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人器官農場」科幻小史:從勒曼醫院到海爾森校園,老梗的永恆新意

倪匡筆下超過百本以上的「衛斯理系列」中,《後備》可能是前幾名最常被提到的一本。最近的中國九三閱兵典禮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俄羅斯總統普丁被錄到私下談及「隨著本世紀生物科技發展,人類的器官會不斷移植,甚至越活越年輕,甚至長生不老」(此段由普丁的口譯翻成中文)、「本世紀可能……(人類)應該可以活到150歲」(此段為習近平的回應),引發大眾對器官移植倫理的討論,而生前反共立場鮮明的倪匡筆下最令人容易聯想到的兩部作品《換頭記》和《後備》,自然更是不會在討論中缺席了。
本文的主題聚焦於「複製人器官農場」,以下不會再提及與複製人無關的《換頭記》,重點會放在《後備》。《後備》最初連載於1981年,算是整個系列中期的一個事件。「衛斯理系列」經常給人留下「一切都是外星人搞的鬼」的印象(這是錯誤的,根據書迷統計,全系列中確定跟外星人有關的其實佔不到一半),不過《後備》的黑幕和謎底不但跟外星人無關,跟珍奇生物、上古秘術、時間旅行等其他超自然要素也無關。故事的爆點現在看來毫不新奇──一群科學家創建了一個被稱為「勒曼醫院」的秘密機構,偷偷培養了全球要人和權貴們的複製人,一旦這些人需要器官移植,勒曼醫院就能使用「後備」(複製人)的器官為他們進行手術,進而大賺一筆,為未來的研究累積資金。
這個點子雖說已不新奇,但也從未過時。故事裡在真相揭曉後,衛斯理和科學家們辯論科學倫理和人的定義,如今讀來仍引人入勝。勒曼醫院的瘋狂科學家們對自己的行為其實並非完全心安理得,是故不斷用「哥白尼的學說是正確的,但他因為過於超前時代而被燒死了」(註一)、「在實驗室裡製造出來的,不能算是人,不能算是生命」、「我們不是在殺人,而是在救人」等論點,與其說是在與衛斯理辯論,更像在說服自己是具有正當性的。
而衛斯理的反應也十分令人玩味:如果本書的複製人跟一般人一樣能夠正常思考、說話和走動,那對於已遇見過許多「非人」的衛斯理來說(當然,還有對讀者來說),立場可能不會太難抉擇;然而,勒曼醫院的複製人設定是「絕對有智能障礙」,最多具有嬰兒程度的意識,生活無法自理,連進食和排泄都需要人照顧,這個設定令表面上的「複製人器官移植」進一步擴大,延伸到優生學、安樂死、腦死判定與腦死器官捐贈等爭議性不小於複製人的議題上。最終,衛斯理無法決定要贊成還是反對科學家們的行為,只能抱著困惑,答應不揭發勒曼醫院,並在全書末尾留下一句:
在勒曼醫院之前
在科幻史上,倪匡《後備》並非第一個涉及「複製人器官農場」概念的作品。廣泛的複製人概念若是「利用基因工程製造出做為工具或耗材使用的人類」,在近代作品中最早可以追溯到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1932)或舞台劇《羅梭的萬能工人》(1920)(註二)。
1960年代,生物科技的進展令「複製人類」的討論逐漸進入大眾領域。遺傳學暨生物學家霍爾丹(J. B. S. Haldane)在演講「人類物種未來一萬年的生物學可能性」(Biological Possibilities for the Human Species of the Next Ten Thousand Years)當中,將原本用於農業和園藝的術語「clone/cloning」(選殖,透過扦插等人工無性繁殖產生大量子代個體)用在描述複製人類上:
(It is extremely hopeful that some human cell lines can be grown on a medium of precisely known chemical composition. Perhaps the first step will be the production of a clone from a single fertilized egg, as in Brave New World...)
另一方面,器官移植醫療技術也在50、60年代加速發展,然而在環孢素等免疫抑制劑能夠廣泛使用之前,病人自體對外來異物的排斥反應,長期成為阻礙器官移植成功的一大難關。於是,擁有跟本尊一樣的基因、照理說不會產生排斥反應的「複製人」,便與隨著器官移植技術發展而誕生的另一門通俗題材「器官盜竊」結合,「複製人器官農場」的類型就此誕生。
在可考的影視作品中,1971年《柴克瑞惠勒的重生》(The Resurrection of Zachary Wheeler)被認為是最早(或之一)採用「複製人做為器官移植來源」設定的電影。本片劇情分為兩線,在故事開頭,由已故喜劇天王萊斯里尼爾森(Leslie Nielsen)飾演的記者沃許(Walsh),親眼目擊到參議員柴克瑞惠勒遭遇嚴重車禍,將對方送醫後,沃許卻發現自己所報導的參議員車禍新聞被指為誤報,惠勒人也從醫院中消失了。
就在沃許鍥而不捨為自己的名譽調查真相的同時,惠勒在新墨西哥州的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LANL)中醒來,這個曾經負責曼哈頓計劃的地方,如今致力於用人類 DNA 製造一種被稱為「Soma」(希臘文「身體」的意思)的複製人。「Soma」智力低下、行動遲緩,但能夠快速培養,提供給本尊不會產生排斥反應的器官,實驗室背後的祕密委員會打算利用這項科技,威脅控制甚至由他們來挑選決定國家方向的政要……。
此片雖然成本極低,雙主線的劇情重量分配也有失平衡,但對於複製人人權、上位者對弱勢族群的剝削、醫療勒索、器官移植倫理……等等所有議題,都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討論,這些話題在十年後的《後備》之中,以及在《後備》之後的許多作品裡仍被繼續討論。
另一部成本雖低、但在「複製人器官農場」此題材上被視為先行者的作品,是1979年《器官:複製驚魂》(Parts: The Clonus Horror)。本片將主角視角移到了複製人身上:年輕的理查(Richard)打從出生起,就跟朋友們一起住在沙漠中一個叫「Clonus」的基地裡,他們被要求鍛鍊體魄,只要達到被要求的體能條件,就能夠前往「美國」;但表面上「去了美國」的複製人,其實都被殺害並冷凍保存起來,以備未來本尊的不時之須。
某一天,理查發現了一個自上游漂來的汽水罐,因而懷疑「美國」就在基地附近,充滿好奇心的他決定打破規定,自己前往「美國」,或者說,前往真實世界……。
如果你明明沒看過這部電影,卻覺得這劇情很熟悉,那你不是唯一一個這麼覺得的人。2005年由麥可貝執導,伊旺麥奎格和史嘉蕾喬韓森主演的《絕地再生》(The Island)曾被指為抄襲《器官:複製驚魂》,兩邊對簿公堂,最終達成和解,《器官:複製驚魂》的編劇表示和解金高達七位數。
或許《絕地再生》真的有參考它的前輩們,又或許只是因為這個題材,在20年前就已經是老梗了。除了小說和電影媒體外,清水玲子的日本少女漫畫《輝夜姬》(1993—2004)裡也有類似的題材和設定。有趣的是,身為長篇漫畫的《輝夜姬》,內容其實包山包海,除了複製人外,還有月球起源假說的大碰撞說、遠古外星人、中美太空競賽、全球疫情和氣候變遷等等,但其中最常被人提起的,依然是「複製人器官農場」這個設定,這也顯示了,老梗歸老梗,此題材到現在依然有吸引人之處,而它所帶出的議題,則可能比過去還需要被一再討論。
當秘密陰謀變成常態體制
1996年,第一個成功的哺乳動物複製案例「桃莉羊」誕生,1997年對外公布,令複製人再度成為熱門話題,也令許多研究複製技術的科學團隊跟進。之後的數十年間,複製人在大眾心中快速從「科幻小說裡才會出現的東西」,變成了「不禁止的話,現實世界很快就會出現的東西」。此外,隨著包括各種免疫抑制劑開發在內的醫學進步,不但器官移植手術的成功率提升,手術後產生的排斥反應也能夠抑制,唯有穩定的器官來源仍是一大困難。
2005年是複製人相關話題風起雲湧的一年。上半年,聯合國通過《聯合國關於人類複製的宣言》(United Nations Declaration on Human Cloning),內容包括「會員國應當考慮禁止違背人類尊嚴和對人的生命的保護的一切形式的人類複製」(Member States are called upon to prohibit all forms of human cloning inasmuch as they are incompatible with human dignity and the protection of human life)。
不過,該宣言並不具法律約束力,所以實際上關於複製人類科技的研究和運用,還是由各國自行立法決定;下半年,南韓知名研究者黃禹錫爆發幹細胞研究造假醜聞,引發公眾對複製及相關科研的倫理與誠信質疑。此外,這一年還有兩部能見度極高的複製人題材作品聞世,一部是前面已經提過的《絕地再生》,另一部則是日後成為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石黑一雄的小說《別讓我走》(Never Let Me Go)。
「別讓我走」以第一人稱主角凱西(Kathy)的自述,回顧她與同伴們在複製人學校「海爾森」(Hailsham)的童年,以及「畢業」後探索人生的短暫自由時光,還有同伴們一一成為捐贈者、慢慢死去的經過。
乍看之下,這與上述的其他「複製人器官農場」並無太大的不同,但隨著凱西一點一點拼湊出這個世界裡複製人的整體處境,我們會發現,凱西等人雖然擁有《後備》和《柴克瑞惠勒的重生》裡頭複製人們所沒有的智力和教養,也不像《器官:複製驚魂》和《絕地再生》的複製人那樣被限制行動自由,卻依然逃不過被剝削至死亡的命運,因為他們從小到大所接受的教育,已經讓他們內心接受成為「捐贈者」,或者成為負責照護捐贈者、某方面來說是體制幫兇的「看護」。除此之外,他們不知道有其他選擇,就算有,也不知道怎麼去爭取,或者等到知道要去爭取時,一切都已經太遲了。
在《別讓我走》中,複製人的製造和器官摘取,都不再是檯面下秘密進行的不可告人之事,而是已經成為長年運作的社會系統的一部分。海爾森學校甚至已經最注重複製人人權的地方,培養凱西等人去當捐贈者的校長和老師們,就像是會注重牲畜的居住空間和精神狀況的飼育業者一樣,已經是比較有慈悲心的一群了。
此外,與《後備》等作品不同的,海爾森的複製人本尊不一定是權貴,凱西的好友露絲還說過「我們心裡明白得很,我們都是拿那些毒蟲、妓女、酒鬼、流浪漢之類的人渣作為模型製造出來的。」凱西他們的本尊是否都是社會底層人,又或者僅是露絲在沮喪之下貶低自我的氣話,故事中並沒有給答案,但所呈現的意象卻是很明確的──複製人,社會最底層的人,打出生起就注定被剝削,永遠翻不了身。
《別讓我走》這些有異於前輩的安排,可以說賦予了「複製人器官農場」這個老梗新的詮釋,也可以說是又回到了《美麗新世界》的主題:科技帶來的制度化安排,使人類失去了對未來的選擇;階級固化,無論是權貴還是底層人,複製人還是非複製人,都失去了自由,成為了體制的奴隸。
最後,還是讓我們回頭看衛斯理吧。
勒曼醫院在系列後段還有陸續出現,與衛斯理保持盟友關係,隨著衛斯理不斷遇上新的怪異事件,勒曼醫院的研究領域也從複製人擴大到其他超常現象。此外,雖說勒曼醫院在《後備》中初登場時,跟衛斯理系列最出名的「外星人」無關,但隨著劇情進展,勒曼醫院還是跟外星人扯上了關係,甚至後來外星人變成了勒曼醫院的主力,整個勒曼醫院就像個星際聯合國,不同星際勢力都有代表在醫院內。
至於衛斯理本人,後面他對於複製人用於器官捐贈、實驗甚至意識轉移,雖不能說是全面贊成,但當熟人有需要時,卻也不會阻止,甚至會給予協助。在外星人科技的加持之下,後期勒曼醫院的複製人不再有像《後備》裡那樣逃跑、咬人、害怕的描寫,似乎真的就只是沒有意識的空殼,這可能也是讓衛斯理雖感不快但勉強接受的原因。
不過,在筆者看來,衛斯理之所以越到後期與勒曼醫院關係越良好,有可能是因為比起《後備》裡那幾個擅自把人類分成「高等人」和「低等人」、並以此決定誰更值得活下去的地球科學家,如亮聲這樣的「高等外星人」們,雖然將地球人一律視為未開化的低等文明人,但不企圖統治、也不任意干預地球,反而令人愉快多了。畢竟,衛斯理系列越是後期,就越是強調:比起外星人,還是地球人所做的事,比較恐怖。
註一:被燒死的其實是布魯諾,「哥白尼被教會燒死」是衛斯理系列中一個常見史實錯誤,甚至形成「倪匡把哥白尼燒死了」的梗
註二:《羅梭的萬能工人》是機器人「robot」一詞的來源,但其實劇中的「robot」是用生物化學科技製造的、外貌接近人類的生物
責任編輯/王穎芝
推薦閱讀

←上一篇
霓虹般的電玩像素藝術:有限的元素創造無限的想像
作者文章

「複製人器官農場」科幻小史:從勒曼醫院到海爾森校園,老梗的永恆新意

尼爾蓋曼性醜聞(上)繆思女神的證言:故事大師遭控性侵施虐

尼爾蓋曼性醜聞(下)惡龍可以被打倒:用故事的力量對抗權力

《三體》的現實引力:中國科幻界的旗艦、神主牌和命運縮影

科幻高地的魔幻日常?蒙塵的成都雨果獎與「不符資格」爭議
最新文章

「複製人器官農場」科幻小史:從勒曼醫院到海爾森校園,老梗的永恆新意

霓虹般的電玩像素藝術:有限的元素創造無限的想像

刻意低調的戰爭反省藝術展:東京國立近代美術館最爭議的「戰爭畫」館藏

間諜兔的誘惑:佛羅里達州的緬甸蟒氾濫、移除與管理難題

秘密會議那一天,發生了什麼?步上高峰的教宗良十四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