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友友的人生《組曲》:從音樂家到人道主義者的蛻變
巴哈的《無伴奏大提琴組曲》自從卡薩爾斯演繹以來,已經成為所有大提琴家必須通過的考驗。面對這套曲目,除了技巧層面的琢磨以外,更重要的是如何面對《組曲》所乘載「人權」、「和平」等普世價值的政治意涵。在馬友友超過40年的職業演奏生涯,至今一共發行過三次全本的《組曲》錄音,分別發行於初出道時期的1983年、馬友友嘗試許多跨界演出的1998年,以及啟動「全球巴哈計畫」的2018年。這三次錄音見證了馬友友從「音樂家」到「藝術家」,最後接過卡薩爾斯、羅斯托波維奇手中火炬的「當代音樂人道主義者」等三個階段。
▌大提琴家的基石:1983年《組曲》
在20世紀下半葉,會發行全本《組曲》錄音的大提琴家,通常是已縱橫樂壇多年的成名大師,馬友友卻在年僅28歲時就發行第一套《組曲》錄音,可謂一大創舉。在這份錄音中,馬友友的詮釋沒有離經叛道的挑戰,也沒有年輕大提琴家為賦新辭強說愁的造作,而是以紮實又不刻意賣弄的技巧為後盾,贏得了聽眾與樂評們的青睞。
馬友友的演奏給人最鮮明的印象是技巧乾淨精準、結構工整和音色溫暖。幾乎每一首舞曲的節奏把控都可以達到從一而終的穩定性,特別是在技巧要求最高的第六號組曲,節奏也鮮少因為抝手的技巧而拖沓。
雖然在少部分樂評耳裡,馬友友的詮釋有些保守,不若老大師們展現的強烈個人特色,但這套《組曲》錄音中「大巧不工」的演奏,依然奠定了馬友友身為傑出古典音樂大提琴家的地位。同時,這份錄音也替馬友友贏得了1985年葛萊美獎「最佳器樂獨奏家」獎項的肯定。
▌邁向跨界藝術家之路──《巴哈靈感》
第一次全本《組曲》錄音推出15年之後,90年代末期的馬友友雖然還未滿50歲,但當代大提琴大師的地位已經深植全球音樂愛好者的心中,同時也積累了一些跨界演出經驗。1998年,馬友友發行了第二次全本《組曲》錄音。但這次不只是音樂的演繹,而是以《組曲》的音樂為核心,邀請不同領域的藝術家共同製作六部電影/紀錄片而完成的跨界製作《巴哈靈感》。六首組曲分別結合園藝、建築、現代舞、藝術電影、日本藝伎和花式滑冰。
在音樂的層面上,馬友友的演奏比起前一次《組曲》的錄音顯然成熟許多,在同樣嫻熟的技巧下,這次的演奏更多了胸有成竹的從容。但這次嘗試也收到一些批評,例如哈佛大學音樂學教授沃爾夫(Christoph Wolff)認為,視覺藝術的介入或許有助於讓更多人接觸巴哈的音樂,但對他而言反而干擾了聆聽音樂時的專注。不過整體而言,《巴哈靈感》依然被視為是相當具備開創性的多媒體跨界演繹,讓馬友友從一位傑出的「音樂家」更進一步跨入「藝術家」範疇。
▌「音樂人道主義者」的當代繼承人
2018年,距離上一次《組曲》錄音20年之後,馬友友開啟了「全球巴哈計畫」,目標要在全球6大洲的36座城市演奏全本《組曲》,同時發行了自己第三次全本《組曲》錄音。這36座城市不僅包含維也納、巴黎、華盛頓等西方大城,也包括非洲城市奈洛比(肯亞)、達卡(塞內加爾);拉丁美洲的墨西哥城、麥德林(哥倫比亞)、利馬(祕魯);亞洲城市西安、首爾、沖繩、台北…等等。
「全球巴哈計畫」的許多演出地點,都是位於地緣政治衝突的邊界,例如美墨邊境、南韓的首爾、兩岸關係緊張的台北;或者是非洲、拉丁美洲等有著人道主義危機的地區。透過這些演出,馬友友希望透過《組曲》來傳達一個信號:或許音樂無法直接解決政治的分歧,但卻提供一個「雙方可以開始對話」的契機。
雖然「全球巴哈計畫」的演出行程因為疫情而被迫中斷,例如台北場音樂會原定於2020年11月,最後因全球疫情肆虐而取消。但在封城期間,馬友友將演出計畫轉為線上演出,2020年5月向全球直播了一場《組曲》音樂會,用以悼念因疫情而逝去的生命。
此時已年過六旬的馬友友已經不需要尋求任何外在獎項的肯定,演奏上收放自如,從心所欲。而在馬友友的琴弓下,《組曲》也不只是一套音樂作品,而是一種「文化使命」。到了這個階段,馬友友接下了由卡薩爾斯─羅斯托波維奇手中的火炬,將自己確立為「音樂人道主義者」的當代繼承人。
過去幾年間,在「全球巴哈計畫」的原定演出計畫以外,馬友友也受邀在其他極具象徵意義的場合演出《組曲》部分樂章。2024年,遭遇祝融的巴黎聖母院在經過數年整修後重新開放。巴黎聖母院不僅在西方音樂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中世紀音樂史著名的聖母院學派即源於此地),其歷史中更乘載了許多人類文明發展的痕跡,例如法國文豪雨果筆下的《鐘樓怪人》同樣是以聖母院為背景。在開幕典禮音樂會上,許多當代著名音樂家受邀演出,馬友友也演出了《組曲》最廣為流傳的第一號〈前奏曲〉,同樣記錄人類文明發展中一頁歷史。
2019年適逢第一次世界大戰終戰百年,許多國家的元首齊聚巴黎凱旋門前紀念這場人類浩劫。馬友友受邀在典禮中演奏第五號組曲中的〈薩拉邦德〉舞曲,其中深邃又低沉的旋律引發聽眾的反思。只是有些諷刺的是,當時分立在法國總統馬克宏兩側的賓客分別是美國總統川普與俄羅斯總統普丁。在俄烏戰爭進入第四年的當下,「全球巴哈計畫」所寄望的美好願景似乎還很難說已經落實。
▌馬友友的時代回聲
綜觀馬友友超過半世紀的音樂旅程,他的成就並非僅來自精湛技巧與天賦,更根源於對音樂意義的持續探索與對人類共同價值的真誠關懷。1962年在冷戰氛圍下初登舞台,他被塑造成象徵美國文化多元與包容的代表性人物;1980年代,以穩健紮實的演奏確立大提琴家的地位。進入全球化時代,他敏銳洞察「世界音樂」潮流背後的機遇與挑戰,並以「絲路計畫」作為實踐平台,促進跨文化平等交流,打破古典音樂單向輸出的權力結構,使世界各地的聲音真正並列共鳴。
馬友友三度錄製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見證了他從青年音樂家(1983)、勇於跨界的藝術家(1998),到以「全球巴哈計畫」承載人道使命的文化使者(2018)的轉變。《組曲》對他而言超越音樂試金石的意義,成為連結不同文化、跨越政治邊界的橋樑。儘管音樂無法立即終結衝突,他依然透過琴聲創造對話空間,延續卡薩爾斯與羅斯托波維奇的人道理想,並在動盪的當代留下屬於自己的和平樂章。這樣的轉變,使他的音樂生命超越舞台表演,成為跨越國界、族群與語言的連結方式。
從冷戰到全球化,馬友友的音樂生涯一方面呈現了個人藝術生涯成長,也折射了全球地緣政治的變化。在新冷戰到來,世界格局即將面臨再次重組的時刻,馬友友提醒著讀者與聽眾,音樂在紛亂且破碎的世界中如何扮演一個看似脆弱,卻又強韌且影響深遠的角色。
責任編輯/王穎芝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