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挺哈瑪斯?以巴衝突爆發後,阿拉伯國家與中東媒體的微妙反應
加薩走廊陷入戰火,以色列為報復巴勒斯坦武裝組織哈瑪斯(Hamas)突襲,全面轟炸並封鎖加薩資源作為回擊。在這全球屏息關注的時刻,歐美國家和國際主流媒體口徑相似,嚴厲譴責哈瑪斯殺害平民婦孺的恐怖行徑,並高聲宣布「與以色列站在一起」。反之,儘管阿拉伯國家與中東地區也出聲聲援加薩,幾個重要國家的反應卻各有耐人尋味之處,他們如何看待這塊「以阿世仇」起源地的最新悲劇?
經過10月7日以來連日空襲,擁有230萬人口的加薩走廊(Gaza Strip),大面積區域幾乎已被夷為平地,目前至少1,500人喪生、將近40萬人流離失所。醫院也面臨斷水斷電與醫藥資源見底,完全無法招架大量傷患。
阿拉伯國家聯盟(Arab League)11日在總部開羅緊急召開外長級會議,會後集體聲明中,要求以色列重新考慮其「不義的決定」,也就是對加薩的不人道封鎖,並呼籲以色列「即刻」恢復加薩地區的供水、供電與糧食等基本生存所需,醫藥用品等人道物資也不能中斷。阿拉伯聯盟總結意見說,以色列作為佔領巴勒斯坦的實質政府,有義務滿足巴勒斯坦人在國際法保障下的基本人權。
總體而言,阿拉伯國家和穆斯林國家的反應仍是支持加薩,包括巴林、摩洛哥、土耳其、葉門、突尼西亞和科威特皆舉行了支持巴勒斯坦人抵抗以色列的示威活動。但比起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機,如今來自阿拉伯弟兄的「聲援」可說是極其冷淡。1973年贖罪日戰爭爆發,以沙烏地阿拉伯為首的阿拉伯石油輸出國組織成員國迅速展開制裁,對支持以色列的國家實施石油禁運近一年時間,致使油價飆升與多國經濟衰退。
但在此次驚動全球的衝突裡,若以加薩為圓心向外一一審視中東各國,就能發現許多媒體採取的曖昧態度,遠遠比不上過去對以巴衝突的義憤填膺。檢視巴勒斯坦最主要的支持國,以及部分泛阿拉伯世界的媒體,略可在站隊之外,讀出更多國際社會間的「空氣」。
特別需要提醒的是,本文討論的多數國家皆非民主政權,媒體與政府立場的界線有時並不明確,有時更是合二為一,增加媒體識讀的困難,最好的方針仍是多查核媒體背景,針對同一事件也橫向比較不同媒體的呈現手法、報導比例與用字遣詞,方能建立更完整的理解。
▌力挺巴勒斯坦或力挺哈瑪斯?
哈瑪斯7日以「阿克薩洪水行動」(Al-Aqsa Flood)為代號,向以色列射出數千枚火箭彈,並派出1000人左右的武裝團體攻擊20多個以色列村莊,造成至少1,200名以色列人死亡,還綁架150多名人質。眾多國家中,素日與哈瑪斯交好的什葉派三大勢力:伊朗、黎巴嫩真主黨(Hezbollah)與敘利亞政府,都迅速對哈瑪斯給予支持,認定哈瑪斯的行動亦是抵抗以色列佔領的義舉。
伊朗最高領導人哈梅內伊(Ali Khamenei)10日公開讚揚哈瑪斯,直稱「伊朗親吻那些策畫攻擊猶太復國主義(以色列)之人的雙手」,也譴責身為佔領者的以色列佯裝受害,好能進一步升級攻擊的罪行。哈梅內伊雖然否認伊朗在這場攻擊提供了任何幫助,但接下來將會提供加薩人道支援與資金。
敘利亞官方媒體敘利亞阿拉伯新聞社(SANA)則是「旗幟鮮明」地聲援巴勒斯坦。一進首頁,最先映入眼簾的報導標題就是《團結的敘利亞大學與機構支持『阿克薩洪水行動』》,配上人潮揮舞巴勒斯坦國旗的照片,毫無保留地支持哈瑪斯。內文多張照片還顯示許多「大學生」在大馬士革、塔爾圖斯等城市,自主發動對巴勒斯坦的聲援集會。
SANA報導阿拉伯聯盟會議時,標題直接將以色列的轟炸稱為「侵略」,與該聲明的委婉不同調。該站另有許多細碎報導,都在強調男孩、女孩等年輕巴勒斯坦人死亡的消息。此外,SANA的報導也頻繁引用巴勒斯坦官員如衛生部長、外長等說詞,凸顯出敘利亞官方與巴勒斯坦政府往來之密切,但並沒有拿出任何實質的幫助和支援。
長期反以色列的黎巴嫩真主黨,8日則是身體力行響應哈瑪斯,以聲援「巴勒斯坦抵抗運動」為名發射多枚砲彈和火箭彈,也成為2006年以來黎、以邊境最嚴重的衝突升級。黎巴嫩官方媒體國家新聞通訊社(NNA)的英文報導中,標題就直接稱呼以色列為「敵人」,主流媒體也以極大篇幅關注加薩和黎南地區的戰況。
值得注意的是,黎巴嫩社會分成親伊斯蘭世界的真主黨和親西方的基督教長槍黨(Kataeb Party)兩股均衡勢力,加上媒體自由程度較高、各自持有政治立場,報導加薩衝突時也出現不同聲音。較支持真主黨(Hezbollah)的媒體多數極為關注巴勒斯坦戰況,而較為世俗化或較支持基督教的媒體則十分憂心戰況繼續擴大,例如刊登長槍黨議員強調「我們沒有準備好捲入戰爭」的言論,報導加薩戰爭現況的篇幅與篇數也明顯更少。
▌只呼籲、少行動的大哥
緊鄰加薩走廊的埃及,第一時間也表達對加薩戰況的緊張態度,外長舒克利(Sameh Shoukri)不遺餘力呼籲雙方冷靜,期望以色列與哈瑪斯皆遵守國際法,不再傷及更多平民。埃及民間深知加薩多年遭封鎖的處境,普遍十分同情加薩並譴責以色列無情轟炸。但諷刺的是,埃及不僅沒有接收巴勒斯坦難民,更在9日緊急關閉拉法(Rafah)邊境關口,目前各國仍在討論能否經拉法將物資送進加薩。
各自站隊的混亂中,沙烏地阿拉伯的反應最受矚目,可能也最令觀者失望。事實上,沙烏地阿拉伯被視為加薩衝突的「隱形中心點」,在美國斡旋下,沙國近來與以色列積極談判,巴勒斯坦建國的種種條件雖是談判主軸之一,巴勒斯坦的話語權卻極低,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推測,擔心被拋棄的哈瑪斯可能因此孤注一擲,阻擋以沙關係正常化。
從沙國媒體的反應來看,沙國明顯試圖與哈瑪斯保持距離。點進沙烏地阿拉伯國家通訊社(SPA)英文版首頁幾乎看不到巴勒斯坦的消息,全部報導都聚焦於沙烏地近日與中國共同進行的「藍劍軍演」(Blue Swords),或沙國參與的伊斯蘭世界環境會議等等。只有在阿拉伯文版首頁放上了阿拉伯聯盟會議對加薩的聲明。
在更廣泛的中東地區,沙烏地阿拉伯還有很多喉舌,但對這場戰爭的興趣都不算高。位於杜拜的《阿拉伯衛星電視台》(Al Arabiya)最大股東為沙烏地,該台報導中,沙國王儲穆罕默德.本.沙爾曼(Mohammed bin Salman,MBS)自稱「深切關注加薩走廊的人道處境」,卻沒有更進一步行動。該台佔比最多的加薩報導就是MBS如何與伊朗、與土耳其、與法國的首長不停「討論」,連發送物資的實質行動都沒有,遑論再為此發起一次石油戰爭。
同為沙國出資成立,位於倫敦的《中東》(Asharq Al-Awsat)十分重視加薩情勢,但其報導更著重於戰況分析和區域影響。MBS王儲兄弟持有的《阿拉伯新聞報》(Arab News)同樣偏重區域穩定的分析,例如一篇文章題為《如果以色列-哈瑪斯衝突升級為區域戰爭,中東地區有多少準備?》(答案自然是:會造成巨大經濟損耗);這些媒體亦極為關注其他國際勢力,如歐盟、北約(NATO)等國際社會的態度,較少關注對加薩的實際支援。
▌卡達與面向全球的泛阿拉伯媒體
走出地圖上的國界,全球還有不少聚焦中東事務的非地域性媒體,主要面向海外阿拉伯人和關注中東事務的讀者。這類媒體多半聚焦加薩現況,為這場戰爭做出平衡報導。他們長期同情巴勒斯坦,亦主張哈瑪斯的暴力方針是以色列侵略下的產物,但出於面向全球社會的跨域性質,通常避免大力批判以色列或直接將罪責歸咎於西方,而是試圖用人道精神呼籲止戰。這類媒體中,卡達王室是最主要的幕後金主,他們反對沙國、同情什葉派政權的傾向,亦是外界需要置於心中的一點。《半島電視台》(Al Jazeera)即是其中最具國際聲量的媒體,長期關注巴勒斯坦人權問題,對加薩戰況和人道處境報導不遺餘力。
總部於倫敦的《中東之眼》(The Middle East Eye)是前沙烏地異議記者哈紹吉(Jamal Khashoggi)的前東家,該媒體也是由卡達出資成立。《中東之眼》明顯同情巴勒斯坦,報導以加薩平民遭血洗的慘況為主,展示大量兒童、婦孺遭砲彈轟擊的景象,並強調加薩走廊長期被封鎖的處境。該報評論也直指美國、西方社會幫助以色列迫害巴勒斯坦。《中東之眼》還以長篇幅的文章指出,引發全球譁然的「寶寶被斬首」新聞可能只是加油添醋的訛傳,因為消息來源僅是以色列士兵的供詞。亦有他國媒體如英國《Sky News》支持其論點,報導了以色列官方承認無法證實斬首幼兒的消息。
另一家《新阿拉伯人報》(The New Arab)則由阿拉伯裔以色列學者比沙拉(Azmi Bishara)和卡達企業共同創立。比沙拉曾是以色列政壇最重要的巴勒斯坦政治家,但在2006年因為同情真主黨而被控叛國與間諜罪後流亡海外。該報同樣聚焦在加薩戰況,但也刊出許多「小百科式」的文章介紹以色列歷來的侵略政策,企圖提升對巴勒斯坦處境的理解與同情。
全球阿拉伯國家共22個、穆斯林佔多數的國家至少50個,媒體多如繁星,我們只能檢視少數具代表性的案例,希望映射出此次加薩戰爭中、站在以色列與西方另一頭的媒體,呈現哪些明掀暗湧的多元意見。
▌語言的媒體識讀
當前在全球、包括在台灣十分罕見的以巴問題關注潮之中,直接閱讀國際媒體的大有人在,但未必代表語言轉譯的隔閡就能消失,關注相關新聞時若能細緻觀察用字遣詞,也能提升更深一層的理解。
舉例而言,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的仇恨歷史,國際間多半稱呼「以巴衝突」(Israel-Palestine conflict),屬於最廣為使用、相對中性的用法,台灣也是習慣如此。但在較同情巴勒斯坦的地區,有些媒體也會刻意使用「巴以衝突」(Palestinian-Israeli conflict),藉由先後順序的不同凸顯該媒體更看重哪一方的主權。
而在此波戰爭報導裡,以巴戰爭(Israeli-Palestine war)仍是最常見的用法,但也有不少媒體描述為以色列-哈瑪斯(Israeli-Hamas)之間的軍事衝突。此舉可以將哈瑪斯與加薩普羅民眾的立場做出區隔,但也可能給人一種印象,認為以色列的砲火只針對哈瑪斯頭上發射。
此外,由於以色列攻擊集中在加薩地區,許多報導行文也將巴勒斯坦、加薩交替使用,用於戰況描述更為精準。但用在廣泛論述時,這種模糊可能是出於歷史習慣,但也體現了哈瑪斯、加薩與巴勒斯坦民族整體處境的界線,隨時可被不同立場的支持者模糊或分裂。
文/王穎芝
收看更多文章,請訂閱轉角國際facebook專頁: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