe Pétain,1856-1951)至高無上的權力。

在貝當的帶領下,新成立的維琪政府開始推動國家革命(Révolution nationale)來重建法國,包括廢除國民議會與第三共和國憲法,以及實施一連串壓制言論自由的舉措。除了政治層面以外,亦加強國家對經濟、宗教與社會等各層面的管控。法國的國家格言更從自由、平等、博愛被置換成了勞動、家庭與祖國(Travail, Famille, Patrie)。

這種毅然決然放棄共和體制的行為即便在當時也顯得極不尋常:法國是在當時受納粹侵略的國家裡面,唯一一個政府沒有流亡海外、繼續抵抗,但卻自毀建制的國家註2。用夏伊勒的說法來形容,法國人自己在戰敗後「切腹自殺」了註3。這個從1870年開始算起,已經有七十年歷史的法蘭西第三共和國,連同其所提倡的現代精神,至此走入了歷史。

為什麼曾經強盛的法蘭西第三共和會在短短的六周內即亡國?法國不是成功地在上一場大戰中阻擋德國的凌厲攻勢,並一躍成為歐洲頭號軍事強權嗎?而又是什麼原因,讓一向自豪的法國人,在戰敗後選擇毀棄自身建制、宣判共和制度的死刑?這些是夏伊勒在《1940:法國陷落》一書中試圖回答的問題。註4

圖/維基共享
圖/維基共享

▎誰該為法國覆亡負責?

夏伊勒並不是第一個試圖替共和國的毀滅提出解釋的人。早在1940年、法國戰敗與維琪政權成立的那一刻起,這個問題便有如幽靈般,徘徊在法國人心中。由於1940年法國的戰敗實在太過震撼,多數法國人都認為,法國自身從內部出了問題,也就是:法軍的戰敗不是個短期、突發的現象,而是因為法國這個國家整體幾十年下來,在包括政治、軍事、經濟乃至社會文化等各層面皆逐漸衰弱,此消彼長下,才會導致1940年的失敗。

法國年鑑學派開山祖師的馬克‧布洛克(Marc Bloch,1886-1944)是最早懷抱此種想法的人之一。他在自己那本以當事人身分寫於二戰時期的《奇怪的戰敗》中,就明白指出:「德國人的勝利從本質上說,是知識上的勝利」,而且法國人並不僅是在軍事領域被德國人給勝過,而是在整個智識層面上都輸給了德國人。

我們的士兵被打敗了,在某種程度上,他們讓自己太容易就被打敗,首先因為我們想得遲了。註5

在歷史學家布洛克眼中,擊敗法國的其實不是德國人,而是法國人自己。

雖然這種說法幾乎已是當時法國人的「共識」,但法國人對於什麼才是導致自身衰弱的原因,依舊莫衷一是。保守右派人士,特別是維琪政府的擁護者,往往將衰弱與不團結的責任,歸咎於第三共和時期政客與媒體的腐敗、和平主義份子和工會聯盟所引發的社會動亂、對天主教信仰的不虔誠等。

另一方面,左派人士、共和主義者與戴高樂的自由法國代表們,則出於各自不同的理由,將矛頭指向法國最高指揮部中,那群沒辦法認識到現代技術的保守老人、阻礙進步的保守宗教、擴大貧富差距的財團,與親德極右團體從中作梗。

為了替政權的淪亡追究政治責任,意識形態對立的兩端,互相指責對方才是導致法國覆亡的元兇。註6

從1925年到1930年,夏伊勒於巴黎擔任記者,在二戰前仍不斷往來德國與法國兩地之間。在他這個旁觀者看來,共和國內部此種水火不容的分裂,似乎正是導致其衰弱的原因。

一九六九年,也就是布洛克《奇怪的戰敗》成書逾二十五年後,開始蒐集史料進行書寫的夏伊勒,想必也憶起了當年在法國時目睹的種種分裂與矛盾。是以,他在書中序言中,寫下了自己對法國第三共和時期的觀察與批判:

國內爭吵分裂;政府在外交、內政、軍事上推動令人費解的愚昧政策;領導人無能;新聞界貪汙腐敗;人民日趨困惑絕望、漠不關心。凡此種種因素,漸漸削弱法國國力。註7

聽起來有沒有很耳熟?

夏伊勒接著引用孟德斯鳩來說明自己的論點:「若一場戰役的傷害,亦即特定原因,造成一國滅亡,那肯定還有總體原因,早就決定該國將在一場戰役中滅亡。」註8。與布洛克所見略同,夏伊勒認為的「特定原因」,是爆發於1940年西線戰役上的軍事失利;但更重要的總體原因,則是法國內部的衰弱──因為分裂而導致的衰弱。在他看來,這個分裂的種子老早就已經埋下,甚至可以追溯至1870年、第三共和成立之初(...接下篇...)

1940年6月22日正在貢比涅報導法國簽署停戰協定的威廉‧夏伊勒(右)。/維基共...
1940年6月22日正在貢比涅報導法國簽署停戰協定的威廉‧夏伊勒(右)。/維基共享(CC BY-SA 3.0 de )

▎備註

註1:

《1940:法國陷落》,頁18。

註2:

當時受到侵略的國家包括波蘭、丹麥、挪威、荷蘭、比利時、盧森堡與法國,其中只有丹麥政府與法國一樣沒有選擇流亡海外。但值得注意的是,丹麥政府在納粹佔領時期仍致力維持其原本的議會民主建制,直至戰爭晚期被德國強制解散為止。

註3:

《1940:法國陷落》,頁31。

註4:

雖然中譯書名叫做《1940年法國陷落》,但原文書名即為第三共和的崩潰(The collapse of the Third Republic: An Inquiry into the Fall of France in 1940),旨在探討法蘭西第三共和(1870-1940)覆亡的原因。

註5:

《奇怪的戰敗》,頁55、68、172。

註6:

Julian Jackson, The Fall of France, The Nazi Invasion of 1940, 188-197.

註7:

《1940:法國陷落》,頁8。

註8:

《1940:法國陷落》,頁14。


收看更多文章,請訂閱轉角國際facebook專頁:

推薦閱讀

分裂的國度:1940,法國陷落(二)

分裂的國度:1940,法國陷落(三)

分裂的國度:1940,法國陷落(四)

洪仕翰

曾是愛丁堡大學歐洲二戰史學徒,現為奇異鳥飼育員、新手貓爸、「磚」業出版人。

作者文章

左為《二戰:帝國黃昏與扭轉人類命運的戰爭》,右為李察.奧弗里教授。
 圖/衛城...

專訪歷史學家李察.奧弗里(上):窮盡一生的二戰史研究

2024/09/16
歷史不會重演,但總是驚人地相似,透露出危險正在迫近。左為1945年原爆之後的廣島...

專訪歷史學家李察.奧弗里(下):歷史會不會重演?戰爭的人間啟示

2024/09/16
波蘭報導文學家維特多.沙博爾夫斯基與《克里姆林宮的餐桌》中文版。 圖/衛城出版社...

書寫不斷轉生的威權幽靈:專訪波蘭作家沙博爾夫斯基

2023/02/24
photo credit:CHRISTOPHER DOMBRES (CC BY ...

分裂的國度:1940,法國陷落(四)

2015/12/28
圖/美國國會圖書館

分裂的國度:1940,法國陷落(三)

2015/12/21
第一次世界大戰摧毀法國人近三分之一的家園、失去十分之一的總人口,並讓他們背負了難...

分裂的國度:1940,法國陷落(二)

2015/12/14

最新文章

2024年11月13日,日本最具盛名的詩人谷川俊太郎離世,享耆壽92歲。圖為20...

日本出生的宇宙詩人:谷川俊太郎,世界詩學的可能

2024/12/02
由左至右:艾佛利、賈華拉與默詮三人出席2002年英國影藝學院電影獎。 圖/美聯社

文學改編電影「三頭神」:默詮艾佛利製片的印度後殖民歲月

2024/11/28
墨詮艾佛利打造多部叫好叫座的文藝片。左上至右下:《墨利斯的情人》、《此情可問天》...

跨世紀浪漫文藝片推手:默詮艾佛利製片40年,塑造細膩經典

2024/11/28
右為日本浮世繪畫家歌川芳虎《三河英勇傳》當中的《従一位右大臣 征夷大将軍源家康公...

德川幕府從未鎖國:日本如何《逆轉中華》脫離中國,改寫東亞秩序?

2024/11/26
基層公務員對個案的投入,有時帶有同情及憐憫,也有時是帶著懷疑和敵意。示意圖,美國...

誰讓公務員生了病?濫用政府資源,讓基層公務員變冷漠的美國個案故事

2024/11/26
薩伊德多次在《音樂的極境》中指出古典音樂名家的演出未臻理想之處,世界三大男高音之...

大牌音樂家一定讚?拒絕迷思、超越舞台的薩伊德樂評《音樂的極境》

2024/11/22

回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