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不可說:創新創業,救經濟的「雙創法寶」?
中國創業的大航海時代,當真來到了頂端?
面對經濟萎靡(Malaise)的世界,2016年3月的博鰲論壇上,中國總理李克強挾著十三五的氣勢,對著台下的名士巨賈們喊話,強調中國將推出各項經濟改革與刺激措施,且會防止失速的可能,未來繼續朝著「全面小康」邁進。
除了既有的結構調整、轉向消費外,他再度聲稱新經濟作為發展雙引擎的重要性,也就是李克強在月初政府工作報告內的口號:「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這是因為龐大而流不出境的資金需要找尋投資標的,龐大而上不了崗的青年需要找尋工作機會,但這些矛盾似乎可以透過「新經濟」找到舒緩。
於是,在官方背書下,中國逐漸陷入了「雙創高潮」。創新創業,亦變成解決經濟成長放緩後,中國「新常態」的新法寶。
▎強國的藍圖:雙創 + 中國製造2025
在官方看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便是要把「億萬群眾的創造力、積極性調動起來」,形成「投鞭斷流的氣勢」,配合「背水一戰的意志」,遂能「頂住經濟下行的壓力」。不過新經濟多屬虛擬形式,還得要與實體經濟相輔相成才合乎北京的期望。於是在提出雙創口號前,李克強更早在2015年年中,祭出了《中國製造2025》的發展口號,計畫以兩個十年為周期,在2025年前「打造中國為『製造強國』」,並在2035年時「超越德國與日本的工業水平」。
然而「雙創 + 中國製造2025」這組關鍵字的組合,號召出了有正反兩面的思量:正面是新興產業創業、國家自主創新;反面是化解過剩產能、淘汰落後產能。
但「具中國特色的創新與創業」,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先以創新來看,據麥肯錫2015的報告,創新可以分為四種類型:效率導向(低成本、高產量的優勢)、客戶導向(提供客戶最滿意的方案)、工程導向(以技術與實作為主)、科學導向(特別專注在研發與基礎研究)。計算的方式是以中國某產業收入佔相關產業收入的比重為基準,只要其收入佔12%以上,即可被視為具有創新特質。
如此觀之,中國在效率與客戶類別最具優勢。在效率導向方面,最突出的是太陽能光電產業;在客戶導向方面,則是以家電產品最強。而在工程導向與科學導向上,中國普遍表現較為遜色。工程導向最強者當屬鐵路設備,科學研究則乏善可陳,像是生物科技、半導體、化學製藥等,都難以與世界先進者競爭。
▎新創的井噴:創業是門好生意
再就創業來看,呈現「井噴」式增長的趨勢。過去三年間,登記在案的中國新創公司數約為一千萬家,以類型來看可謂五花八門,前五大包括電子商務(約15%)、企業服務(13%)、文化娛樂(8%)、遊戲動漫(8%)、金融(8%)。若以雇用人數四到十人計,相關就業人員可能有四千萬至一億人,尚不包括許多單打獨鬥,在淘寶、微店上經營的無數個體戶。
有了新創公司,就會有相對應的周邊產業與政策措施,這裡主要指的是孵化器(incubator)、加速器(accelerator),和眾創空間(co-working spaces)等。
現在全球大概有七千家孵化器,三分之一在亞洲,而中國的一千五百家就占了大半(若再包含未受中國科技部認證的單位,中國孵化器的實際總量可能還更多出一倍)。但並非所有的新創公司都會進入孵化,或因為資金不缺、條件不夠等原因,只有不到十萬家公司在孵化器裡,能進入加速器的更是鳳毛麟角。
目前中國的加速器不超過二十家,有名者如深圳光明科技園、北京中關村永豐基地、無錫高新區等國家級單位;至於眾創空間至2015統計約有五百間以上,但隨著北京政權喊出「眾創、眾包、眾籌、眾扶」的四眾口號後,眾創空間也出現爆量現象,甚至有民間粗估超過一萬間。
事實上,自從十二五以來,「雙創」逐漸成為顯學——無論官民,準備挹注的資金亦正蓄勢待發。為了經濟轉型,中國政府支持的七百多個風險投資基金、,據稱也配合政策積極尋找投資標的,可動用的投資更超過一兆五千億人幣——比起2015年,這些投資幾乎是去年規模的十倍、約莫當年世界其他風險投資資金總額的五倍。
若以2014年孵化器內的八萬家中國新創公司為例,這些新創事業共得到了四百多億人民幣的基金投資,外加政府的一百多億補貼,平均下來,每家新創約可獲八十萬人民幣的贊助。
八十萬人民幣,折合近新台幣四百萬元——這一數字聽來慷慨,但金額其實並不太多,若以五人(兩人程式設計、一人美編、一人業務、一人總務)的小型APP開發商來看,八十萬元,頂多支撐一年至兩年的人事租金成本,剛好暗合新創公司的初期壽命。
▎中國的創新排名:拼全球,成嗎?
而技術為新創之本,再以國家研發經費所佔GDP的比例來說:中國大約是2%,較其他先進國家稍低,如美國大約是2.7%、日本約為3.5%、韓國約為4.2%、台灣約為3%;但若以經濟規模來看,換算成面額數字,中國對研發的投資也僅次於美國而已。
其中資金的分配,亦透露了美中兩國的思維歧異:前者用了將近兩成的金額在基礎研究上,中國只有5%;大部分的中國資金(84%)流入實際的發展,像是直接可應用的材料或設備,但美國僅為六成左右。
需注意的是,創新並無固定定義,它具備多樣面貌。一種面貌可從湯森路透(Thomson Reuters)的年度報告《2015全球百大創新企業》觀之,報告中,湯森路透以專利總數、專利授權成功率、專利組合的全球覆蓋率,和專利被引用的影響力來計算排名,而全球百大創新之中,上榜數量稱霸的則是日本(40間)與美國(35間),在亞洲另有四家上榜(韓國3間,台灣1間),但大筆投資的中國則一間都無。
但另一種評估創新企業的角度,則可由技術、研發流程、股東回報率,以及市佔率等來推斷,像是著名的波士頓諮詢公司(BCG)《2015全球最創新企業》的報告排名中,中企的騰訊(12名)、華為(47名)、聯想(50名)就榜上有名;而富士比的創新排行就更為直接地以營收與預期成長來對比,而從11名的百度到85名的中國旺旺,共計也有7家企業進入創新排名。
從上述名單不難看出中國創新的強弱項。在錢與地都相對充足的狀況下,中國的雙創仍有結構性的缺失:一為技術問題、二為策略問題,而這兩者卻又是一體兩面。
在技術上,具中國特色的創新與其說是技術上的突破,不如說是效率與價格上的競爭力。如前述的風力發電,中國市場的龐大產能(九成供應自用)攤平了節節高升的人力成本,整體勞動力成本大約為三分之一,相較於跨國公司更具有25%左右的成本優勢,而進一步化作為全球性的價格優勢。
▎黨說創新就是創新
重視效能的特色也合乎世界經濟論壇(WEF)的測量。依照WEF 2014-15的全球競爭力報告,中國被列為是以效率驅動的國家,在經濟發展的階段屬於第二層次,尚未達到邁向過渡層次,當然也就不是以創新驅動的國家。中國要跨出門檻,除了國民所得的成長以外,必須調整產業結構,得從基礎需求提升至較為先進且具新意的技術。
過去,中國以模仿到改造,獲得了山寨經濟的成功,但不管是從超級霸權候選者的尊嚴、國家利益與國際條約的牴觸、或提升國力的角度來看,這終究並非是永續發展的模式;然而,經濟的升級並非朝夕之功,產業的核心技術可被視為是國家興衰的命脈,甚至可以說是走向先進國家的重大關鍵之一。技術相對落後的中國若欲急起直追,勢必得找出可行的策略。
目前看來,官方雖然就創新喊得滿天價響,策略上仍以傳統「國家資本主義」為指導。早在2001年的十五計畫,中國科技部便指出成功孵化器的條件,第一是「各級政府的正確引導」,再來才是管理體制和市場化機制等。且管理人員首要符合「政治覺悟高」,方能正確處理「兼顧國家、集體與個人利益」的分配關係——又一次,看得見的「黨之手」大舉介入新經濟——但這種管理思維,說穿不過是「全民大煉鋼」的翻版,而且負面效應已逐漸發酵。
譬如說:由於中國政府從中央到地方均推出不少的激勵措施,各地紛紛以孵化器與眾創空間為名申請補助。許多新創公司缺乏技術和商業模式,能夠轉身成為企業的微乎其微。即使在補助下,開業率逐漸提高,相較於美日等國,企業的「存活率」卻低落依舊。甚至,真正獲利的企業相當稀少,但它們的「估值」卻都相當驚人,可謂是新一波的泡沫。
此外,大部份民間孵化器其實只是收租空間,並沒有真正的技術與人才媒合功能,官方孵化器亦缺乏市場機制淘汰,績效考核多以稅收為主,更加深了這些空間的濫用。
▎中國的創新能扛起經濟活路嗎?
不過「雙創」口號喊得夠響,就足已響成了政治正確,在政策未改弦易轍前,政府的大力相挺還是闊氣依舊。像是上海市就在今年開始,以投資風險補償為名,挹注申請的天使資金數百萬元不等。
而小公司的創業搖搖欲墜,大企業的創新則有自己的一套。據2014年WEF與Strategy&針對中國企業全球化的創新模式調查指出,平均有三成認為「創新是最重要的策略」。大多數的企業對於在中國以外的創新表現只是平平,但對於同質的中國競爭者,居於領導地位的公司卻普遍「滿意自己的創新能力」,唯對跨國競爭者則顯得較為乏力。
而落實在創新的方式上,有近八成的公司以合資等策略聯盟為主、近五成靠的是併購,只有三成的公司表示「將以自行研發為重心」。這種心態是否能提升企業的創新?答案恐怕見仁見智,不過假若這種創新併購的策略涉及他國的核心技術,遭受到抵制恐怕難以避免。立如清華紫光先是鎖定美國的美光、後又針對台灣的矽品與聯發科,但收購的計畫至目前卻仍未定案。
如果中國由上至下,都以資金當作雙創的不二法門,實在讓人難以期待成果。且不論中國式教育能否成為培養人才的沃土,想要以股市房市的短線操作手段處理雙創,便是捨本逐末。
更有甚者,中共龐大守舊的官僚體系也可能成為扼殺創意的根源—–由於官僚為求政策達標,往往不計成本的投資,更遑論暗自滋生的尋租行為。這也是為何習近平在懲治貪腐時,特別提出所謂「創業要實」的三嚴三實口號,當中有多少不可告人的交易,恐怕他心裡早就有數。
雙創策略是否能頂得住經濟下行的壓力,不久就會知道答案。政府之外,BAT、華為等巨頭都已紛紛出海,在世界各地與老企業、新創者較勁,它們都有為數眾多的轉投資小夥伴,是否能發揮母雞帶小雞的攻勢,也正面臨著嚴苛的考驗,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中國未來經濟的發展。
收看更多文章,請訂閱轉角國際facebook專頁: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