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烏克蘭志願兵的戰爭啟示錄(上):陳晞與Cai,從戰場換來的台灣借鏡

2023/06/07 陳彥婷

陳晞(左)與Cai(右)手持印有一半中華民國、一半烏克蘭的旗幟,上面以英語寫著「...
陳晞(左)與Cai(右)手持印有一半中華民國、一半烏克蘭的旗幟,上面以英語寫著「我們挺烏克蘭」的字句。 攝影/陳彥婷

採訪、攝影/陳彥婷(駐烏克蘭獨立記者)

烏俄戰爭在2022年爆發,烏方措手不及,急需調派軍隊兵力,從開打時的12萬6,000人增加至現時約50萬人,包括20萬常備軍人。這場戰爭同時有將近2萬名國際志願兵投身戰場,但後來有的因為只是來獵奇體驗、作戰經驗不足而退出,也有的因為支援不夠和言語不通等問題離開。現時推估還有約3,000名國際志願兵仍留在烏克蘭境內。

成為烏克蘭50萬奮勇抗敵士兵的其中一人,32歲來自台北的陳晞,與27歲來自桃園的Cai(化名),在異地走上前線,經歷多個月的砲火洗禮,賭上自己生命,不但為烏俄一戰,同時換來給台灣的一課。

獨立記者陳彥婷在烏克蘭親身訪問這兩名台灣志願兵,從國軍訓練到國民身份認同,二人反思的同時,在島嶼上2,300萬名台灣人,又該如何為台灣的安危做最好準備?本專題以系列連載的方式,談台灣志願兵陳晞與Cai的故事、以及面對台海危機的軍備省思。


「假如對岸打過來,我是為什麼而戰?」這是台灣人面對的重大議題,對陳晞與Cai來說也是會否再披甲上陣的關鍵。

「正常的人類也會覺得保家衛國是我該做的事,他們(烏克蘭人)也不想看到自己的家園被俄羅斯統治。」

儘管在烏克蘭前線一次任務中被砲彈碎片擊中,喪失兩跟腳趾頭,Cai還是義不容辭走上戰場,「中國一直沒有放棄要統治台灣的可能。和談是沒有可能,也不存在,也不可能讓你自治,你看(香港),他只能用收回台灣去聚攏大陸人民的心,『我們還有一個台灣島,一個台灣省沒有收復。』」Cai續說,「(所以)我也是會做一樣的事情。因為你沒路退,你只能守,只能去作戰,抵禦侵略者。」反而,一貫多言的的陳晞躊躇著。

嘆一口氣,陳晞說:「(國軍)訓練跟不上時代。」曾經在2017年在法國外藉兵團當兵5年,又曾入伍國軍特戰部隊的陳晞,不諱言國軍不管在戰術方式、後勤、編制、裝備等各方面都不合時宜。

陳晞(右)比較過法國外藉兵團與烏克蘭國際兵團的前線訓練後,認為國軍訓練跟不上時代...
陳晞(右)比較過法國外藉兵團與烏克蘭國際兵團的前線訓練後,認為國軍訓練跟不上時代。 攝影/陳彥婷

陳晞指出,在法國、烏克蘭當兵,光學儀器、夜視鏡都是基本裝備,反觀國軍未有更新單兵裝備。另外,按他當時(2014-2015)的國軍新訓,都在練投擲手榴彈、步槍拆卸、刺槍術等,訓練長約1至2個月,相較他在法國外籍兵團時,新訓長約3至4個月,比國軍多一倍,訓練較多元與實用,如步槍戰術、射擊訓練、地圖學、通訊回報、單兵伍級戰術、戰傷訓練、行軍野營訓練、偽裝訓練、夜間作戰訓練、野地作戰訓練等等。

他指現代戰爭每名士兵配備300至500發彈藥,台灣只向每人發150發,而按他在國軍新訓中的經驗,只涉少量步槍基本射擊,「開槍也沒有開幾次,頂多30、40發子彈,我以前在法軍,每年打上好幾千發,台灣的射擊數量就是不夠,而且沒有戰術射擊,都是單純瞄靶打。」

回想剛加入烏克蘭國際兵團訓練約1個月,他們都按北約的那套固定方式進行多國武器裝備操作訓練,如步槍、機槍、火箭砲、反裝甲武器等,因為訓練設計給有當兵經驗者,讓他可以短時間熟悉武器和簡單指令,培養小隊之間默契,

「如果你是平民,在這邊的一個月訓練,其實沒甚麼用,只是會開槍而已,體能、軍事知識就未必會有。」

在烏東前線作戰半年多,沒想過以往在法國外藉兵團學到的戰術射擊、戰場上小隊的走位、掩護在小村莊、空曠的平原派上用場,戰場也是考驗體能的重要的一環,單是出任務便要扛上裝備、彈藥、糧水,加起來至少30公斤,再要揹着這重量跑跳翻牆,沒有足夠基礎很快便會耗盡體力。

一名烏克蘭士兵,在烏克蘭南部地方進行模擬攻入敵方戰壕的訓練。  攝影/陳彥婷
一名烏克蘭士兵,在烏克蘭南部地方進行模擬攻入敵方戰壕的訓練。 攝影/陳彥婷

戰傷急救也是陳晞認為在實戰上非常有效,因為在前線作戰的日子,為了避免往返安全屋路上被敵方埋服,承載軍人的裝甲車都停泊在距離陣線約5、6公里地方,加上隨隊都沒有軍醫伴行,在被砲彈每日掃射的日子,前線士兵有傷,後援前往陣線補給需時,簡易的戰傷急救可在黃金時間救己救人,懂得運用那條止血帶也可能是救命的關鍵。

「在烏克蘭,你受傷就是聽天由命,你又不會知道甚麼時候有車子來接你,可能等個2、3個小時,失血過多死掉,我們有隊友就是在後送的路途上等太久死掉。」舉例指同樣是受傷,但在法國外籍兵團時,就算在非洲受傷,可以在24小時以內送到法國的軍醫院。

對陳晞而言,戰爭的模樣在各國也不同。在非洲或是強弱懸殊的游擊戰,但烏俄之戰是國與國規模的紛爭;若台灣捲入戰爭,又會是什麼樣?陳晞說,「烏克蘭的領土大,可以有能力讓戰事拖一年多,台灣就這麼一個小島,你快的話真的可以開車一天從台灣頭跑到台灣尾,5個小時就開完,」論地理,台灣的大小就如烏克蘭的一個哈爾科夫地區,陳晞認為斷定了戰爭持續的長度。

「可能數個星期,就算有美軍的介入,就可能拖一、兩個月,因為台灣太小了,沒有多餘的地可以撤退。」

既然預料台海一戰的節奏更快,國軍現時4個月的訓練是否足夠突如其來的侵略?不希望「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總統蔡英文在2022年底宣布「強化全民國防兵力結構調整方案」,從2024年1月1日起,義務役期由4個月恢復為1年。根據國防部資料,8週的入伍基礎訓練包括體能、戰傷救護、模擬戰場實境抗壓訓練,綜合訓練有遇上生化武器時的化生放核訓練等。在部隊訓練方面,將包含18週的駐地訓練、依照編制專長,進行7週強化小部隊戰鬥,操作武器的專精訓練、13週的綜合專業訓練和6週的聯合演訓。

一名烏克蘭排長,正向小隊討論訓練中要改善的地方。 攝影/陳彥婷
一名烏克蘭排長,正向小隊討論訓練中要改善的地方。 攝影/陳彥婷

國防部又指,國軍將參酌美軍訓練方式,加入科學化及漸進式的訓練內容,未來國軍會學習紅隼火箭彈、刺針、標槍飛彈及無人機等新型裝備操作,並將運用各式訓練模擬器、雷射接戰系統,實施多元模組化訓練。新制度下保持實彈射擊、鑑定射擊、夜間射擊,國防部強調在一年服役時間內,步槍兵實彈射擊數不低於800發,又剔除早前備受詬病的刺刀培訓。

然而,據知只取消表演性質、大部隊編隊刺槍方式,國防部參謀本部作戰計畫次長李天龍中將早前向媒體表示改為「以實戰化考量」,從基礎基本突刺、托擊進階為雙人對刺應用刺槍,同時納近戰格鬥一環,但陳晞認為,就實戰而言刺槍並無大作用。

更重要的是,陳晞與Cai認為國軍的核心問題並不只是實際狀況,而是流於形式的官僚主義,造成數十年亦未有進步與改革,他指國軍未有用人唯才,有曾在海外當兵多年的軍人,回台只被派當個文書兵。他所指的是2012年,軍事迷謝秉希從法國回台,雖當傭兵8年,穿梭阿富汗戰場,是當時惟一在法國外籍兵團服役過的台灣人,卻被國軍置之不理,事件惹來一時熱議。

對於新的軍事改革,延長義務役,他們不否認總統想改好的決心,但承認對台灣軍隊是悲觀、也不抱期望,

「你還是按照以前的訓練方式,你改成十年也一樣。」

——▌接續下篇:〈烏克蘭志願兵的戰爭啟示錄(下):台灣準備好面對侵略危機了嗎?〉

一名烏克蘭士兵正在清理彈匣。 攝影/陳彥婷
一名烏克蘭士兵正在清理彈匣。 攝影/陳彥婷

編輯/林齊晧


收看更多文章,請訂閱轉角國際facebook專頁:

推薦閱讀

烏克蘭志願兵的戰爭啟示錄(下):台灣準備好面對侵略危機了嗎?

砲聲、哭聲、歌唱聲:烏克蘭的巴赫穆特之役,戰爭與日常的聲音

烏克蘭現場/「他是我兒子,我驕傲」台灣志願兵曾聖光的告別式

陳彥婷

獨立記者,曾在香港多間媒體從事全職記者工作,現時放眼國際,希望以文字與影像,記錄世界不同角落的人與事,揭示社會不公。

作者文章

聯合國派駐黎巴嫩的維和部隊成員,正駕駛裝甲車在藍線附近巡邏。 圖/陳彥婷攝

以色列與真主黨之戰:袖手旁觀的黎巴嫩軍與聯合國維和部隊

2024/10/31
國內流離失所的黎巴嫩人Zamzam在臨時收容所內與3歲半女兒Layla相擁。 圖...

教室裡的一家人:以黎衝突升溫,黎巴嫩「國內流離失所者」的避難生活

2024/08/27
真主黨在黎巴嫩社會的勢力與形象錯綜複雜。圖為一名真主黨成員悼念死去的成員。 圖/...

黎巴嫩的國中之國:「武裝政黨」真主黨,與錯綜難解的內外衝突

2024/08/27
傑寧市內四處張貼有死去的武裝份子照片。圖為有武裝分子的照片被毀。 圖/陳彥婷攝

英雄或恐怖分子?以巴衝突如何成為極端主義的熔爐

2024/06/13
巴勒斯坦西岸,傑寧市內的墓園,有人在墳前悼念逝去的親友。 圖/陳彥婷攝

新墳、突襲與被迫共存的人:加薩戰事下,西岸傑寧市的生活紀實

2024/06/13
筆者跟隨其他記者,離開以軍與巴勒斯坦伊斯蘭聖戰組織(PIJ)武裝成員交火重心的難...

我與死亡擦身而過:半島電視台女記者之死,如何影響以哈採訪

2024/05/22

最新文章

選戰時朝野政黨除了為人詬病的自民黨「裏金事件」吵翻天外,各黨還端出了增加時薪以及...

德政變惡政?年收入「103萬之壁」:日本朝野角力的稅收減免政策

2024/11/19
川普(左)拔擢的副手范斯,可能是比他更為基進的美國中心主義者。 圖/美聯社

視中國為最大威脅:川普2.0時代,不可忽視的副總統范斯

2024/11/15
媒體大亨梅鐸控告AI公司侵害創作者的智慧財產權,但此舉是否真正為創作者爭取到公平...

媒體大亨梅鐸槓上AI:資本家想搶回利益與霸權,但誰來保護最弱勢的創作者?

2024/11/13
2024年9月,支持保障墮胎權的民眾在佛羅里達集結。 圖/歐新社

墮胎權各州自主保障?川普再次執政,美國生育自主權的拉鋸戰況

2024/11/08
2015年,一位印尼穆斯林女性在緬甸駐雅加達大使館前,抗議緬甸僧旅團體迫害穆斯林...

我佛慈悲,但對穆斯林除外?緬甸佛教僧伽塑造的「伊斯蘭恐懼」與宗教衝突

2024/11/08
「自由」可能是資訊科技巨頭最喜歡掛在嘴邊的詞彙,畢竟,誰會討厭自由? 圖/法新社

科技巨頭助長「反民主」亂象?馬斯克在美國大選中的搧風點火

2024/11/06

回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