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米開朗基羅的密室:被遺忘五百年的大師真跡?

2018/01/15 王健安

數個世紀過去,《大衛像》的知名度不再侷限在藝術愛好者之中,幾乎是全人類共知的人體...
數個世紀過去,《大衛像》的知名度不再侷限在藝術愛好者之中,幾乎是全人類共知的人體圖像。 圖/路透社

勇敢的大衛起身挑戰巨人哥利亞,是《舊約聖經》裡頭非常受歡迎的故事。在文藝復興時期,有些權貴人士喜歡以這個故事為比喻,宣揚自己「以小搏大」的勇氣與實力。於是乎,當時出現不少藝術品都以這個故事為典故,比如米開朗基羅完成的《大衛像》。數個世紀過去,《大衛像》的知名度不再侷現在藝術愛好者之中,幾乎是全人類共知的人體圖像。

2017年底,《大衛像》的收藏單位學院美術館(Galleria dell'Accademia)決定控告一家旅遊公司,理由是對方濫用《大衛像》的圖像作為招攬生意的賣點。最後佛羅倫斯地方法院判決學院美術館勝訴,問題來了,那麼上頭印有《大衛像》的紀念品是否也應該受到相同限制?未來《大衛像》的自由使用權限可到哪裡?大家都還在觀察這項判決的後續效應。

但比起嚴肅的法律案件,另一則關於米開朗基羅的新聞更引起藝文界的注目:預計在2020年時,管理「麥第奇小聖堂」(Medici Chapel)的巴傑羅美術館(Museo Nazionale del Bargello)將要開放米開朗基羅的「秘密小房間」。

從來沒有文獻提過其存在的這間米開朗基羅小密室,裡面藏了什麼樣的秘密? 圖/法新社
從來沒有文獻提過其存在的這間米開朗基羅小密室,裡面藏了什麼樣的秘密? 圖/法新社

1975年,小聖堂當時的管理人達波傑托(Paolo dal Poggetto)原先想在其附近另外找個供遊客使用的出口,意外在一個櫃子下方發現暗門。打開一看,一道狹小樓梯通往陰暗空間,沒人知道其通往何處,更從未有任何文獻提到其存在。深入探勘後,除了一推古老煤炭,沒有放置任何值得一提的東西,所以可合理推斷這裡是遭棄置的煤炭間。

但達波傑托注意到,牆壁上似乎有一些塗鴉痕跡。他命令工作人員小心處理牆上髒污,最後顯現在眼前的,是幾道簡單筆畫構成的人體圖像。經過一番分析比對後,達波傑托驚喜地相信這些圖像出自米開朗基羅之手,簡直可以說是當代最偉大的藝術發現。

巴傑羅美術館考量到空間狹小,從未開放這個被世人遺忘五個世紀的地下室。過去40多年來,只有極少數幸運的研究人員得以進入;雖未刻意隱瞞,但在米開朗基羅的作品中,大多數人恐怕都忘了世界上還有這個秘密小房間。一直到2014年,時值米開朗基羅逝世450週年紀念,相關單位才正式向外界公開難得一見的大師真跡。

小房間內的草圖主題,有許多是米開朗基羅早期作品,比如《大衛像》的左手臂、朱利亞諾.麥第奇(Giuliano de’Medici)雕像的雙腳、或是西斯汀禮拜堂《創世紀》中的部份角色;另一部份圖像則接連出現在其人生後半段之作。身處在這個空間,可以感受到米開朗基羅如何在回顧過往成就時,持續思考藝術創作的其他可能性。

小聖堂當時的管理人達波傑托深信,這幾道簡單筆畫構成的人體圖像,應該是出自米開朗基...
小聖堂當時的管理人達波傑托深信,這幾道簡單筆畫構成的人體圖像,應該是出自米開朗基羅之手。 圖/法新社

▌秘密小房間之謎

隨著秘密小房間的發現,學界也開始討論米開朗基羅是在何時、基於什麼動機在此創作。關於這些,因缺乏有力文獻可供參考,至今也沒有統一定論。官方版本的說法認為,西元1530年,當麥第奇家族重掌佛羅倫斯政權時,曾幫助反麥第奇勢力的米開朗基羅擔心受害,不得不躲藏在那個地下室,直到數個禮拜後才得到麥第奇家族的原諒。就是在那個混沌不明的時刻,米開朗基羅並未消沉面對自己的命運,因而留下了那批草圖。聽起相當浪漫,也頗符合米開朗基羅留給世人的印象。

反對官方版本的學者認為,上述說法有過度美化之嫌。更可能的情況是,那個地下室是米開朗基羅在1520年代末期、於麥第奇小聖堂工作時的休息室或儲藏室;牆壁上的塗鴉也不盡然都是大師真跡,其中一部份應該是學徒或助手的臨摹之作。

有趣的是,至少雙方一致同意,小房間是深入認識米開朗基羅的重要場域。比如美國華盛頓大學學者華勒斯(William Wallace)在質疑官方版的故事時也說到:

在那個房間裡頭真是令我感到興奮。你會感到榮幸,親身體會大師與其學生和助理的工作過程。

從米開朗基羅的生平事跡來看,這個秘密小房間著實值得如此受到重視與崇拜。

不論壁畫是真跡還是學徒的臨摹之作,都能讓人「親身體會大師與其學生和助理的工作過程...
不論壁畫是真跡還是學徒的臨摹之作,都能讓人「親身體會大師與其學生和助理的工作過程」。圖中畫作為米開朗基羅在1509年創作的「諾亞之醉」(The drunkenness of Noah)。 圖/美聯社

▌勇於挑戰自我的米開朗基羅

米開朗基羅生於1475年,根據藝術家瓦薩里(Giorgio Vasari)的說法,出生時的特殊星相使他生來就有一雙巧手與天分,自幼便展現絕佳才能。麥第奇家族看出米開朗基羅蘊含的潛力,讓他在家族學院接受教育,尤其是在偉大哲學家之下接觸新伯拉圖哲學,昇華創作理念。

隨後幾年,米開朗基羅在麥第奇家族的庇護下出人頭地,並一步步邁向競爭激烈的羅馬藝術圈,與當代最優秀的藝術家一較高下。不同於善於交際、受人喜愛的拉裴爾,米開朗基羅固執、火爆,常常與人交惡,脾氣一來就連對象是教宗也不留情面。不過他近乎偏執的創造慾望與長年努力,使他一次又一次地滿足委託者要求,眾人也不得不承認他確實是相當了不起的藝術家。

在16世紀初,米開朗基羅接連完成了《大衛像》、《創世紀》、《摩西雕像》與麥第奇小聖堂。時序接著來到1530年,如果官方版本的故事正確,他曾短時間躲在秘密地下室,隨後,他的創作才正要邁向另一波高峰。超過60歲的米開朗基羅不僅完成《最後的審判》,作品規模也益發宏偉,在羅馬,他負責執行卡比托林廣場以及聖彼得大教堂重建工程。1564年以近90歲高齡逝世,一直到死前最後一刻,仍在繼續藝術創作。

在16世紀初,米開朗基羅接連完成了《大衛像》、《創世紀》、《摩西雕像》與麥第奇小...
在16世紀初,米開朗基羅接連完成了《大衛像》、《創世紀》、《摩西雕像》與麥第奇小聖堂。圖為聖伯多祿鎖鏈堂的《摩西雕像》。 圖/美聯社

勇於挑戰自我是米開朗基羅最受人尊重的地方。他一開始以雕刻起家,創作類型慢慢擴及繪畫、建築,乃至於城市景觀的營造;更珍貴的是,他不斷思索藝術作品的人文內涵,在基督宗教信仰上融入人文精神,觀著除了讚嘆美感,也容易為箇中意涵而感動。他的人體圖像打破了傳統造型的和諧與寧靜,以扭曲姿態與肌肉曲線,展現人類所具備的無限可能性;以集中式平面布局建造新聖彼得大教堂,將人體外觀與上帝真理連結在一起。

簡言之,米開朗基羅既是文藝復興藝術的繼承者,也是不斷創新的破壞者。他的作品與創作理念對後世亦有深遠影響,除了較晚期的矯飾主義藝術家、19世紀下半葉的羅丹,日本知名漫畫家荒木飛呂彥在其作品《JoJo的奇妙冒險》中,也借用了不少圖像概念,形塑出獨特內在精神。註1

米開朗基羅在秘密小房間留下素描時不再年輕,逼近當時平均壽命的上限;那些作品也絕對稱不上是生涯代表作,充其量不過就是零散時光中的副產品。但就是這些看似不完美的作品,反而將米開朗基羅時而反省與突破侷限、讓自己邁向完美的過程盡顯無疑。藝術品的價值不僅僅是美感問題,更重要的是還能反映出藝術家對自己、人類與時代的思辯。這也就是為何,秘密小房間即便只蘊含了微小片段,依舊有著異常迷人的光彩。

米開朗基羅固執、火爆,但近乎偏執的創造慾望與長年努力,讓他留給世人一件又一件的曠...
米開朗基羅固執、火爆,但近乎偏執的創造慾望與長年努力,讓他留給世人一件又一件的曠世巨作,如圖中的《最後的審判》 圖/路透社

▌備註

註1:

林齊晧,〈解放命運的奴隸:論《JoJo的奇妙冒險》之人體圖像及其人文意涵〉,《漫活著:第五屆御宅文化研討會暨巴哈姆特論文獎文集(下)》(新竹市:國立交通大學,2017),頁15-43。


收看更多文章,請訂閱轉角國際facebook專頁:

推薦閱讀

義大利的金雞母:免費參觀的萬神殿,該收門票嗎?

用漢堡守護古蹟:義大利麥當勞的人文復興

斷裂的象牙:羅馬保護古蹟,為何不用柵欄?

名畫的故事:川普訪波蘭/《雷伊坦——波蘭的衰亡》

王健安

喜歡觀看圖像,找尋其中意涵。渴望總有一天能依據16世紀的地圖和導覽手冊,用雙腳遊歷羅馬城。著有《世界劇場:16-18世紀版畫中的羅馬城》、《用觀念讀懂世界歷史:上古至地理大發現》(合著)、《用觀念讀懂世界歷史:科學革命至當代世界》等書。

作者文章

圖為德國慕尼黑的州立文物博物館,收藏的奧古斯都巨型頭像。 圖/美聯社

羅馬帝國的王者群像:《十二凱薩》貫穿古今的權力形象圖

2023/11/13
拉斐爾直到1520年去世前,在羅馬執行了許多別具意義的工作委託,其中又以「調查羅...

《世界劇場的觀眾》文藝復興拉斐爾的未完任務:羅馬城古蹟調查

2023/07/24
電玩遊戲的長期玩家,有很大機率應該都聽說過冠以遊戲設計師席德‧梅爾(Sid Me...

文明的盡頭在下一個回合:席德梅爾的《文明帝國》回憶錄

2021/10/29
圖/路透社:教宗方濟各在2020年主持五旬節彌撒。

登入天堂的資格:教廷「真福品」凡人如何被封聖?

2021/05/19
在羅馬,最引起大旅遊者注目的,除了眾多教堂,就屬古典時代的古蹟,觀看的同時遙想曾...

《世界劇場》:來去羅馬住一晚,歐洲的「大旅遊」時代

2019/05/16
多元歷史觀點的重要性,就如同物種多樣性之於自然世界一樣,不在於取代、排擠他者,而...

越南,世界史的失語者:衝破西方觀點的思想吶喊

2018/08/08

最新文章

德雷德.史考特(Dred Scott)於1857年遭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判決認定「黑...

加害者後裔如何面對先祖之罪?美國「史考特案」雙方家族的創傷與療癒追尋

2024/04/15
圖為海山樓一景。海山樓為香港著名景點,這幢彷彿由積木砌成的大廈呈現香港緊密而狹窄...

香港新移民在《但願人長久》的追尋:哪裡得到理解,哪裡就是家

2024/04/12
以南韓濟州島人口計算,平均每6人就有1人屬4.3事件受難方。
 圖/歐新社  

不能遺忘的面容(下):南韓政府的濟州轉型正義,足夠了嗎?

2024/04/11
濟州4.3和平基金會利用AI技術和口述記憶,嘗試還原濟州4.3事件犧牲者金秉柱(...

不能遺忘的面容(上):濟州四三事件,AI修復重現的歷史受難者

2024/04/10
傳統又自負的同儕拒絕給予友善的支持,將是邱吉爾生命的寫照。左為1881年。7歲的...

憤怒的雄獅,孤單的童年:邱吉爾的頑皮少年成長記

2024/04/10
對於沒去過澳洲的人,印象可能是一個打工賺錢或度假旅行的勝地。圖為雪梨地標——雪梨...

澳洲是天堂、戰爭打不過去?本地人的生活挑戰與戰爭風險

2024/04/09

回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