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不干涉政治,才能生存:緬甸戰火下的茶農

2016/08/11 汪佳燕 Ann Wang

<center><table width=
德昂婦女 © Ann Wang 
在戰火下靜靜飲茶的德昂族婦女。

      

文字攝影.汪佳燕 Ann Wang

我們今年完全找不到願意來採茶的打工仔。

七十一歲的Daw Aye Tun,穿著粉紅色與芋頭紫條紋相間的德昂族(Palaung)傳統服飾,靜靜地抽了一口菸。她將菸擱在在火爐旁,舉起雙手,比出槍的手勢,左邊一隻,右邊一隻,「碰碰碰碰」,作勢對空氣開了四槍,在茅草屋席地而坐的大家都笑了,好似是一個玩笑一樣。

「打仗啊,誰還敢來?」Daw Aye Tun的家世世代代種茶,對於持續了68年的族群衝突註1,似乎也習慣了。「四月的時候,他們就在我家茶園對面的山坡上打呢!大該持續了一個小時」,Daw Aye Tun 判斷是德昂軍(TNLA)在跟北撣邦軍(SSA)在爭奪山頭。

德昂軍於1992年成立,組織主要的成員就是德昂族自己人,雖無官方數據佐證,但部隊人數約落在一千五至三千五不等,散佈於北撣邦;而北撣邦軍是「撣邦復興委員會」(the Restoration Council for Shan State)的武裝部隊,人數六千左右。

坐落於山脈頂端,Daw Aye Tun所居住的村落被茶園環繞,頗有愜意的鄉村氣息,但德昂軍跟北撣邦軍的戰鬥,讓這裡成了活生生的戰場;多數村民早已避難於鎮裡的朋友家或是寺廟,只有少數人選擇留下,整個村幾乎人去樓空。

戰爭開打的時間很不湊巧,四月份是在緬甸是春茶時節,開採後第一季的茶葉,價格是最高的。「四月份我們通常可以拿到1.63公斤,緬幣一千四(約台幣約38元)的價格,五月份有九百緬幣(約台幣約24元),六月則掉到緬幣五百(台幣約13元)。」Daw Aye Tun雖然是茶農世家,但家中沒有基本加工茶葉的設備,只能靠雙腳步行,或是向鄰居借馬匹,來回一趟又一趟地將新鮮的茶葉送到加工廠。

緬甸有80%的茶葉都是從北撣邦(Northen Shan state)來的,茶葉也是德昂族人的主要經濟來源,主要產綠茶、碎茶跟將利用發酵茶葉所製作成的茶葉沙拉等三種產品。碎茶其實就是紅茶,但緬甸人習慣將紅茶葉搗碎,過濾後加入煉乳調製成奶茶飲用。緬甸官方沒有茶葉總產量的數據,但根據致力與推廣緬甸經濟的德國國際合作機構(Deutsche Gesellschaft für Internationale Zusammenarbeit;GIZ)表示,撣邦2015年的產量達到兩萬六千七百公噸。該機構希望未來能將緬甸的茶葉外銷到德國。

「戰爭完全毀滅了我們茶農的生活」,長期居住在仰光,但來自北撣邦的 U Tun Myaing特別能體會茶農的委屈。因為戰爭,茶園也開始出現地雷,一般居民也常會因為族裔身分不同,而被誤會是敵對武裝部隊,然後被抓去逼供。除了德昂軍跟北撣邦軍這兩個主要的少數民族武裝部隊,緬甸政府軍前來巡邏的時候,茶農還必須提供住宿與伙食。

「但我們的緬甸的茶葉是真的很好!」,撣邦種茶從英國殖民時代就開始,超過百年的歷史,都是採純自然的種法,U Tun Myaing正在爭取幫茶農申請有機認證。

德昂族的茶農收入不高,資源有限,沒有使用農藥或施肥的概念。就技術而言,農民欠缺系統性的種植規劃,因而必須仰賴更多的人工去採集。當地的茶農輔導協會就指出,茶農也因為沒有修剪茶樹的概念跟習慣,多數的茶園茂密如叢林,茶樹沒有適當地被修剪,都是造成產量無法提高的原因,需要專業人員進入山區做輔導,但當地戰火不斷,輔導課程難以進行。

一提到緬甸政府對茶農的支持,U Tun Myaing就顯得相當氣憤,政府什麼都沒有做,什麼都沒有補貼,完全忽視緬甸茶葉的發展潛力。考慮到通貨膨脹、茶葉價格缺乏制度,還有大量透過逃漏關稅前來與當地茶農競爭的中國茶葉,U Tun Myaing決定轉向開發緬甸茶葉的出口,現在已成功進到美國東部幾家特定超市了。

「緬甸茶葉的市場真的太混亂了」一位不願具名、在北撣邦戰亂地產茶超過40年的二代華商對我感嘆著。

這幾年,茶葉市場被如可樂跟果汁等飲品取代、中國走私進來的茶葉量不受控制,再加上許多原本在當地採茶的打工仔,寧願到中國或是泰國打工賺取較高的薪資,這些因素加總起來,對緬甸的茶農造成很大的影響。工廠老闆說,中國進來的綠茶打亂了當地茶葉市場的價格,現在他從印度運來專門搗碎茶葉的機器,專攻碎茶(紅茶)市場。

由於緬甸茶葉加工廠多為華人經營,也因此存在著不同種族間的衝突。緬甸人普遍認為華人商人壟斷市場,以低價收購茶葉,再高價賣出,而且還會四處收購茶田。但對這種指控,接受我訪問的二代華商則斥責「完全不成立」。他解釋,其父當年從雲南逃難過來,沒有緬甸身份,也身無分文,是自己翻山越嶺到山上收購茶葉,再轉賣給工廠,一步一腳印做起現在的生意的。「因為是華人,當時根本連買土地的權利都沒有。」 但他也坦承,現在有了緬甸身份,也開始買地建立自己的茶園。

對於自已的工廠就在戰亂區,他說一點都不擔心,「不管是少數民族武裝部隊,或是緬軍,他們都需要我的錢,所以不可能打到我的工廠。」 他表示自己完全中立,每當要付錢時都是透過村長交涉,自己不出面與他們接觸。在北撣邦,德昂族、傣族與華人都是混居,各少數民族武裝部隊都會直接跟村長招兵或是要錢,「其實不管你是哪個族的部隊,大家都互相認識,因為都是同一個村子出去的」。但他還是不斷重申:

我不干涉政治也不投票,這才是能在緬甸生存的辦法。

這位二代華商讓我想起七十一歲的Daw Aye Tun。當天在茅草屋休息過後,她與家人套上塑料布製成的雨衣,在冒著雨回到茶園工作之前,滿臉嚴肅的對我說:「其實我們很怕這些部隊,不管是少數民族的武裝部隊還是是緬軍,我們都怕,因為他們有槍啊。」

「碰碰碰」 ,轉身踏入茶園之前,Daw Aye Tun又用手對空開了三槍。

▎備註

註1:

緬甸自1948年從英國獨立後,緬甸境內的少數民族與緬甸軍政府持續抗戰一直到今日。翁山蘇姬上任後倡導國家和平,目前正在籌備21世紀的「彬龍協議」(Panglong conference),希望能與其父一樣,與各族簽下和平條約。

汪佳燕 Ann Wang

 


   

  

<center><table width=
卸貨休息 © Ann Wang 
採收累了,Daw Aye Tun與家人坐在茶田旁的茅草屋休息;這間茅草屋曾用來接待過少數民族武裝部隊跟緬甸軍人。

  

<center><table width=
吃茶,喝茶 © Ann Wang 
茶佔據了緬甸人飲食文化很大的一大部分,他們不但喝茶也吃茶,習慣將茶葉發酵後與各式豆類、洋蔥跟辣椒攪拌,再配飯吃。

  

<center><table width=
濕滑 © Ann Wang 
茶葉是德昂族的主要經濟來源,一年可採收八個月的茶葉,但四月份的春茶價格最高。下過雨後的山異常濕滑,茶農寸步難行。

   

<center><table width=
技術 © Ann Wang 
茶農欠缺系統性的種植規劃,必須仰賴大量人力去採集,而茶樹因為沒有適當地被修剪,產量無法提高。

     

<center><table width=
冒雨 © Ann Wang 
緬甸種茶有百餘年歷史,茶農靠天吃飯,仰賴每年四月的雨季灌溉土壤。穿上雨衣,出門巡視茶田就是日常生活。

     

<center><table width=
路遙 © Ann Wang 
多數農家只有簡易的茶葉加工器材,採收的茶葉都需要送往設備較齊全的加工廠加工,但北撣邦連年打仗,道路等基礎建設緩慢,運送茶葉這檔事,不是靠茶農雙腳,就是靠馬匹。

 

<center><table width=
工廠 © Ann Wang 
儘管戰火綿延,工廠老闆也沒有遷廠的打算,因為相互作戰的武裝部隊們跟緬軍,都需要他的資金作為後盾,所以不會打到他的工廠。

    

<center><table width=
曬葉 © Ann Wang 
這家工廠,靠著石油發電,每天燃燒大量的木頭來烘焙紅茶。

    

<center><table width=
打工仔 © Ann Wang 
在工廠打工的都是從緬甸南方來的打工仔,但因為戰爭的關係,顧慮安全問題,很多人現在都選擇往泰國跟中國去找工作。

   

<center><table width=
空城 © Ann Wang 
我於2014年拍攝的照片,兩年過去了,戰爭還未停歇,與時間跟戰爭賽跑的傳統茶葉產業,能不能在這個時代堅定地存活下來,都是未知數。

    

   

汪佳燕 Ann Wang

一名在男生堆裡求生存的攝影記者。台灣人,目前定居在緬甸。雖然常常沒水,沒電,沒錢(?),但這個開放中的國家有太多故事需要說,請持續關注我的作品。

▎作品網站:Ann W, the world and its people ▎Instagram: annwang077




收看更多文章,請訂閱轉角國際facebook專頁:

最新文章

圖為東京高岩寺,示意圖,與本案情節無關。 圖/法新社

怪物毒親的煉成:日本滋賀縣弒母案的回憶與懺悔

2024/05/18
音樂產業的創作者目前正經歷版稅持續下降的危機。示意圖,圖為倫敦特拉法加廣場上的音...

音樂串流平台分潤不公:英國政府如何援救創作者生存危機?

2024/05/14
美國經典情境喜劇《六人行》版權曾在100餘國播放。演員之一馬修派瑞飾演的錢德勒一...

現在的我已經夠好了:馬修派瑞回憶錄,走過藥物成癮磨難的坦誠剖白

2024/05/13
米開朗基羅《最後的審判》。 圖/維基共享

米開朗基羅超越命運的人體:從西斯汀禮拜堂天頂畫到最後的審判

2024/05/11
以巴相關爭論與衝突已延燒至美國校園,圖為4月30日紐約市警察進入哥倫比亞大學校園...

在美國哥大校園見證的抗爭衝突:警察進入校園,為何觸犯大忌?

2024/05/08
左圖為中文版《母愛的枷鎖,女兒的牢籠》,右圖為日文原版《母という呪縛 娘という牢...

母愛的枷鎖,女兒的牢籠:日本弒母分屍案兇手的獄中悔恨

2024/05/07

回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