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廣播/南亞淹大水:「滅世洪災」背後的水緣政治大亂鬥
2019/07/27 轉角說
「每年淹,每年都要被拋棄一次!」每年約6月至9月,是南亞的雨季。來自印度洋的水氣,為南亞四國帶來豐沛雨水,解乾季之渴;更佔印度一年降雨總量的75%。但雨水既是上天的恩賜,也可能是災難之始。圖為印度阿薩姆邦。 圖/美聯社
主持人/編輯七號、編輯八號
「每年都淹水,每年都要被拋棄一次!」自今年7月以來,南亞四國正遭遇雨季的「滅世洪災」。截至23日的最新官方數據,包含印度、尼泊爾、孟加拉、巴基斯坦已有超過600人死亡。在暴雨、土石流、雷擊等災情衝擊之下,部分被孤立還未能被併入計算的偏遠災區,以及不斷上升的失蹤人口,都讓外界對於這場持續中的水災悲觀;政府救災應變不及、防洪與基礎建設的缺乏等沉痾問題,也激起倖存受災戶抗議。
當中,災情最為嚴重的印度以及尼泊爾,目前分別已有476人以及95人喪生。兩國地緣關係緊密,有6,000多條大小河流,從尼泊爾境內往南流入印度北部;錯綜複雜的水緣關係,更是自古以來極為敏感難解的爭議話題。
比方在1950年代,兩國為了防洪曾經締約在尼泊爾境內,建造戈西河(Kosi river)與甘達基河(Gandaki )的攔河堰壩,但此後多年卻反而因此吵得不可開交——每當雨季洪水來襲,印度指控尼泊爾「任意打開水閘,才害得下游的印度作大水」;尼泊爾則會指控,不顧淹水達「危險級」警告,仍不願將堰壩閘門全開的印度,才是「水災幫兇」。
究竟印度與尼泊爾每年因洪災而起的「水緣政治大亂鬥」,有解嗎?在氣候變遷威脅下,印度北部淹大水、南部大乾旱,這類的極端災害,恐在未來變為「災難日常」,政府又該怎麼應對?
▌請點閱下方收聽
自今年7月以來,南亞四國正遭遇雨季的「滅世洪災」。截至23日的最新官方數據,包含印度、尼泊爾、孟加拉、巴基斯坦已有超過600人死亡。圖為7月初,被水淹沒的阿薩姆邦村落。 圖/美聯社
在暴雨、土石流、雷擊等災情衝擊之下,部分被孤立還未能被併入計算的偏遠災區,以及不斷上升的失蹤人口,都讓外界對於這場持續中的水災悲觀。圖為孟加拉羅興亞難民營,遭遇土石流衝擊。截至23日的最新數據,孟加拉水災已造成78死,120人失蹤;全國三分之一泡在水裡。 圖/法新社
儘管官方動員大批人力與資源救災,但每年都要來一次,政府救災應變系統、防洪與基礎建設的缺乏等沉痾問題,也不意外地成為了各界檢討、批評的焦點之一。圖為印度災區。 圖/歐新社
災情最為嚴重的印度以及尼泊爾。截至23日,印度已有476人喪生,超過300萬人流離失所。當中以印度北方、東北方災情慘重。比方在比哈爾邦(Bihar),就已疏散了190萬人。圖為阿薩姆邦災民在被水淹沒的家園乘舟移動。
分別已有476人以及95人喪生。 圖/歐新社
野生動物也與人類一樣遭受水災之害。圖為印度阿薩姆邦森林的印度犀牛。印度犀牛主要分布於印度與尼泊爾之間,在野外的數量近年逐漸減少,面臨著瀕危危機。 圖/歐新社
尼泊爾受災嚴重。截至23日,死亡人數已上升到95人,另外還有29人通報失蹤。圖為首都加德滿都,災民正試圖穿越混濁惡水,撤離家園。 圖/歐新社
兩國地緣關係緊密,有6,000多條大小河流,從尼泊爾境內往南流入印度北部;錯綜複雜的水緣關係,更是自古以來極為敏感難解的爭議話題。圖為淹大水的印度。 圖/美聯社
比方在1950年代,兩國為了防洪曾經締約在尼泊爾境內,建造戈西河(Kosi river)與甘達基河(Gandaki )的攔河堰壩,但此後多年卻反而因此吵得不可開交——每當雨季洪水來襲,印度指控尼泊爾「任意打開水閘,才害得下游的印度作大水」;尼泊爾則會指控,就算淹水達到「危險級」警告,仍不願將堰壩閘門全開的印度,才是「淹水幫兇」。圖為戈西堰壩。2008年時河壩因承受不住暴雨與河水暴漲,造成河壩部分坍崩。該年水災造成尼泊爾跟印度數千人死亡,影響將近3百萬人。 圖/路透社
在氣候變遷威脅下,印度北部淹大水、南部大乾旱的極端氣候,恐在未來成為極端氣候的「災難日常」,政府該怎麼應對?印度與尼泊爾每年因洪災而起的「水緣政治大亂鬥」,有解嗎?圖為印度南方大城清奈(Chennai),居民正在已乾枯龜裂的湖底,打舀僅存的一點點水。該地在去年才剛經歷過70年來最嚴重乾旱;不料今年依然遭逢旱災。 圖/路透社
▌轉角編輯台每周的深度國際閒聊
• 用 Spotify 收聽:https://goo.gl/48CruJ
• 用 iTunes 收聽: https://goo.gl/o06EBG
• 用SoundCloud收聽:https://goo.gl/WSho3A
轉角說
轉角國際編輯台:「在國際新聞之後,讀懂新聞;世界趨勢之前,掌握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