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首都圈崩壞?如果東京發生大地震...
未來30年內,日本首都圈發生大地震的機率,高達機率70%。
——日本文科省.地震本部
2011年日本311東日本大地震,距今已滿6周年,歷經過去1923關東大地震、1995年阪神.淡路大地震、2016熊本地震等重大震災,對於下一次可能再度發生的大地震,日本的危機感越來越緊迫。
根據文科省地震調查研究推進本部(簡稱地震本部)的資料,南關東地區在30年內有70%的機率發生規模 7 以上的「直下型地震」——震央位於首都圈正下方的大地震。地震本部提出的這份長期評估報告,並非只是實驗室裡的危言聳聽,日本政府不僅嚴肅正視這個問題,實際的防災對策也立基於「30年內70%機率」的推測。
所謂的「直下型地震」,是指震央發生在都市正下方的地震,震源較淺、但是接近城市地面,對人口與建築密集的都市圈而言將會造成重大災害。一般而言直下型地震的規模較高,關東大地震和阪神大地震即為直下型地震的嚴重案例。預估的被害災情中,包括城市各區域火災、地下鐵出軌停駛、大規模停水停電、建築物嚴重倒塌,以及伴隨著土壤液化翰引發海嘯的後續危險,除了人口傷亡之外,也會因為住宅毀滅與交通癱瘓等問題,發生數量極大的「歸宅困難者」。
萬一地震發生在東京的正下方、又或者不幸發生在2020年東京奧運的時候,後果定是不堪設想。但面對這末日光景般的預期,日本政府又該如何對策呢?
▌東京大地震:每2-300年一回?
正確來說,地震發生地點不只是東京,還涵蓋東京的首都圈、關東區域。但為什麼會是東京?根據內閣防災資訊提出的直下地震對策報告顯示,除了板塊擠壓的因素之外,還有一段關於日本關東震災、不可遺忘的歷史記憶:過去的關東大地震、1703年的元祿大地震,不僅地理位置接近,間隔時間現在算起來也將臨近活動期。
防災報告指出,首都區域在間隔200~300年間會有一次 M8 第一級大地震,從1703年元祿大地震與1923年關東大地震之間是220年,再從關東大地震推算至今已近100年,可能將從靜穩期逐漸步入活動期,但最重要的是,在這個2、300年間隔期間,首都地域就會有好幾次的直下型地震發生——這個才是地震本部與內閣防災目前嚴防的目標。
地震本部的資料是內閣防災會議重要的對策依據,往後推動的防災對策基本上是依照提供的被害預測做為藍圖。地震本部的前身是1974年的「地震予知研究推進聯絡會議」,1995年在兵庫縣南部地震、阪神大地震之後,綜合過往的震災對策經歷而改組為現名的地震本部,成為總理府下轄機關,2001年移至文科省。
根據提供的地震預測資料,這些相關機關再共同擬訂震災被害情況預想。地震本部所做的預想,不是杞人憂天的被害妄想,而是在依據這些最壞情況的打算下,制定出一套政府官方公助、社會民間自助的防災戰略。
《東京都:首都直下地震模擬影片》
日本集團災害醫學會於2017年2月發表了「首都直下地震被害預測報告」,如果首都圈「一都三線」——東京都、琦玉縣、千葉縣、神奈川縣,直接面臨都市直下型地震的話,其人口傷亡、經濟損害程度將會十分巨大。綜合地震研究本部、內閣府中央防災的資料,如果確實發生,最壞的被害情況預測是:
- 死亡人數:2萬3千人以上(阪神大地震的3.5倍)
- 受傷人數:12萬3000餘人
- 兩周間避難人數:720萬人
- 毀壞建築物:61萬棟(阪神大地震的5.5倍)
- 經濟損失:95兆3000億日圓以上
- 都市機能:東京23區超過5成斷水斷電、都市圈7成地區發生火災
- 交通:地下鐵大約一周時間暫停、私鐵與在來線可能將近一個月暫停
日本集團災害醫學會的報告則指出,在此情形下會有20%的醫療設施遭損害,以致能收容入院的患者數將減少至1萬3000人,難以充分為受災住民提供醫療協助;除此之外,還有伴隨而來的土壤液化、臨海部燃料工業區域毀壞、茨城縣東海第二核電站是否會有影響等一連串的問題。
諸多更為詳盡的被害預測與應對策略,都在中央防災會議的研究報告裡面;所有的數據都指出,首都圈直下型地震將會讓日本面臨極度嚴苛的困境,也是防災單位日夜煩惱的最大隱憂。
▌回不了家:最大989萬的歸宅困難者
所謂的「歸宅困難者」,是遭遇地震等災害後由於交通癱瘓、或房屋建築毀壞等原因,使得外出的民眾返回住處極為困難,甚至有因為距離太遠或住處毀壞而放棄返家的「歸宅斷念者」。311東日本震災之後,首都圈總共出現了大約515萬的歸宅困難者,若是首都圈發生直下型地震,預估將會有517萬人歸宅困難;《日本經濟新聞》評估,若是地震發生在平日上班的通勤時間,東京都加上神奈川、琦玉、千葉、茨城等縣加起來,最大可達到989萬人歸宅困難。如何安置收容、安全移動都是相當棘手的問題。
如果真的不幸發生在平日上班時間,大量的歸宅困難者就必須活用周遭的建築設施、支援站做為暫時居留點。從2016年底到2017年初,東京首都圈已經可以陸續看到各種因應直下型地震的避難訓練展開,例如人口密集的澀谷區舉辦了包含外國人在內共4,300人、配合JR、民間企業等進行的歸宅困難大型演習。東京墨田區著名的觀光景點「天空樹」(Sky Tree),今年2月21日同樣舉行了規模850人的地震避難訓練,這是天空樹自2012年開放以來首度針對地震因應對策的演習。
在歸宅困難的情況下,也不利於與分散的家人聯繫;若要確認失散家人的平安與否,會有不少人選擇到車站附近尋人,但是一來可能增加移動的風險,二來是對於孩童或老人而言,在人潮聚集的車站相對也有安全性的問題。
為了解決緊急連絡的困難,同時因應地震後造成的通訊阻斷、網路不通等問題,各家電信公司如Softbank、au、NTT DoCoMo等公司提供災害時期專用語音服務(如「災害用伝言板」),以家庭為單位組成聯絡網,可做為聯絡家人的緊急通訊手段、語音留言報平安。日本政府期待透過這種服務的應用普及,盡量減少災害後民眾前往車站尋人連帶的麻煩與危險。在每月1日、15日、以及防災活動期間,這一類電信服務也會開放給民眾體驗使用。
東日本震災後也促使了電信業者改良技術,以解決通訊中斷的問題。例如:Softbank開發了氣球型的基地台,並在去年熊本地震後實際投入使用;KDDI於2015年,在鹿兒島開始實驗船舶型基地台的應用;au則使用無人空拍機搭載基地台,在今年正式投入防災訓練。
▌地震襲來!持續精進的「緊急地震速報」
日本在地震、海嘯的感測與通報方面有著世界領導級的技術,「緊急地震速報」就是其中不斷精進革新的項目之一。自1992年正式實施以來,至今仍在進行新型預測法的導入,以追求更快、更精準的地震震度預測。
緊急地震速報的機制原理,是利用觀測站感測到震央發出的震波(即傳導速度較快的P波)後,直接以此數據預測一定範圍內感受到的震度大小,如果推估是強烈地震的話,氣象廳會立刻透過電視、網路、廣播發出緊急地震速報,趕在實際地震影響的S波抵達之前,為該區域的民眾爭取避難反應時間。
為了讓地震速報更精準快速,日本氣象廳3月1日在「緊急地震速報評價.改善檢討會」中表示,從2017年開始將導入新的地震預測法「PLUM法」(Propagation of Local Undamped Motion),配合之前改良的「IPF法」(Integrated Particle Filter)進行測量,或兩種預測法組合應用的「Hybrid法」。
氣象廳新導入的PLUM法,有別於傳統利用P波來推算震源位置深度、地震規模,而是跳過震源偵測,直接用地震時觀測站測得的實時震度值來推算一定範圍內的震度,發出緊急速報。在目前氣象廳的模擬範圍是觀測站半徑30公里,PLUM法的優點是準確率與精度較高、大地震的解析時間較快、且在無法確知震源的情況下依然能夠發出速報;而短處是因為依靠相對速度較慢的S波,感測後剩餘的反應時間會壓縮到10秒以內。
不過緊急地震速報並非100%正確,依然有誤報或計算錯誤的情形,在過去311地震、其他大小型地震中都有若干誤報的情況發生,內容多半是對震度大小測定的推算錯誤,或因為設備故障所導致的誤報;最驚人的一次誤報是在2016年8月1日的下午17:09,氣象廳發出東京芮氏規模9.1的超大地震警報,一時之間讓交通暫停運作,隨後立即證實是誤報,嚇壞日本民眾。
▌地震預測不可能:東京人,自求多福...
東京大地震的誤報,讓人聯想起2009年日本富士電視台放送的電視動畫《東京地震8.0》(東京マグニチュード8.0),故事以詳實的數據資料為本、假想大地震後崩壞的東京,透過一對姊弟與單親媽媽三個角色,刻劃震災後人性的磨難與感動。在《東京地震8.0》當中,不僅是突如其來的大地震破壞慘狀,也呈現了震後都市內更為棘手土壤液化、火災發生、以及民眾災後心理創傷等二次災害情形;這部動畫評價良好,而且因為故事裡呈現了一般人於震災後自救求生的歷程,後來還成為日本推廣防災宣導的動畫影片。
《東京地震8.0》 Opening
《東京地震8.0》中死亡人數18萬人、行蹤不明者15萬、歸宅困難者650萬,各類輕重傷20萬人——人數高過現行的官方推估,美國第七艦隊都在震災後3天來協助受災者輸送;這會是東京30年內的未來景象嗎?
東京大學地震研究所教授、地震預測中心所長平田直表示,無論現今還是可預期的未來,「預測地震何時發生」仍然是不可能的。目前能做到的是像前述公布的資料,推估一定時間範圍的發生機率。在預測地震幾乎為不可能的情況下,會不會重演關東大地震的悲劇、或《東京地震8.0》的真實上演?日本能做的除了強化通報的精準度,現在強力推行的就是都市整體走向耐震化、以及民眾災害自助能力。
正如官方所坦承,如果面臨首都直下型地震,絕大多數市民是難以立即從政府單位獲得救助的,這是日本推行防災觀念時所強調的三助觀念:「自助.共助.公助」。從災害發生後,一切都要先從自助開始,其後才是家族、區域為範圍的共助、以及來自行政機關的公助——正如《東京地震8.0》的主角小野澤未來,面對全面崩壞的東京,「平安回家」的願望,還是得依靠自己來實現。
收看更多文章,請訂閱轉角國際facebook專頁: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