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戰硫磺島(下):戰後80年,上萬戰士遺骨與島民仍回不了家
▌戰後的美日軍事要地
第二次世界大戰宣告結束後,1944年被迫疏散的硫磺島居民們,也不能返家。因為硫磺島直到1968年之前,都在美軍接管下,美軍還曾在硫磺島儲存核武長達10年(1956年2月至1966年6月)。同為小笠原群島的父島(Peel Island)也曾在同一時期被美軍當成存放核武的地點。
1968年,美軍將小笠原群島歸還日本政府時,還和日本簽了秘密協定——就算硫磺島和父島歸還給日本,在「有事」的情況下,美方可以再度在這兩座島嶼上存放核武。
不過時任首相的佐藤榮作曾在簽約前一年喊出「非核三原則」,意即日本不會擁有、不會生產、也不會引進核武。這就被解讀為,佐藤榮作是意識到美軍希望歸還小笠原群島後,必要時還能在島上存放核武的前提下,而刻意喊出來的政府立場。除了能對內安撫民心,也能在美日後續談判過程中,站在更有利的位置。而日本也確實在佐藤榮作喊出非核三原則之後,成功在密約中加入美方需要先和日本「事前協議」,才能將核武搬到硫磺島的條件。
名古屋外國語大學副教授真崎翔2017年指出,美日雙邊就算有「事前協議」,日本並無法「拒絕」駐日美軍要增添或是儲藏哪些裝備。所以佐藤榮作其實是在小笠原群島返還的協議中向美國讓步,以便在後續「沖繩返還」(沖繩復歸)的談判中換得更有利的位置。
硫磺島歸還給日本政府之後,日本政府也不允許島民回到島上生活,因為硫磺島直接轉為自衛隊的專用基地。日本海上自衛隊在硫磺島部署了航空分遣隊,還有專用機場,有一條全長2,650公尺的跑道。而硫磺島遠離日本本島,不用擔心演訓太「擾民」。不只是海上自衛隊從1972年起,每年都會在硫磺島進行一次水雷爆破處理訓練。駐日美軍也從1991年起,將航空母艦艦載機起降訓練(Field-Carrier Landing Practice, FCLP)的據點移往硫磺島,硫磺島也可以作為美軍燃油補給的中繼站。
▌島民們回不了的家
硫磺島是美國防堵共產主義擴張的第二島鏈,冷戰後也是美日軍演最前線,但這不是日本官方拒絕讓島民回歸硫磺島的理由——硫磺島上頻繁的火山活動,難以發展產業,再加上島上還留有未爆彈,這些都是日本政府的官方回答。
由硫磺島島民及其後代籌組的「硫磺島歸島促進協議會」會長麻生憲司表示:「硫磺島的舊島民們,現在還是戰時疏散(疎開)的狀態。就算過了80年,硫磺島的『戰後』還沒有結束。」麻生一家從曾祖父那代就在硫磺島拓荒,祖父和父親因為「強制疏開」被迫從島上撤離之後,就一直和其他島民們合作,希望能重返硫磺島。根據東京都在1976年針對原本的島上居民進行的調查,有將近半數民眾(164/336人,59/105戶)希望回到硫磺島;1981年的調查結果也有4成家戶希望回到硫磺島定居,即可看出有不少人確實想要回到島上生活。
麻生憲司的父親麻生康次生前曾說:「和明治時期移居(硫磺島)的祖先的辛苦相比,在島上自立生活比較輕鬆快樂,不希望這一生在沒有故鄉狀態下結束。」但他最終依舊沒有等到返鄉的那一天。
最近「硫磺島歸島促進協議會」提出新的主張:他們認為,政府不讓平民回到島上生活,已經違反《憲法》保障的居住遷徙自由。但卻依舊換得政府的一句:「雖然沒有禁止歸島,但火山活動導致土地隆起的現象持續進行,難以(讓人)定居的困難狀況沒有改變。」
硫磺島之所以叫做硫磺島,就是因為有火山活動。但日本氣象廳至始至終都沒有在硫磺島觀測火山活動,是要如何判斷硫磺島能否定居?唯一明確的數據,就是硫磺島因為地殼變動的關係,面積多了29.86平方公里。2017年硫磺島的地面隆起了1.2公尺,導致機場跑道出現裂痕。
▌硫磺島登島大不易
雖然日本政府的主張只有禁止「定居」,但一般民眾光是要登島就也不容易。東京都和小笠原村每年只有幾次針對島民及其後代的掃墓、登島機會,最多只能待兩天一夜。現在要去硫磺島,也只能搭自衛隊專機,每次都有人數限制,登島後也只能走特定路線,不能自行脫隊、四處走走。
日本明治學院大學歷史社會學教授石原俊認為,像硫磺島這樣戰後80年來都不能讓島民返家的狀況,放眼全世界也相當異常:「戰後的日本將硫磺島提供出去,獲得了和平與繁榮。國家不應該交由地方政府判斷,至少應該要滿足島民的期望,主動讓他們能在島上待上1週。」
麻生憲司也認為,島民能不能回到硫磺島問題,不是島上能不能發展產業的問題,而是政府從來沒有規劃、建造島上需要的基礎建設。「例如:硫磺島列為『思考戰爭的和平教育之島』增加民眾登島機會,這正是終戰80年的現在能做的事情。」
▌沉睡在島上的1萬多具遺骨
2016年,日本政府通過了《戰歿者遺骨收集推進法》(戦没者の遺骨収集の推進に関する法律),日本政府必須收集包括硫磺島在內,四散各地的戰歿者或強制收留者的國人遺骨,如果是在海外的遺骨就必須要協助送回日本,最終交到遺族手中。
但就算有了這部法律,進展也相當緩慢,其中一個因素就是登島門檻太高。日本政府一年會派4趟遺骨收集團,前往硫磺島收集戰歿者遺骨。但去年就曾發生島上水資源不足,所以只出團2次,共收集了66份遺骨。相對於島上還有1萬多具沒有入土為安的遺骨,有如杯水車薪。
栗林忠道的孫子栗林快枝第一次登上硫磺島時,進到深達18公尺的戰壕時忍不住驚呼:「這種地方真的是靠人力挖出來的嗎?」隧道入口相當狹窄,再加上火山活動的關係,越深的地底就越熱,最深處溫度可達攝氏60度,根本不是人類可以待的地方。2013年第一次登上硫磺島,尋找父親遺骨的福居一夫也對戰壕內的溫度印象深刻。明明是11月,戰壕裡的溫度就已經超過攝氏50度,每5分鐘就得輪班尋找遺骨。就算好不容易挖到遺骨,也會因為地熱高溫而變得易碎。
當年硫磺島上激戰的戰壕,也有不少早已填平,改為機場跑道。埋藏在這底下的1萬多具遺骨,也更難重見天日。2013年,時任日本首相的安倍晉三曾表明,有意遷移跑道,讓大家挖掘底下遺骨,但這項計畫目前也無疾而終。或許在遷移跑道之前,改善島上的基礎建設,讓民眾可以在島上多待幾天,就能加速遺骨挖掘工作,也能滿足為數不多的島民及其後代的需求。
▌現代的和平與繁榮是奠基在血淚上
美國國防部戰俘及失蹤軍人統計局(DPAA)局長麥基格(Kelly McKeague)近期首度透露,美日雙邊在2024年首度派遣共同調查團,前往硫磺島蒐集戰歿的美國大兵遺骨,如此能「深化同盟國的共同意識,邁向(雙邊)和解」。但他也向日本厚生勞動省表明,希望日本能擴大「穩定同位素分析」的適用範圍,加速識別遺骨當事人的出身地,或許就能更快讓遺骨回到當事人的家鄉。
「我們現在享受的和平與繁榮,是建立在戰歿者的犧牲以及戰後80年來人們永不鬆懈的努力,我們絕不能忘記這點。」日本首相石破茂在美日共同追悼式上,特別提到戰爭的慘痛經驗,強調面對歷史、避免再有戰爭的重要性。他也是繼小泉純一郎(2005)、菅直人(2010)和安倍晉三(2013)之後,第4位登上硫磺島的現任首相。石破茂最後也不忘談到,在戰後80年的現在對未來的期待:「將和平的尊貴銘記於心,為了世界的和平與繁榮,要將日美同盟關係推上新的高度。」
▌從平成到令和的天皇慰靈之旅
德仁天皇和雅子皇后雖然不像早一步登島的石破茂、赫格塞斯或是中谷元有公開發言,但他們已經以實際行動表明立場——德仁天皇和雅子皇后在短短一天的行程中,便跑了三個地點:一是紀念日軍的戰歿者之碑,二是以「軍屬」身份在島上戰死的島民墓園「硫磺島島民和平祈念墓地公園」,最後是紀念美、日雙邊所有戰歿者的「鎮魂之丘」慰靈碑。天皇夫婦不只獻了花,還特別在慰靈碑上「獻水」,因為當年也有不少戰壕裡的士兵是在島上被渴死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正是日本裕仁天皇(年號:昭和)在位期間。直到現在,都還有裕仁天皇是否該對二戰負責的討論。明仁天皇(年號:平成)即位後特別在乎終戰紀念活動,或許正因為他親自經歷過戰爭直到戰後,認為天皇需要承擔戰爭責任。明仁天皇和百合子皇后在戰後50週年(1995)去了廣島、長崎、沖繩和東京的靈堂,戰後60週年(2005)跑了塞班島,戰後70週年(2015)則是帛琉的貝里琉(Peleliu)島。而在明仁天皇展開這一系列慰靈行腳活動的前一年(1994),兩人就是去硫磺島,但因為時間的關係,當時來不及去一趟「硫磺島島民和平祈念墓地公園」。這次德仁天皇和雅子皇后也算是彌補了當年的缺憾。
從平成再到令和,德仁天皇雖然沒有親身經歷過戰爭,但他已經決定要繼承父親的腳步,要從硫磺島開始,在終戰80週年的2025年展開他的慰靈之旅。
責任編輯/王穎芝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