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萬物的終結: 現代科學如何理解宇宙的「最終結局」?

2025/04/25 轉角選書

如果宇宙終將有個故事的結局,那人類不就終將無處可以容身? 圖為網路知名的「貓咪和宇宙」迷因圖。
如果宇宙終將有個故事的結局,那人類不就終將無處可以容身? 圖為網路知名的「貓咪和宇宙」迷因圖。

自從人類第一次思考死亡以來的幾千年裡,這個問題的哲學意義並沒有改變,但我們回答這個問題的工具改變了。今天,關於所有現實的未來和最終命運的問題,是一個紮紮實實的科學問題,答案觸手可及 。

▌本文為《萬物的終結:宇宙毀滅的5種方式》(鷹出版,2025)書摘

但以前並不是這樣。在佛洛斯特的時代,天文學界依舊在激烈爭論,宇宙是否可能處於穩定狀態、永存不變。這是一個很吸引人的想法,我們的宇宙家園可能是個穩定宜居的地方:一個可以安享晚年的安全之地。然而,大霹靂(Big Bang)和宇宙膨脹的發現,排除了這種可能性。我們的宇宙不斷在變動,而我們才剛開始發展出理論和觀察方法,用以準確瞭解這些變動。而過去幾年,甚至是過去幾個月的發展,終於讓我們能夠描繪出宇宙遙遠未來的景象。

我想與各位分享這幅景象。目前的最佳測量結果,僅與少數的世界末日場景一致,而其中一些又可能會被最新的觀察證實或排除。探索這些可能性,讓我們得以一窺最尖端的科學運作,並讓我們在新的脈絡背景中看待人類的定位。在我看來,即使面對的是徹底的毀滅,這樣的探索也能帶來一種樂趣。人類這個物種被架在兩個極端之間,一邊是意識到自己極度的渺小,一邊又具有超越平凡生活、放眼虛空、解決宇宙最基本奧祕的能力。

套句托爾斯泰的話來說,每個幸福的宇宙都很相似;每個不幸的宇宙都有各自的不幸。在這本書中,我將描述對當前仍不完整的宇宙知識的微小調整,將如何導致截然不同的未來道路——從自我崩塌的宇宙,到自我撕裂的宇宙,再到逐漸落入不斷膨脹的泡沫噩運的宇宙。我們將探索現代對宇宙及其最終結局的理解如何演變,並試圖理解這對我們意味著什麼,在此同時,我們也會遇到一些物理學中最重要的概念,並瞭解它們不僅與宇宙啟示錄相關,也涉及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

2003 年 9 月 6 日由美國太空總署哈伯太空望遠鏡拍下的螺旋星系NGC3370。 圖/美聯社
2003 年 9 月 6 日由美國太空總署哈伯太空望遠鏡拍下的螺旋星系NGC3370。 圖/美聯社

▌量化宇宙末日

當然,對某些人來說,宇宙末日早已成為日常關注的問題。

我至今仍然鮮明地記得,自己發現宇宙隨時可能終結的那一刻。那時我和大學部天文學課的其他同學一起坐在菲尼教授(Professor Phinney)家客廳的地板上,正在參加每週一次的甜點之夜,而教授坐在椅子上,腿上抱著他三歲的女兒。

他解釋說,初期宇宙突然發生的空間拉伸擴展,即宇宙暴脹(cosmic inflation),仍然是一個謎,我們不知道它為什麼開始又為什麼結束,誰也說不準它會不會在下刻就再次發生。沒人能向我們保證,在我們天真快樂地吃著餅乾、喝著茶時,在那間客廳裡,不會發生一場突如其來、不可能有人存活的空間撕裂。

這些話殺得我措手不及,總感覺我再也不能相信腳下的地板穩若磐石。那一幕永遠刻印在我的腦海中:一個孩子坐在那裡,在突然不穩定的宇宙中,不自覺地坐立不安起來,教授則露出促狹的笑意,轉向了另一個話題。

現在我已經是一名成熟的科學家,能夠理解那抹笑意了。思索如此強大、勢不可擋,但又可以精確地用數學描述的過程,可能會令人病態地著迷。我們宇宙可能的未來,已經根據最佳可用數據,進行了描述、計算和加權。我們可能不確定現在是否會發生猛烈的新宇宙暴脹,但如果確實發生,我們已經準備好了方程式。在某種程度上,這是一個讓人心底一定的想法:即使我們這些弱小無助的人類沒有機會影響(或實現)宇宙的終結,至少我們可以開始去瞭解它。

許多其他物理學家,對於宇宙的浩瀚和強大到難以理解的力量,都變得有點習以為常了。你可以把這些都簡化為數學,擺弄幾個方程式,然後繼續過日子。但了悟到這一切是多麼脆弱,而我對此完全無能為力,這樣的認知所帶來的震驚和眩暈,在我身上留下了印記。我想要抓緊機會,涉入那個既可怕又充滿希望的宇宙視角,就像懷抱著一個新生嬰兒,感受生命的脆弱和未知的無窮潛力之間的微妙平衡。

2015年7月12日,太空人Scott Kelly在國際太空站的圓頂艙內自拍。
 圖/美聯社
2015年7月12日,太空人Scott Kelly在國際太空站的圓頂艙內自拍。 圖/美聯社

據說,返回地球的太空人,對世界的看法都會不一樣,也就是「總觀效應」(overview effect),從太空看地球,能讓人充分意識到我們的小小綠洲是多麼脆弱,而身為也許是宇宙中唯一有思想的生物,人類這個種族應該多麼團結一心。

對我來說,思考宇宙的最終毀滅就是這樣的體驗。能夠去思索深時(deep time)的極限,並擁有能夠有條理地談論它的工具,這是一種智識上的奢侈。

當我們問「這一切真的能永遠持續下去嗎?」,我們就是在隱晦地驗證自己的存在,將其無限期地延伸到未來,盤點並審視我們的遺產。承認最終的結局給了我們脈絡意義,甚至是希望,並看似矛盾地讓我們能從瑣碎的日常擔憂中抽離,同時又能更充分地生活在當下。也許這就是我們所尋求的意義。我們絕對是更接近答案了。無論世界是否會在某一時刻在政治上分崩離析,從科學角度來看,我們都生活在一個黃金時代。在物理學中,最近的發現以及新的技術和理論工具,使我們能夠實現以前不可能的飛躍。

幾十年來,我們一直在完善對宇宙起源的理解,但對宇宙如何終結的科學探索現在才剛開始復興。強大的望遠鏡和粒子對撞機的最新成果,提出了令人興奮(或恐懼)的新可能性,並改變了我們對遙遠的未來宇宙演化,可能或不可能的看法。這是一個正在取得飛躍性進步的領域,使我們有機會站在深淵的邊緣,凝視最終的黑暗。除了可量化的部分,你知道的。

作為物理學領域中的一門學科,宇宙學的研究其實不是為了尋找所謂的意義,而是為了揭示基本真理。透過精確測量宇宙的形狀、其中物質和能量的分布,以及控制其演變的力量,我們尋找現實更深層結構的線索。一般人也許以為物理學的重大進展通常與實驗室裡的實驗有關,但我們對自然世界基本定律的瞭解,大部分並非來自實驗本身,而是來自於釐清它們與天體觀測之間的關係。

例如,確定原子的結構,需要物理學家將放射性實驗的結果,與太陽光中的光譜線(spectral line)模式連結起來。牛頓提出的萬有引力定律認為,使物體沿著斜面滑下的力,與使月球和行星保持在其軌道上的力相同。這最終導致了廣義相對論,愛因斯坦出色地重新定義了重力,而其有效性並非透過地球上的測量來證實,而是藉由觀察水星軌道差異和日全食期間恆星的明顯位置來證實。

一對新人在墨西哥梅里達舉辦婚禮,與賓客一起觀看前觀看火環日食。 圖/美聯社
一對新人在墨西哥梅里達舉辦婚禮,與賓客一起觀看前觀看火環日食。 圖/美聯社

我們現在發現,在地球上最好的實驗室中,經過數十年嚴格測試而開發的粒子物理(particle physics)模型並不完整,而線索來自天空。研究其他星系——像我們的銀河系這樣,包含數十億或數萬億顆恆星的天體群——的運動和分布,已經向我們指出了粒子物理學理論中的重大缺陷。我們還不知道該如何解決,但可以肯定的是,對宇宙的探索遲早能指出一條明路。宇宙學和粒子物理學的結合,已經使我們能夠測量時空的基本形狀,盤點現實的組成部分,並倒推時間,一窺恆星和星系存在之前的時空,以追溯我們的起源,不僅是生物上的,更是物質本身的。

當然,這是雙向的。如同現代宇宙學讓我們更加瞭解非常非常小的粒子;粒子理論和實驗,也可以讓我們一窺宇宙在最大尺度上的運作方式。這種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方法的結合,非常符合物理學的本質。也許流行文化常讓人以為科學全靠靈光一閃和翻天覆地的概念扭轉,但事實上,科學理解的進步,更多來自於檢視現有理論,將它們推至極限,並觀察它們在哪裡崩潰。

當牛頓將球滾下山或觀察行星在天空中緩慢移動時,他絕對猜不到我們會需要一種重力理論,能夠用來解釋太陽附近時空的扭曲,或黑洞內部難以想像的重力。他應該作夢也沒想過,人類有一天會希望測量重力對單一中子的影響。幸運的是,這個真的非常大的宇宙,為我們提供了許多可觀察的極端環境。更棒的是,它使我們能夠研究初期宇宙,也就是整個宇宙都是極端環境的時期。

關於術語的簡短說明。宇宙學(cosmology)作為一個通用的科學術語,是指對宇宙整體的研究,從開始到結束,包括它的組成部分、隨時間的演變,以及控制宇宙運行的基礎物理學。在天文物理學(astrophysics)中,宇宙學家泛指任何研究非常遙遠事物的人員,因為(1)這意味著要大量觀測宇宙,(2)在天文學中,遙遠的東西同時也是很久以前的事件,因為光線從它們那裡到達我們這裡,早已走了很長一段時間—有時是數十億年。

有些天文物理學家專精於宇宙的演變或早期歷史,有些則專門研究遙遠的天體(星系、星系團等)及其屬性。在物理學(physics)中,宇宙學可以轉向更理論化的方向。例如,有些物理系(而不是天文學系)的宇宙學家,會研究粒子物理學的替代公式,讓這些公式也許能適用於宇宙存在的第十億分之一秒。

巴西最高耶穌雕像「救世基督像」,2025年3月22日為配合全球「地球一小時」活動,將雕像燈光關閉一小時。
 圖/美聯社
巴西最高耶穌雕像「救世基督像」,2025年3月22日為配合全球「地球一小時」活動,將雕像燈光關閉一小時。 圖/美聯社

有些人則研究愛因斯坦重力理論該如何修改,以適用於像黑洞這種只能存在於更高維度空間中的假設物體。有些宇宙學家甚至研究顯然不是我們自己宇宙的整個假設宇宙—形狀、維度數量和歷史完全不同的各種宇宙—以便一窺也許有一天會被發現、與我們有關的理論數學結構。

結果就是,宇宙學對不同的人來說代表不同的意義。研究星系演變的宇宙學家,要是聽研究量子場論如何使黑洞蒸發的宇宙學家說話,可能丈二金剛摸不著腦袋,反之亦然。

至於我,我全都愛。我第一次聽說有宇宙學這件事,是在十歲左右,透過霍金(Stephen Hawking)的書籍和講座。他談論黑洞、時空扭曲、大霹靂以及各種讓我感覺大腦像在做後空翻的東西。我求知若渴。當我發現霍金將自己描述為宇宙學家時,我知道這就是我想成為的人。

多年來,我進行了全方位的研究,在物理系和天文學系之間來來回回,研究黑洞、星系、星系際氣體、大霹靂的複雜性、暗物質,以及宇宙在眨眼間灰飛煙滅的可能性。在我浪擲的青春歲月裡,我甚至有段時間涉足實驗性粒子物理學,在核物理實驗室玩雷射(不管紀錄怎麼說,那場火災不是我的錯),還有划著充氣船繞行40 公尺高、裝滿水的地下中微子探測器(那次爆炸也不是我的錯)。

現在,我是一個實打實的理論家,這可能對大家都好。這意味著我不進行觀察或實驗或分析數據,不過我經常預測未來的觀察或實驗可能會看到些什麼。我主要的研究領域,物理學家稱之為現象學(phenomenology)—新理論的發展與實際測試部分之間的那一塊。也就是說,我要尋找創造性的新方法,將人們對宇宙結構假設的基礎理論,與觀測天文學家和實驗物理學家希望在數據中看到的東西聯繫起來。所以我必須學習很多關於一切的知識,而這有趣極了。

由韋伯太空望遠鏡所拍攝船底座星雲中NGC 3324的影像。 圖/NASA
由韋伯太空望遠鏡所拍攝船底座星雲中NGC 3324的影像。 圖/NASA


《萬物的終結:宇宙毀滅的5種方式》

作者:凱蒂•麥克

譯者:蔡丹婷

出版社:鷹出版

出版日期:2025/03/05

內容簡介:天文物理學家暨宇宙災難鑑賞家凱蒂•麥克(Katie Mack),以活潑的智慧和幽默,帶我們領略了宇宙可能出現的五種結局:大崩墜、熱寂、大撕裂、真空衰變和回彈。麥克以其平易而有趣的文字和生動的插圖,傳達出宇宙學的研究現況。談的是末世,卻在探討最終誰勝出的過程中,藉由呈現一個又一個截然不同的末世場景,帶出宇宙的形狀和結構,物質和能量的分布,以及控制其演變背後的力量,揭示了基本的真理,藉此拓展讀者思維,提醒我們自己在浩瀚宇宙中的位置。

轉角選書

讀好書、做好人——轉角國際編輯台的新書文摘選讀。

作者文章

如果宇宙終將有個故事的結局,那人類不就終將無處可以容身? 圖為網路知名的「貓咪和...

萬物的終結: 現代科學如何理解宇宙的「最終結局」?

2025/04/25
左為元世祖忽必烈,右為蒙金戰爭中的騎兵。 圖/維基共享 

顛覆世界史的蒙古:元代中國走向國際的「歐亞大交流時代」

2025/04/17
從羅馬帝國衰退到轉變的過程,可以映照出現代西方國家面對的困局。圖為羅馬尼亞Rom...

帝國為什麼會衰敗:羅馬帝國的霸權黃昏,現代西方的衰退啟示?

2025/04/10
2017年11月3日,休士頓太空人隊在休士頓慶祝隊史上首次贏得世界大賽冠軍。
...

贏球治百病:作弊而來的首座世界冠軍,休士頓太空人隊如何走上自毀?

2025/04/02
儘管中國的GDP(特別是人均GDP)仍然比美國低得多,但自覺富有的中共仍不斷對外...

買來的「中華秩序」:中共的強國外交,揮霍多少經濟和人命代價?

2025/04/01
示意圖,2017年3K黨在維吉尼亞州集會,與民眾對峙。  圖/美聯社

美國的反智傳統:從1950年代至今,保守民粹為何仇恨知識分子?

2025/03/24

最新文章

泰特現代美術館外觀。 圖/美聯社

英國泰特現代美術館25週年:當代藝術的聖地,倫敦在全球文化地位的提升

2025/04/25
如果宇宙終將有個故事的結局,那人類不就終將無處可以容身? 圖為網路知名的「貓咪和...

萬物的終結: 現代科學如何理解宇宙的「最終結局」?

2025/04/25
來自台灣的山羌,現在已成為肆虐日本關東的外來種。 圖/報系資料圖庫

日本山羌之亂:從台灣引進的山羌,成為肆虐關東的外來種害獸

2025/04/24
生技公司透過基因改造,號稱重現滅絕生物「恐狼」。圖為年輕的基改狼,僅數個月大。 ...

恐狼沒有復活:基因改造灰狼的誕生,與「去滅絕」的宣傳噱頭

2025/04/23
教宗方濟各始終帶著濃烈的阿根廷色彩,從他的飲食習慣,到他對足球的公開熱愛,還有他...

潘帕斯雄鷹的教皇:阿根廷舉國追悼,永遠與平民和足球同在的教宗方濟各

2025/04/22
2019年方濟各在會見義大利足協 (FIGC) 成員和《米蘭體育報》時旋轉一顆足...

在禧年榮歸主懷:教宗方濟各,熱愛足球的阿根廷人,與黑歷史的悔恨(1936-2025)

2025/04/2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