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劃巴爾幹(上):塞爾維亞與科索沃的「國土互換」?
不久前,在歐洲的阿爾卑巴赫論壇(EFA)上,作為宿敵的科塞兩國領導人——科索沃總統塔奇(Hashim Thaçi)與塞爾維亞總統武契奇(Aleksandar Vucic)——聯袂拋出「邊界修正」的議題,同時向國際社會喊話尋求支持,引起世人關注。
關於所謂的「邊界修正」,兩人沒有給出明確定義,只是強調改變邊界有助於化解百年衝突與促進未來和平。一般推測他們說的修正,也就是交換土地——可能是將科索沃北部地區與塞爾維亞的普雷塞沃山谷(Presevo Valley),這兩個面積相近、人口數也差不多的地區互相轉移。
有論者認為這種分法是基於兩個地區的種族人口:北科索沃的塞族人佔多數,而普雷塞沃河谷的阿爾巴尼亞人(即科索沃最大族群)佔多數,但彼此仍有其它族群分居在這些地方,前者約有11%是阿爾巴尼亞人、後者約有28%是塞族人,並非能完全按照種族分割。
對此,塔奇也表示,與塞爾維亞的解決方案不會按照族群劃分。那麼,塔、武兩人究竟在打甚麼算盤?科、塞兩國是否又能藉此走向和平?
首先要知道兩國於此時加速和解,有內外因素使然。對內,兩國的民族主義情緒正在高漲,雖不至於兵戎相向,卻會使國家治理更加困難,也增加區域的不穩定因素;對外,若塞爾維亞未能與科索沃關係正常化,就無法加入歐盟,國家發展會受到嚴重制約;而科索沃若能與塞爾維亞相互承認,則有望加入聯合國,也可以成為正常國家。
自從科索沃獨立迄今將滿10年,10年來塞爾維亞堅持「一個塞國」的態度不變,始終視科索沃為叛亂省份。這不只是塞爾維亞的政治教條,也是不可逾越的紅線。曾經表示「科索沃分離並非完全不可能」的塞國前總理金吉奇(Zoran Đinđić),2003年被槍殺於首都大街,等於給了貝爾格萊德(塞國首都)的政客一記警鐘。
然而時至今日,即便塞國人民口頭再硬,也沒人願意打仗來解決科獨問題,這給了去年甫當選的武契奇轉圜空間。武契奇被視為親西方的代表,他所提名的總理布爾納比奇(Ana Brnabic),曾公開同志身分,讓外界對塞國政治耳目一新。布爾納比奇上任後,雖重彈不會承認科索沃的老調,但她表示,新政府的首要戰略方向是加入歐盟,這代表著塞爾維亞與科索沃和解的勢在必行。
武契奇也向國人喊話,呼籲塞爾維亞必須停止在科索沃問題上的鴕鳥心態,以現實的態度面對。為了讓國家發展持續向前,塞國必須試圖解決科索沃問題,而不是一代拖過一代。他特別強調塞國「不要丟失或放棄我們擁有的東西,但不要期望收回我們很久以前失去的東西」,亦會「盡一切努力取回可以歸還的東西」。
為了實現他「取回可歸還東西」的宣示,武契奇兵行險著,具體呈現在科索沃總理的任命案上。
去年科索沃國會選舉後,以民主黨(PDK)為首的執政聯盟,與最大反對黨民主聯盟(LDK)為首的在野陣營相持不下,無法過半組閣。經過一個多月的僵局後,PDK聯盟找上了在野的少數民族政黨—塞族名單(Serb list)。
有了塞族名單黨的關鍵票數,PDK聯盟終於得以產生議長,但緊跟著的內閣任命卻再度面臨困境。原因在於,PDK聯盟推出的總理候選人哈拉迪納伊(Ramush Haradinaj)頗富爭議。
哈拉迪納伊是科索沃戰爭中的軍事領導者,曾被前南斯拉夫問題國際法庭(ICTY)檢察官控以戰爭罪與危害人類罪,最後獲判無罪釋放。因此不難想見哈拉迪納伊的雙重形象:部份科索沃人視他為英雄、塞爾維亞人則視為戰犯。這讓塞族名單黨承受了極大壓力,但為了科索沃的塞族權益,也只能選擇與中間偏右的PDK聯盟合作,以免右翼黨派入閣,對塞族不利。
但更重要的是,哈拉迪納伊雖曾被塞國揚言逮捕引渡、也曾被武契奇嚴厲抨擊,但塞族名單黨曾表示,關於新總理的投票任命,將會與武契奇政府討論後決定,因此哈拉迪納伊的上位,一般也被認為是武契奇對科索沃新政府釋出的訊號:因為熱衷於在塞科兩國之間搭橋的哈拉迪納伊,有助於武契奇的未來規劃。
當哈拉迪納伊通過任命後,他表示施政優先考慮是科索沃的入(歐)盟之途,並與塞族人和解,以回應塞族名單黨的支持。這讓右翼反對黨與批評者大為光火,認為PDK聯盟與塞族名單黨聯手,等於是讓塞爾維亞進一步滲透國家主權,掌握科索沃的未來。
然而,科索沃情勢遠比右翼宣稱的更為複雜,問題就出在北科索沃,也就是傳說中將與塞國交換之地。北科索沃由北米特羅維察(North Mitrovica)等四城組成,此區域從科索沃獨立以來一直不穩,名義上科索沃雖擁有主權,實際上是半自治狀態,說是塞爾維亞的飛地也不過分。
因為部分居住於此的塞族人民,不認同科索沃建國的合法性,屢屢發生暴力衝突。像是2011年塞、科兩國商議共同管理邊界,便引來科索沃的塞族不滿,曾發生焚燒邊境檢查站、設立路障阻擋等衝突,甚至負責維和的北約部隊奉令清除路障,卻遭塞族攻擊,兩邊都有人受傷。
此外,由於普里什蒂納(Prishtina,科國首都)無法有效管轄,使得邊界的治安相當敗壞。如今年初北科索沃塞族的溫和派領袖、主張種族和解的伊萬諾維奇(Oliver Ivanovic)遭到暗殺,真相迄今未明。
伊萬諾維奇生前曾不假辭色地抨擊當地的犯罪份子,也與塞族名單黨,以及背後的武契奇政府槓上。貝爾格萊德一直與北科索沃塞族有密切聯繫,被懷疑以金錢和特務在地下控制秩序,伺機北方脫離科索沃的機會。因此普遍猜測他的死,並非阿爾巴尼亞人所為,而是與塞族有關。
當初西方約束科索沃建國的條件之一,就是保障北科索沃塞族的自治權。像是歐盟背書、科塞兩國簽署的《布魯塞爾協定》(Brussels agreement),當中即提到讓塞族在北科索沃成立自治區。雖然此舉引發科索沃的猜疑,憂心當地權力過大,會形成國中之國,但在入盟的壓力下,科索沃也只能同意,只是具體實施日期能拖就拖。
到了今年3月間,哈拉迪納伊政府在北科索沃逮捕並驅逐一名塞爾維亞的重要官員,使塞族名單黨甚為憤怒,決定退出執政聯盟,但卻未辭去3席內閣部長的位子,保留未來與哈拉迪納伊要價的餘地。同時,塞族名單黨也在未經政府同意的情況下,逕自啟動建立自治區的程序,更得到武契奇強硬聲援。
如此可知,北科索沃對於科索沃而言,其實宛若肉中刺,但在領土神聖不可分割的前提下,普里什蒂納的政客依舊大多不予支持。像是反對陣營已紛紛表示不會允許塔奇主導的領土協議,並宣稱任何參與變更領土的人,都將承擔憲法和政治上的責任;就連哈拉迪納伊也表示難以接受,若塔奇獨斷獨行,他可能將與塔奇勢力分道揚鑣。
另一方面在塞國內部也有意見,如傳說中會被交換給科索沃的普雷塞沃河谷,是由普雷塞沃等三個城市組成。但其中由塞族人佔絕對多數的梅德韋賈(Medveđa)市首長卻表示,本地並非普雷塞沃河谷的一部份,亦沒聽過有人想加入科索沃的聲音。若邊界調整的基礎是公平,那麼硬劃分梅德韋賈只會種下仇恨的因子。
面對眾多的阻力,似乎仍未動搖塔武兩人的意志,兩國領導人預計9月初將在普里什蒂納舉行兩國峰會。屆時塔、武兩人是否能提出有別於傳說中的調整方案,以說服國內與國際,還是會一意孤行,再度點燃巴爾幹之火,很快就有答案(...接下篇)。
——▌接續下篇/重劃巴爾幹(下):種族火藥庫裡的和平之鑰?
收看更多文章,請訂閱轉角國際facebook專頁: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