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廷「三把手」性侵男童案:澳洲「無罪釋放」紅衣主教的衝擊性判決
【2020. 4. 07 澳洲】
教廷「三把手」性侵男童案:澳洲「無罪釋放」紅衣主教的衝擊性判決
「法院判他『無罪』,但在神面前...佩爾神父真的也無罪嗎?」曾任梵蒂岡財政長的澳洲樞機主教——喬治.佩爾(George Pell)——被視為教廷的「第三號人物」。佩爾神父去年因1990年代的性侵唱詩班少年案,遭判有罪並處6年有期徒刑。不料經過一年的司法上訴最後一搏後,7日上午卻遭澳洲高等法院判決:證據衡量不充分,佩爾「無罪釋放」。戲劇化的大逆轉司法終局,讓外界輿論大感震驚。由於此前佩爾遭到定罪,是教廷涉入兒童性侵案以來,遭判有罪的最高級別神職人員,極具標誌意義。儘管佩爾本人強調自我清白,但在天主教會多年孌童性侵的醜聞陰影下,爭議判決仍牽動了澳洲輿論的敏感神經——唯恐判決衍伸釋放出的訊息,對於兒童性侵受害者再次造成巨大傷害,更顯露了有關犯罪的定罪難度。
現年78歲的喬治.佩爾(George Pell)是教廷「第三把手」,曾任墨爾本與雪梨教區的總主教,亦曾是位高權重的樞機主教(又稱「紅衣主教」)與梵蒂岡財務長,地位僅次於教宗。
但頗受教區信徒愛戴、教宗方濟各本人信賴的佩爾,卻在2014年遭澳洲《ABC》披露指控——長年倚仗宗教權柄,利用教會活動猥褻、性侵男童。
2017年,佩爾性侵男童案遭法院正式起訴。佩爾遭指控於1990年代末,於墨爾本擔任樞機主教時,曾在彌撒後於聖派屈克大教堂(St Patrick's Cathedral)的聖器收藏室內,趁機對2名唱詩班的13歲少年猥褻性侵。其中1名少年則已於2014年過世。
針對性侵男童的種種指控,維多利亞州法院於2019年3月判定:佩爾針對未成年人性侵猥褻等5項行為「有罪」,並處6年有期徒刑。佩爾也因此成為天主教會涉入的性侵案中,遭定罪的最高階神職人員,當時震動了整個天主教世界。
由於佩爾在教廷位高權重,加上教會「孌童性侵」醜聞長久以來為世人弊病,佩爾性侵案也被視為極具標誌性的司法判決里程碑。不料一年過後,卻在澳洲高等法院的原判推翻下,迎來「無罪釋放」的大逆轉。
2020年4月7日上午,主審此案的澳洲首席大法官基弗爾(Susan Kiefel)宣布,澳洲高等法院的7名法官無異議裁定:駁回原判,並將佩爾「無罪釋放」。
為何澳洲的司法體系會從維多利亞州法院、上訴法院的兩次「有罪」,在佩爾最後一搏的高等法院,戲劇化地逆轉改判「無罪」?
包含基弗爾在內的7名審理法官在判決摘要中解釋:由於部分證人的證詞「與原告陳述不一致」,審理此案的陪審團應對雙方說詞與提出的證據抱持同等質疑,上訴法院未能全面且適當地考量各方證據,因而判決佩爾「無罪釋放」。
高等法院判決出爐後,自去年初至今已於墨爾本巴望監獄(Barwon Prison)內蹲了400多天的佩爾,也在今日上午於媒體圍堵中,沈默出獄。僅對外公開一紙簡短聲明,重申自己的清白表示,儘管「蒙受極度不公的對待...,但自己對控訴一方沒有懷抱任何惡意」,並覆述強調:
「這場判決並非針對澳洲天主教會如何處理孌童性侵犯罪的公投,而是我到底犯下了這些令人髮指的罪行了嗎?——而我沒有。」
佩爾無罪釋放的大逆轉結局,隨即引發輿論震驚與分歧。一路力挺佩爾、澳洲的保守派媒體評論人博爾特(Andrew Bolt)隨即跳出發話,一方面譴責此前讓佩爾鋃鐺入獄,是「這個國家最不義的行為之一」,同時也宣稱針對佩爾的控訴是「可恥的獵巫行為」:
「佩爾的名聲臭了,他的神職毀了,他的財產沒了,他的自由被偷走了404天!」
但在這之外,普遍宗教界與澳洲政壇對於佩爾案標誌性的翻轉,發言卻顯得小心警慎。澳洲總理莫里森(Scott Morrison)在受訪時便低調表示「尊重司法的決定」;澳洲大主教科里奇(Mark Coleridge)亦是一方面表示最高法院的判決「將受到許多相信樞機主教清白的支持者歡迎」;但卻也承認這項決定「將會摧毀很多在此司法過程中受苦受難的人。」
科里奇的擔憂,正是因為佩爾案此前是天主教會「孌童性侵」的眾多指控中,遭到定罪的教廷最高級別神職人員,極具司法與社會指標意義。就連佩爾本人也意識到,判決可能引發的後續效應,因而在聲明中強調「法院判決並非教會對兒童性侵的處理態度審判」,但爭議確實已引發諸多輿論不滿與憤怒。
案中一名已逝世的唱詩班少年,其父親就透過律師表達對判決的極度失望,並表示「將持續提出民事訴訟」。律師轉述:
「我的客戶感到十分震驚,並正在努力試著理解高等法院的裁決。他說,他再也無法相信我國的刑事司法系統...。他們挺身而出,說出自己的境遇,最終卻被法律程序重重推倒...,儘管受害者舉報了兒童受虐罪行,說服了警方起訴,說服了檢察官追究指控,說服了陪審團對被告定罪,說服了上訴法院維持陪審團判決,他們還是被最高層級的法院否決。」
「法院是說『證據不足』,並不代表他真的沒有犯下那下罪行。」不服法院判決的意見也認為,佩爾案再次暴露了舉證性侵受害的難度,過程中受害者要反覆證明自己的受虐過程,承受輿論與司法結果,又可能造成第二次、第三次創傷。
此外,隨著佩爾1990年代性侵2名少年的指控於司法上塵埃落定,輿論關注的焦點還有澳洲「皇家調查委員會」(Royal Commission)是否解禁釋出針對兒童性侵的調查報告中,與佩爾有關的檔案內容。
這份兒童性侵最終調查報告,是在2017年發布。報告中有部分內容涉及佩爾的相關指控,但由於當時佩爾案已進入司法程序,未免造成陪審團的偏見進而不當影響判決程序,因此有關內容都被遮蔽。
在佩爾案的最終判決出爐後,有權公開檔案的澳洲律政部長(attorney general)波特(Christian Porter)在記者會上向質疑詢問的媒體大眾表示:「未經編輯的《皇家委員會體制回應兒童性侵調查報告》,必須要先與有關州層級單位(指維多利亞州)確認,所有相關司法案件都已終結,才能公諸於世。」
除了1990年代末的唱詩班性侵案外,佩爾也被質疑曾在1970年代多次利用教會活動猥褻男童。澳洲《ABC》的調查記者米利甘(Louise Milligan)亦曾出版專書《樞機主教:喬治.佩爾在維多利亞洲的崛起與墮落》,指控佩爾在澳洲領導天主教會期間,以主教權柄強壓教會性醜聞。
在周二上午離開監獄後,佩爾對外婉拒了《ABC》的採訪,但據博爾特聲稱,佩爾將會接受他邀請的唯一一場獨家專訪。而教廷方面與教宗本人,則尚未對此案做出正面回應。
推薦閱讀
Cardinal George Pell leaves prison after high court quashes conviction – latest news
Cardinal Pell welcomes court's dismissal of abuse conviction
Cardinal George Pell leaves prison after high court quashes conviction – latest news
George Pell freed from prison after High Court quashes abuse convictions
George Pell freed from prison after High Court quashes abuse convic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