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半島風雲:核子朝鮮,南韓該拿你怎麼辦?
新年伊始,同為儒教文明圈的南韓與中國,歡欣過年之餘,卻掩飾不了東北亞情勢的詭譎多變。
這份擔憂源於北韓先在1月初進行的第4輪核武試驗,又於2月初發射遠程火箭。對此美、日、韓等鄰國與主流國際社會均予譴責、疾聲促請聯合國安理會出面處理;然而,世人你我都看得明瞭——在中國的羽翼下,國際社會暫無可能達成強硬的對朝決議案。是故,美日韓決定自行發動制裁,中國亦於此刻出動軍機、挑釁南韓防空識別區(KADIZ),並再度喚起美韓佈署「末段高空區域防禦系統」(THAAD)的可能——但反飛彈系統的目標,是否真的「只」針對北韓呢?
同一時間,朴槿惠亦政府關閉了開城工業園區,並暗示放棄(或暫緩)南北韓之間的《韓半島信任進程》——這可謂是南韓版的國統綱領——大動作的回應,是否昭示著兩韓關係,就此將地動天搖?
要回答這些問題,必須先從(南)韓中雙方的戰略互動談起。
對首爾來說,最核心的議題有二:先是妥善處理南北韓中的三角,再來才是韓美中三角。就前者而言,首爾要確定的是「中國的態度」,也就是中國傾向韓半島維持現狀?抑或支持統一?需注意的是,這裡統一指的,其實是「北韓併吞南韓」的局面。
上世紀八、九零年代之際,首爾比他的美日盟友們多花了近20年的時間,才與北京達成「兩個高麗」(Two Koreas)的共識,「中華民國」也就被青瓦台順勢揚棄。這一局面其實取決於中國與蘇聯的和解:在冷戰時期,北京擔心若與平壤交惡,北韓將倒向莫斯科,進而威脅中國東北。一旦蘇聯因素不再、(南)韓中關係又如膠似漆(天安門事件後,南韓與台灣是少數仍捧著資金挹注中國的異類),攜手抑制北韓,也讓中國—南韓的建交勢在必行。
其次,則是美國於東北亞的戰略角色。在九零年代的北韓核子危機裡,中國已與美、韓合作,支持無核化的朝鮮半島,但北京仍全面反對向北韓施以國際制裁。儘管口惠不實,中國還是成功地讓美韓相信「通往平壤的路唯有北京」,而平壤也樂得從核嚇阻的邊緣策略裡獲利。這套策略從一世的金日成玩到三世的金正恩、從最初的核子反應爐玩到最近的衛星光明星,但如今的平壤,同等於已擁有洲際核攻擊的力量,亦反證了美韓綏靖政策(appeasement)的搖搖欲墜。
不過隨著中國崛起,韓中之間的往來更加密切,這使首爾益發依賴北京掌控平壤。目前,南韓國家戰略的基本認知是:美韓同盟仍需維持,但不能排除中國。在此前提下,南韓會繼續融入中華經濟圈,但在國防安全上,美國仍然是青瓦台的終極保障。
南韓兩面下注的戰略,大概也是台灣、以及東南亞諸國的想法——問題是,近來中國在朝鮮戰略上的「意外」表現,卻讓首爾有點無所適從。
此次的導彈危機裡,美日韓雖一致認同制裁北韓的必要,但三邊立場卻有著些微的不同,特別對當事苦主南韓而言,制裁是個艱難且巧妙的議題,制裁太重會導致北韓崩潰,將影響南韓甚鉅;制裁太輕又無關緊要,只會助長金正恩聲勢。
南韓情報指出,北韓工人在開城工業園區獲得的薪水,有七成上繳勞動黨書記室,亦可能被挪作核武開發經費所用。如今,北韓的核武早已研製完成,逼虎跳牆的結果或將增添核擴散的危險,屆時也不是光憑南韓一己之力就能處理;現在木已成舟,即使再關閉開城園區,所謂的「制裁」亦不會對平壤造成多少實質作用。更麻煩的是,美日等國已在研擬「次級抵制」(secondary boycott):也就是順帶抵制與北韓進行交易的第三國企業——首當其中的,剛好,就是中國。
是否要跟進次級制裁?南韓內部亦引述伊朗為前例,認為可以達到效果;但若首爾跟進行動,在世界眼中,不啻是進一步倒向美日陣營。
現在的青瓦台當真很困擾——他們真的很想知道,中國,是否已經管不住北韓了。畢竟「北韓擁核」已是老毛病,「北韓失控」才真是大問題。這樣的窘境與困惑,也解釋了為何被視為態度親中的朴槿惠,此刻決意選邊站隊,釋放接受THAAD的風向球,並迅速與日本和解、強化與美日關係。
這樣的戰略轉向,絕非中國所樂見。但操縱局面的關鍵,仍在於北京能不能提出讓首爾滿意的方案?而這,可不是負責韓半島問題的中共代表武大偉雙手一攤、或給首爾動物園送來一對貓熊作為親善,就能馬虎推諉過的戰略謎局。
如果北京制朝不能,首爾態度會否轉趨強硬呢?南韓執政的「新國家黨」(Saenuri Party)大黨鞭、院內代表元裕哲就公開表示,南韓或將具備「有條件的核武裝」:這裡所說的「條件」,是北韓有的南韓也該有、北韓若棄核南韓亦會棄核,甚至連作為保護者的美國,也都該重新考慮在南韓「佈署戰術型核武」。
現代集團出身的六公子、同時也是執政黨派系大老的鄭夢准,則提出南韓或可考量國家緊急狀況,反思是否應該退出《核不擴散條約》(NPT)。學者專家也向美國喊話:即使無法在南韓本土佈署核武,也應考慮在關島或其他前線地區作好核準備,以保南韓。
這並非是韓國政客的片面妄想,佈署核武的言論也是反映選民情緒的產物。從2010年來,峨山研究院(Asan)、《韓聯社》、《中央日報》的民調都顯示,支持南韓自擁核武的民眾均在5成以上——甚至近期還一舉突破6成高峰;同時,亦有6成多民意,期望美國能重新在南韓佈署戰略核武。
當然,局勢比人強,首爾難以承擔來自美、日、中、俄等鄰國的龐大壓力,自製核武更是一個最不可能的戰略選項;但能截擊導彈的THAAD則不同,而可能是南韓當前戰略的最佳解。
事實上,比起THAAD,首爾更偏好半國產的「韓國型導彈防禦系統」(Korea Air and Missile Defense, KAMD),其不僅提升韓國的國防生產力,也可以避免過度刺激中國。但這套系統,其包含的遠程地對空導彈L-SAM等裝置研發,預計得到2023年方可完成,於是美製的THAAD也成為首爾眼前的唯一選擇,只不過當朴政府干冒北京之大不諱、與華府展開磋商時,美國方面卻反倒因中國反彈而主動縮手。
此好比是大國新畫下的38度線,再度合謀韓國的命運。近來媒體更揭露,一月初北韓核試驗時,曾與美國進行和平談判的密商。雖然破局,但被排除在外的首爾顯然心有戚戚焉。因為比起金家人只在乎政權存續,首爾的菁英們更在意所謂的「民族大義」——意即統一的朝鮮民族國家。也因此,縱然北韓總是一副流氓國家的樣貌,「自認一家人」的南韓仍是相當寬容。
以峨山研究院2013年的一份國內民調為例,認為北韓是「我們一份子」的佔32%、是鄰居的佔33%,是敵人的只有19%;贊成以經濟合作,對應北韓的比例高達6成,力主軍事對抗的比例則僅有5%。這代表著南韓內部,對於陽光政策的支持依舊是主流,希望透過接觸北韓,潛移教化其戾氣;不過民意如流水,根據南韓統一部在2015年的民調,已有4成民眾轉視北韓為敵,但民間對於兩韓統一的意志卻始終不減:贊成「未來統一者」,從2010年的5成攀升至2014年的8成,這亦能解釋為南韓民間普遍相信平壤政權已來日無多。
在和平進程的「文攻」與THAAD的「武嚇」都觸礁的情況下,首爾還得要找出新的路線來連結兩韓。這條路線乃是一條鋼索,鋼索的兩端,則分別是「民族大義」與「國家利益」:若朴政府想走到民族大義這端,那麼必須按捺怒氣,繼續與北京合作,任平壤予取予求,等待金家垮台;若想走到國家利益這端,那麼只能聽從華府安排,任美中戰略擺佈,維持半島脆弱和平。
最終,大韓民族會發現他們雖已從帝國的廢墟中站起,但離「正常國家」——不管是正常的主權,還是正常的金家——卻仍遙遙無期。
統一指南:朝鮮半島,敗者為寇的大戰想像? | 時事眉角 | 轉角國際 udn Global
收看更多文章,請訂閱轉角國際facebook專頁: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