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基民盟勝選之後的難題:美歐關係轉變、極右AfD成為第二大黨
【2025. 2. 24 德國】
德國基民盟勝選之後的難題:美歐關係轉變、極右AfD成為第二大黨
德國2025年2月23日舉行大選,保守派贏得勝利,中右翼基督教民主聯盟(CDU )主席梅爾茨(Friedrich Merz)將成為下一任總理;對梅爾茨來說,肩上的責任包括德國難民政策、經濟問題,以及更顯而易見且嚴峻的——政治極化、社會分歧。這一點,體現在極右翼政黨德國另類選擇黨(AfD)拿下第二多選票(得票率21%),即使預計CDU等大黨仍會拒絕與AfD合作、將其拒於執政聯盟之外,但選舉結果再次顯示其影響力日增;另一方面,美國總統川普對歐洲的態度,使梅爾茨表示德國必須從頭重塑安全安排、以及北約的未來同樣面臨考驗。
基民盟在2021年前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卸任之後,即將再次執政,目前已可預見新的總理人選梅爾茨將與梅克爾執政方向顯有不同——過去在爭取黨魁之位時,梅爾茨在對手們自稱繼承梅克爾路線時,已公開表示過他不會依循梅克爾領政16年來的中間路線。
▌歐洲與美國關係的轉變
現在的德國,正處於十字路口;對內是德國建立在機械工業上的經濟神話如今因產業轉型、勞動力短缺、企業研發經費不足等因素而破滅,國家亟需重振經濟活力,還有難民庇護政策長年的紛擾爭議越演越烈;對外,則是美國對歐洲的態度於川普上台後丕變、充滿不確定性。
梅爾茨在投票結束、選舉結果還未底定之前,就已公開直指:
「川普總統不關心歐洲,而是與俄羅斯結盟。」
由於近期川普在烏俄戰爭的處置上,排除包括烏克蘭在內的歐洲國家參與,表示要逕行與俄羅斯談判,從而引起歐洲的不安,川普更將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稱之為「獨裁者」、以及與烏克蘭簽署協議,用烏克蘭稀土礦產交換美國的保護,種種情形使歐洲自危,梅爾茨說:「我與多位歐盟政府首長保持密切聯繫。盡快加強歐洲必須是絕對優先事項,以便我們能夠一步步真正擺脫對美國的依賴。」
德國是美軍在歐洲的最大駐紮國,自二戰以降與西歐一樣仰賴美國提供的安全保護,免於蘇聯/俄羅斯的擴張侵害,但如今川普上台之後,歐洲各國顯然必須為自身安全擔負更多責任,美國與歐洲80年來的盟友關係出現改變。也因美國很可能不會再扮演過去相同的角色(川普政府已經放話可能減少歐洲駐軍),梅爾茨質疑在2025年6月將舉行的北約峰會,屆時是否仍能討論目前形式的北約,或是歐洲必須盡快另立防禦機構。
梅爾茨的演說已充分表達這項認知,他指出,現在是時候探索法國、英國、德國以及其他歐洲國家之間的核子合作;德國是歐盟無可質疑的領袖國家,先前由於選舉等因素無法擔起責任、其在烏俄戰爭猶豫不決的表現也使其備受質疑(另一領袖國家法國也因提前國會選舉而局面紛亂),梅爾茨的表態顯然是決定重新承擔領導歐洲的重任。
梅爾茨還談到了德國必須從根本上重塑國防安全的安排,以及強調美國對德國大選的干預——川普政府公開向AfD示好,並批評德國主流政治人物拒絕與其合作。AfD的種種立場與表現,包括曾熱衷於納粹時代口號、呼籲結束對俄制裁,並呼籲大規模驅逐移民,都使其被排除在主流之外,但卻在近十年快速攻城掠地獲取支持,影響力日增,從中反應的仍是德國社會的兩極分化。
▌德國的急遽「右轉」
德國此次選舉明顯「右轉」,基民盟是傳統大黨,拿下28.5%的選票本就不令人意外,但AfD一舉奪下第二高的20.8%得票,卻再次凸顯德國分裂極化的趨勢。AfD才成立12年,即使因極端立場使主流政黨聞之色變,此次得票率幾乎是上次選舉的翻倍,其勢力快速擴大使得德國政府的未來出現更多挑戰,而當前馬上就要面對的急迫問題是,梅爾茨如何組成執政聯盟?
基民盟並未單獨過半,其仍需要至少一個政黨夥伴才能控制議會多數議席、組成聯合政府,然而組成的過程將比往昔更加複雜:首先,基民盟的傳統合作夥伴自由民主黨(FDP)沒有達到進入聯邦議院的5%選票門檻,一個議席也不會有(2021的選舉時,FDP還拿下92席),而儘管AfD表態願意與基民盟及基民盟的姐妹黨——基督教社會聯盟(CSU)合作,但顯然基民盟相當抗拒。
而梅爾茨幾年前更承諾過要做到把AfD的得票減半(顯然事與願違,)AfD的總理候選人魏德爾(Alice Weidel)就拿這點向支持者誇耀:「他們想把我們減半,但結果卻恰恰相反!」
對梅爾茨來說,可能選擇的合作夥伴是偏左的社會民主黨(SPD),不過社民黨此次得票率是16.4%,加上基民盟的議席仍無法過半,所以勢必加入第三個政黨共同執政,而這個黨最有可能的就是綠黨(GRÜNE)。
現任德國政府就是社民黨與綠黨組成的聯合政府,若基民盟選擇與社民黨、綠黨合作,恐怕選民並不會買單——德國經濟在過去2年處於停滯,原因出於高昂的能源價格和中國低價競爭,任內經濟表現不佳的政府往往不會受到多大的歡迎。
選前,AfD勢力的高漲、以及2024年成立的極左翼莎哈–瓦根尼科希特–理性與正義聯盟黨(BSW)來勢洶洶;選後BSW以毫釐之差未達5%門檻、無法進入國會,但AfD的勝利仍代表了極端勢力持續擴張。值得一提的是,此次選舉的投票率達到84%,是1990年兩德統一以來最高——一方面,AfD大打移民議題,一系列攻擊事件也使得反移民情緒高漲,極右勢力越燒越旺,另一方面,害怕AfD領政的選民也出來投票。
▌來勢洶洶的AfD
除了力攻移民議題、主張關閉德國邊界之外,AfD也在競選期間獲得美國億萬富豪、現如今川普幕僚的重要成員馬斯克(Elon Musk)的力挺,還有美國副總統范斯(J. D. Vance)的支持。
AfD爭議纏身、惡名昭彰,反多元、反移民立場鮮明,諸如其成員曾質疑具移民背景的德國公民是否應享有平等權利、曾使用過納粹口號和標誌而被定罪、部分成員還因極端主義的主張而受德國國內情報機構監視。在大選前幾週,數十萬德國民眾因恐懼AfD對民主的威脅而上街示威。
AfD所推出的魏德爾也廣被質疑,一方面是她屢屢的挑釁言論,像是2018年時她在聯邦意願將難民和尋求庇護者稱為「拿救濟的持刀男」、稱穆斯林兒童為「頭巾女孩」,另一部分原因是她的個人生活,顯然完全與其政策矛盾——魏德爾的同性伴侶是一名來自斯里蘭卡的女子,2人收養2個孩子,這與AfD「在家庭中,母親和父親長期共同負責照顧孩子。」的綱領明顯相悖,且魏德爾的居住地除了德國之外,還有瑞士,顯然也與極右翼的德意志中心立場相左。魏德爾的說法則是,AfD會確保德國的同性戀者能夠自由、不受干擾地生活。
無論如何,梅爾茨已經明確表達不會與AfD合作,他指出,外交和安全政策上的差異是拒絕與AfD合作的主要原因,他的拒絕並不令人意外,魏德爾則著眼未來,表示自己願意在2029年下屆選舉擔任AfD的總理候選人,以及宣稱屆時AfD將超越基民盟,贏得執政權。
此時如何組建能讓選民認同的執政聯盟、多快能組建新政府、以及往後的對美、對俄方針,以及歐洲政策協調,無不考驗梅爾茨的手腕與智慧;至於AfD與魏德爾的如虹氣勢,更是未來的執政聯盟、乃至整個德國的巨大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