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尼斯聖母院恐怖攻擊:割喉3死...法國「反恐最高警戒」的憤恨擴散

2020/10/30 轉角24小時

 圖/美聯社
圖/美聯社

【2020. 10. 30 法國

尼斯聖母院恐怖攻擊:割喉3死...法國「反恐最高警戒」的憤恨擴散

「在一連串的政治發言中,我們又走回了『文明衝突論』?」法國南部大城尼斯的天主教地標——尼斯聖母院——29日上午遭遇恐怖攻擊。一名月初才入境法國的突尼西亞男子,突持長刀闖入聖殿內行兇,割喉斬死3人。該男隨後被警方開槍制伏後活逮,全案也被法國政府定調為「伊斯蘭恐怖攻擊」,全國重新啟動軍隊上街戍衛的哨兵行動,並進入「反恐最高警戒」。由於尼斯恐攻事件,距離震驚世界的法國中學歷史老師被斬首事件只有13天,該案後續漣漪不僅觸發了法國國內的反恐大清算,更因為馬克宏與土耳其總統厄多案的人身罵戰,進一步升溫成穆斯林世界的「反法風潮」,甚至連年初因國會宮鬥而下台的馬來西亞前首相馬哈迪,都被法國政府譴責為發動「煽動反法仇恨言論」而遭社群網路封殺。

▌前情提要:〈「衝擊效應」帶來的怪物:法國中學歷史老師被斬首事件〉

尼斯聖母院的殺人事件,目前仍留下許多未解謎點與困惑。但截至30日上午為止,法國政府與反恐檢察官掌握的已知資訊如下:犯案後被槍擊活逮的兇手,是21歲的突尼西亞籍公民——布拉希.A某(Brahim. A)——該男身上帶有一張義大利紅十字會發出的身分證件,紀錄他是9月份從地中海海路登上義大利的蘭佩杜薩島,之後遭義大利勒令出境,並於10月初義大利邊境進入法國。

由於蘭佩杜薩島是義大利離非洲大陸最近的領土之一,過去幾年來一直都是非洲難民、偷渡客、與人蛇集團穿越地中海「搶灘」的熱點,再加上兇手身上還有紅十字會的證件,因此就直接證據而言,兇嫌A某有很大可能是地中海偷渡客。

但由於A某在法國境內,並沒有申請難民庇護、或者是其他就業或補助紀錄;於法國反恐部門與警證資料系統中,也完全沒有A某的資料紀錄——種種狀況不僅極度敏感、情資不齊,與法國歷來恐攻較趨「本土化」的背景也不盡相同——再加上整起恐攻事件仍留有不少詭異疑點,因此是否存在共謀?更龐大的犯罪網路?還是相對無預兆的失控獨狼犯案?法國檢警仍無法判斷。

 圖/路透社
圖/路透社

 圖/歐新社
圖/歐新社

法國反恐檢察官李卡(Jean-François Ricard)表示:身分背景不明的布拉希.A某,是在29日上午6點47分,出現在尼斯火車站。他先是「更換了服裝」,之後在車站滯留到8點13分才離開,並在步行500多公尺後,於8點29分進入車站南側的尼斯聖母院。

兇手A某在聖殿裡停留了將近半個小時—但在這30分鐘內,兇手先是割喉殺死了一名前來禮拜的60歲婦女,並在殿內對之斬首。之後,另一名55歲的男性教堂服事員,也遭到A某割喉殺害,接著兇手又繼續對行兇,並猛刺一名44歲的巴西裔女性旅法僑民,不過該女在猛烈抵抗後,於8點54分逃出聖母院、並倒在教會對街的咖啡廳求救,唯最終仍因傷重不治死亡。

警方獲報後,也隨即趕到聖母院現場並開火擊倒了殺人兇徒。根據尼斯市府的公開說法,殺紅了眼的兇手不斷高喊「真主至大!」,直到被警察開槍制伏後,重傷的兇手仍然情緒激動、且拒絕配合或透露任何行動動機。

 圖/美聯社
圖/美聯社

 圖/美聯社
圖/美聯社

檢察官李卡表示,尼斯警察在兇手身上一共發現了4把長刀,足見全案並非臨時起意;但由於兇手在法國停留的時間不長,亦不是反恐國安名單有登記的風險對像,因此兇嫌的動機為何?潛入法國的1個月內又有怎樣的人際接觸史?也是法國反恐部門全力釐清中的辦案方向。

另一方面,在尼斯聖母院發生恐攻悲劇的同一天。法國南部城市亞維農、東部城市里昂、以及法國駐沙烏地阿拉伯的吉達領事館,都於同一個上午先後發生了「疑似恐怖攻擊」的事件通報——之中,在吉達,一名持刀的沙烏地男性試圖襲擊法國領事館,但卻在輕傷警衛後被制伏逮捕,全案目前調查中,但沙烏地與法國政府都沒有將本案列為「恐攻」;至於在里昂,則是一名阿富汗男子身穿戰術背心、手持長刀,在大街上莫名遊蕩後被警方制伏,全案無人傷亡但後續狀態不詳。

至於在亞維農,案件一開雖被媒體傳為「又一個恐怖份子被警察擊斃」,但事情釐清後卻出現了說法逆轉。根據警方調查,事件是起因於一起道路糾紛,一名極右派的持槍男子在亞維農的街上與一名北非裔的機車騎士爆發口角,情緒失控的兇嫌於是掏出手槍恫嚇在場路人叫囂,並高喊自己是極右派「認同世代」(GI)的地下成員,直到警察聞訊趕到後,該男仍持槍進逼,因此最終才會當街遭到擊斃——全案目前排除恐攻動機,朝一般刑事案件列案。

 圖/法新社
圖/法新社

 圖/歐新社
圖/歐新社

尼斯恐攻之後,甫於前一日宣布「防疫全境封鎖」的法國,也在一陣慌亂中進入了另一種不安與憤怒。像是本要坐鎮防疫的法國總統馬克宏,第一時間就搭機南下親自前往尼斯聖母院安撫民心;與此同時,法國總理卡斯泰(Jean Castex),也隨即下令法國全境進入「反恐最高警戒狀態」,並重新下令法國國防部啟動《哨兵行動》(自2015年《查理周刊》恐攻事件後,法國軍隊奉命重返國內配合警方反恐巡邏的武裝機制),增派7,000名武裝部隊前往全國各大都會區街頭警戒戍衛。

然而由於13天前,法國才剛發生了中學歷史老師——薩謬爾.帕蒂(Samuel Paty)——因在課堂上使用《查理周刊》嘲諷伊斯蘭先知穆罕默德的爭議漫畫,而引爆一連串失控事件,最終遭人在校門口斬首的駭人悲劇。因此尼斯恐攻案的第一時間裡,也引爆了法國右派與極右派的極度憤慨。

「帕蒂老師之死只過13天,我們的國家再也不該姑息養奸,是時候立法剿滅這些『伊斯蘭法西斯主義』了!」

右翼反對黨「共和黨」(LR)籍的尼斯市長埃斯特羅(Christian Estrosi),不僅第一時間就將全案列為「伊斯蘭恐怖攻擊」,後續也悲憤地隨共和黨人群起指控:法國已進入了不能說的內戰。共和黨的國會大老席歐蒂(Eric Ciotti)更是憤怒地說:「這是繼納粹佔領以來最糟的時刻,法國已經不再自由了,我們的祖國正處於戰爭之中,你我正在戰爭狀態!」

相關的說法,也得到了極右派的旗幟人物勒龐(Marie Le Pen)的支持。但先前在帕蒂案中表現極其強硬,甚至公開使用「伊斯蘭分離主義」等激烈控訴詞彙的法國總統馬克宏,在尼斯恐攻案,則採取了相對冷靜與安撫性的應對態度——雖然他仍譴責「伊斯蘭恐怖主義」,但其餘發言大多是療傷、團結,並沒有擴大與追加其他解釋。

 圖/法新社
圖/法新社

 圖/法新社
圖/法新社

在過去5年來,屢次遭遇重大本土恐怖攻擊的法國,已多次深陷「認同政治的掙扎困境」,原本長年就遭遇社經階級壓迫的法國穆斯林公民、北非裔社群,也因一連串的難民危機與恐攻悲劇,而與法國主流社會矛盾加劇——法國穆斯林認為自己感受到更大的社會歧視與孤立壓迫;但主流社會卻已也快速失去了對「多元包容」的耐性。雙方各自的受害者心理,最終在帕蒂老師事件進入了前所未有的臨界點。

在帕蒂老師案之前,對內立場快速右傾、強硬化的馬克宏,開始使用「伊斯蘭分離主義」、「伊斯蘭是一個自我混亂、深陷現世危機的宗教」來批評、敲打法國的穆斯林社群;而此一方針轉變,不久後就碰到了帕蒂老師案——照過往常態來講,法國政府大多會譴責「激進伊斯蘭」,並強調「真正的穆斯林絕不認同恐怖攻擊,」但明顯失去耐性、甚至有意解此轉移防疫問題與民調焦點的馬克宏,卻已讓法國媒體輿論感意外的強硬態度表態,並下令大舉清算、徹查與關閉「任何展現出可能同情伊斯蘭恐怖主義的宗教機構。」

馬克宏的強硬表態,雖然滿足了右翼壓力的政治需求,但在穆斯林社群與國際社會之間,卻也意外延燒成「外交事件」,並在土耳其總統厄多安的推波助瀾、搧風點火下(為了轉移本國經濟危機的內部壓力),開始有延燒成全球穆斯林「反法運動」的情緒趨勢。

 圖/美聯社
圖/美聯社

一開始,包括土耳其總統「拒買法國商品」的號召,其實並沒有有引發明顯的群眾回應;但接著在北非、南亞、中東,卻慢慢延燒起了反法抗爭。之中規模雖然零星,但在「法國駐沙烏地領事館」遭遇攻擊威脅後,全案也開始出現難以收拾的姿態。

過程中的衝突高峰,更出現在尼斯攻擊案剛發生後,95歲的前馬來西亞首相馬哈迪,也透過Twitter與Facebook發出了個人官網的13點意見聲明。

「1. 一個法國老師,日前被一個18歲的車臣男孩割喉。兇手對於這老師在課堂上展示先知穆罕默德的諷刺漫畫感到悲憤,但老師的原意其實只是要展示『言論自由』的思辨。」

馬哈迪在社群網路上,以條列式的13條意見做為對法國穆斯林政策的意見陳述:「我不認為殺人是可被穆斯林接受的行為。但我同時也相信,所謂的言論自由,並不是自由羞辱其他人的權力。你不能隨興罵人、欺侮人,就因為你認為你享有所謂的言論自由。」

95歲的大馬前首相,文中的主張重新回到了「多元文化的認同自由」與生活方式選擇。並點名指控法國與馬克宏的「自由價值」,其實都是先射箭再畫靶、用以貶低其他文化的名目,並質疑「西方與馬克宏所謂的『開化價值』,根本欠缺多元尊重。」

馬哈迪認為,馬克宏在帕蒂老師案中,不分青紅皂白就帶風向、預設「伊斯蘭是殺人原因」,是一種極為傲慢而不負責任的行為。但他同時也譴責兇手以宗教名義殺人,全舉根本不義、也不符合伊斯蘭的信仰價值——但至此,馬哈迪的推文卻因條列分段與語意鋪陳,而引爆軒然大波。

「法國人在他們的歷史上,屠殺了千百萬的無辜百姓,之中許多人都是穆斯林。」馬哈迪如此說,但有問題的是下一個推文分段:

「12. 照這樣來說,穆斯林理當有權憤怒,並殺死千萬名法國人作為過去屠殺的復仇....」

由於Twitter發文有字數限制的關係,馬哈迪的單則貼文變成如此形式,就像是大馬前首相「號召殺人」一般。但其實貼文根本還沒寫完,其段落還有後話:

「...但大多數的穆斯林,並沒有選擇『以眼還眼』的原始法則。穆斯林不會這樣懷恨,法國人也不該如此。但法國人真的必須好教育他們的人民:如何尊重其他人的感覺。」

馬哈迪的13條文章,雖然內容仍有辯論空間,但其所提出的事件理解,卻也是自《查理周刊》事件以來,穆斯林世界主流輿論對於法國處理言論自由問題的質疑與觀感。但這分段失敗的「第12項意見」,卻迅速引發法國、德國、西班牙...等歐洲國家的右派憤怒聲討,一時間「大馬老首相說要殺死百萬法國人」、「馬哈迪檢討受害者」的批評,也就排山倒海而來。

「我已經和法國Twitter總部申訴報案了。Twitter應該馬上停權馬哈迪的帳號。如果Twitter毫不作為,那他們就是同情殺人者、謀殺煽動者的陰謀共犯!」

 圖/美聯社
圖/美聯社


收看更多文章,請訂閱轉角國際facebook專頁:

推薦閱讀

Muslims have ‘right to punish’ French, says Malaysia’s Mahathir

In photos: Deadly knife attack in Nice

Tunisian man beheads woman, kills two more people in Nice church

Hear from Nice's mayor after deadly knife attack in church - CNN Video

作者文章

2024年世界新聞攝影獎「年度照片」得獎作品,拍攝下一名加薩女性緊摟被飛彈炸死的...

巴勒斯坦聖殤像:加薩女人捧姪女遺體,獲2024年世界新聞攝影獎

2024/04/19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4月16日經歷了75年以來最嚴重暴雨,包括杜拜國際機場和多處高速...

阿聯75年以來最嚴重暴雨:杜拜機場癱瘓,沙漠大雨是人工增雨釀禍嗎?

2024/04/18
投資者難以對中國資本市場保有信心,無論是中國本地投資人或是外資,都對中國市場興趣...

中國股市失去經濟動力:中國企業上市募資僅64億美元,創紀錄新低

2024/04/16
一架以色列空軍戰鬥機4月14日在執行攔截任務後,停在一個秘密機場。 圖/法新社

伊朗空襲以色列之後:中東擴大動盪...或反成納坦雅胡喘息空間?

2024/04/15
伊朗在4月14日凌晨向以色列發動罷規模攻擊,根據以色列軍方的說法,約有總計超過3...

伊朗空襲以色列:超過300的無人機與飛彈攻擊,99%被成功攔截

2024/04/14
因為1994年「辛普森案」而轟動全美的前美式橄欖球明星——O.J.辛普森(O.J...

O.J.辛普森之死:美國世紀審判背後的黑白族群矛盾

2024/04/13

最新文章

一面插在橄欖山上的以色列國旗,與阿克薩清真寺大院和耶路撒冷對望。4月18日至19...

【Daily Podcast】伊朗遭空襲,美國指稱「以色列飛彈攻擊」/加薩婦女緊抱姪女遺體照片,獲2024年世界新聞攝影獎

2024/04/19
2024年世界新聞攝影獎「年度照片」得獎作品,拍攝下一名加薩女性緊摟被飛彈炸死的...

巴勒斯坦聖殤像:加薩女人捧姪女遺體,獲2024年世界新聞攝影獎

2024/04/19
圖/歐新社

【Daily Podcast】阿聯歷經75年來最嚴重暴雨,「人工增雨釀禍」質疑出現/全球疫情趨緩後,家暴通報情形有改善嗎?

2024/04/18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4月16日經歷了75年以來最嚴重暴雨,包括杜拜國際機場和多處高速...

阿聯75年以來最嚴重暴雨:杜拜機場癱瘓,沙漠大雨是人工增雨釀禍嗎?

2024/04/18
本次大選,總理莫迪領導的印度人民黨(BJP)可望拿下多數席次,然而莫迪近年加強偏...

【Daily Podcast】印度大選:世上最大規模選舉將如何進行?/索羅門群島大選:延續親中路線?

2024/04/17
2014年4月16日承載476人前往濟州島的世越號沉沒,造成304人罹難,其中包...

【Daily Podcast】#Remember0416:南韓世越號船難10週年/雪梨教堂持刀攻擊案,警方稱屬於涉及宗教的恐怖行動

2024/04/16

回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