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美軍會否協防台灣?(下):台媒對拜登談話的誤讀與「疑美論」

2024/06/18 倪世傑

美國總統拜登20224年5月下旬在美國《時代》雜誌的訪問中,第5次發表他對台灣議...
美國總統拜登20224年5月下旬在美國《時代》雜誌的訪問中,第5次發表他對台灣議題的看法。圖為拜登出席美國西點軍校畢業典禮。 圖/路透社 

編按: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20224年5月下旬在美國《時代》雜誌(Time)的訪問中,第5次發表他對台灣議題的看法,內文節錄如下:

《時代》雜誌:所以如果可以的話,不排除在發生入侵的情況下,向台灣部署美軍地面部隊的可能性?(Times: So if I might, not ruling out the possibility of deploying US troops to Taiwan in the case of an invasion?)

拜登:不排除使用美軍。在地面部隊、空軍和海軍之間是有區別的。(Biden: Not ruling out using US military force. There’s a distinction between deploying on the ground, air power and naval power, etc.)

國際與台灣媒體都認為這是拜登自2021年後第5次對台海問題表態,對照自2021年8月美國撤軍阿富汗、致使有心人趁機在台灣大力鼓吹「疑美論」以降,拜登數度對台海問題、以及若然台灣遭到中國侵略,美軍是否協防的議題做出回應,美國在台灣議題上秉持40餘年的「戰略模糊」方針顯然在這一次次的回應中,被重新評估,然而台灣媒體對拜登這段談話,卻各給予不同的翻譯與解釋,而其意義也出現了扭曲。


▌接續上篇:〈美軍會否協防台灣?(上):解讀美國對台戰略的重新定位〉

自2021年8月以降,拜登數度對台海問題、以及若然台灣遭到中國侵略,美軍是否協防...
自2021年8月以降,拜登數度對台海問題、以及若然台灣遭到中國侵略,美軍是否協防的議題做出回應。示意圖,美國空軍戰機。 圖/圖/United States Air Force 

▌在翻譯中扭曲的意義

從拜登在《時代》雜誌的訪問稿中也確實可以看出他在釋放不斷重新評估「戰略模糊」的訊息,但回過頭來觀察台灣媒體對拜登這段話的翻譯,顯示即便台灣是美中爭霸漩渦中不可或缺的角色,有部分台媒對美國的理解卻是相當表面的。

中時報系的 《旺報》在〈拜登重申 不排除武力保衛台灣〉是這麼寫的:

記者問,是否排除在中國侵台的情況下,部署美軍到台灣的可能性?拜登回不排除使用美軍武力。但地面、空中力量或海上的部署是有差別的。

《自由電子報》在〈拜登接受時代雜誌專訪重申 不排除出動美軍保衛台灣〉是這麼寫的:

時代雜誌進一步追問,是否不排除在中國入侵台灣的情況下,部署美軍到台灣的可能性?拜登回應說:「不會排除動用美國武力」(Not ruling out using US military force.)「部署地面、空中和海上武力等,之間有所區別」。

《聯合新聞網》在〈新聞眼/台海若開戰…拜登用詞迂迴轉折〉是這麼寫的:

對於是否派兵上台灣、是否從美軍在印太盟國的基地發動打擊?拜登的回答更耐人尋味。他說,不排除動用美國的軍事力量,但又說「這和派陸海空部隊(到台灣),有明顯區別(distinction)。」

3家媒體想當然耳地將deploying US troops翻譯成「派兵上台灣」、「部署美軍到台灣」,不能說有錯,但是不精準,US troop主要指的是陸軍的地面部隊,而非指空軍與海軍。也只有在這一層意義的理解下,才能知曉拜登所言「There’s a distinction between deploying on the ground, air power and naval power, etc.」的具體意涵為何。拜登的意思其實是:

在台灣部署地面部隊,與以海軍、空軍力量進行打擊是有區別的。

向海外派遣地面部隊對美國而言是心理上揮之不去的陰霾。示意圖,美國陸軍演習。 ...
向海外派遣地面部隊對美國而言是心理上揮之不去的陰霾。示意圖,美國陸軍演習。 圖/U.S. Army

▌派遣美軍地面部隊:一道魔咒

部署地面部隊不光是涉及地面補給等物流運輸問題那麼簡單,當然,一旦台灣周邊海域被中國海軍與漁船包圍時,這的確是一個棘手的問題。向海外派遣地面部隊對美國而言更是心理上揮之不去的陰霾。

在這半個世紀以來美國派遣地面部隊的戰役中,越戰阿富汗戰爭堪稱是美國民眾中極為負面的集體記憶,兩者都被詮釋為美國子弟為其他國家做出了無謂的犧牲,也使美國墮入對外戰爭的泥淖使得國力受損、威望有虧。在越戰甫結束未久1980年代的兩伊戰爭中,美國的雷根與老布希政府對伊拉克海珊(Saddam Hussein)政權提供了軍事貸款、情報以及協助取得非美國製的武器,但就是沒有派遣地面部隊。

敘利亞內戰期間,美國在當地雖部署地面部隊,但美國對敘利亞阿薩德(Bashar al-Assad)政府軍的襲擊主要以空襲為主,地面部隊的目的是遂行後勤補給任務,與戰鬥式的地面部隊,相去甚遠。2023年10月爆發的以色列–哈瑪斯戰爭中,美國派遣航母戰鬥群到地中海協助以色列攔截來自伊朗與巴勒斯坦地區的飛彈,但到今天都未派遣地面部隊。

從這個角度看,《中時》與《自由》的翻譯不能說錯,但是未能進一步解析當中的差異。最離譜的是《聯合》,好像拜登「阿達瑪恐固力」(a-tá-mah khōng-ku-lí)說出自相矛盾的話,一邊說不排除動用美國軍事力量,但又說「這和派陸海空部隊(到台灣),有明顯區別」。這反應了作者似乎無法理解拜登的簡短隻字片語在美國戰略文化脈絡中的意義,因此對拜登的回答以及《時代》的提問做出了不知其所以然的翻譯。

但神奇之處在於,作者之後「評論」顯然有其特定的政治目的:首先是具有濃烈「疑美論」的論斷:「拜登這段談話完全呼應俄羅斯侵略烏克蘭這2年的美國立場;美國對烏克蘭出錢出軍力,但就是不出兵到烏克蘭參戰。」同時,再次肯定了「戰略模糊」的必要性:「拜登雖沒說明派兵介入台海衝突的必要條件,也沒完全排除可能,回到過去戰略模糊的基本盤。」

將「疑美論」與美國對兩岸「戰略模糊」聯繫起來的核心,是動搖台灣民眾對美國保衛台灣的信心。在戰略模糊下,台灣民眾搞不清楚美國是否會在中國武力犯台時出手相助,這會動搖台灣民眾對美國的信任關係。這也是為何拜登總統在阿富汗撤軍狼狽收尾之際會拋出美國護台的信號;在2022年3月初,俄烏戰爭爆發一週內派遣前高階官員代表團來台,意在安撫台灣民心。換言之,支持戰略模糊就實際效果而言,直接助長在台灣疑美論的聲勢,這是絕對不能忽略的。

政治,說穿了,就是「信任」兩個字,信任提升了社會資本,降低了合作中相互猜疑的交易成本。戰略模糊引發的疑美論對台美關係儼然造成不可小覷的負面影響,在樂見拜登政府一步步遠離戰略模糊政策之餘,隨著近年於台海危機討論中廣傳、美國軍方也數度提及可能步入戰爭的2027年日益迫近,華府提出戰略清晰的路徑圖顯得更加刻不容緩。

隨著近年於台海危機討論中廣傳、美國軍方也數度提及可能步入戰爭的2027年日益迫近...
隨著近年於台海危機討論中廣傳、美國軍方也數度提及可能步入戰爭的2027年日益迫近,華府提出戰略清晰的路徑圖顯得更加刻不容緩。 圖/United States Air Force 


收看更多文章,請訂閱轉角國際facebook專頁:

推薦閱讀

美軍會否協防台灣?(上):解讀美國對台戰略的重新定位

以台灣為軸的國際緊張?駐台美軍、南海潛艦與習近平演說

末日審判的競賽:中國「核武擴軍400%」的2027台海因素?

倪世傑

倪世傑,1990年代受到後學運與後解嚴影響,對馬克思主義以及工人階級運動發生興趣,後又關注「各階級同歸於盡」的環保議題。當前關注國族主義問題以與兩岸關係。

作者文章

美軍驅逐艦威廉·P·羅倫斯號(DDG-110)穿越太平洋。 圖/路透社 

美軍會否協防台灣?(上):解讀美國對台戰略的重新定位

2024/06/18
美國總統拜登20224年5月下旬在美國《時代》雜誌的訪問中,第5次發表他對台灣議...

美軍會否協防台灣?(下):台媒對拜登談話的誤讀與「疑美論」

2024/06/18
或許回頭檢視「罷免權」在其他國家如何誕生、其設計與執行,能對台灣的現狀有所思考與...

在「大罷免時代」到來前(上):歐美議會如何發展出罷免權?

2024/06/07
英國國會西敏宮。 圖/美聯社 

在「大罷免時代」到來前(下):英國如何不讓罷免變成仇恨動員?

2024/06/07
習近平在2024年1月8日發表講話中提到「永遠在路上」,習近平的「話語迷宮」到底...

習近平說「永遠在路上」:深入中國共產黨的話語迷宮

2024/01/17
拜登於2021年上台後重新加入《巴黎協定》,並承諾到2050年美國實現淨零排放的...

拜登的電動車大戰略(上):美國吹響復興經濟號角,電池工廠勢不可擋

2023/09/06

最新文章

一樁Telegram的騷擾事件,發現背後涉及首爾大學校內外95人受害、超過4,0...

專訪/首爾大學N號房事件:95人受害、超過4,000件深偽色情影像——嫌犯如何被誘捕?

2024/06/26
英國首相蘇納克缺乏核心信念、許多決策模糊失準,曾被衛報批為「難以名狀的失敗」(i...

蘇納克五大敗筆:英國當代最年輕首相,如何成為「難以名狀的失敗」?

2024/06/26
蘇丹軍閥赫梅蒂(達加洛將軍)曾被指控犯下種族滅絕的屠殺,如今卻在非洲外交場域如魚...

當屠殺者披上西裝:穿梭「非洲之角」的蘇丹軍閥赫梅蒂,為何受到禮遇?

2024/06/24
示意圖,非泰國預購之潛艦。圖為中國2018年南海軍演,人民解放軍海軍的09-IV...

一波三折的泰國購艦案:買下中製潛艦背後,泰美關係漸行漸遠?

2024/06/20
英國保守黨執政14年,兩大錯誤方向令滿意度跌至創黨史上最低。 圖/法新社

英國保守黨的激情苦果:失控的好鬥派與撙節政策,大選未選先輸?

2024/06/18
美軍驅逐艦威廉·P·羅倫斯號(DDG-110)穿越太平洋。 圖/路透社 

美軍會否協防台灣?(上):解讀美國對台戰略的重新定位

2024/06/18

回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