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不穩定的聯合政府:梅爾茨第二輪才當選總理,76年來輸掉任命投票的第一人
【2025. 5. 7 德國】
德國不穩定的聯合政府:梅爾茨第二輪才當選總理,76年來輸掉任命投票的第一人
德國國會2025年5月6日進行總理投票,第二輪投票才由基民盟 /基社盟(CDU/CSU)推舉的梅爾茨(Friedrich Merz)當選新任德國總理。投票是在基民盟與原本的執政黨社民黨(SPD)達成聯合執政協議之後進行的。兩黨在國會共有328席,對照總數630席,照理應是能直接過關,然而梅爾茨輸掉第一輪投票,這是1949年德國恢復民主76年來,首次總理候選人在國會任命投票敗選,這也代表多名議員跑票。雖然第二輪投票梅爾茨當選,卻已經凸顯執政聯盟內部的不穩定。
在首輪投票中,630名德國聯邦議員有621人參與投票,梅爾茨僅拿下310票,離絕對多數的316票還差6票,這代表執政聯盟的基民盟和社民黨當中,至少18票跑票,旋即被視為是歷史性的災難——德國政治深陷僵局,極右派的另類選擇黨(AfD)在2025年大選一舉成為得票第二高的政黨,不啻為德國政局敲響警鐘。而梅爾茨在首輪總理投票的敗選,更讓他的總理生涯從一開始就蒙上陰影,還沒有上任就被執政聯盟表達出不信任。
從1949年以來,德國國會的總理選舉基本上類似於走個形式,沒有任何一位候任總理無法通過國會投票任命,梅爾茨雖然在第二輪投票贏得任命,但第一輪的失敗,已經讓他成為無法贏得國會同意的「第一人」。
第一輪投票之後幾個小時才進行第二輪投票,期間德國國會氣氛低迷——總理投票的次數沒有限制,但如果梅爾茨再次失敗、一再失敗,情況對於CDU/CSU和SPD的執政聯盟來說,將越來越棘手。後來梅爾茨以325票贊成,通過總理任命,比最低門檻多了9票(但仍低於執政聯盟的總席次),沒有讓情況變得更壞,然而首輪投票揭示的不穩定局面仍然存在,問題恐怕只是被延遲爆發;首先,這種局面已經給了AfD擾亂德國政治新局的機會和空間。
德國的政治環境是眾多黨派林立,因此單一政黨即使在選舉中勝選成為國會最大黨,往往也不會有足夠多的席次得以直接執政,而是往往要和其他黨派組成聯合政府或是尋求合作,例如這次結盟的基民盟和社民黨,其政策立場其實並不一致,基民盟是中間偏右、社民黨是中間偏左,不過在極化政治愈趨嚴重的德國,這樣的聯合政府已經是相對穩定的選擇,至少基民盟和社民黨正在嘗試攜手組成圍堵AfD等極端政黨的「防火牆」。
只是,總理選舉的波折,卻揭示了聯合政府內部並不穩定。跑票的原因,德媒歸咎於社民黨對梅爾茨不滿——梅爾茨2025年1月時曾接受AfD的合作援助,以推動移民緊縮案,讓社民黨大為光火——此舉在社民黨眼中,無異於和魔鬼做交易,雖然後來社民黨仍和基民盟在5月5日達成聯合執政協議,但顯然內部不滿聲浪並沒有擺平。有年輕的社民黨人公開表示不相信梅爾茨,但也有社民黨資深議員堅稱社民黨內部知道茲事體大,全力維護聯合政府。
第一輪投票的敗選,其實完全出乎意料,跑票的也可能是基民盟本身內部對梅爾茨不滿的議員,但因為總理投票是不記名投票,因此目前還不清楚究竟是誰跑票,而且很可能是永遠都不會知道。
無論如何,5月6日現年69歲的梅爾茨在德國國會宣誓就任總理,他的17名部長內閣團隊也即將就職,德國眼下面臨的重大問題,包括移民、經濟都亟待穩定的政治環境,才能設法逐一解決。
而AfD則在梅爾茨輸掉第一輪投票之後,呼籲重新選舉,AfD領導人韋德爾(Alice Weidel)指稱,投票的結果顯示「基民盟和社民黨之間建立的小型聯盟基礎薄弱,遭到選民的拒絕」。
不過無論如何,梅爾茨總算上任,承諾將德國拉回正軌,他表示會提升德國在全球舞台的聲量,並重振疲軟的經濟——德國歷經了2年的經濟衰退,2025年第一季終於實現正成長,然而美國加徵的「對等關稅」可能又將帶來新的經濟風險;另一方面,由於需求減弱和消費者支出減少,德國服務業在2025年4月出現萎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