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兒子的遺骨拼圖:波士尼亞種族滅絕大屠殺的「非常母親」

2021/11/10 轉角24小時

一生都致力於為「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殺」受難者家屬爭取權益的哈吉拉.卡蒂奇(Hajra Catic)在11月9日於醫院離世,享年78歲。對哈吉拉而言,她的畢生心願就是找到兒子失蹤的遺骸,但如今隨著她的離世,這份心願只能交由他人接棒承接。 圖/路透社
一生都致力於為「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殺」受難者家屬爭取權益的哈吉拉.卡蒂奇(Hajra Catic)在11月9日於醫院離世,享年78歲。對哈吉拉而言,她的畢生心願就是找到兒子失蹤的遺骸,但如今隨著她的離世,這份心願只能交由他人接棒承接。 圖/路透社

▌兒子的遺骨拼圖:波士尼亞種族滅絕大屠殺的「非常母親」

「每一年,我都認為這就是我可以埋葬兒子的一年...」一生都致力於為「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殺」受難者家屬爭取權益的哈吉拉.卡蒂奇(Hajra Catic)在11月9日於醫院離世,享年78歲。1995年,波士尼亞的「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殺」(Srebrenica Genocide),導致至少8,000平民死亡,至今仍有約1,200名失蹤者未找到遺體。哈吉拉的丈夫和兒子皆死於這場大屠殺裡,促使她之後走上為受難者家屬聲討真相與正義之路——對哈吉拉而言,她的畢生心願就是找到兒子失蹤的遺骸,但如今隨著她的離世,這份心願只能交由他人接棒承接,這一場大屠殺轉型正義的漫漫長路,仍遠未走完。

哈吉拉是「斯雷布雷尼察婦女協會」負責人,也是新聞媒體在追踪報導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殺事件上,大多會提到的關鍵人物。這一切始於1995年7月,哈吉拉經歷了人生重要的轉捩點。當時,波士尼亞人與塞爾維亞人因為南斯拉夫的獨立公投問題鬧分歧,為此不滿的塞爾維亞人以「塞族共和國」之名發動戰爭,並在塞族共和國將軍姆拉迪奇(Ratko Mladić,於2017年被判無期徒刑)的帶領下,明目張膽地進攻已經被聯合國劃為安全區域的城市斯雷布雷尼察(Srebrenica),屠殺主要信奉伊斯蘭教的波士尼亞人。當年的7月10日下午,塞軍開始逼近斯雷布雷尼察。哈吉拉26歲的兒子尼哈德(Nihad Catic)是一名電台記者,他著急地打開麥克風,錄下人生最後一次的廣播:

「斯雷布雷尼察已經快變成一個巨大的屠宰場!死傷者不斷被送往醫院,世界上會有人來目睹這座城市和人民的悲劇嗎?」

隨後,哈吉拉帶著尼哈德和丈夫朱努茲(Junuz)逃離斯雷布雷尼察,到由聯合國維和部隊駐紮的汽車工廠尋求庇護。但出乎意料,聯合國維和部隊很快地因為各種現實因素——暴增的難民人數、逼近的塞軍、難以尋求支援等——反而決定驅逐5,000多名逃難而來的波士尼亞難民,哈吉拉也因此和丈夫和孩子失散,自此再也不見。

「斯雷布雷尼察已經快變成一個巨大的屠宰場!死傷者不斷被送往醫院,世界上會有人來目睹這座城市和人民的悲劇嗎?」右邊即是哈吉拉的兒子尼哈德。
 圖/路透社
「斯雷布雷尼察已經快變成一個巨大的屠宰場!死傷者不斷被送往醫院,世界上會有人來目睹這座城市和人民的悲劇嗎?」右邊即是哈吉拉的兒子尼哈德。 圖/路透社

1995年7月14日,來自斯雷布雷尼察的難民。 圖/路透社
1995年7月14日,來自斯雷布雷尼察的難民。 圖/路透社

1997年3月28日,在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東北部——圖茲拉州地下避難所裡,排列著成堆身份不明的屍體。屍體裡有些是在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殺後,在亂葬坑和林區發現的受難者。
 圖/路透社 1997 年 3 月 28 日,圖茲拉波斯尼亞太平間地下避難所的牆壁上排列著成堆身份不明的屍體。 屍袋中裝有 1995 年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殺後在亂葬坑和林區發現的受害者
1997年3月28日,在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東北部——圖茲拉州地下避難所裡,排列著成堆身份不明的屍體。屍體裡有些是在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殺後,在亂葬坑和林區發現的受難者。 圖/路透社 1997 年 3 月 28 日,圖茲拉波斯尼亞太平間地下避難所的牆壁上排列著成堆身份不明的屍體。 屍袋中裝有 1995 年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殺後在亂葬坑和林區發現的受害者

血腥大屠殺結束後,從隨後的報導揭露這一些難民成了被塞軍毒打、虐殺、集體槍斃的對象,短短兩個星期死了8,000多人,是二戰後歐洲最嚴重、也是至今唯一成案的「種族滅絕」犯罪(Genocide)。至今,仍有1,200多名受害者下落不明,而尼哈德就是其中一位。哈吉拉在2005年於一個亂葬崗下找到丈夫的遺體。但隨著時間流逝,哈吉拉擔心自己再也找不到同樣消失在屠殺場裡的兒子尼哈德。

根據《自由歐洲電台》報導,有倖存者指出尼哈德和朱努茲在離開維和部隊的基地之後,希望可以逃到50公里外、由波士尼亞軍隊控制的地區,惟大部分的逃難者在過程中都被塞軍逮捕槍決,或者被佈滿地雷的陷阱和埋伏襲擊,因此哈吉拉也無從確定孩子最後出現的具體位置:

「我去了(據說)是他受傷的雷區,但我什麼都沒找到...我只發現了一個頭骨,但最後卻不屬於尼哈德。也許我的尼哈德還在更遠的地方,在那些還沒發現的遺骸裡面。」

尼哈德生前最後一次的廣播錄音也一直留存在哈吉拉的手機裡,成了這20年來支撐母親的重要力量。身為「斯雷布雷尼察婦女協會」的負責人,哈吉拉致力於保存受害者的記憶,以及幫助受難者親屬找回親人的遺骸,讓這一些遺體有機會入土為安。

在1995年7月13日,來自斯雷布雷尼察的的婦女和她的母親,因擔心家人的處境,而在聯合國的一處基地裡哭泣。 圖/美聯社
在1995年7月13日,來自斯雷布雷尼察的的婦女和她的母親,因擔心家人的處境,而在聯合國的一處基地裡哭泣。 圖/美聯社

1996年9月18日在當地發現的一處亂葬崗。
 圖/路透社
1996年9月18日在當地發現的一處亂葬崗。 圖/路透社

「我去了(據說)是他受傷的雷區,但我什麼都沒找到...我只發現了一個頭骨,但最後卻不屬於尼哈德。也許我的尼哈德還在更遠的地方,在那些還沒發現的遺骸裡面。」圖為哈吉拉在2015年到雷區尋找兒子。
 圖/路透社
「我去了(據說)是他受傷的雷區,但我什麼都沒找到...我只發現了一個頭骨,但最後卻不屬於尼哈德。也許我的尼哈德還在更遠的地方,在那些還沒發現的遺骸裡面。」圖為哈吉拉在2015年到雷區尋找兒子。 圖/路透社

「屍體被埋葬,再被挖出來,然後再被分散到各處。」

《波士尼亞失蹤人口機構》主席阿馬索維奇(Amor Masovi)告訴《衛報》。事實上,讓哈吉拉尋找受難者遺骸工作難上加難的原因也在於:被屠殺的受害者被埋在多處的亂葬崗,且塞軍當時具系統性、有組織地隱藏和掩埋屍體——這意味著,受害者遺體當時被塞軍利用推土機和卡車反复挖掘、埋葬再挖掘,所以許多遺體在過程中已被肢解,甚至有一些遺體被潑上石灰和酸性液體,導致遺骸幾乎難以辨認。

馬索維奇舉例,他曾在相距32公里的五個不同地點,拼湊起一名當時23歲受難者的6塊遺骸。此外,他也道出其工作上的感慨:每找到新的遺骸就代表會為某個家庭帶來和解,但同時也代表其他家庭會因此失落。對於一些已經找到部分遺骸的家庭而言,如果再發現新的遺骸,家屬可以選擇將之埋在公共墳墓裡,或者再重新挖掘受難者的墳墓,讓他們以更完整的形式被安葬。儘管重新挖掘又得再一次經歷痛苦,但大部分家庭仍會選擇重新安葬。只是這個願望,哈吉拉再也難以完成。

哈吉拉生前曾表示,

「...我希望尼哈德就在萬人亂葬崗裡,這樣我就會知道他在哪裡。我每天晚上醒來都會想到他。對我們來說,這不是歷史,這就像昨天發生的事一樣。」

和哈吉拉一樣,至今還有很多親屬仍在尋找失蹤受難者的遺骸,這條轉型正義之路仍要繼續走下去。或許,對這些受難者親屬而言,他們的堅持與希望也哈吉拉一樣:「就算我只能找到(兒子的)一個小指頭也好,這樣他就可以有自己的墳墓了。否則,人們會說他不曾存在過。」

「...我希望尼哈德就在萬人亂葬崗裡,這樣我就會知道他在哪裡。」2015年,哈吉拉在丈夫的墓前禱告。 圖/路透社
「...我希望尼哈德就在萬人亂葬崗裡,這樣我就會知道他在哪裡。」2015年,哈吉拉在丈夫的墓前禱告。 圖/路透社

推薦閱讀

盧安達大屠殺:3個月死盡80萬人的種族滅絕...法國有錯嗎?

大屠殺的字典:「種族清洗」與「種族滅絕」的差別?

不是我的集中營:惹火以色列,波蘭的〈猶太大屠殺史實糾正法案〉

轉角24小時

過去24小時,每天影像中的國際深度事件點。

作者文章

「喬丹.巴德拉是瑪琳.勒龐的傑作,他是她一手打造,極其忠誠。」 圖/美聯社

挪用歐盟助理費判有罪:勒龐被禁止選法國總統,子弟兵巴德拉能夠提早接班嗎?

2025/04/02
好萊塢明星方基墨(Val Kilmer)在2025年4月1日因肺炎病逝,享壽65...

捍衛戰士與永遠的蝙蝠俠:方基墨肺炎病逝,享壽65歲

2025/04/02
緬甸強震震垮大量房屋,圖為一家人只能帶著嬰兒露宿街頭。 圖/法新社

緬甸大震災:想捐款卻害怕被軍政府利用?國際捐助有哪些途徑

2025/04/01
緬甸強震導致泰國曼谷興建中的審計署大樓倒塌。 圖/美聯社

曼谷唯一被震垮的大樓:中國「中鐵十局」聯合承建,消失的敏感關鍵詞與文件

2025/03/31
曼德勒一處寺廟倒塌,僧人從旁走過。 圖/美聯社

緬甸大地震已超過1,700死:軍政府一面向國際求援、一面繼續空襲轟炸

2025/03/31
緬甸中部實皆斷層發生7.7強震,圖為南部第一大城仰光也發生馬路陷落裂開的狀況,但...

緬甸7.7強震:大橋崩斷、馬路陷落,泰國曼谷大樓也有倒塌

2025/03/28

最新文章

「喬丹.巴德拉是瑪琳.勒龐的傑作,他是她一手打造,極其忠誠。」 圖/美聯社

挪用歐盟助理費判有罪:勒龐被禁止選法國總統,子弟兵巴德拉能夠提早接班嗎?

2025/04/02
好萊塢明星方基墨(Val Kilmer)在2025年4月1日因肺炎病逝,享壽65...

捍衛戰士與永遠的蝙蝠俠:方基墨肺炎病逝,享壽65歲

2025/04/02
緬甸強震震垮大量房屋,圖為一家人只能帶著嬰兒露宿街頭。 圖/法新社

緬甸大震災:想捐款卻害怕被軍政府利用?國際捐助有哪些途徑

2025/04/01
緬甸強震導致泰國曼谷興建中的審計署大樓倒塌。 圖/美聯社

曼谷唯一被震垮的大樓:中國「中鐵十局」聯合承建,消失的敏感關鍵詞與文件

2025/03/31
曼德勒一處寺廟倒塌,僧人從旁走過。 圖/美聯社

緬甸大地震已超過1,700死:軍政府一面向國際求援、一面繼續空襲轟炸

2025/03/31
緬甸中部實皆斷層發生7.7強震,圖為南部第一大城仰光也發生馬路陷落裂開的狀況,但...

緬甸7.7強震:大橋崩斷、馬路陷落,泰國曼谷大樓也有倒塌

2025/03/28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