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艦隊:澳洲的潛艦國造之路
紛擾多年的澳洲柴電潛艇標案(代號SEA1000,以下均以SEA1000稱呼)最終在今年4月26日以法國方案勝出、原先呼聲最高的日本方案出局的意外結果落幕。由於近來我國的潛艦國造計劃,接連出現尋求日本技術支援,以及美國智庫研究員透露,美國國防部限制美國廠商在潛艦案上協助我國等新消息,因此這時回顧澳洲的這項計劃,或許能得出一些新想法。
▎二戰與冷戰:皇家海軍的潛艦戰略
潛艦是極為特殊的武器系統。由於能隱藏於水下難以偵測,故在戰場中的生存性要高於其他海軍船艦,對敵國軍民船隻的威脅也更大,這一點透過兩次世界大戰與1982年福克蘭群島戰爭的戰史已無須多作說明。總之,潛艦在優勢海軍手中是奪取制海權的重要兵器,在劣勢海軍手中則反過來,是作為「存在艦隊」(fleet-in-being)、阻止敵對優勢海軍獲取制海權的重要工具。「一兼二顧」的特性使潛艦具有其他海軍船艦難以取代的重要性,這也是為何各主要海軍國家莫不追求更高性能的潛艦。目前在亞太、印度洋等地區還出現潛艦擴張與擴散等現象。但澳洲海軍的潛艦部隊發展卻走了一段與此趨勢不太相符的曲折之路。
第二次世界大戰對澳洲而言至關重要。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澳洲仍只是依賴大英帝國防衛的自治領,到二戰後逐漸轉向向依靠美國抵抗來自亞洲的威脅,並在冷戰高峰的1960年代初期進一步決定構築自我防衛力量。本文不多加贅述這一過程,有興趣者可參見蔡榮峰的「從英國臣民到澳洲國民:太平洋戰爭的另一種歷史傷痕」。
不過吾人須知,澳洲因曾身為英國重要的自治領,以及「東南亞公約組織」(SEATO,冷戰時期的「亞洲版北約」)的成員,故在冷戰初期肩負大英國協在西太平洋地區的重要協防任務,以及對抗共產主義在東南亞的擴張。因此,澳洲不僅在各種程度上參加了韓戰、越戰等大型區域戰爭,也曾在六零年代初期支援同為大英國協成員的馬來亞對抗得到蘇聯支持、意欲統治馬來亞、新加坡、砂勞越的印尼。
二戰時日本控制東南亞並轟炸澳洲北部的歷史記憶,以及冷戰初期的新國際經驗,形塑了澳洲的「地緣政治密碼」(Geopolitical Code)註1——作為西南太平洋的主要區域軍事強權,澳洲不能允許東南亞,特別是在地理上靠近澳洲的新加坡以及巽他群島(Sunda Islands)註2出現獨霸,如印尼或共產越南的區域強權,或遭其他區域外強權(主要指蘇聯,但澳洲也擔心中國南下)控制,以免危及澳洲本土安全。
無論是澳洲還是其他強國,與東南亞之間都隔著寬闊的海洋,這也注定海空力量是任何國家能否掌握整個東南亞,甚至進而威脅澳洲的關鍵。二戰時期的日本如此,冷戰時期的蘇聯如此,今日的中國依然如此。為此,澳洲必須在全球層面上與超強(其實就是美國)合作,並在區域層面保持軍事優勢,以穩定周邊的局勢。
澳洲基於西方國家在東南亞地區的特殊協防地位,相較於純粹的制空權與制海權爭奪,也很重視武力投射能力。澳洲皇家空軍(RAAF)在1954年就擁有英國製造的「坎培拉」(English Electric Canberra)式次音速轟炸機,到1960年代更引入美國當時最新開發的F-111C超音速戰術轟炸機,來取代坎培拉式——澳洲迄今仍是F-111C唯一的外銷國。
澳洲皇家海軍(RAN)亦然。澳洲政府在1944就決定要引入航空母艦,並且也確實在二戰結束後,自英國購入兩艘未能在戰爭期間完工的航空母艦,即1948年成軍、曾參加韓戰的雪梨號(HMAS Sydney R17),以及1956年成軍,在1982年除役後為中國購入研究的墨爾本號(HMAS Melbourne R21)。
這兩艘航空母艦構成澳洲皇家海軍在五、六零年代的核心,是西太平洋地區除了美國海軍之外的唯二航艦戰鬥群。儘管這兩艘航艦都是排水量頂多兩萬噸的輕型航艦,搭載的戰機也不如美軍強力,但澳洲皇家海軍在此前長期沒有自身的潛艦部隊,如今擁有兩艘航母作為軍事核心,形成鮮明對比。事實上這不難理解,冷戰時期除了蘇聯與中國,東南亞的國家並未擁有潛艦部隊,直到1981年印尼購入兩艘德國製造的209級潛艦(Type-209)才結束這種局面。
當初澳洲皇家海軍決定建立潛艦部隊,主要肇因於英國預算削減,決定裁撤皇家海軍派駐在澳洲當地提供訓練的潛艦部隊。因此,澳洲從英國外購火力加強版的奧伯崙級(Oberon-class)柴電動力潛艦,改稱為「奧克斯利」(Oxley Class),總共分兩批訂購八艘,第一批四艘自1967年起陸續服役;第二批四艘在1970年代因為必須騰出預算給墨爾本號換裝新戰機而減為兩艘。這顯示以澳洲這樣的中型區域強國來說,要同時維持航艦戰鬥群與強力的潛艦部隊實在力有未逮,因此澳洲在墨爾本號除役後即不再引入航艦。
由於越戰局勢上升與美蘇軍備競賽加劇等因素,澳洲皇家海軍活用奧克斯利級優異的靜音能力於各種沿岸情報蒐集任務。據澳洲方面的資料,奧克斯利級的活動範圍不僅限於澳洲周邊海域及相鄰的東南亞,為了執行極機密的情報蒐集任務也進一步向北越過南海,抵達中國沿海各重要港口,最後甚至擴及蘇聯太平洋艦隊的總部所在地——遠東地區的海嵾威。
此外,澳洲潛艦的足跡也擴及印度洋,這不僅在於蘇聯海軍也活躍於印度洋,更在於澳洲本身就是一個兩洋國家。奧克斯利級最遠的活動範圍,據稱曾抵達北非的利比亞外海。這種幾乎全球走透透的任務傳統,也被奧克斯利的後繼者,澳洲皇家海軍現役的柯林斯級潛艦(Collins-class)所繼承。
▎21世紀:中國潛艦獨霸,澳洲北上印度大西洋
柯林斯級潛艦具有全球柴電潛艦最強的大洋機動力,不僅具有全戰備狀態操作70日的持續作戰能力,而且在此種條件下還能具備最高達一萬海里的續航力;使用呼吸管(柴電潛艦須以此進行「換氣」,俾替艦上的柴油主機電瓶充電)潛航時極速可達24節,並可連續航行超過20小時;潛航時不靠呼吸管,單靠電瓶電池推進,可以21節的高速衝刺32.6海里——這些機動能力,也是未來柴電潛艇SEA1000標案基本的要求。
進入21世紀後的澳洲在海洋戰略環境上的重大變化,是南海變得更加重要。許多文章都會對讀者指出,因為中國與日本分居澳洲的前兩大貿易夥伴,所以南海是澳洲對外貿易的重要通道。不過澳洲工黨政府在2009年國防白皮書中,倒是明白地指出:
因為潛艦在東南亞國家中擴散,以及中國海軍的現代化,澳洲皇家海軍必須把現有的六艘潛艦部隊規模,倍增到12艘,才能有效應付新戰略環境。
東南亞的潛艦擴散在自2000年引起澳洲官學界的注目,這包括馬來西亞首先在2002年下訂兩艘法製天蠍級(Scorpène-class)柴電潛艦;2005年新加坡向瑞典購入兩艘退役的A-17潛艦,準備更替同樣從瑞典購入的四艘老舊「挑戰者級」(Challenger-class);越南在2009年從俄羅斯訂購六艘基洛級(Kilo-class)潛艦;印尼於2011年向韓國訂購三艘「張保皐級」(Chang Bogo class,德國授權韓國生產的外銷版209級)。
即使中國沒有大幅擴張現代化潛艦部隊,光是東南亞的潛艦擴張就足以使澳洲在該區域,失去數十年的絕對潛艦優勢,因此擴軍乃是勢在必行。
這裡值得一提的是,澳洲在發佈2009年國防白皮書時,刪除了許多足以惹惱中國的激烈言詞,但這本白皮書還是引發中國的抗議。澳洲工黨政府在陸克文(Kevin Rudd)領導下,向來被許多人視為「親中」,但從國防白皮書遭中國抗議事件來看,澳洲親的只是自己的利益。
2013年9月澳洲改朝換代後,自由黨(Liberal Party of Australia)政府持續海軍擴張政策,在2016年版國防白皮書中進一步強調,世界各國的先進潛艦在未來20年,有半數以上會集中在澳洲最關切的印度太平洋(Indo-Pacfic)地區活動,為此澳洲需要強大的軍力來保護其利益,12艘潛艦則是不可或缺的核心組成。
這種含蓄的說法翻成白話文的意思就是:
中國將在未來成為印度太平洋地區首屈一指的潛艦力量,將對澳洲的利益構成嚴重威脅。
這話怎麼說呢?根據美國海軍情報辦公室(ONI)在2013年的估計,至2020年,中國海軍的柴電潛艦數量約可達59-64艘的數量,其中大約75%具備現代化作戰能力;核子動力潛艦(包含攻擊潛艦SSN與彈道飛彈潛艦SSBN)的數量則約為10-14艘,全部都是現代化的新銳。
美國與俄羅斯雖然也是潛艦大國,但不可能把所有的潛艦都部署在印度太平洋地區,因此中國至少在潛艦數量上將成為獨霸。再加上中國海軍向來就認為,至少必須具備能夠在戰時掌握麻六甲海峽制海權的能力,因此可想而知整個印度太平洋地區,特別是東亞週邊,在2020年以後都會面臨中國海軍的龐大壓力,澳洲自然也不例外。
當然自由黨政府承襲的擴軍計劃,還包括同樣在2009年的工黨時代就已經提出的水面艦隊擴張計劃,以及空軍的F-35、F/A-18F、EA-18G等戰機採購計劃,但是柴電潛艇SEA1000由於涉及上述中國海上力量擴張,以及在海洋方面的行動更加強勢的國際戰略背景,同時又是國際上罕見的龐大軍售案,最後甚至與自由黨政府的內部「政變」相關,故格外引起注目。
▎潛艦國造之路:柯林斯級的慘痛經驗
澳洲皇家海軍自八零年代正式開始籌獲柯林斯級以來,就希望能夠在外購的同時,藉母廠技術轉移協助本國建立完整的潛艦產業鏈,因為澳洲潛艦作戰需求與大多數位於歐洲的潛艦外銷國不同,如果只是單純外購,很難完全滿足澳洲皇家海軍的目標。
第一,澳洲的潛艦需要進行單程距離長達數千,甚至上萬公里的作戰任務,過程中同時混有近岸及大洋的複雜作戰環境,氣候兼有熱帶與冷溫帶,也有諸如南海中北部(即所謂的九/十一段線覆蓋區域)這種雖然是深海,但散佈許多珊瑚礁「群島」,大型潛艦不易在其中靈活運動的地區。
一般潛航排水量在2000噸上下的柴電潛艦,固然適合在近岸淺水區執行坐底伏擊、蒐集情報等任務,但在大洋的深水區高速航行與長時間執行任務,則屬於大噸位核子動力潛艦的強項註3。然而澳洲長期秉持反核武的政策立場,澳洲皇家海軍因此不可能持有核子潛艦。
第二,潛航排水量至少3000噸以上的大型遠洋柴電潛艦,雖然是澳洲皇家海軍的理想目標,但世界上只有蘇聯/俄羅斯與日本擁有這樣的潛艦;歐洲為柴電潛艦的主要出口地區,亦從未建造過類似的產品。在日本於2014年正式解除「武器輸出三原則」的限制——不允許日製武器出口至美國以外的國家——之前,日本無法外銷武器,等於宣告澳洲不可能直接從軍火市場買到現貨。
然而,澳洲在柯林斯級之前只處理過外購潛艦的維修,從未有過自行研發與建造經驗,要建立本身的潛艦產業鏈是極為巨大的挑戰。
與一般船隻不同,潛艦必須要能下潛至上百公尺深的水域中,長時間航行與作戰,同時還要能上浮,過程中會在短時間內經歷劇烈的水壓與水溫變化,故其設計與建造涉及多項精密工業技術。能否造出合格的耐壓鋼板只是眾多技術中的一部份,其他還包括外型設計、內部管線與重量配置、推進系統(柴電潛艦還包括作為動力來源的蓄電池)、武器裝備、電子與戰鬥系統、聲納等等。當然也包括潛艦最重視的靜音能力,這牽涉到潛艦的生存性高低,除了包括艦體本身的靜音技術如消音瓦的鋪設、減少推進器在航行時的空蝕等之外,也包括如何盡可能降低內部各項系統運作時引發的噪音,甚至官兵的生活起居也牽涉其中。
台灣網路上常見的一項比喻是抽水馬桶,但台海安全研析中心主任梅復興先生日前在蘋果日報的投書,引用美國官員的舉例表示,就連潛艦內樓梯的設計形狀,材料與施工,都可對於噪音散射至艦體之程度有一定影響。由此可知整個潛艦設計之精密與複雜,沒有三兩三,幾乎不可能造出符合現代作戰需要的潛艦。
為了建造潛艦,亦還必須培養合格的焊接工人、工程師、有經驗的船廠管理人員等。其中,只有焊工的培育最簡單,其他專業人員都需要經年累月的經驗累積。最重要的是,因為潛艦設計與建造非常專業,與水面船隻並不相同,如果想要保持產業能力不斷,就必須擁有大規模的潛艦部隊,才能確保這些專業人才在建造完一種潛艦後,能立即投入下一代潛艦建造,否則因為失業導致人才流失,每設計一種新潛艦就要全部重新來一次,成本之高可想而知。
但潛艦產業的需求來源不外乎本國與外國,若本國海軍的需求量不夠大只有少數幾艘,國產潛艦就必須投入國際軍火市場尋求其他買主,才能累積足夠大的生產量壓低每艘船的單價,並獲得支持下一代潛艦的開發資金,繼續養活整條產業鏈,否則將會像日本海上自衛隊的潛艦那樣,攀升至天價。但日本是世界前三大經濟體,能夠長期砸大錢養需求,其他財力遠不如日本的國家,能否負擔得起高單價潛艦,是另一個值得嚴肅思考的問題。
對想要發展潛艦產業鏈的國家來說,技術層面固然是重大困難,但更大的困難在於如何學會這些技術。事實上,除了依賴外國技術轉移來教會你「Know How」以外,別無他法。冷戰時期的中國之所以能在工業基礎極端落後的情況下,自行研製潛艦,便是因為蘇聯幾乎無條件地替中國從頭到尾建立製造鏈。但想要製造出更好的潛艦,就必須有深厚的工業與科技基礎,才能在技術上不斷突破,否則也只能持續建造落伍的潛艦。註4
想要建立本國潛艦產業鏈的國家,大多只能利用外購合約誘使外國母廠提供技術轉移。例如澳洲在建造柯林斯級時便規定,進入決選的外國廠商必須與澳洲本地企業合組潛艦建造聯盟,且澳洲本地企業的持股必須高於50%。但這種技術轉移畢竟不是100%的 Know How 教學,能夠取得多少經驗值完全視母廠願意提供多少轉移而定,如果只是單純的「組裝」,可說完全無法真正獲得潛艦自主設計與建造的 Know How,至少要有更進一步的「授權生產」才行。註5
自規劃柯林斯級起,澳洲皇家海軍的外購選擇就必須在潛艦本身技術先進程度、規格是否符合作戰需求、母廠技術轉移政策、造價等多種因素中取得平衡。柯林斯級的技術母廠——瑞典考庫姆公司(Kockums)——當初之所以能在多達十個競爭者中殺出重圍得標,願意提供澳洲優越的技術轉移與建造管理系統也功不可沒。
澳洲皇家海軍做出這項選擇,也背負了極高風險——瑞典不僅從未有技術轉移他國的經驗,且其方案是以適合北歐海洋環境的中小型近海潛艦設計,直接放大為大型遠洋潛艦的模式(其他歐洲國家提出的方案也是如此),但體型放大,整個結構、內部配重、平衡等都必須重新計算,等於是一種全新的設計,本來就會遇上許多未知的風險。
不過柯林斯級真正的夢魘,是澳洲皇家海軍在技術上的野心過大,讓其技術來源變成「八國聯軍」綜合體,同時又在生產管理上出現嚴重瑕疵,完工後的柯林斯級雖然各項性能指標一流,戰鬥力極強,但毛病叢生,諸如外殼出現可能導致艦體崩潰的嚴重漏水、外型與動力系統的設計與施工問題導致潛艦在高速時噪音過大、潛望鏡有瑕疵、發動機設計不良導致無法達到設計最大航程等。
此外,交由美國廠商洛克威爾公司(Rockwell)開發失敗的戰鬥系統,更被點名是所有問題的核心,最激烈的建議是乾脆砍掉重練。由於洛克威爾在1996年把軍工產業部門賣給波音公司,柯林斯級的戰鬥系統最後也只好真的砍掉重練。不過讓澳洲皇家海軍最丟臉的是,因為對柯林斯級抱持強烈的信心,故讓老舊的奧克斯利級照計劃全數退役,結果本來已經延遲18個月服役(1996年7月才服役)的柯林斯級問題太多無法迅速解決,第一艘柯林斯號(HMAS Collins)直到2000年才得到作戰部署的批准,導致澳洲皇家海軍差點沒有潛艦可運用。
雖然澳洲推動潛艦國造的決心令人讚賞,但由上述的澳洲皇家海軍潛艦戰略與柯林斯級籌獲過程可發現,資源有限且從無經驗的中小型海軍國家在投資國產潛艦產業時,最忌諱的就是野心過大。澳洲因為第一次使用的奧克斯利級是極為優異的潛艦,忽略了這是英國造艦工業累積多年的科技實力展現,自己從未有過任何潛艦製造經驗,就想一步登天建造出性能更加優異的國產潛艦,無異難如登天,因此最後出現許多難以解決的問題一點也不令人意外。
不過,令人更加感到惋惜的是,雖然有了柯林斯級的經驗讓澳洲皇家海軍在規劃SEA 1000時的態度變得比較謹慎,想要找開發大型遠洋柴電潛艦經驗豐富的日本來助拳,不想重蹈柯林斯級的覆轍。但由於澳洲在柯林斯級服役後沒有立即進入下一代潛艦開發,導致先前培訓的人才流失,遂使其不僅要面臨全部重來一次的窘境,導致產業界因為失業率高漲而出現龐大政治壓力,讓澳洲政府難以單憑本身的考量執行潛艦案。最後又因為這些政治壓力演出執政的自由黨政府內鬥,使得SEA 1000在最初的招標過程就一波三折,好戲連連,最後出人意表地讓法國得標。
(...待續...)。
▎備註
地緣政治密碼ˋ地緣政治密碼是批判性地緣政治密碼(Critical Geopolitics)的一種產物。不同於古典地緣政治學(Classical Geopolitics)容易給人「地理決定論」的印象,批判性地緣政治學強調透過文本分析來解構地緣政治學者與政治決策者的地緣政治理論與想像。而地緣政治密碼則是透過解構過程所得出的國家外交政策組合,它可分為全球/體系(Global/Systemic)、區域(Regional)、周邊(Local)等三大層次。不過,並非所有國家都擁有三層次密碼,擁有哪些層次的密碼視國家的國力與政治地位而定,而只有體系中的超強與部分區域強權擁有全球/體系層次的密碼。
註2:今日在政治上分別由印尼、馬來西亞、汶萊、東帝汶等四國組成。
註3:冷戰以來,各國軍方的核子動力潛艦通常都突破4000噸,僅法國海軍的紅寶石級(Rubis Class)與蘇聯海軍的阿爾法級(Alfa Class)例外。特別是紅寶石級的潛航排水量僅約2600噸,與一般大型柴電潛艦差不多。例如我國海軍的荷蘭製劍龍級潛艇,潛航排水量即為2660噸。
註4:中國就是在這方面遇上瓶頸,只能建造出龐大,但技術水準落伍的潛艦部隊,曾被美國海軍嘲笑說「在夏威夷就能聽到中國核子潛艦出港的聲音」,幸而在冷戰後遇到蘇聯解體,才得以從前蘇聯聘請許多專家協助,造就今日的進展,但整體技術仍然落後西方跟俄羅斯甚多,畢竟俄羅斯再怎麼樣也不會讓中國取得自身的「壓箱寶」。
註5:例如,韓國自1992年以來,先後組裝過德國的209級與214級潛艦,並在2000年代獲得德國母廠HDW授權生產技術上,已經相對「過時」的209級出口印尼。韓國在練過這些基本功後,才得以慢慢地在2007年提出KSS-3國產潛艦計劃,而且直到2016年5月17日才安放一號艦的龍骨。
收看更多文章,請訂閱轉角國際facebook專頁: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