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不要奧運?「納粹奧運」100周年後再度爭取主辦權,會是歷史反思契機嗎
2024年法國巴黎在相隔百年後,再度舉辦奧運,巴黎奧運的成功也讓鄰國相當欣羨。根據法國國家統計及經濟研究所估計,這場全球矚目的運動盛會,為法國帶來了0.3%的GDP增長。時任德國總理的蕭茲(Olaf Scholz)在賽事期間走訪巴黎時就曾表示,巴黎奧運激勵了德國申辦奧運的決心。
即便巴黎奧運過後,德國歷經了政權更替,但爭取申奧的趨勢未曾止步。依據現行奧運申辦規定,各國奧委會(NOC)得在賽事舉行的11年前,先徵詢國內有意願承辦奧運的城市,並於兩年後確定由哪一座城市代表該國申辦。現在柏林、慕尼黑、漢堡、萊茵-魯爾等地區,都有意代表德國爭取申奧。德國如果想辦奧運,最快能爭取2036年、2040年或2044年的主辦權。
今年5月,柏林正式向德國奧會(DOSB)遞交申請,爭取舉辦奧運。值得注意的是,2036年恰逢1936年柏林奧運屆滿百年。德國在3年後的1939年正式入侵波蘭,開啟二戰的歐洲戰場,所以1936年的柏林奧運也是1945年二戰結束前的最後一屆奧運。
而當年希特勒利用柏林奧運宣傳納粹主張而廣受批評,柏林是否要循著巴黎的腳步,在百年後再度舉辦奧運盛會?在這樣微妙的時機點提出申辦奧運的計畫,不僅是一個大膽的想法,也自然引發了不小的輿論爭議。目前已有在地居民反對柏林申奧計畫,更有民眾組織串連「柏林不要奧運」(NOlympia Berlin)運動,打算發起公投,抵制這項賽事。
究竟,柏林乃至德國人怎麼看待「舉辦奧運」這件事?而從柏林人不要奧運的態度中,又反映出當代奧運存在哪些問題?
「柏林+」的申奧計畫
根據柏林政府提出的「柏林+」申奧規劃,柏林打算聯合周邊的布蘭登堡邦、薩克森邦、梅克倫堡-前波美拉尼亞邦,以及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邦,共同舉辦奧運賽事。
按照政府的初步規劃,柏林不會大舉新建場館,而是以翻新現有運動場館為主。其中,沙灘排球計畫在柏林著名地標布蘭登堡門舉辦,滑板比賽則在廢棄的滕珀爾霍夫機場舉行,水上運動預計辦在格魯瑙,帆船比賽則安排在波羅的海沿岸。不過最終能申辦2036年、2040年還是2044年的奧運,須交由德國奧會來決定。
雖然柏林未必能爭取到2036年的奧運主辦權,但對於「柏林奧運滿百」的這個敏感時間點,柏林政府希望能面對歷史,並藉由這個寶貴的機會,將柏林乃至整個德國這100年來的轉變,重新展現在世界面前。
來自基民盟的柏林市長魏格納(Kai Wegner)表示:「我相信,無論2036年奧運在哪裡舉行,它都會聚焦於1936年的納粹奧運(Nazi Games)。那是歷史的一部分,大家都會將焦點擺在這一點。」魏格納接著說到:「我必須告訴你們,我很自豪能成為這座城市的市長,這座城市在過去100年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不再支持獨裁、排外和大規模暴力,柏林如今是一個國際化的大都市,一個色彩繽紛、多元的城市。」
面對市民組織打算發起公投杯葛申奧計畫的議題,負責柏林內政及運動事務的行政首長斯普蘭格(Iris Spranger)表示,他反對透過公投來決定柏林是否申辦奧運,希望透過不斷的溝通,讓市民了解政府的規劃。
德國與奧運的負面連結
在此之前,德國總共主辦過兩次奧運,分別是1936年的柏林奧運,以及1972年的慕尼黑奧運。然而,這兩屆德國奧運都稱不上圓滿落幕——前者如前文所提及,因納粹政權而蒙上一層揮之不去的陰影;後者則發生巴勒斯坦恐怖組織黑色九月闖入選手村,挾持以色列選手,要求以色列釋放巴勒斯坦人的事件,最終導致11名以色列選手、5名恐怖份子及1名警察喪命。
本次柏林申辦奧運所引發的反彈,也非德國第一次掀起反對奧運的聲浪。2013年慕尼黑打算申辦2022年冬奧,以及2015年漢堡試圖申辦2024年夏季奧運時,都雙雙因公投而破滅。
有了這些慘痛的經驗,德國奧會試著從錯誤中記取教訓,也就是爭取當地民眾的支持,是申辦奧運最重要的第一步。時任德國奧會主席的霍爾曼(Alfons Hörmann)就曾表示:「我們希望從一開始就讓社區參與進來,而不是只是向他們提出一個概念後,才在事後說服他們,這是一種不同的思維方式。」對於奧運的規劃,他也說:「未來的奧運需要根據城市量身打造,而不是反過來。」
有趣的是,相較於柏林政府對於公投的排斥態度,同樣有意爭取申奧的慕尼黑政府,似乎是從歷史中學到教訓,決定在2025年10月發起公投,交由市民決定是否要代表德國申奧,最終開票結果順利獲得6成民意支持。同樣有意願申辦奧運的漢堡市長岑徹爾(Peter Tschentscher),在5月底說明申辦計畫時也表示:「過去幾十年的作法是透過重建城市來舉辦奧運,而我們卻顛覆了這項原則,」他強調,不該讓城市來適應奧運,應該調整奧運理念來適應我們的城市。
「柏林不要奧運」的理由
《德國之聲》記者Joscha Weber曾於2014年分析慕尼黑在2013年公投否決申辦奧運的原因。他認為,原因出在申奧規劃在財務風險、環境損害以及永續性等議題上缺乏透明度,即便政府竭力向民眾保證會有效管控預算支出,但過去各地都曾發生重大建設預算超出原定計畫數倍的慘痛經驗,已經讓德國人無法輕易相信政府的承諾。此外,根據2014年民調公司Forsa的調查結果,僅有52%的德國人支持柏林申辦奧運,另有46%的人表示反對,顯示柏林申奧計畫並未獲得廣泛民意支持。
時至今日,柏林人對於申辦奧運的態度似乎沒有明顯的改變。細究反對意見,最根本的原因是柏林的預算及債務皆持續擴大。2025年柏林的預算案不到400億歐元,但為了彌補財務缺口,已經大刪1.3億歐元的文化預算,削減幅度超過12%,引發藝文團體集體抗議。近期柏林政府預估,因人事成本、社會支出增加,明(2026)、後(2027)兩年的預算分別須提高到438億和446億歐元,也顯示出柏林的財政狀況實際上並不足以支撐其舉辦奧運,聯邦政府目前也尚未承諾提供財務上的協助。
在地方政府財務能力有限,且仍有諸多社會問題懸而未決的情況下,強行申辦奧運,無疑是本末倒置。反對派認為,掌握柏林市政的基民盟和社民黨無視了城市需求,當貧富差距持續擴大、住房短缺、交通擁堵,道路、橋樑、學校等基礎建設需要維修的情況下,資金應該用於能夠造福所有柏林人的刀口上;若豪擲千金舉辦奧運,柏林將逐漸失去它的多樣性和活力。此外,國際奧會及其組織架構的不透明性,也存在舉辦奧運是否符合民主價值、有助經濟發展和生態永續性的質疑。
不僅是上述社會問題急需解決,就連柏林的運動發展本身,也早已是千瘡百孔——運動場館及游泳池等運動設施破舊需翻新、學校及青少年運動量不足、體育教練薪資低以致願意投入者少,這都會使得德國在競技上表現不佳。在野的綠黨籍議員Klara Schedlich就認為,與其投注數十億資金在運動盛會上,應該先集中精力改善體育設施和提振基層運動俱樂部,將資源用在基層體育會更有價值。
除了財政問題所引發的擔憂,如本文開篇所述,舉辦奧運的時間點也引起不小的質疑。
批評者認為,柏林在百年後再度舉辦奧運對過往歷史傷痕的是一種冒犯。德國歷史學家希爾梅斯(Oliver Hilmes)曾表示:「這會產生一種對『百年慶典』的奇怪印象。」
不過,在舉辦奧運的時機上,也存在不同的觀點。布痕瓦爾德(Buchenwald)集中營紀念館的館長Jens-Christian Wagner則認為,在柏林舉辦2036年奧運是個好主意,而且一定少不了圍繞在納粹德國如何濫用1936年奧運的深入討論。他在接受廣播訪問時表示:「我們必須有意識地處理這個問題,並且必須探討運動如何被濫用於政治目的。」
正如柏林市長的立場,無論2036年奧運在哪一座城市舉辦,它終究是1936年柏林奧運100週年的日子。既然誰都無法迴避,那不如就正視它——讓柏林用親身經歷來回顧和反思這段痛苦的歷史,並用其現今的多元面貌,為人類的未來揭開新的篇章。
當代奧運的問題
從德國民眾近年來對奧運的反對立場,可以發現當代奧運並非總是受到歡迎。
奧運雖然看似是一門「利大於弊」的好生意——政府為了舉辦國際盛會而加大投入建設,有從世界各地湧入的運動員與觀光客,以及對該城市乃至整個國家的大力宣傳等,無不吸引著當權者將目光投注於此。然而,加拿大蒙特婁為了舉辦1976年的奧運,大舉興建新機場和公路系統,最終出現超過16億加幣的債務,這筆巨額債務,蒙特婁花了30年才還清。
有蒙特婁如此慘烈的先例在前,一時間導致各國對申奧望之卻步,1984年奧運更一度無人問津。為了避免奧運停擺,國際奧會祭出了補償賽事損失的承諾,並允許主辦城市使用現有場館為主,最後由美國洛杉磯接下。主辦單位無須大舉興建場館而能節省支出,再加上美國大膽引進企業贊助制度,讓1984年的洛杉磯奧運最後賺了兩億多美元。
洛杉磯奧運的成功,再度點燃各國對於承辦奧運的興致。1992年及1996年的奧運,分別吸引了6個城市爭相舉辦,2000年奧運一開局就吸引8地響應。隨著申辦奧運的熱度再度提升,各主辦國對於奧運的投入程度也持續攀升。2008年北京奧運投入了400億美元,2014年索契冬奧更狠砸500億美元。極權國家投入高額資金爭取申奧,引發外界對於專制政權透過運動洗白的反思,也再度影響世界各國民眾對於舉辦奧運的態度。根據《奧運的詛咒》一書所記,到了2024年奧運,國際奧會主席甚至必須遊說各國舉辦奧運,以避免昔日的空窗危機重演。
事實上,對於大部分城市來說,申辦奧運都是不小的負擔,甚至在得標前,恐怕就需要先花費上千萬甚至上億美元。2000年雪梨奧運申辦負責人Rod McGeoch曾透露,當年他們花了2000萬美元取得了奧運主辦權,而競爭對手柏林花了7500萬美元,卻在93票中只獲得了5票,日本為了舉辦2020年東京奧運,也在得標前砸了1.6億美元。各城市在競標過程花了多少錢並非得標關鍵,卻也讓有意申奧的城市望之卻步。
柏林奧運是反思的契機?
綜上所述,柏林人對於奧運的反彈,原因可謂其來有自。目前除了德國,印度、波蘭、印尼、南非、卡達、匈牙利、土耳其、墨西哥和埃及等國,都有意爭取奧運主辦權。
此外,現任國際奧會(IOC)主席巴赫(Thomas Bach)正好是德國人,他也對於德國再次申辦奧運的計畫持保留態度。巴赫認為,鑑於俄烏戰爭爆發後所對特定國家公民實施的入境管制,德國目前不會在奧會的考慮範圍之內:「國際奧會只能將奧運主辦權授予尊重其規則的國家,這包括讓國際奧會認可的每個參與者都能入境。」
接下來,柏林政府將如何展現其申辦奧運的願景,並說服在地民眾以及國際奧會支持?可以想見的是,這將會是一項艱鉅的任務,但同時也可能是柏林帶領世界重新回顧及反思歷史、迎向未來的契機。
責任編輯/張郁婕
推薦閱讀
←上一篇
從江戶到戰後,歷史透視法鳥瞰「敗者的東京」
作者文章
柏林不要奧運?「納粹奧運」100周年後再度爭取主辦權,會是歷史反思契機嗎
最新文章
柏林不要奧運?「納粹奧運」100周年後再度爭取主辦權,會是歷史反思契機嗎
從江戶到戰後,歷史透視法鳥瞰「敗者的東京」
內馬爾的2026世界盃倒數計時:傷病纏身的「最後森巴舞者」,能夠重返巴西國家隊嗎?
防範熊襲事件的領域展開:日本引進「分區計畫」能減少人熊衝突嗎?
羅馬古希臘咖啡館租約風波:文資保存當護身符?百年老店的經營訴訟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