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戰新界東:香港「第三勢力」的第一役
「自己香港自己救!票投六號梁天琦!」上個星期六,約莫一千人聚集於香港沙田大會堂外的廣場,參加新界東立法會議員補選候選人梁天琦的造勢晚會。出席者除年輕人外,亦有不少中老年人。
『如果有一日,我地晤係做緊自己,推我地落嚟!』
(如果有一天,我們不再是我們承諾的樣子,拉我們下台)
候選人梁天琦在晚會結束前高聲宣示,受到群眾迴響。這一場原本乏人問津的香港立法會補選,在香港意外地引起廣泛討論,僅僅一席的補選席次,竟成為本土、建制、泛民等各方派系,激烈競爭的關鍵戰役。
何以如此?在補選之前,我們可以簡單回顧,為何這場選舉,短時間內被熱烈關注?而香港社會又是如何去理解這次的選舉,以及它所揭示的意義?
▎新界東補選緣起
這場補選肇因於香港政治改革方案被否決後, 代表新界東選區的湯家驊議員,忽於2015年6月22日宣布辭職,臨去秋波之際,湯亦對外表示:自己有感於所屬的公民黨(泛民主派)「與昔日創黨理念日漸偏離」,於是辭去議員的同時,這為泛民老將也同步退出了自己曾參與草創的公民黨。
湯的辭職,於2015年10月1日生效;根據香港法令,立法會席次一但出缺,需舉行補選。
此次補選定於今年的2月28日,共有7名候選人參加,其中較受矚目的是建制派政黨民建聯的周浩鼎、泛民主派政黨公民黨的楊岳橋,以及本土派團體本土民主前線(簡稱本民前)的梁天琦。
而各方候選者爭雄的新界東選區,區內約有94萬名登記選民,不但是年輕選民第二多的選區,傳統上也是泛民主派的票倉。也因為這樣,當選舉的基調被定性為「建制與泛民之戰」,屬於公民黨新生代的楊岳橋也因泛民基本盤的普遍支持,而一直被看好贏得補選。
直到農曆新年。
▎為什麼此次補選突然備受矚目
2016年2月9日凌晨,旺角街頭因小販管理問題而爆發了嚴重的警民衝突。到場聲援小販的本土民主前線成員——香港大學哲學系五年級生,梁天琦——亦是本回新界東補選的候選人。
這場警民衝突,因抗爭的激烈程度與警民對峙手法之罕見,引發社會極大迴響、支持與譴責紛至沓來,不但使「本土民主前線」與「梁天琦」的名號一時間人盡皆知,支持度不減反增,同時也拉抬了全港民眾對補選選情的關注。
但一來一往間本民前的聲勢上揚,反倒邊緣化了原本選情看好的楊岳橋,讓公民黨原本的領先受到極大壓力。這逼得支持楊的泛民陣營,必須不斷打出諸如「顧全大局」、「守住關鍵一席」等告急牌,企圖吸引新界東的中間選民。
對泛民派來說,這1席之差,何以如此「關鍵」?單一的選區補選,為何突然會變得如此重要?這一切,都得追溯到立法會的組成與表决方式,才能理解箇中眉角。
香港立法會由70名議員組成,其中35名由地區直選產生(類似台灣的分區立委產生方式),另外35名則由「功能組別」 (functional constituency)選出。
所謂功能組別,即「職業代表制」,以不同產業和專業界定選民資格(譬如:金融界、社福界、會計界等等),選出代表該產業或專業的議員。由於功能組別議員非經由全民普選產生,加上功能界別通常只能代表該行業中的小部分人(通常是「僱主」),無法全面反映從事該行業的人的意見,因此被詬病為「小圈子選舉」。
而立法會議案的表决方式,則根據香港《基本法》的附件二來解釋:
簡言之,議員個人提出的議案和法案,以及對政府法案的修正案,都要得到「功能組別議員」和「地區直選議員」這兩組有出席開會的議員,「各別」超過半數支持才能通過;若議案在「地區直選」組別中通過,而在「功能組別」中不通過,則該議案會被否決。這種兩組分開的計票方式,也被稱為「分組點票」。
以這屆的立法會而言,建制派議員在功能組別中過半;而在地區直選組別中,湯家驊辭任之後,泛民主派和建制派在這個組別都各有17人。
是以,所謂的「關鍵一席」,關乎的是泛民派目前在立法會尚仍擁有的「議案否決權」,以及──更長遠地來說──「拉布」(filibuster,即杯葛)等議會抗爭的空間。
由於補選係以單議席單票制進行,票多者得勝。在非建制派(即泛民與本土)分裂的情況下,民調緊咬楊岳橋的建制派參選人——民建聯的周浩鼎——假若當選,等同於建制派全面主導立法會。
縱然這屆的立法會預期將在秋季改選,但離剩餘會期的結束,仍存4個多月——假若全面掌權的建制派能成功修改《議事規則》,那麼香港議會現存的體制內抗爭,亦將不復存在,各種爭議性的法案也將攔無可攔。
然而,「因為《議事規則》可能被修改收緊,所以應把票投給叫有可能勝選的楊岳橋」,這個說法,也被梁天琦的支持者抨擊為「表裡不一」──畢竟在2011年立法會審議《議事規則》修改時,除了1席以外,公民黨全黨議員皆支持規則修訂;此外,由於修改《議事規則》的條件頗多,且並非優先法案,在議期僅存4個月的狀況,要爭議修改的機率亦不很高。
另一方面,從本土派的角度而言,這場補選之所以值得關注,乃因為這次補選對於梁天琦、以及他所代表的理念──體制外的勇武激烈抗爭──等同於「信任投票」,亦是選民對泛民派「和理非」(和平、理性、非暴力)抗爭路線不再買單的表態。
此外,風向正對,若能抓住難得的機會,本土派更有望壯大、一舉崛起,成為香港政治中不可忽視的「第三勢力」。縱然不能勝選,若獲得票數足夠顯著,對政壇已是重大訊號;但勝選,則也標示著本土派在香港的正式崛起 。
▎新界東補選揭示的意義
同屬非建制陣營的楊岳橋與梁天琦的競爭,昭然揭示著雨傘抗爭結束後,香港公民社會板塊的變化──即對泛民主派逐漸提高的不信任或不滿;越來越多人無法再忍耐他們溫吞的抗爭方式,不願再被他們代表,而希望能有氣象一新的政治代理人。
楊岳橋遭遇的挑戰,很大一部份來自泛民主派的包袱,也反映了泛民主派陣營對於新政治情勢的失語,提早逼使他們面對泛民主陣營世代交替、更新論述的問題──倘若不如此,則今年9月立法會選舉,將會面臨更大的危機。
旺角衝突後,本土派所提倡的「勇武」抗爭模式雖然有了一次較為具體清晰的實踐,他們仍必須思考勇武的邊界,以及如何爭取更廣大的群眾支持。此外,今年九月的立法會選舉,本土派如合整合,特別是2012年成立的熱血公民、2015年成立的青年新政與本土民主前線,也是一個值得觀察的方向。
今天就是補選,我們拭目以待。
猜不透這結局--香港的政改謎局與後政改時代 | 政經角力 | 轉角國際 udn Global
收看更多文章,請訂閱轉角國際facebook專頁:
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