間諜兔子的誘惑:佛羅里達州的緬甸蟒氾濫、移除與管理難題

美國佛羅里達州緬甸蟒氾濫,管理單位想出新招,嘗試用機器兔誘捕蟒蛇。 圖/美聯社

美國佛羅里達州的緬甸蟒入侵種問題困擾當局數十年,卻因為難以獵捕而無法根除,當地管理單位近日祭出新招,以「機器兔」為餌誘捕緬甸蟒,搭配其他工具多管齊下,嘗試抑制巨蟒氾濫成災的生態災難。原產東南亞的緬甸蟒為何成為佛州難題?在移除之外又面臨哪些挑戰?

一隻毛茸茸的褐色兔子,是南佛羅里達州水資源管理局(the South Florida Water Management District)與佛羅里達大學(UFL)近日的得意之作。乍看和玩具店賣的布偶兔沒什麼不同,內裡卻已被改造為「間諜機器人」,背負艱難的誘敵任務,成為當地入侵物種緬甸蟒(burmese python)移除計劃的一環。

水管理局主責移除計劃的生物學家柯克蘭(Mike Kirkland)表示,機器兔的功能全在於誘捕:「移除緬甸蟒其實滿簡單的,重點是要偵測得到,我們很難找到牠們,牠們在野外偽裝得太好了。」

這些機器兔的造型是模仿佛州常見的澤兔(barsh rabbit),緬甸蟒最愛吃的食物之一。機器兔由太陽能供電,可以遠端操控啟動或斷電,科學家將它放進配有夜視監控設備的方型網籠,一但蟒蛇接近就能發送訊號,通知專業獵手前往捕捉、移除。

機器兔最重要的設計,在於它會散發澤兔的氣味,同時也散發熱能——緬甸蟒視力不佳,主要靠氣味與「熱感應」進行捕獵。夜行性的緬甸蟒與許多蟒科物種特有的唇窩或頰窩(pits),可幫助牠們感應環境中極其微小的紅外線輻射,建立腦內的溫度視覺地圖,因此在夜晚也能精準捕捉獵物。

水管理局和UFL首批先製作了120隻機器兔,每隻要價4000美元,但當局仍認為是筆划算交易。不過由於計畫剛剛開始施行,目前還無法知道機器兔誘捕蟒蛇的實際效果如何。

外逸寵物與氾濫危機

佛羅里達南部的大沼澤地(the Everglades)是全球最重要三大濕地之一,超過60萬公頃複雜的亞熱帶沼澤地形,孕育出極豐富的物種多樣性,僅鳥類就超過350種,另有數以千百計的爬蟲類、中小型哺乳類、水生動物、樹木花草等物種。溫暖氣候加上豐沛資源條件,大沼澤地在近代也成為數十種外來入侵種生物的樂園。最著名的就是原生於東南亞的巨型蟒蛇——緬甸蟒。

緬甸蟒原生於東南亞和中國華南地區,從緬甸到泰國、越南、馬來西亞、印尼、福建省、廣東省等都有出沒;由於緬甸蟒也能游泳,台灣金門縣也屬於緬甸蟒天然的居住和活動區域。不過在本島尚無原生種案例,僅作為寵物為人飼養。

緬甸蟒幼體光滑美麗且一手可以捧起,最早作為寵物進口至美國,頗受歡迎。但身為亞洲第三大蟒蛇,緬甸蟒約4歲成年後,平均可長成3至5公尺、30至70公斤不等的龐然大物,儘管超過5公尺的案例不多見,仍有7公尺的罕見紀錄。早在1979年,佛州已記錄下第一起緬甸蟒外逸至野外的案例。

關於緬甸蟒在佛州氾濫的原因,最合理的猜測包括,部分是因為飼主疏於管理而逃逸出來,以及部分飼主可能承受不了其成體的巨大體型、食量與排泄物,開始將寵物蟒丟棄至野外。由於佛州氣候和牠們的原生地相近,緬甸蟒成體又在當地幾乎沒有天敵,便慢慢在野外建立起族群並穩定擴張。

然而緬甸蟒擅於隱匿,加上社會對於入侵種威脅的認知不足,直到1990至2000年代,科學界與管理當局才逐漸確知緬甸蟒泛濫成災,對當地中小型哺乳動物形成巨大、滅絕性的影響,因此開始號召移除行動。2012年已有緬甸蟒衝擊生態的相關研究指出,若以1997年為基準,並且與尚未發現緬甸蟒的區域相比,佛州南部常見的浣熊與負鼠大幅減少約99%、白尾鹿減少94%,美國猞猁也減少了87.5%。

從環境保護的角度而言,任何外來入侵種都會破壞一地的穩定生態系,威脅本地物種之外更可能引發連鎖效應。例如著名的美國黃石公園(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就曾因掠食者減少、加拿大馬鹿(elk)氾濫而導致植被地貌改變,即便後來重新引入多種掠食者,花費數十年都難以完全復育成原貌。因此,使用人道方式移除氾濫的物種是必要之惡,亦是人類社會需要負起的責任。

緬甸蟒於佛州氾濫,亟需移除。圖為2022年生物學家在佛州南部抓到長4.2公尺的母緬甸蟒。 圖/美聯社

尋找緬甸蟒:叢林獵捕的挑戰

麻煩的是,即便是今日,佛州當局也無法掌握可靠的緬甸蟒數量資料,只知道高達「數十萬隻」,亦有一說是30萬隻。而從2000年至今,在各方努力之下移除的緬甸蟒僅約2萬3000隻,因為正如柯克蘭所言,尋找緬甸蟒對人類來說十分困難。

緬甸蟒不僅晝伏夜出,淺棕色身體還佈滿黑色色塊而形成網狀花紋,完美隱身在樹林與草叢之間。幼體的緬甸蟒擅長爬樹,經常藏身樹枝間以獵捕鳥類或躲避其他掠食者。此外,大沼澤地涵蓋荒原、樹林、沼澤等多變地形,許多地方別說行車,連走路都有困難,在在加深了尋找難度。佛州當局也曾嘗試用無人機搭載紅外線攝影機,在空中搜尋緬甸蟒蹤跡,可惜成效不佳,因為緬甸蟒是依靠環境條件維持體溫的外溫動物,不容易偵測到溫差。

科學家目前也運用「偵察員計畫」(Scout Snake),在公緬甸蟒體內注入無線電遠測發報器之後放歸山林,藉此於交配季找到母蟒蛇藏身地。一般在移除外來種時,能夠生產繁衍的母體是優先移除目標,除掉一隻母蟒蛇就等於移除潛在的數十隻幼體——緬甸蟒依照體型大小,一胎約可產下10數顆到50顆不等的卵。然而偵查員計畫的速度不夠快,無法達到大規模移除。

移除計畫也試過以活兔子加GPS誘捕緬甸蟒,同樣也是花錢又耗時,效率不夠。除此之外,管理單位還會搭配受過訓練的嗅聞犬,幫忙找出特定區域內的緬甸蟒,再由專家進行移除。工作犬搜尋的距離可比人類多出三倍、成功率也高達92%,不過花費費用比人類搜尋隊高出1.5至2.5倍,因此多數適用在汽車難以通行的運河或堤防地帶。

現在有了機器兔,至少管理單位多了一種方式,可以「化主動為被動」,引誘緬甸蟒出來後再進行捕捉,減少人們冒著危險深入濕地探索的次數(畢竟,佛州也有原生種短吻鱷和美洲鱷),嘗試降低搜索成本。

大沼澤地天然資源豐富,是原生種天堂也是入侵種的樂園。 圖/南佛州水資源管理局

「緬甸蟒獵捕大賽」

2017年起,佛州雇用至少50名訓練有素的賞金獵人協助移除緬甸蟒。而為了提升大眾對緬甸蟒入侵的危機意識,佛州也自2013年起舉辦「佛羅里達蟒蛇挑戰賽」(Florida Python Challenge),吸引民眾在夏季10天期間加入移除行列,捕得緬甸蟒數量最多的人可獲1萬美元獎金。2025年優勝者史坦貝瑞(Taylor Stanberry)移除了多達60隻緬甸蟒。

挑戰賽是一般民眾唯一可以捕捉緬甸蟒換取賞金的機會,參賽者需先接受線上訓練,確保了解一切規則和風險後才能註冊。訓練課程包括如何人道移除(殺死)緬甸蟒的原則,例如可以使用哪些機械與人力工具、必須在發現地點當場移除等等。

柯克蘭強調,他並不鼓勵民眾以獵殺緬甸蟒為娛樂性運動,「我們鼓勵以人道方式移除牠們,這對我來說極為重要——這些生命不是因為自己的錯誤才流落野外。我們必須嚴格遵守移除規範。」

有些賞金獵人也是愛蛇人。BBC採訪的兩位女性獵手哈利勒(Donna Kalil)與西維(Amy Siewe)都是如此。哈利勒說:「對我來說最難的部分就是人道處置牠們,那是最糟的部分。」但哈利勒知道自己的行動具有意義,「你必須殺死一隻,才能挽救上千隻生命。」

「我們小時候到處都能看到兔子,隨時隨地。長大後我再也不曾在大沼澤地看到半隻兔子了。也沒有負鼠、沒有哺乳類。但我們還是能找到蟒蛇,牠們現在改吃鳥類跟鱷魚了。」

西維則對公眾獵捕帶著憂慮,她相信挑戰賽的本意是喚醒大眾意識,但現在大批獵人加入,不僅會嚇跑緬甸蟒,訓練不夠的人也可能誤殺原生種蛇類,例如玉米蛇、褐水蛇與食魚蝮蛇等。

西維表示:「這樣蟒蛇就不會依照平常的習性活動,牠們會起身躲回沼澤裡面。我自己覺得啦,(挑戰賽)會適得其反。」

佛州政府聘用的專業蟒蛇獵人西維,與她捕獲的緬甸蟒合影。 圖/路透社

移除之外的資源運用?

緬甸蟒的氾濫與移除行動之外,也存在更多社會層面的問題以待解決,包含如何減少殺害蟒蛇後的資源浪費,以及更重要的寵物源頭管理問題。

佛州當局多年來持續宣導移除緬甸蟒的重要性,除了強調生態保育之外,也有不少人試圖提出更有趣、實際的話題來吸引公眾注意。例如對大眾而言,即便是巨蟒,生命的無辜逝去仍會被視為浪費或殘忍,便有人主張把遭到移除的緬甸蟒「入菜」,鼓勵人們食用蛇肉。

甚至在2017年,名廚高登.拉姆齊(Gordon Ramsey)親自參與大沼澤地的捕蛇活動,並在自己的實境秀節目《The F Word》煮食蛇肉料理,一時蔚為話題。獵人哈利勒也曾分享,蛇肉的口感乾柴彈韌,適合以雞肉或豬肉的食譜去料理。但佛州政府近年不再公開宣傳此事,因為曾有科學家發現,佛州部分地區抓到的緬甸蟒體內含有極大量超標水銀,在缺乏更多實證研究之前,不敢鼓勵民眾食用。

緬甸蟒的蛇皮也吸引時尚人士注意。從傳統服飾到高級訂製服,蛇皮的獨特紋路向來是時尚愛好者趨之若鶩的珍寶。紐約時尚工作者兼環保運動者芭貝托(Elle Barbeito),看見被移除的緬甸蟒遭到棄置腐爛而不忍,於是親自投入移除行動,運用自己抓到的緬甸蟒蛇皮、親手製作成時尚配件和家具

另一品牌「反轉皮件」(Inversa Leathers)也秉持著「由負轉正」( Something positive from something negative)理念,蒐集並處理緬甸蟒、鰱魚(silver carp)和蓑鮋(Lionfish)等入侵種的皮料,推廣給時尚品牌運用。2024年,前Chloé創意總監赫斯特(Gabriela Hearst)就以Inversa的緬甸蟒蛇皮打造全套服飾和皮件。

事實上,儘管佛州緬甸蟒氾濫,東南亞原產地的緬甸蟒卻已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Ⅱ的「易危」(vulnerable)物種,國際貿易受到管制以防止過度採集威脅到野外族群。緬甸蟒面臨皮革貿易、傳統醫藥和寵物貿易的捕捉壓力,加上人類開發下的棲地退化,其野外數量持續減少。

蟒蛇皮相關產業經常被指控虐待動物。2012年即有研究指出,全球蛇皮貿易估值超過10億美元,但主要出口的東南亞工廠長期存在不人道飼養與屠宰、甚至是捕捉野生蟒蛇謊稱為圈養等問題。主要進口蛇皮的歐美時尚大廠也被控漠視、放任此道,並以低廉價格壓榨東南亞勞工。

Gabriela Hearst 自有品牌的緬甸蟒蛇皮套裝。 圖/Inversa Leathers

緬甸蟒管理禁令

除了移除之外,源頭管理也是重中之重,美國各州政府多年來一步步縮緊寵物飼養與買賣的管制,美聯邦內政部2012年禁止緬甸蟒、非洲岩蟒和黃水蚺等巨型蟒蛇的進口與買賣。佛州也在2021年終於全面禁止販售、繁育甚至持有緬甸蟒,只有註冊過的特定收容機構、教育與教學機構才能飼養。

儘管如此,緬甸蟒議題還是持續考驗著佛羅里達州官民各界的處理能力。例如在2023年,佛州野生動物管控局(FWC)被控誤殺了蟒蛇繁育家麥亞當(Bill McAdam)的合法寵物。當時FWC奉命將34條找不到合法機構飼養的緬甸蟒安樂死,但現場影片顯示,雖然飼主一再提醒,官員在過程中還是「順手」殺了麥亞當飼養10年的紅尾蚺(boa constrictor)。這隻母蛇當時已經受孕,至少可產下10至30隻不等的幼蛇,視其為孩子的飼主也大為崩潰。

麥亞當案只是單一事件,但因為涉及「政府官員損害私人財產」敏感觀念,在保守派的佛州引起不小的波瀾,FWC官員也被質疑,根本無法分辨合法的紅尾蚺與非法的緬甸蟒,專業形象大為受損,也凸顯出在移除計畫之外,佛州管理單位仍面臨如量能不足、教育認知不足等種種挑戰,人蛇衝突也還遠遠不見終點。

圖為一隻2歲的緬甸蟒,因為幼體嬌小可愛,許多人衝動飼養後又因成體巨大而丟棄。 圖/美聯社

推薦閱讀

  • 風險管理不等於禁止:澳洲特殊寵物許可證制度,反思台灣特寵禁養爭議

  • 日本山羌之亂:從台灣引進的山羌,成為肆虐關東的外來種害獸

  • 血肉剝皮之必要?德州「圍捕響尾蛇」獵殺慶典的生命矛盾

  • 有批蛇肉好環保?被誤解與簡化的「蟒蛇養殖取肉」研究

  • 關鍵字
    # 深度專欄

    上一篇

    秘密會議那一天,發生了什麼?步上高峰的教宗良十四世

    作者文章

    間諜兔子的誘惑:佛羅里達州的緬甸蟒氾濫、移除與管理難題

    間諜兔子的誘惑:佛羅里達州的緬甸蟒氾濫、移除與管理難題

    有批蛇肉好環保?被誤解與簡化的「蟒蛇養殖取肉」研究

    有批蛇肉好環保?被誤解與簡化的「蟒蛇養殖取肉」研究

    麥加朝覲至少1,301人死亡:百萬人流與信徒遺體的管理難題

    麥加朝覲至少1,301人死亡:百萬人流與信徒遺體的管理難題

    回去你的國家:黎巴嫩遣返330位敘利亞難民,「自願返鄉」的深沉無奈

    回去你的國家:黎巴嫩遣返330位敘利亞難民,「自願返鄉」的深沉無奈

    挑戰亞馬遜的電商王國:SHEIN的社群滲透與Z世代消費心態

    挑戰亞馬遜的電商王國:SHEIN的社群滲透與Z世代消費心態

    電商新王者SHEIN:比快時尚更快的「極速時尚」廉價浪費

    電商新王者SHEIN:比快時尚更快的「極速時尚」廉價浪費

    最新文章

    間諜兔子的誘惑:佛羅里達州的緬甸蟒氾濫、移除與管理難題

    間諜兔子的誘惑:佛羅里達州的緬甸蟒氾濫、移除與管理難題

    秘密會議那一天,發生了什麼?步上高峰的教宗良十四世

    秘密會議那一天,發生了什麼?步上高峰的教宗良十四世

    轉角國際 X 青春愛讀書:祝大家文藝復興!天才如何撐起五百年藝術天花板

    轉角國際 X 青春愛讀書:祝大家文藝復興!天才如何撐起五百年藝術天花板

    《你不再是我父親》:法國迷姦案主嫌之女自述,一個平凡家庭的迷航

    《你不再是我父親》:法國迷姦案主嫌之女自述,一個平凡家庭的迷航

    家族是推動人類歷史的情感單位:專訪《權力的血脈》作者賽門.蒙提費歐里

    家族是推動人類歷史的情感單位:專訪《權力的血脈》作者賽門.蒙提費歐里

    從冷戰舞台到絲路對話:馬友友的20世紀世界音樂文化之旅

    從冷戰舞台到絲路對話:馬友友的20世紀世界音樂文化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