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瘟疫辭典:「 Pandemic」與「Epidemic」的防疫差別?

2020/02/27 轉角說

要達到什麼程度,才算「全球大流行」(Pandemic)?圖為西班牙加那利群島上,...
要達到什麼程度,才算「全球大流行」(Pandemic)?圖為西班牙加那利群島上,被隔離的遊客。 圖/路透社

「疫情即將進入『全球大流行』?」武漢肺炎全球的累計病例早已突破8萬大關,隨著亞洲的南韓、歐洲的義大利、中東的伊朗疫情急遽爆發,國際公衛學界紛紛爭論當前是否進入了「全球大流行」(pandemic)的嚴峻階段?對此,世界衛生組織(WHO)秘書長譚塞德日前極力否認表示:疫情「絕對有潛力」發展成全球大流行,但目前尚未達到規模——然而要達到什麼程度,才算是「全球大流行」?與「疫情流行」(epidemic)的差別是什麼?如若真的進入全球大流行,下一階段的防疫準備又是什麼?

針對傳染疾病,國際公衛組織、政府機構、媒體大眾所稱的「疫情流行」(epidemic),一般普遍指的是:在某一地區、某一人口群體,超乎預期爆發的疾病疫情,比如2019新型冠狀病毒原爆點的中國疫情。

但在過去一周,中國境外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病例卻大為暴增,引發國際疫情對於升級至「全球大流行」(pandemic)的爭論。

根據各國截至3月1日的官方數據,義大利至少累計確診1,128例29死、南韓3,736例20死、伊朗978例54死。這3個分別分布於歐洲、亞洲、中東的國家病例急遽增加,加上其他疫情同樣慘重的日本、新加坡等國,橫跨地理幅員的病毒擴散路徑,讓國際公衛學界唯恐疫情進入「全球大流行」。

中國境外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病例大暴增,引發了國際疫情升級至「全球大流行」(pan...
中國境外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病例大暴增,引發了國際疫情升級至「全球大流行」(pandemic)的爭論。圖為伊朗防疫。 圖/法新社

從字源字根來看,「pandemic」源於希臘詞彙「pandemos」。前綴的「pan-」有著全、泛的意思(比如泛神論的「pantheism」、全景的「panorama」);後綴的「demos」,則是人民、人口之意——「pandemic」在公衛術語上也被解釋為「全世界人口暴露於感染風險,大量人口染病」的意思。

根據WHO,「全球大流行」是指:某一種人類尚無法免疫的新型傳播疾病,於某一時期同時在全世界以超乎預期之外的速度與尺度流行。相較於「疫情流行」的疫情嚴重程度,全球大流行更關鍵的衡量指標,在於疫情是否橫跨地理限制、流行於世界多國。而這也是在義大利與伊朗疫情連環爆之後,全球大流行的相關國際討論紛紛出籠的主因。

在過去,被WHO宣布、或歷史公認為「全球大流行」的流行病有:14世紀的黑死病、19世紀末的天花、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Spanish flu)、1981年的愛滋病毒,最近一次則為2009年俗稱「豬流感」的H1N1疫情。

然而多少確診病例、多少國淪為疫區,才足以構成「全球大流行」?WHO或國際之間,其實並沒有共通的精準數字門檻,定義也十分廣泛籠統,不同機構的解釋都可能有所差異。比方2003年的SARS,雖然疫情衝擊了26個國家,但全球8,000多起的確診感染與774起的死亡病例相對不高,並且疫情衝擊主要封鎖於中國、香港、台灣、新加坡,因此當時並未被WHO宣布為「全球大流行」。

被WHO認定、或歷史公認為全球大流行的流行病有:14世紀的黑死病、19世紀末的天...
被WHO認定、或歷史公認為全球大流行的流行病有:14世紀的黑死病、19世紀末的天花、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Spanish flu)、1981年的愛滋病毒,最近一次則為2009年俗稱「豬流感」的H1N1疫情。圖為黑死病的繪畫描述。 圖/維基共享

那麼,「全球大流行」該如何衡量判定呢?WHO顧問的防疫專家麥克羅斯(Prof Mary-Louise McLaws)表示,由於定義模糊,認定「全球大流行」的最終決定權其實還是握在WHO手上。

「病毒絕對有潛力發展成『全球大流行』。」WHO秘書長譚塞德(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在24日的記者會上強調,「但當前並未發生疫情在全球失控傳播的狀況,使用『全球大流行』並不與事實相符。」

WHO解釋,從局部性的「疫情流行」到全球性的「全球大流行」,「需要根據病毒學、流行病學、臨床數據來進行全球風險評估」,但當前肺炎疫情尚未出現「持續且密集的社區傳播」,也還未造成大規模傷亡——中國14億人口中,本地病例尚未突破8萬;全世界75億人口中,則僅有3,000多例死亡。

譚塞德表示,「使用『全球大流行』一詞不符合當前事實,但卻必定會造成恐慌;不應在缺乏小心且謹慎的事實分析下,冒然急躁地宣布。」

譚塞德表示,「使用『全球大流行』一詞不符合當前事實,但卻必定會造成恐慌;不應在缺...
譚塞德表示,「使用『全球大流行』一詞不符合當前事實,但卻必定會造成恐慌;不應在缺乏小心且謹慎的事實分析下,冒然急躁地宣布。」圖為南韓首爾一間教會的防疫消毒。 圖/法新社

WHO對於「全球大流行」的低調態度,很大程度受到2009年豬流感事件的衝擊。2009年6月11日,WHO針對H1N1病毒疫情宣布進入6級警示系統中最高級的「全球大流行」。雖然當時H1N1病毒確實肆虐多國,全球至少十餘萬死,但最終事後檢討卻也認為疫情其實相對溫和,多數病患能治癒出院,部分輿論因此批評WHO過於躁進,不只造成大眾恐慌,也導致各國政府反應過度,購買過多疫苗等防疫物資。

飽受抨擊壓力的WHO,之後在2013年取消了原本的6級分級制度,因此就正式程序來說,當前的WHO其實已無「全球大流行」此一分類警示;如果疫情真的全球爆發,應也只會在口語甚至行文上做調整,並不會正式頒布警示。而早在1月31日,WHO已經針對中國疫情發布的「國際公衛關注事件」(PHEIC),則是該組織框架中,依據《國際衛生條例》(IHR)向國際發布、要求關注的最高警告。

然而,WHO對於「全球大流行」的態度,卻在學界引發了不同的爭議看法。許多學者認為,當前的確尚未進入「全球大流行」階段,但在義大利、伊朗的破口出現後,顯示病毒早在不知不覺中侵入歐洲與中東地區——像是黎巴嫩、阿富汗、伊拉克等國的多起病例,就與伊朗密切相關——接下來多國預料可能會陸續進入潛伏期後的大量發病、本地人傳人階段,難保不會在數周之內引爆全球大流行。

「病毒在世界各地的傳播,已經跟中國的連結顯得越來越弱。」包含倫敦衛生與熱帶醫學院(LSHTM)的惠特沃斯教授(Prof Jimmy Whitworth)在內,甚至有部分科學家主張「當前已進入全球大流行的早期階段」。

「病毒在世界各地的傳播,已經跟中國的連結顯得越來越弱。」圖為示意圖。 圖/電影《...
「病毒在世界各地的傳播,已經跟中國的連結顯得越來越弱。」圖為示意圖。 圖/電影《全境擴散》

但如果WHO最終認定新型冠狀病毒進入「全球大流行」,各國下一階段的防疫重點是什麼呢?

由於WHO已表示:「全球大流行」不再屬於官方的分級制度,不會就此發布正式警示。因此口頭上的等級認定,並不會為WHO帶來更多的防疫資金或控管權力。澳洲格里菲斯大學的專家則呼籲:國際衛生組織與各國政府應該做好的防疫準備,是確保醫療系統足以應付大量湧入的病患、確保充足的抗病毒藥物,更為積極地落實居家隔離、居家檢疫,避免大型集會等。

此外,不只公衛條件較差的國家,必將受到疫情實質衝擊,甚至可能癱瘓國家醫療系統;對於醫療條件良好的國家來說,在心理層面上也必須加倍努力宣導,才能讓人民從「防疫無感」認知到「抗疫備戰」的緊急重要性。

根據WHO專家團隊日前公開的病毒傳播研究報告,新型冠狀病毒的疫情若依照目前態勢持續延燒,最終亦有可能導致全世界數十億人、甚至全球3分之2人口感染的後果。然而在當前感染源、確切死亡率、實際潛伏期、期間病毒傳播能力等資訊,都還不明的狀況下,疫情會否像SARS一樣,隨著春天來臨而逐漸遠去?抑或轉變成季節性、類似流感的傳染疾病?這波肆虐瘟疫會演變到什麼局面,目前依然難以論定。

疫情會否像SARS一樣,隨著春天的來臨而逐漸遠去?或是轉變成季節性、類似流感的傳...
疫情會否像SARS一樣,隨著春天的來臨而逐漸遠去?或是轉變成季節性、類似流感的傳染疾病?這波肆虐瘟疫會演變到什麼局面?依然難以論定。圖為電影示意圖。 圖/電影《28天毀滅倒數》


收看更多文章,請訂閱轉角國際facebook專頁:

推薦閱讀

Coronavirus spreads further as WHO expert warns world 'not ready' for pandemic

What does it mean if coronavirus is declared a pandemic?

Analysis: How close are we to a pandemic?

Epidemic vs. pandemic? Glossary of terms for virus outbreak

Coronavirus spreads faster outside China, stoking global fears

轉角說

轉角國際編輯台:「在國際新聞之後,讀懂新聞;世界趨勢之前,掌握趨勢。」

作者文章

埃及蘇伊士運河旁,一名男子目送卡達籍的液化天然氣載運船。 圖/路透社

俄國油氣OUT!歐洲能源大洗牌,有哪些戰略新夥伴?

2023/09/22
圖為2023年3月11日立陶宛獨立紀念日典禮。 圖/美聯社

立陶宛力挺台灣的理由?東歐民主小國的戰略思考

2023/09/22
烏克蘭哈爾科夫,即使城市戰火肆虐,但地方政府為保學童持續接受教育,將地鐵站改造成...

烏俄戰火下的開學日:讓學童重回日常的哈爾科夫「地鐵教室」

2023/09/15
利比亞德納居民望著被洪水摧毀的城鎮。 圖/路透社/Esam Omran Al-F...

利比亞世紀洪水:近乎滅城的德納背後,是異常氣候加「人禍」釀災

2023/09/15
9月13日,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公布新的內閣改組以及自民黨高層人事名單,圖為本次新內...

解讀日本內閣改造:岸田文雄塑造「總主流派」,佈局2024大選保衛戰

2023/09/13
「平時純樸的村民,震災後卻成了最恐怖的暴力?」 圖/2023年改編電影《福田村事...

虐殺孕婦幼兒的福田村事件:關東大地震後的謠言與「民眾暴力」

2023/09/01

最新文章

沙烏地阿拉伯派出首任巴勒斯坦大使蘇代里。 圖/美聯社

「遠端辦公」的大使:巴勒斯坦第一位沙烏地阿拉伯大使,會是以巴問題的轉機嗎?

2023/09/28
西班牙如今的懸峙國會局面,成為了加泰隆尼亞獨派政黨推進的契機。 圖/路透社

加泰隆尼亞的交易:西班牙議會懸空,加泰獨立運動的「歷史契機」?

2023/09/28
今年2023年開始,日本走私黃金的案件有死灰復燃的跡象。圖為日本的金塊示意圖,非...

莫當黃金賊!赴日旅遊的走私黃金犯罪警訊

2023/09/27
埃及蘇伊士運河旁,一名男子目送卡達籍的液化天然氣載運船。 圖/路透社

俄國油氣OUT!歐洲能源大洗牌,有哪些戰略新夥伴?

2023/09/22
圖為2023年3月11日立陶宛獨立紀念日典禮。 圖/美聯社

立陶宛力挺台灣的理由?東歐民主小國的戰略思考

2023/09/22
印度莫迪政府近來屢屢自稱婆羅多,讓外界猜測莫迪政府是否有意要啟動正名運動,放棄印...

印度改名「婆羅多」?莫迪「印度教獨尊」的國家正名運動

2023/09/22

回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