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教廷「三把手」性侵男童案:澳洲「無罪釋放」紅衣主教的衝擊性判決

2020/04/07 轉角24小時

被視為教廷「第三號人物」的喬治.佩爾(George Pell),因1990年代的性侵唱詩班少年案,遭判有罪並處6年有期徒刑。不料經過一年的司法上訴最後一搏後,7日上午遭澳洲高等法院判決:證據衡量不充分,佩爾「無罪釋放」。圖為佩爾資料照片。 圖/美聯社
被視為教廷「第三號人物」的喬治.佩爾(George Pell),因1990年代的性侵唱詩班少年案,遭判有罪並處6年有期徒刑。不料經過一年的司法上訴最後一搏後,7日上午遭澳洲高等法院判決:證據衡量不充分,佩爾「無罪釋放」。圖為佩爾資料照片。 圖/美聯社

【2020. 4. 07 澳洲】

教廷「三把手」性侵男童案:澳洲「無罪釋放」紅衣主教的衝擊性判決

「法院判他『無罪』,但在神面前...佩爾神父真的也無罪嗎?」曾任梵蒂岡財政長的澳洲樞機主教——喬治.佩爾(George Pell)——被視為教廷的「第三號人物」。佩爾神父去年因1990年代的性侵唱詩班少年案,遭判有罪並處6年有期徒刑。不料經過一年的司法上訴最後一搏後,7日上午卻遭澳洲高等法院判決:證據衡量不充分,佩爾「無罪釋放」。戲劇化的大逆轉司法終局,讓外界輿論大感震驚。由於此前佩爾遭到定罪,是教廷涉入兒童性侵案以來,遭判有罪的最高級別神職人員,極具標誌意義。儘管佩爾本人強調自我清白,但在天主教會多年孌童性侵的醜聞陰影下,爭議判決仍牽動了澳洲輿論的敏感神經——唯恐判決衍伸釋放出的訊息,對於兒童性侵受害者再次造成巨大傷害,更顯露了有關犯罪的定罪難度。

▌前情提要:〈教廷財務長性侵男童案:澳洲樞機主教佩爾遭判「有罪」〉

現年78歲的喬治.佩爾(George Pell)是教廷「第三把手」,曾任墨爾本與雪梨教區的總主教,亦曾是位高權重的樞機主教(又稱「紅衣主教」)與梵蒂岡財務長,地位僅次於教宗。

但頗受教區信徒愛戴、教宗方濟各本人信賴的佩爾,卻在2014年遭澳洲《ABC》披露指控——長年倚仗宗教權柄,利用教會活動猥褻、性侵男童。

佩爾遭指控長年倚仗宗教權柄,利用教會活動猥褻、性侵男童。圖為2019年佩爾出庭。 圖/美聯社
佩爾遭指控長年倚仗宗教權柄,利用教會活動猥褻、性侵男童。圖為2019年佩爾出庭。 圖/美聯社

2017年,佩爾性侵男童案遭法院正式起訴。佩爾遭指控於1990年代末,於墨爾本擔任樞機主教時,曾在彌撒後於聖派屈克大教堂(St Patrick's Cathedral)的聖器收藏室內,趁機對2名唱詩班的13歲少年猥褻性侵。其中1名少年則已於2014年過世。

針對性侵男童的種種指控,維多利亞州法院於2019年3月判定:佩爾針對未成年人性侵猥褻等5項行為「有罪」,並處6年有期徒刑。佩爾也因此成為天主教會涉入的性侵案中,遭定罪的最高階神職人員,當時震動了整個天主教世界。

由於佩爾在教廷位高權重,加上教會「孌童性侵」醜聞長久以來為世人弊病,佩爾性侵案也被視為極具標誌性的司法判決里程碑。不料一年過後,卻在澳洲高等法院的原判推翻下,迎來「無罪釋放」的大逆轉。

2020年4月7日上午,主審此案的澳洲首席大法官基弗爾(Susan Kiefel)宣布,澳洲高等法院的7名法官無異議裁定:駁回原判,並將佩爾「無罪釋放」。

4月7日中午,佩爾無罪釋放後低調離開監獄。 圖/歐新社
4月7日中午,佩爾無罪釋放後低調離開監獄。 圖/歐新社

為何澳洲的司法體系會從維多利亞州法院、上訴法院的兩次「有罪」,在佩爾最後一搏的高等法院,戲劇化地逆轉改判「無罪」?

包含基弗爾在內的7名審理法官在判決摘要中解釋:由於部分證人的證詞「與原告陳述不一致」,審理此案的陪審團應對雙方說詞與提出的證據抱持同等質疑,上訴法院未能全面且適當地考量各方證據,因而判決佩爾「無罪釋放」。

高等法院判決出爐後,自去年初至今已於墨爾本巴望監獄(Barwon Prison)內蹲了400多天的佩爾,也在今日上午於媒體圍堵中,沈默出獄。僅對外公開一紙簡短聲明,重申自己的清白表示,儘管「蒙受極度不公的對待...,但自己對控訴一方沒有懷抱任何惡意」,並覆述強調:

「這場判決並非針對澳洲天主教會如何處理孌童性侵犯罪的公投,而是我到底犯下了這些令人髮指的罪行了嗎?——而我沒有。」

「這場判決並非針對澳洲天主教會如何處理孌童性侵犯罪的公投,而是我到底犯下了這些令人髮指的罪行了嗎?——而我沒有。」佩爾如此為自己辯駁。圖為佩爾資料照片。 圖/美聯社
「這場判決並非針對澳洲天主教會如何處理孌童性侵犯罪的公投,而是我到底犯下了這些令人髮指的罪行了嗎?——而我沒有。」佩爾如此為自己辯駁。圖為佩爾資料照片。 圖/美聯社

佩爾無罪釋放的大逆轉結局,隨即引發輿論震驚與分歧。一路力挺佩爾、澳洲的保守派媒體評論人博爾特(Andrew Bolt)隨即跳出發話,一方面譴責此前讓佩爾鋃鐺入獄,是「這個國家最不義的行為之一」,同時也宣稱針對佩爾的控訴是「可恥的獵巫行為」:

「佩爾的名聲臭了,他的神職毀了,他的財產沒了,他的自由被偷走了404天!」

但在這之外,普遍宗教界與澳洲政壇對於佩爾案標誌性的翻轉,發言卻顯得小心警慎。澳洲總理莫里森(Scott Morrison)在受訪時便低調表示「尊重司法的決定」;澳洲大主教科里奇(Mark Coleridge)亦是一方面表示最高法院的判決「將受到許多相信樞機主教清白的支持者歡迎」;但卻也承認這項決定「將會摧毀很多在此司法過程中受苦受難的人。」

科里奇的擔憂,正是因為佩爾案此前是天主教會「孌童性侵」的眾多指控中,遭到定罪的教廷最高級別神職人員,極具司法與社會指標意義。就連佩爾本人也意識到,判決可能引發的後續效應,因而在聲明中強調「法院判決並非教會對兒童性侵的處理態度審判」,但爭議確實已引發諸多輿論不滿與憤怒。

衝擊性的判決引發諸多輿論不滿與憤怒。圖為今年初,抗議佩爾的示威者。 圖/歐新社
衝擊性的判決引發諸多輿論不滿與憤怒。圖為今年初,抗議佩爾的示威者。 圖/歐新社

案中一名已逝世的唱詩班少年,其父親就透過律師表達對判決的極度失望,並表示「將持續提出民事訴訟」。律師轉述:

「我的客戶感到十分震驚,並正在努力試著理解高等法院的裁決。他說,他再也無法相信我國的刑事司法系統...。他們挺身而出,說出自己的境遇,最終卻被法律程序重重推倒...,儘管受害者舉報了兒童受虐罪行,說服了警方起訴,說服了檢察官追究指控,說服了陪審團對被告定罪,說服了上訴法院維持陪審團判決,他們還是被最高層級的法院否決。」

「法院是說『證據不足』,並不代表他真的沒有犯下那下罪行。」不服法院判決的意見也認為,佩爾案再次暴露了舉證性侵受害的難度,過程中受害者要反覆證明自己的受虐過程,承受輿論與司法結果,又可能造成第二次、第三次創傷。

此外,隨著佩爾1990年代性侵2名少年的指控於司法上塵埃落定,輿論關注的焦點還有澳洲「皇家調查委員會」(Royal Commission)是否解禁釋出針對兒童性侵的調查報告中,與佩爾有關的檔案內容。

隨著佩爾1990年代性侵2名少年的指控於司法上塵埃落定,輿論關注的焦點還有澳洲「皇家調查委員會」(Royal Commission)是否解禁釋出針對兒童性侵的調查報告中,與佩爾有關的檔案內容。圖為佩爾資料照片。 圖/法新社
隨著佩爾1990年代性侵2名少年的指控於司法上塵埃落定,輿論關注的焦點還有澳洲「皇家調查委員會」(Royal Commission)是否解禁釋出針對兒童性侵的調查報告中,與佩爾有關的檔案內容。圖為佩爾資料照片。 圖/法新社

這份兒童性侵最終調查報告,是在2017年發布。報告中有部分內容涉及佩爾的相關指控,但由於當時佩爾案已進入司法程序,未免造成陪審團的偏見進而不當影響判決程序,因此有關內容都被遮蔽。

在佩爾案的最終判決出爐後,有權公開檔案的澳洲律政部長(attorney general)波特(Christian Porter)在記者會上向質疑詢問的媒體大眾表示:「未經編輯的《皇家委員會體制回應兒童性侵調查報告》,必須要先與有關州層級單位(指維多利亞州)確認,所有相關司法案件都已終結,才能公諸於世。」

除了1990年代末的唱詩班性侵案外,佩爾也被質疑曾在1970年代多次利用教會活動猥褻男童。澳洲《ABC》的調查記者米利甘(Louise Milligan)亦曾出版專書《樞機主教:喬治.佩爾在維多利亞洲的崛起與墮落》,指控佩爾在澳洲領導天主教會期間,以主教權柄強壓教會性醜聞。

在周二上午離開監獄後,佩爾對外婉拒了《ABC》的採訪,但據博爾特聲稱,佩爾將會接受他邀請的唯一一場獨家專訪。而教廷方面與教宗本人,則尚未對此案做出正面回應。

圖為佩爾資料照片。 圖/美聯社
圖為佩爾資料照片。 圖/美聯社

推薦閱讀

Cardinal George Pell leaves prison after high court quashes conviction – latest news

Cardinal Pell welcomes court's dismissal of abuse conviction

George Pell freed from prison after High Court quashes abuse convictions

Cardinal George Pell leaves prison after high court quashes conviction – latest news

George Pell freed from prison after High Court quashes abuse convictions

轉角24小時

過去24小時,每天影像中的國際深度事件點。

作者文章

7月1日泰國憲法法院宣布,泰國總理貝東丹和柬埔寨前總理洪森(Hun Sen)私下...

泰國總理貝東丹被停職:引發民怨的柬埔寨通話「錄音門」政治風波

2025/07/02
2017年日本神奈川縣座間市殺人分屍案事發之後,兇手白石隆浩所住公寓被警方和媒體...

以尋短之名誘騙的「座間9人殺害事件」:兇手白石隆浩死刑執行,「普通人」犯下的網路殘酷命案

2025/06/27
法國舉行世界音樂節,數百萬民眾熱情參與,卻發生女性遭針刺攻擊事件。 圖/歐新社

法國世界音樂祭「針刺襲擊」:全國已知至少145人受害,疑為社群號召針對女性攻擊

2025/06/26
圖為6月24日伊朗首都德黑蘭,支持伊朗最高領導人的群眾。 圖/歐新社

被洩露的美國國防情報局評估資料:伊朗核設施並沒有完全摧毀

2025/06/25
伊朗於6月24日上午向以色列發射多枚飛彈,圖為西岸地區所見的飛彈軌跡。 圖/路透...

伊朗「象徵性報復」:川普宣告一天內以伊完全停火,伊朗再度轟炸壓線收場

2025/06/24
以色列與伊朗互轟已數日,伊朗大批反政權的人也反抗以色列與美國。 圖/路透社 

大國砲火之下:伊朗與以色列的民眾怎麼想?

2025/06/23

最新文章

7月1日泰國憲法法院宣布,泰國總理貝東丹和柬埔寨前總理洪森(Hun Sen)私下...

泰國總理貝東丹被停職:引發民怨的柬埔寨通話「錄音門」政治風波

2025/07/02
2017年日本神奈川縣座間市殺人分屍案事發之後,兇手白石隆浩所住公寓被警方和媒體...

以尋短之名誘騙的「座間9人殺害事件」:兇手白石隆浩死刑執行,「普通人」犯下的網路殘酷命案

2025/06/27
法國舉行世界音樂節,數百萬民眾熱情參與,卻發生女性遭針刺攻擊事件。 圖/歐新社

法國世界音樂祭「針刺襲擊」:全國已知至少145人受害,疑為社群號召針對女性攻擊

2025/06/26
圖為6月24日伊朗首都德黑蘭,支持伊朗最高領導人的群眾。 圖/歐新社

被洩露的美國國防情報局評估資料:伊朗核設施並沒有完全摧毀

2025/06/25
伊朗於6月24日上午向以色列發射多枚飛彈,圖為西岸地區所見的飛彈軌跡。 圖/路透...

伊朗「象徵性報復」:川普宣告一天內以伊完全停火,伊朗再度轟炸壓線收場

2025/06/24
以色列與伊朗互轟已數日,伊朗大批反政權的人也反抗以色列與美國。 圖/路透社 

大國砲火之下:伊朗與以色列的民眾怎麼想?

2025/06/23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