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亂的歷史正義?英國BLM抗爭推倒的「黑奴巨商銅像」
【2020. 6. 08 英國】
趁亂的歷史正義?英國BLM抗爭推倒的「黑奴巨商銅像」
「黑奴商人的銅像必須倒!」聲援美國黑人市民佛洛伊德(George Floyd),反警暴、反種族歧視的「Black Lives Matter」示威,已橫跨大西洋延燒。7日,英國南部城市布里斯托的萬人大遊行,就有示威者憤怒地將已有125年歷史的地方慈善商人——科爾斯頓(Edward Colston)——的銅像給推倒、丟入河港。憤怒的抗爭者表示,科爾斯頓在17世紀時靠著黑奴買賣致富,回饋鄉里做慈善也無法抹滅其種族剝削行為。與此同時在倫敦,英國「戰時首相」邱吉爾的銅像,也遭噴漆「種族歧視者」。從和平示威到銅像破壞,到底是失序搗亂還是改變契機?會不會模糊了抗爭焦點?英國政壇與輿論的看法卻是兩極拉鋸。
▌延伸閱讀:〈校園的銅像政治:牛津大學的轉型正義爭論〉
英國布里斯托(Bristol)7日聲援佛洛伊德之死、反對種族主義的示威遊行,根據當地警方統計有超過1萬人上街參與。一開始遊行氛圍大致和平,大部分群眾也能自肅提醒,遵守「社交距離」等政府防疫指示,但當遊行隊伍到了市中心的科爾斯頓大道(Colston Avenue),卻有激動的市民開始破壞聳立的科爾斯頓銅像。
出身成長於布里斯托富商之家的科爾斯頓,是17世紀的英國巨賈。他從1680年開始,為英國「皇家非洲公司」(Royal African Company)從事黑奴、布匹、酒水等殖民經濟生意。近20年間,科爾斯頓被認為直接/間接地參與了至少8萬4,000名非洲黑奴的運販生意,其中甚至有1萬9,000人來不及登陸,就因為船上極為惡劣的衛生條件,因病死在了不自由的汪洋上。
被指控靠著黑奴生意累計大把錢財的科爾斯頓,也曾經以保守黨的身分,短暫擔任過布里斯托市議員。晚年科爾斯頓在家鄉布里斯托,大舉資助地方的學校、醫院與教堂,一時蔚為「慈善家」。布里斯托除了在1895年為他鑄造了一座銅像,城市許多角落、街道、建築,也都可見以科爾斯頓為名的歷史痕跡。1977年,科爾斯頓銅像也被指定列入了英國「登錄建築二級」(Grade II listed structure),以茲保護。
然而靠著「剝削黑奴」累積財富做慈善,科爾斯頓的銅像卻在一系列的黑人抗爭後,引爆布里斯托示威者的憤恨不滿。根據《BBC》記者的現場親眼見證,這尊高約5.5公尺的銅像在示威遊行中,先是被人用帆布裹住,遭群眾砸雞蛋攻擊,之後才被人用繩索綑綁、推倒。許多人接著圍了上來,揭開帆布並跳到雕像上,也有人揮舞著「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的標語,攀爬到雕像原本矗立的基座上,最後眾人才將銅像拖入布里斯港,任水沖去。
「這個人是個奴隸買賣商,他對布里斯托的慷慨,不過是從奴隸制度那搞來的財富,卑鄙至極!這是布里斯托市民的奇恥大辱!」一名參與示威隊伍的老者如此表示。然而私自拆毀百年銅像的舉動,卻隨即引爆了英國各界爭議,科爾斯頓銅像落水的瞬間照片,更佔據了英國各大小報的頭條版面。
英國左翼小報《每日鏡報》(Daily Mirror)的標題,以相對正面的態度稱其為「為改變而遊行」(The March for Change);右翼小報《每日郵報》(Daily Mail)則是直白地以標題指控,科爾斯頓銅像拆毀事件為「無法無天」(Lawless and Reckless),同時也報導了邱吉爾銅像在倫敦遭人噴漆毀壞。
英國前首相邱吉爾位於倫敦國會廣場上的銅像,7日同樣在當地的黑人民權抗爭中,被人破壞。雕像基座被噴寫上「種族主義者」(was a racist)的字句。
偉人銅像們的破壞落難,加上周末以來英國警察多人在抗爭中遇傷的消息傳出,讓一向崇拜「戰時首相」邱吉爾的現任英國首相鮑里斯.強生(Boris Johnson)更是勃然大怒。當晚,強生在Twitte上語氣強硬地寫道:「人們有權和平抗爭...但這些示威者根本就被『暴徒』(thuggery )顛覆了嘛!他們根本與抗爭初衷背道而馳,必須付出責任代價。」
與強生親近、長期支持保守黨執政的英國右翼大報《每日電訊報》,其標題則相對中性地指出示威者將科爾斯頓銅像丟入布里斯托港。不過在《每日電訊報》的有關報導中,也提及了現場有群眾模仿佛洛伊德被警察以膝壓頸的姿態,用膝蓋抵住倒地的科爾斯頓銅像;左翼大報《衛報》(The Guardian)則是以「政府遭指控:『忽略』英國種族主義」(Government accused of 'ignorance' on UK racism)的斗大字句,配上科爾斯頓銅像水瞬間的畫面。
破壞科爾斯頓與邱吉爾銅像,究竟是弱勢種族長期遭遇結構性壓迫下,改變的起點?還是模糊焦點的「暴行」?英國輿論莫衷一是。對此,英國內政大臣巴特爾(Priti Patel,保守黨)嚴厲指責恣意破壞銅像行為「極為可恥」、「純粹的破壞主義與脫序,完全不可接受」。
布里斯托警方則對外回應:儘管「大部分示威者都是針對種族不平等與不公不義,以和平與尊重的態度發聲」,但將會「調查並確認涉案者的身分」,追究法律責任。至於為何當場不阻止,事後才來追捕?警方的說法則是:「當場阻止可能導致進一步的混亂,根據政策,我們判斷並決定最安全的做法就只能先隨他們去了。」
事實上,科爾斯頓雕像到底拆不拆?從1990年代開始一直是撕裂布里斯頓的爭議難題。支持拆毀的意見認為,科爾斯頓的「黑歷史」不容表彰,應盡速拆除;部分保留派則認為,歷史功過難斷,科爾斯頓確實對於布里斯頓地方有著慈善大恩;有些意見則認為,無論好壞,都應在歷史上留下一筆,單純除去雕像反而讓後人無法銘記這段黑人迫害與地方歷史的正反面。
類似的激辯,在2015、2016年英國牛津大學校園的「#羅德雕像必須倒」(#RhodesMustFall)運動中也可看見。賽西爾.羅德(Cecil Rhodes)是英國19世紀殖民經濟結構下的礦產大亨,其一手創立的「De Beers」至今仍是全球鑽石開採與貿易的四大龍頭之一。
羅德熱衷辦學與教育事業,作為牛津大學校友的他,設立了「羅德獎學金」以資助世界各國的學生到牛津大學就讀;然而與科爾斯頓相似的是,在慈善的另一面,羅德在非洲壓榨黑人勞工、剝奪黑人權利等作為,卻也讓他後來被稱作「南非的希特勒」。儘管最終羅德雕像最終續留,但對於其他爭議銅像的拆除運動,卻帶來許多動能。
2018年,時任布里斯托西區(Bristol West)市議員、現任影子住宅部長的達本那(Thangam Debbonaire,工黨)就曾聲援拆除科爾斯頓銅像,「有這種壓迫他人者的雕像,對於我們的黑人市民來說情何以堪。」
同年,布里斯托市議會原已決議,要將科爾斯頓銅像的牌匾更新,補充並加強其在黑奴貿易所扮演的角色敘述,但最終卻仍因為措辭未能達成共識,不了了之。
截至目前,布里斯托的科爾斯頓銅像拆除,在被推入布里斯托港之前,已經募集取得了1萬1,000人的支持連署簽名。
推薦閱讀
-
Black Lives Matter protesters tear down Edward Colston statue
-
Who was Edward Colston and why was his Bristol statue toppled?
-
BLM protesters topple statue of Bristol slave trader Edward Colston
-
Statue of slave trader Edward Colston pulled down and thrown into harbour by Bristol protesters
-
Anger, not joy, as slave trader's statue topp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