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一個都不能死:瑞典的交通「零死亡願景」

2022/11/15 辜泳秝 Yongli Ku

瑞典政府透過道路設計、科技、法規與教育各方面來加強道路安全,為實踐「交通零死亡」...
瑞典政府透過道路設計、科技、法規與教育各方面來加強道路安全,為實踐「交通零死亡」願景努力。圖為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 圖/Smart City Sweden 

「妳現在太生氣了,再不冷靜下來,會造成其他用路人的危險。」聽到這番話,我火上加火,索性把車子駛進路邊的停車場。

想不到車子一停下,身邊陪我練車的伴侶接著又說:「很好,把車停下來也好,妳已經造成他人威脅了。」

在台灣,我們常說,台灣人平常很和善,一旦握到方向盤就會六親不認,看路上所有人都不順眼、只在乎自己能不能到達目的地,「擋我者亡」!我理直氣壯的告訴伴侶,這就是我們台灣人的性格,但很顯然,這樣的人在瑞典被歸類為不適合上路的危險駕駛人、甚至是道路上的威脅!

這不是我在瑞典開車第一次受到震撼教育了——瑞典政府長年以「零死亡願景」出發,無論是道路及法規的設計、對駕駛人的規範、對用路人的保障與保護、乃至於交通科技,均奠基於此邏輯之上,而這樣的願景,瑞典又是如何去執行的呢?

一個瑞典認證合格的駕駛人,要知道速度、天候、身體狀況如何影響交通安全,以及要能在...
一個瑞典認證合格的駕駛人,要知道速度、天候、身體狀況如何影響交通安全,以及要能在不同狀況下判斷風險、做出最安全的決定。圖為瑞典南部101公路,一輛汽車在風雪中行駛。 圖/法新社

▌瑞典的交通零死亡願景

「一個都不能死」,在道路上死一個人都太多,這樣的概念大抵解釋了瑞典政府在1997年通過的「交通零死亡願景」(Nollvision,或英文Vision Zero)。

為了達成交通零死亡、無重傷的目標,「零死亡願景」包括3個大原則:

一、道路安全的最終責任在於交通運輸系統設計、道路的維護與使用。

二、用路人在交通中有責任展現其對其他用路人的尊重、做出正確判斷、遵守交通規則。

三、在用路人的能力或知識有限之處,利用運輸系統設計補強,避免人員傷亡。

因應而生的道路安全設計包括在十字路口大量使用圓環取代交通號誌,以降低車速、改變車禍衝撞的角度,降低死傷;快速道路中間的分隔柵欄,減少車輛對撞機會;架設測速照相機、加強交通載具的安全性;加強行人與單車穿越道的安全性等。

這樣的交通願景有效減低重大交通意外發生,瑞典從2010年起,每年因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數都在200到300人之間,對照人口數為每百萬人當中有20至30人車禍死亡。(做為對比,2021年台灣車禍死亡人數為2990人,車禍死亡率為百萬分之124)

「零事故」並不是交通零死亡願景的目標,而是認清人的能力、注意力有限、會犯錯,沒有人可以是完美的駕駛,因此透過道路設計、科技、法規與教育各方面來加強道路安全。事故難免,但重要的是,這些事故不應該使用路人致命或造成永久傷害。

為了盡最大努力保障用路人安全,瑞典對駕駛人的要求與教育更是重中之重——透過嚴格與扎實的考駕照制度,培養負責又「全才」的駕駛人,一個瑞典認證合格的駕駛人,除了最基本的機械駕駛與基本的維護能力之外,還要能夠了解交通規則、各種號誌以及區分路權,要知道速度、天候、身體狀況如何影響交通安全,更要有環保意識的開車,減少環境衝擊;以及要能在不同狀況下判斷風險、做出最安全的決定。

道路安全的最終責任在於交通運輸系統設計、道路的維護與使用。 圖/路透社
道路安全的最終責任在於交通運輸系統設計、道路的維護與使用。 圖/路透社

瑞典政府長年以「零死亡願景」出發,執行從法規、道路設計、駕照規範、到交通科技的一...
瑞典政府長年以「零死亡願景」出發,執行從法規、道路設計、駕照規範、到交通科技的一系列政策。圖為斯德哥爾摩。 圖/Håkan Dahlström Flickr

▌刻骨銘心的溼滑道路駕駛練習

為了讓駕駛人對「道路風險」有更深刻的體驗,瑞典的駕照考試除了理論、道路駕駛之外,還包括風險教育。

風險教育也分為理論與實作兩部分,其中實作部分,會讓考照者實際在溼滑道路上,以不同速度行駛並進行轉彎、急煞等動作。

這樣的溼滑道路駕駛練習,從1970年代末開始便是瑞典駕駛訓練中必須完成的一個課程,主要目標在於讓駕駛人了解道路狀況與速度如何直接影響交通安全,因此宗旨不在於學員是否能「成功」的用70公里的時速,在溼滑道路上像特技演員般達成轉彎任務,而在於讓學員親身體驗車輛打滑、失控的「失敗」情況,並從中學習到如何在有風險的狀況下,做出最安全的決定。

在這個訓練中,學員必須獨自操縱車輛,教練不會同車而是透過對講機發號施令,這對於從沒自行開車經驗的駕訓班學員來說,是非常驚險、甚至可怕的體驗,學員必須一次又一次的用教練要求的不同速度在溼滑道路上做出各種練習,尤其又看著前方其他學員的車輛如何在練習道上打滑、旋轉,體內腎上腺素直飆,有些膽子比較小的學員,甚至壓力大到崩潰痛哭,說是刻骨銘心的體驗,一點都不為過,溼滑道路訓練也成了許多在70年代後取得駕照的瑞典人津津樂道的難忘經驗。

此外,學員也能在課程中用不同的器材,例如模擬裝置,體驗車輛遇上低速衝撞以及翻車的狀況,讓人對行車安全的重要有更加深刻的印象。

瑞典的課程中也會展示各種交通意外的照片或影片(不是血腥的慘狀),不過比起影像衝擊,讓駕駛人在安全的環境下,用各種感官體驗車輛失控的學習經驗還是深刻許多。

從1970年代末,瑞典駕駛人就被要求完成溼滑道路駕駛練習,宗旨在於讓學員親身體驗...
從1970年代末,瑞典駕駛人就被要求完成溼滑道路駕駛練習,宗旨在於讓學員親身體驗車輛打滑、失控的情況。圖為示意圖,2012年的瑞典賽車比賽。 圖/美聯社 

▌千錯萬錯都是你駕駛人的錯 

很多人認為瑞典駕照難拿,除了包含各種知識層面的理論考試之外,扎實的道路訓練也得花費不少時間與精力,對我來說,最難的部分在於如何理解瑞典交通的用路邏輯。

以交通零死亡願景為出發,瑞典的駕駛訓練有一個學習重點,就是讓所有駕駛人都能認知到「人的侷限」,避免高估自己的能力——瑞典用路邏輯,就奠基於認知「駕駛人就是造成所有意外的原因」,不是天氣、不是交通號誌、不是路況、不是其他用路人,而是握著方向盤的你本人。

因此,將道路安全大部分的責任都歸於駕駛人的瑞典,對駕駛人要求極高,甚至連疲勞駕駛都是違法的,讓你萬一出了意外,也幾乎沒有「藉口」推卸責任。

駕駛人必須了解車速、反應時間與剎車距離的關係,不是因為筆試會考,而是為了讓你在遇到糟糕的天氣、路況時能夠做出判斷、意識到應該放慢車速,並對可能的突發狀況做出準備,而不是忽略可能的風險,繼續高速行駛。

瑞典駕駛人所需具備的風險意識在小處體現,例如:在行經住宅區時應該放慢車速,除了不打擾當地居民以外,也為隨時可能有住戶(尤其是小孩子)突然出現在馬路上的風險做準備。瑞典的駕訓課中一再強調,小孩是最難預測的用路人,因此一旦看到小孩或是行經可能有小孩出沒之處(例如住宅區或學校周邊),一定要放慢車速做好萬全準備,因為行人也是最脆弱的用路人,在意外中會受到最嚴重的傷害。

為保護最脆弱的用路人,車輛看到行人穿越道上有人準備通過,只要行人發出要過馬路的訊號,車輛就必須停下來,讓行人通過,這不是「禮讓」,而是行人道上的行人有高於各種車輛的路權,車輛不顧行人、搶快通過行人穿越道的行為是交通重罪,可以吊銷駕照。

另外,瑞典的駕照有兩年的「試用期」,「駕駛學習」之路絕非在拿到駕照後就結束了,駕駛人若在「試用期」期間有任何交通違規,駕照就會被吊銷,想再次上路,就得重新考照和接受駕駛教育。

在行經住宅區時應該放慢車速,除了不打擾當地居民以外,也為隨時可能有住戶突然出現在...
在行經住宅區時應該放慢車速,除了不打擾當地居民以外,也為隨時可能有住戶突然出現在馬路上的風險做準備。圖為一名男子在瑞典南方小鎮Sjobo駕車。 圖/法新社 

行人道上的行人有高於各種車輛的路權,只要行人發出要過馬路的訊號,車輛就必須停下來...
行人道上的行人有高於各種車輛的路權,只要行人發出要過馬路的訊號,車輛就必須停下來。圖為斯德哥爾摩一處行人穿越道。 圖/路透社

▌托納普橋的連環車禍

瑞典對駕駛人責任的高度要求,也可從輿論對一起車禍的討論中看出端倪:2013年1月,瑞典南部E4高速公路上的托納普橋(Tranarpsbron)發生連環車禍,在長度600公尺的托納普橋上,大貨車與小客車追撞成一排,總共有84台車輛受波及,造成1人死亡、3人重傷、40餘人受傷。因為此路段只有兩個車道,加上冬天的路況不佳,使得救援困難,所幸傷亡不算慘重,但已是瑞典有史以來最嚴重的交通事故。

事後瑞典警方調查發現,車禍起因是冬季的低溫造成橋上大霧瀰漫、路面結冰,車輛車速過快而造成重大事故,然而涉及事故的所有車輛都裝有止滑的冬季輪胎,在調查之後,因牽涉太多車輛和駕駛、難以找出車禍源頭,最後在無發現直接證據能起訴任何人有駕駛缺失的情況下結案。

雖然沒有人遭到起訴,但事故後許多討論都圍繞在駕駛人沒有因應天候狀況調整車速,當時的救援隊長Jonas Hellsten接受瑞典媒體採訪時表示,事故的肇因不是路滑,而是在視線不佳的狀況下車速太快所造成,事發當時他這麼認為,經過調查後他的想法依舊不變。

2013年1月,瑞典南部E4高速公路上的托納普橋(Tranarpsbron)發生...
2013年1月,瑞典南部E4高速公路上的托納普橋(Tranarpsbron)發生連環車禍,是瑞典有史以來最嚴重的交通事故。 圖/截圖自瑞典媒體《HD 24》影片 

▌重視交通安全促成科技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瑞典對於交通安全的重視也打下對於車輛安全的深厚研究基礎,在全球汽車安全上貢獻良多。

1950年代瑞典車輛與駕駛人口增加,交通事故也大量增加,瑞典國營企業Vattenfall當時在瑞典北部大量開發水力,工程中使用大量的車輛,在荒野山區中發生許多事故,Vattenfall因此希望透過開發更好的安全帶,減少員工傷亡,就此開始了對車禍撞擊、安全帶效益的各種研究——後來發展出來的Vattenfall型號安全帶自1956年起,成為Vattenfall公司所有的公務車的標配,後來也開始被用在歐洲許多國家的一般車輛上。

這項研究後來也引起瑞典富豪汽車(Volvo)的興趣,富豪汽車當時的安全工程師Nils Bohlin將他在瑞典薩博公司(Saab)所做的飛機彈射椅研究,結合Vattenfall的研究基礎,將美國發明家Roger GriswoldHugh DeHaven在1951年發明的「三點式安全帶」進一步開發,成為現今世上大部分車輛使用的安全帶。

富豪汽車後來也繼續做汽車安全的研發,甚至建造了瑞典最早的溼滑道路駕訓場之一,而當時的安全帶製造商Autoliv至今仍是世界汽車安全器材製造很重要的公司。

Vattenfall型號安全帶自1956年起,成為該公司所有的公務車的標配,後來...
Vattenfall型號安全帶自1956年起,成為該公司所有的公務車的標配,後來也開始被用在歐洲許多國家的一般車輛上。 圖/Vattenfall官網 

▌無趣至極的防守型駕駛風格,是回家的安全之路

在瑞典駕車不是個人行為,而是一個集體合作。

駕駛人除了清楚了解交通規則,知道那些路口的路權在誰手上,更必須對四面八方的狀況有所掌握,而用路人之間也必須保持「溝通」,透過眼神、手勢、燈、車子在路上的位置等各種方法,讓其他用路人了解你的意圖與去向。

另外,為了安全,駕駛人為避免增加道路風險,應該採取「防守式駕駛」,不逼車、不挑釁、不飆車,這些充滿刺激的駕駛應該當作「個人嗜好」,到適合的場地去進行,而不是在路上實踐。道路安全需要大家共同合作才能達成,就算有人違反交通規則做出危險行為,其他駕駛也應該在安全為前提下作出讓步,以免造成事故。

在瑞典駕車就是安全至上,盡可能的減少風險,說穿了就是跟瑞典足球風格一樣,防守、防守再防守,穩穩地守住局面,對許多人來說應該非常無趣,但少了各種憤怒、抓狂、互相叫罵、狂按喇叭、血脈賁張的戲劇效果,剩下的就是一條安全的回家路。

在瑞典駕車就是安全至上,盡可能的減少風險。少了各種憤怒、抓狂、互相叫罵、狂按喇叭...
在瑞典駕車就是安全至上,盡可能的減少風險。少了各種憤怒、抓狂、互相叫罵、狂按喇叭、血脈賁張的戲劇效果,剩下的就是一條安全的回家路。圖為斯德哥爾摩市中心車輛。 圖/法新社 

責任編輯/賴昀


收看更多文章,請訂閱轉角國際facebook專頁:

辜泳秝 Yongli Ku

斜槓自由記者,關心國際政治、人權、性別、原住民議題。現居瑞典南部小城韋克舍,持續寫作,觀察、研究北歐社會文化,一面幽默過生活。著有《瑞典模式︰你不知道的瑞典社會,幸福的15種日常》。

作者文章

月曆裡的模特兒都是村民,是尋常人,有尋常的身體,他們為此驕傲,他們也認為這樣的自...

脫衣救村莊:瑞典寡婦村的「裸體月曆」公益募資

2024/01/30
瑞典政府透過道路設計、科技、法規與教育各方面來加強道路安全,為實踐「交通零死亡」...

一個都不能死:瑞典的交通「零死亡願景」

2022/11/15
2月24日,烏俄戰爭開打之後,瑞典打破中立國地位,運送武器到烏克蘭之舉,震驚世界...

加入北約齊打交:不結盟的「瑞典式國防」大轉向

2022/04/25
今年10月3日,瑞典南部發生一場車禍,3人死亡,其中包括藝術家維克斯(Lars ...

瑞典滋事型藝術家:令人討厭的言論自由與Lars Vilks的一生

2021/12/14
左為達衛特‧伊沙克(Dawit Isaak)本人、右為厄利垂亞的政治刑求
 圖...

最哀傷的世界紀錄:瑞典記者伊沙克「祖國冤獄」的第20年

2021/10/25
《長襪皮皮》出版至今已75個年頭,是瑞典家喻戶曉的經典童書,至今被翻譯成92種語...

瑞典小鬼當家?《長襪皮皮》75年...兒權尊重的幸福路上

2020/09/24

最新文章

張保仔的傳奇深深鑲嵌在香港文化之中。左為《壹捌零壹》圖畫,右為清朝袁永綸所著《靖...

從香港航向偉大航道:傳奇海盜張保仔,《壹捌零壹》的海洋文化靈魂

2024/10/09
將近30年前的卡拉加斯埃爾多拉多大屠殺,至今仍然是巴西未能癒合的創傷,也是巴西種...

《安蒂岡妮在亞馬遜》:希臘悲劇結合巴西屠殺事件,遏止雨林濫伐暴力的呼求

2024/10/07
《標籤的重量》關注的即是其中一位被俄國釋放的政治犯——為人權抗爭的藝術家莎夏・斯...

《標籤的重量》:將超市標籤換成反戰文字,俄國藝術家莎夏的反抗

2024/10/03
巴勒斯坦女性在街頭製作炸豆泥餅與皮塔餅等小吃。 圖/法新社

料理即抵抗:巴勒斯坦餐盤裡的掙扎與力量

2024/10/03
2024年台灣國際女性影展選映烏克蘭導演斯維蘭娜・利欽斯卡(Svitlana L...

烏克蘭《烽火下的愛與隔閡》:烏東導演致陌生國與家的一封信

2024/10/02
韓國女團NewJeans的5名團員9月11日無預警直播,在公司經營權之爭當中力挺...

少女偶像之逆襲:NewJeans直播事件,KPOP藝人反抗的時代意義

2024/09/30

回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