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成大學學測模擬考題的芭本海默:試答國語文寫作測驗「迷因守則問題」
「轉角國際的文章,成了模擬考題目...」台灣的大學學測即將在2024年1月登場,現正是各校考生準備衝刺和模擬考的時候。就在上周的模擬考中,有一些考生向《轉角國際》編輯團隊反應,這一回的國語文寫作測驗,出現了《轉角國際》的文章。選文是今年8月3日刊出的〈#NoBarbenheimer:芭本海默 vs 粉紅911?觸動日本原爆傷痛的網路圖戰〉,作為非選題的寫作測驗,題目希望考生回答關於迷因使用守則的想法——貼近時事,但這還真是不容易作答。
《轉角國際》將這次題目分享給讀者,也嘗試用一個考生(編輯假裝自己青春)的角度,試著來回答這題,提供給考生和老師們參考。當然,儘管是原文章的作者本人,作答也未必正確精彩,內文僅供參考,祝福各位同學旗開得勝。
題目如下:
根據維基百科,網路迷因(英語:Internet meme),又稱網路哏,簡稱哏,是一種通過網際網路傳播的文化集合(如一種思想、行為或風俗),通常通過社群媒體平臺傳播。
「你的幽默是我的地獄,因電影而起的互相傷害?」好萊塢在今年7月底的兩大話題電影——《芭比》與《奧本海默》——雙雙開出票房佳績且話題熱度不斷,也出現了「芭本海默」(Barbenheimer)這個混和詞。然而隨著芭本海默變成網路迷因、拿芭比與核爆蕈狀雲作為幽默玩笑,卻觸動日本輿論的原爆傷痛,發起「NoBarbenheimer」的抵制外,還出現了把美國911事件改成粉紅芭比風格的圖片反擊。
爭議起於《芭比》(Barbie)與《奧本海默》(Oppenheimer,台灣過去譯為歐本海默)兩部電影在今年7月21日的上檔放映。兩部強片雖然並非刻意聯動宣傳,但聲勢與話題不斷,刺激北美票房市場,讓這兩部主題幾乎沒有任何關聯的電影,變成同一時間最熱門的娛樂話題;隨之催生出網路迷因——「芭本海默」(Barbenheimer)——芭比+奧本海默的混和詞。
隨著兩部電影的票房佳績和好評,芭本海默的網路玩笑也越來越盛行,Twitter上就出現大量的合成圖,有以芭比電影劇照改圖、變成背景出現核爆蕈狀雲的場景;或是將奧本海默的爆炸畫面調成芭比粉紅色調,也有利用AI繪製,將芭比與奧本海默兩個世界觀揉合,變成一部新電影的視覺概念。
這些迷因和圖片並非電影或片商官方的設計,但當這個拿蕈狀雲開玩笑的哽越玩越多時,對於全世界唯一一個被爆國——日本——來說,這個戳痛歷史傷痕的玩笑並不幽默。
實際上《奧本海默》目前都還未確定在日本上映的時間,加上已臨近8月6日原爆紀念日,本來日本社群就在討論這部大片應該推遲上映的時機點。沒想到就有日本的網友發現先前《芭比》電影官方Twitter帳號,曾經回應網路上的一張芭本海默圖片,還補上一句「It's going to be a summer to remember」,類似的回應還有好幾則,看在日本網友眼裡的感受,是原爆的歷史被如此輕浮地對待,這才引發了日本社群上的大量批評和抵制。
(一)根據本文,請說明「芭本海默」現象替片商帶來了哪一項好處以及哪一個隱憂?文長限80字以內。(占4分)
答:好處顯然是雙重拉抬聲量、帶動票房成長。但涉及到歷史傷痕的迷因現象,卻也迫使片商面對輿論惡評的壓力;地獄哏搏君一笑的背後,可能忽視的人性關懷與界限,亦是隱憂。
(二)請觀察文中迷因的運用情形,以「迷因使用守則」為題,舉生活經驗、社會觀察為例,從不同面向(例:性別、族群、歷史等等)說明運用迷因時應注重的原則。文長限400字以內。(占21分)
答:幽默是一門學問,迷因作為一種網路哏,本身又更具複雜性。不單是有幽默玩笑的性質,還有表達情緒、思考的靈光、或是對現實的嘲諷。要替迷因規定使用守則恐怕很難,或者進一步思考:當迷因出現守則或規定時,是否也失去了創作的自由、甚至「迷因就不再迷因」了?
儘管人們有創作與言論自由(不過世界上有些國家並沒有這種自由),但這不代表迷因沒有界限。以嘲笑他人為樂、幾近霸凌的迷因,鮮少成為受歡迎的流行哏。現今網路流行的知名迷因中,多數不是取笑他人為內容,而是自嘲或表達心情等等相對為大宗。跨國網友都常使用的「迷因柴犬」對比迷因圖來表達現實反差,即為一例。
迷因可能複製性別刻板印象,例如美國流行的「女孩數學」哏,揶揄女生頭腦差勁,儘管反映了當代某種消費現象,但未必符合事實。迷因也可做為對權力壓迫的反抗,諸如將小熊維尼作為對中國政治的諷刺。
引人發笑或許是迷因的本質。基於此,使用原則或許更該留意,笑點不應建築在他人痛苦上。
延伸閱讀:
〈亂花錢的「女孩數學」?美國社群迷因背後的消費主義與刻板印象〉
〈世紀末神曲的迷因「造王者」:MTV與40年音樂錄影帶世代〉
〈哥布林的人生喘息:牛津字典2022代表字「Goblin Mode」〉
收看更多文章,請訂閱轉角國際facebook專頁: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