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誰的慘死會成為歷史?戰地攝影與「戰爭的框架」

2022/02/10 轉角選書

在這個戰爭僅能透過視覺傳遞的時代,如何解讀戰爭與刑求的殘酷影像?被拍下來、與未被...
在這個戰爭僅能透過視覺傳遞的時代,如何解讀戰爭與刑求的殘酷影像?被拍下來、與未被拍下的象徵著什麼?而在戰爭中被呈現英勇殉國的士兵、又怎麼與後續的虐囚事件互相對照?圖為2004年4月,美國電視台揭露的阿布格萊布監獄虐囚事件照片。圖左為一名伊拉克人被蒙上頭罩並施以電擊,姿勢像是受難的耶穌;圖右則是囚犯被強迫裸體並與士兵合影。 圖/歐新社

▌本文摘自《戰爭的框架:從生命的危脆性與可弔唁性,直視國家暴力、戰爭、苦痛、影像與權力》(麥田出版,2022)

照片道出生命步向毀滅時的無辜與脆弱,而攝影與死亡之間的連結縈繞著所有人的照片(photographs of people)。

──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論攝影》(On Photography)

我希望大家思索的是,苦痛如何向我們呈現,以及該呈現如何影響我們的回應。我尤其想理解框架是如何分派特定人類形象的可肯認性,因為這些形象其實與更廣大的規範相連,而這些規範則決定哪些生命是可弔唁的。我的觀點並不新穎,但仍值得重述:我們回應他者的苦痛、構思道德批判,以及表達政治分析的方式,是否奠基於某個早已設立的特定知覺現實場域(field of perceptible reality)?

在此知覺現實場域之中,「可受肯認的人」這個概念反覆透過無法被命名或無法被視作人類的生命,而被形塑出來並維持下去。不被視作人的非人形象,則以否定的方式決定並潛在地擾亂了「可受肯認的人」。

在書寫《危脆生命》時,阿布格萊布監獄的刑求尚未揭露出來。彼時,我手邊只有在關塔那摩灣被銬上枷鎖的蜷縮身體的照片,既不知道刑求的細節,也不知道其他相關報導的再現議題,如將戰死伊拉克的屍體呈現出來與「嵌入式新聞報導」(embedded reporting)的爭辯。

戰爭攝影的框架,是如何決定哪些生命是可弔唁的?圖為2004 年 3 月,伊拉克戰...
戰爭攝影的框架,是如何決定哪些生命是可弔唁的?圖為2004 年 3 月,伊拉克戰爭期間,在巴斯拉幾名英國軍人遭到汽油彈擊中。 圖/路透社

2006年6月26日,在巴格達東北部一個村莊,近50名反抗者遭到抓捕,雙手反綁在...
2006年6月26日,在巴格達東北部一個村莊,近50名反抗者遭到抓捕,雙手反綁在背後。 圖/路透社

2005年2月,兩名伊拉克清潔工人正在清掃伊拉克中部城市希拉附近一處市場發生的恐...
2005年2月,兩名伊拉克清潔工人正在清掃伊拉克中部城市希拉附近一處市場發生的恐怖攻擊,所留下的血水灘。 圖/路透社

布希政權執政時期,我們見證了國家如何傾力規範視覺場域。2003年3月美軍入侵伊拉克時,嵌入式新聞報導的現象成為第一線的議題(came to the fore),彼時的記者似乎一致同意僅從軍事權威與政府權威所奠立的角度來報導。

「嵌入式」新聞記者只在特定的運輸地點旅行,只看特定的場景,因此,他們也只轉述特定行動的影像與敘事。嵌入式新聞報導意味著,在這類條件下工作的報導者,皆同意不要讓視角本身變成報導與討論的議題;因此,這些報導者的視野被侷限於已奠立的界線之中,並注視經過設計的行動,唯有如此,他們才有機會接觸戰爭。

當然,不是所有的嵌入式新聞報導都如此赤裸。其中一個很清楚的例子,便是媒體一致同意不將戰亡者的照片展示出來──無論是我們這方還是他們那方的死者。之所以不這麼做,是擔心這樣會掏空戰爭的心血並危及整個民族。記者與報章雜誌被強烈要求,不得將國旗裹屍的美國戰亡者的棺材展示出來,擔心這類影像被看到會引發特定的負面情感。

對可見事物的批准(mandating),即是某種對內容規範的考量,與控制觀點並肩而行,共同決定了戰爭行動與其帶來的毀滅究竟能否為人所見。內容與觀點皆受國家當權者的規範,他們顯然希望藉此規範參戰的視覺模態。「看見」被默認為會動搖主體自身的特定立場(position)以及看待事件的態度(disposition)。嵌入式新聞報導再次隱約出現的地方,則是阿布格萊布監獄的照片。

相機的角度、構圖(frame)、擺出姿勢的主體,皆表現出拍攝者積極涉入「戰爭的觀點」(perspective of the war);他們闡明該觀點,同時製作、推崇並證實特定的觀點。

當然,不是所有的嵌入式新聞報導都如此赤裸。其中一個很清楚的例子,便是媒體一致同意...
當然,不是所有的嵌入式新聞報導都如此赤裸。其中一個很清楚的例子,便是媒體一致同意不將戰亡者的照片展示出來──無論是我們這方還是他們那方的死者。之所以不這麼做,是擔心這樣會掏空戰爭的心血並危及整個民族。 圖/路透社

布希政權執政時期,我們見證了國家如何傾力規範視覺場域。在911事件發生後,200...
布希政權執政時期,我們見證了國家如何傾力規範視覺場域。在911事件發生後,2002年,小布希政府在古巴成立了關塔那摩灣海軍基地附近設立了拘留中心。特意設立在國境之外的原因,在於其中囚犯無法被美國國內的人權法律所保護。 圖/維基共享

相機的角度、構圖(frame)、擺出姿勢的主體,皆表現出拍攝者積極表達自己想要涉...
相機的角度、構圖(frame)、擺出姿勢的主體,皆表現出拍攝者積極表達自己想要涉入的觀點,圖為阿布格萊布監獄的囚犯遭到虐待的畫面,被要求脫去全身衣物,並被狗吠威嚇。 圖/法新社

桑塔格在其最後一本著作《旁觀他人之痛苦》(Regarding the Pain of Others)中表示,這種嵌入式新聞報導約莫始於20年前、亦即1982年報導英國在英屬福克蘭群島(Falklands)的造勢活動。彼時,除了兩名攝影記者以外,沒有任何電視廣播獲准進入該區。

從那時起,記者便逐漸服從於嵌入式新聞報導的要求,藉此確保自己仍有報導事件的管道。但透過這種方式所確保的管道,看到的事件是什麼?以近幾年以及當前的戰爭來說,美國國防部允許媒體擁有的視覺觀點,非常積極地形構了我們認識戰爭的方式。即便限制我們所見或如何能見的事物並不完全等同於規定出一條必須遵循的故事線,這仍先行詮釋了將會(以及不會)被納入知覺場域的物事。

戰爭的行動本身、其實踐與效果,都被用來奠立國防部精心策畫並允許讓大眾接收到的觀點,並藉此表明了國家策畫用以批准「何謂現實」的權力:權力能決定什麼東西到什麼程度上被感知為存在。

觀點的規範因此暗示了框架能執行特定類型的詮釋。在我看來,我們沒有道理接受桑塔格在著作中不停重申的這則主張:攝影本身無法提供詮釋,我們需要字幕與書寫的分析來補足單獨且僅限於當時環境的影像(discrete and punctual image)。在她看來,影像只能感動我們,但無法讓我們理解我們究竟看到了什麼。但即便桑塔格主張我們需要字幕與分析這件事顯然無誤,她認為照片本身不是詮釋這件事,則領我們走入了一條死胡同。

戰爭的行動本身、其實踐與效果,都被用來奠立國防部精心策畫並允許讓大眾接收到的觀點...
戰爭的行動本身、其實踐與效果,都被用來奠立國防部精心策畫並允許讓大眾接收到的觀點,並藉此表明了國家策畫用以批准「何謂現實」的權力:權力能決定什麼東西到什麼程度上被感知為存在。圖為1982年6月2日,被俘的阿根廷士兵在英國皇家海軍陸戰隊的守衛下等待從福克蘭群島撤離。 圖/美聯社

桑塔格主張,照片能片刻地動搖我們,但卻無法容許我們建立詮釋。

如果照片能有效地傳達訊息或在政治層面動搖我們,在桑塔格看來,這也只是因為影像是在某種相關的政治意識的脈絡中為人所接收。對桑塔格而言,照片將真相消解成某個分散的環節,亦即班雅明意義上的「轉瞬即逝」,因此只能提供現實那片斷、分散的印記。因此,照片一直以來都是原子式的,單獨且受限於當時環境。

照片缺少的是敘事的連貫性(narrative coherence),而在她看來,只有這種連貫性才能滿足知性的需求(這奇怪地扭轉了某種從根本上來說是康德式的立場) 。即便如此,儘管敘事的連貫性可能是特定幾種詮釋的標準,這說法卻不適用於所有的詮釋。如果「視覺詮釋」這個概念不是矛盾語的話,那麼,肯定照片在框定現實的同時便已決定什麼會在框架內出現,似乎就成了非常重要的事──這種劃定界線的行動本身,就是詮釋性質的,正如同角度、聚焦、光線等帶來的不同效果,都有可能會影響詮釋。

在我看來,我們不該僅將詮釋限制並構想為主觀的行動。毋寧說,是決定情感可否交流(communicability)的類型(genre)與形式之結構限制,使詮釋得以發生。因此,詮釋有時並不順著我們的意願而發生,或甚至其發生與否並非在我們的掌控之中。

因此,不僅是拍攝者和/或觀者積極、刻意地詮釋,而是攝影本身已成為某種將詮釋結構化的場景,而這場景也許會反過來讓照片的製造者與觀者感到不安。澈底將公式反轉,並說照片詮釋我們,這是不太對的(雖然某些照片、尤其是戰爭照片,能做到這點),因為即便將既定的位置反轉過來,這公式仍讓主體形上學完整無缺(intact)。然而,照片的確會對我們產生影響。

桑塔格主張,照片能片刻地動搖我們,但卻無法容許我們建立詮釋。對桑塔格而言,照片將...
桑塔格主張,照片能片刻地動搖我們,但卻無法容許我們建立詮釋。對桑塔格而言,照片將真相消解成某個分散的環節,亦即班雅明意義上的「轉瞬即逝」,因此只能提供現實片斷分散的印記。圖為2003年4月9日,巴格達的海珊雕像被美軍推倒。 圖/美聯社

在《論攝影》與《旁觀他人之痛苦》兩本書中,桑塔格特別關注的問題是:照片是否仍有、或曾有力量以特定方式與觀者交流(communicate)他者的苦痛,並促使觀者改變其對戰爭的政治衡量。照片若要以這種方式有效地交流,就必須能夠觸及對象(transitive):照片必須以特定方式對觀者採取行動,對他們如何構想世界所仰賴的諸多判斷形式直接產生影響。

桑塔格承認,照片的確能觸及對象。照片不僅是描繪或再現──照片傳遞情感。然而,事實上,在戰爭時代中,照片這種觸及對象的情感性(transitive affectivity)也許會吞噬觀者並使其麻木。不過,桑塔格似乎不太認為照片能驅使觀者改變觀點或採取新的行動方針。

有趣的是,雖然敘事能驅使我們反戰,我們卻需要照片以作為戰爭罪行的證據。事實上,桑塔格也主張,當代「災難」的概念需要以照片為證:沒有照片為證,就沒有災難發生。

阿布格萊布監獄的照片尚未外流之際,我曾試著將三個不同的詞彙連結起來,希望能理解戰爭的視覺面向並將其與「哪些人的生命是可弔唁的」這個問題連結起來。

首先,種種或隱或顯的「規範」治理著將某些人命算做人命的區隔。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些規範是由「生命在何時何處是可弔唁的?」這個問題來確定,因而也由「生命的逝去在何時何處是不可弔唁且無法再現的」這個問題來確定。這般粗陋的推演,原意並非排除掉那些同時可弔唁與不可弔唁的生命──這些人的生命雖被標記為「已逝」,但又不完全被肯認為逝去,就如同某些與戰爭共存的生命,對他們而言,戰爭已成為無法觸及卻又毫不間斷的日常背景。

有趣的是,雖然敘事能驅使我們反戰,我們卻需要照片以作為戰爭罪行的證據。事實上,桑...
有趣的是,雖然敘事能驅使我們反戰,我們卻需要照片以作為戰爭罪行的證據。事實上,桑塔格也主張,當代「災難」的概念需要以照片為證:沒有照片為證,就沒有災難發生。圖為阿布格萊布監獄虐囚照片,一名士兵將囚犯拴著狗鍊拖行。 圖/路透社


《戰爭的框架:從生命的危脆性與可弔唁性,直視國家暴力、戰爭、苦痛、影像與權力》

作者: 朱迪斯•巴特勒

出版社:麥田出版

出版日期:2022/1/24

內容簡介:本書主要由五篇回應當代戰爭的文章組成,聚焦於呈現我們的情感和倫理傾向是如何受到選擇性的差別框架所規範。延續作者在後九一一時代的思考主題,更進一步探問且主張:若某些生命沒有一開始就被認識為生命,其傷痛或消逝也就不會為人所認識;如果特定的生命不被稱之為生命,或更根本的、打從一開始就沒有在特定的認識論框架中被視作生命,這些生命便不曾完全地活過,遑論消逝。


收看更多文章,請訂閱轉角國際facebook專頁:

轉角選書

讀好書、做好人——轉角國際編輯台的新書文摘選讀。

作者文章

一名年輕人在衙門院子裡遭到刑求的照片,可能是在中國北方,時間在1900年之後不久...

旁觀他人之酷刑:清末歐洲攝影師紀錄的身體刑,與西方的中國想像

2024/04/18
傳統又自負的同儕拒絕給予友善的支持,將是邱吉爾生命的寫照。左為1881年。7歲的...

憤怒的雄獅,孤單的童年:邱吉爾的頑皮少年成長記

2024/04/10
2018年龐佩奧國務卿任內訪北京,會晤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中國外交部長王毅等人。...

對中國絕不讓步:美國前國務卿龐佩奧的中國交手回憶錄

2024/04/03
左為創辦太古集團的施懷雅家族第二代約翰.森姆爾.施懷雅;右為如今太古集團在香港總...

太古集團與近代中國:從「糖」在香港發跡的英國商業帝國

2024/03/26
面對俄羅斯入侵,但烏克蘭人沒有打算投降。抵抗與對勝利的信念前所未有地團結起這個國...

《戰火下我們依然喝咖啡》:烏克蘭人的日常抗戰故事

2024/03/07
右圖:《女人與貓》(Woman with Cat),尚-巴蒂斯特.佩羅諾(Jea...

從不忠家寵到優雅高貴:《貓的世界史》近代歐洲知識份子的愛貓往事

2024/02/20

最新文章

台灣變裝皇后妮妃雅(黃衣者)赴美國參加《魯保羅變裝皇后秀》第十六季,最終奪得后冠...

看見妮妃雅,也要看見Drag:《魯保羅變裝秀》與美國變裝文化

2024/04/25
第四種平交道設備相當簡易,不過卻是地方住民方便的通道。2024年4月發生小女孩闖...

小女孩的鐵道亡命悲劇:日本「第四種平交道」安全問題

2024/04/24
鄭㵛汝是一名濟州四三事件受害者家屬,也是一名天主教宣教士,現年57歲的她,自20...

無法入眠的南島(下):濟州4.3受難者家屬的生命與和平堅持

2024/04/23
濟州島南邊江汀村的海軍基地大門口,每天早上都有民眾在此,為了保護生態及維護和平進...

無法入眠的南島(上):濟州江汀村從未停歇的反軍港運動

2024/04/23
弘前公園的三位櫻守,左起海老名雄次、橋場真紀子、丸居和,三人都擁有樹木醫生資格。...

百年櫻樹的守護者:青森弘前公園「櫻守」團隊的照護傳承

2024/04/22
1985年軍政府審判,在阿根廷是人人熟知的歷史事件。 圖/TIDF提供

永不再犯:《阿根廷正義審判》究責骯髒戰爭的90天,拉美轉型正義的歷史時刻

2024/04/22

回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