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城市紮根:柏林遊民筆記

2015/10/23 陳心怡

我們很少思考,無家可歸的遊民與一個城市的關係或者對一個城市的影響,甚至否認遊民屬...
我們很少思考,無家可歸的遊民與一個城市的關係或者對一個城市的影響,甚至否認遊民屬於城市的一部分。 圖/路透社

人常說,當一個人逐漸了解一座城市裡的交通運輸、飲食、娛樂、休閒,便是她/他逐漸熟悉這個城市與在這個城市裡紮根了;這也是我與紐約和柏林建立關係的過程。在紐約的三年與在柏林的一年,我學會坐火車、地鐵、公車、電車;知道哪裡買新鮮的食材、哪裡買我骨子血液裡無法拋棄的亞洲食品;哪裡喝咖啡、哪裡吃美食、哪裡找趣事;哪裡找熱鬧、哪裡找寧靜,也開始與住家附近的店家打招呼——甚至是在沒有消費的路過時刻。

直到一年多前,在一次與Thomas搭著柏林地鐵7號線的車程裡,突然有個念頭,天外一筆地對著他說:「我想,當一個人發現她/他可以記得城市/社區裡無家可歸人們的面孔與活動路線地點,那便是她/他意識到自己開始瞭解這座城,也逐漸紮根。」

我們很少思考,無家可歸的遊民與一個城市的關係或者對一個城市的影響,甚至否認遊民屬於城市的一部分。就如同我們不會在外地朋友來訪時,訴說遊民在城市裡的歷史,因為這些故事已被遺忘太久,他們的臉孔被同化成骯髒、臭味、酒精、甚至暴力的影像。城市裡的人繁忙於追求夢想和成就野心,已沒有多餘的心力停下腳步,細細地觀察其他市民的生命;或許只能等待某種穩定狀態被達成,人們才願意將陌生的他人放進關心的名單裡。

對我來說,每次與無家可歸者的交錯,或是在面前經過、被經過,或者暫時停駐,不論我當下是否掏出零錢與對方分享我所擁有,彼此一瞥的眼神相會,或者一抹微笑,都是一次心顫、都是一次反省。為什麼同樣生而為人、居住於同一個城市裡,生命卻如此不同。

柏林是個沒什麼包裝的城市,她比不上紐約的現代繁華,也不能與巴黎的古典浪漫相題並論。然而,柏林自由不羈的氣氛讓它在資本主義侵襲下,還能堅持住都市階級間的那片模糊,住在城裡的人們,不難看到不同階層混雜與同一場域,其中,也包括了時常在大城市裡被隱藏的族群:無家可歸的人們。

在柏林,遊民在街上及地鐵尋求金錢與飲食的幫助,不同於紐約警察時常蠻橫地驅趕遊民,柏林警方大多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因為說老實話,無家可歸不是犯罪,實在沒有理由打擾。即便兩地的遊民同處在的極端弱勢社會光譜上,柏林的遊民似乎仍受到比紐約稍微好一些的照顧。在柏林,大多數遊民穿戴算整潔,精神算穩定,也很少遇過體味難以忍受的(一年裡不超過五次)。政府推動遊民的賣報政策,無家可歸的人可以以低價購入不同的大眾報,然後以較高的價錢賣出,因此在柏林的街上、地鐵上、餐廳、酒吧裡,常常可以看到有人在兜售報紙。特別的是,這些特殊的報紙,除了基本當地與國際新聞外,也時常會刊登遊民們的投稿。雖然我看不懂多少德文,但也買過幾份,在Thomas的幫忙下慢慢讀,或者不買報,改以一些零錢幫助。另外,政府鼓勵回收玻璃瓶與寶特瓶的政策,不知是否意外,但讓許多遊民藉由撿瓶子到任何一家超市換提貨卷來填飽肚子 。有趣的是,因為德國邊走邊喝的啤酒文化,使得城市裡到處是使用完的空瓶子,許多市民也很習慣將空瓶留在垃圾桶旁而不丟進桶中,便利失業或失住宅的其他市民撿取。更者,在一些社區中,如十字山區十字山區,(Kreuzberg),許多包括非遊民的市民極力爭取、甚至以公投表決,來保留任何人都可以進出和歇腳的「免費公共遊民營」(俗稱Camp),可惜去年被一場大火燒掉了,有人說是建設公司的陰謀。

柏林遊民的生命在城市裡與其他市民交疊和包容的程度,都是我在紐約與台北所不曾見過的。

政府推動遊民的賣報政策,無家可歸的人可以以低價購入不同的大眾報,然後以較高的價錢...
政府推動遊民的賣報政策,無家可歸的人可以以低價購入不同的大眾報,然後以較高的價錢賣出,因此在柏林的街上、地鐵上、餐廳、酒吧裡,常常可以看到有人在兜售報紙。 圖/路透社

離開柏林也已將近一年,經過紐倫堡,在班堡終於又落了腳。「紮根」對於離開台灣,旅外五年的我來說,已成為一片模糊。一直處於不知道何時又將搬往下一個城市的心理狀態,讓我很難跟一個城市建立起「歸屬感」或「熟悉感」這樣的「紮根」情緒。

但與我本身「不接地氣」的疏離感相反,即使城中的人們來來去去、商店生意不斷轉換,在柏林這座城市裡,卻有些景象一直都在:每天早晨在快車夏洛滕堡站外,面前擺個鋼杯、悠閒抽着煙斗的白鬍鬚老伯。地鐵7號線衛莫司多費街站,月台上缺一只腿,坐在輪椅上,總是在咖啡自動販賣機買咖啡的女人。地鐵2號線上,背着背包客大包包、戴著紳士草帽兜售報紙的年輕男子。每天早晨在地鐵波次坦站出口旁階梯,倚著行走輔助器兜售報紙的中年男子。地鐵7號線上,一個收到零錢會輕躍,並且歡天喜地感謝你的年輕男子。許許多多在衛莫司多費拱型百貨公司外或動物園站鬧區,帶著狗的龐克男女們。偶爾在十字山區街角舉著 “Need Money for Weed"(需要錢買大麻)牌子的年輕男子。

這些人,有無所依?就算我從來沒有勇氣停下腳步,和他們聊上一聊,我也能體會這些人無論自願或不得以,他們的「根」在城市裡「紮」得如此深穩,他們眼裡的柏林比我都還清晰,他們臉孔已經成為我對柏林的記憶,也成為每當我回訪柏林時,挑起深深「熟悉感」的景象。

柏林透過公共空間裡的遊民,讓我看到「城市紮根」的另一種意涵,是與城市裡不同階級與背景的連結、是看到城市裡的深處、是感慨城市裡天差地遠的生命們,是包容城市所有的同時也讓城市包容自己所有,更是作為市民為自由平等感到有責任的自覺。

或許我在台北過得太優渥,甚至在紐約的觀察不夠入微,我聽得故事不多,對於無家可歸的現象了解也只有基本,見解薄淺。然而現在不論我決定停留於哪個城市,我期許自己張開眼看見城市中最被遺忘的一面,嘗試去瞭解與記憶這一面,並且把我知道的遊民城市故事與人分享。


收看更多文章,請訂閱轉角國際facebook專頁:

陳心怡

政大社會系畢,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社會工作碩士,目前於德國婓特列亞歷山德大學攻讀人權碩士。從大學開始投心於社會工作諮商與社區推展,曾任紐約亞裔婦女中心諮商社工與社區外展專員,以及參與柏林國際特赦組織志工團體。她專注於性別運動與致力於消除針對性別的暴力及不公義,透過社區教育和草根組織運動,提升社會意識與增權社區成員。

作者文章

一段謬誤腳本的性別悲劇。 圖/ingimage

賭城賣淫女郎:一段謬誤腳本的性別悲劇

2016/05/24
大多數在美國的華裔族群,長久以來對社會不公義保持靜默,唯當一個不適任的華裔菜鳥警...

假平等正義之名: 梁彼德案與美國華裔之怒

2016/02/24
PEGIDA與反難民團體高舉抗議標語「Rapefugees」(強暴犯難民,滾開!...

科隆新年性侵事件:交織種族歧視的性別暴力

2016/01/13
拉嘉德(Raghad Faleh),8歲,來自敘利亞西北部的伊德利卜。她與家人從...

女性難民:在報導中被淹沒的聲音

2015/10/29
我們很少思考,無家可歸的遊民與一個城市的關係或者對一個城市的影響,甚至否認遊民屬...

城市紮根:柏林遊民筆記

2015/10/23

最新文章

《雅典學院》局部,中央的兩名角色分別為柏拉圖(左)與亞里斯多德(右)。 圖/維基...

拉斐爾《雅典學院》(上):文藝復興經典壁畫,凝結哲人們的奧秘

2024/11/01
《雅典學院》營造出來的氛圍,正是西方歷史上最傑出、知名的哲學家或科學家們,跨越時...

拉斐爾《雅典學院》(下):超越時空的理想世界,信仰與科學的古今對話

2024/11/01
2024 美國總統大選在即,本文以川普與賀錦麗在各自的黨代表大會接受提名、正式成...

AI 替你把關、還是隱藏立場?用美國大選測試 NotebookLM 語音摘要

2024/11/01
近日在台上映的泰國恐怖片《鬼禁地》,背景設定為曼谷穆斯林社區,正好是作者進行田野...

曼谷郊區的受詛咒之地?《鬼禁地》刻畫的泰國穆斯林社群歷史

2024/11/01
《鬼禁地》呈現許多曼谷穆斯林文化,但部分內容也被批評醜化穆斯林或是不符伊斯蘭教義...

伊斯蘭教沒有鬼?《鬼禁地》的曼谷穆斯林文化,與新舊派教義之爭

2024/11/01
巴哈作品是德意志音樂文化的象徵之一,但《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的詮釋卻由西班牙大提琴...

失語的一代音樂家:20世紀德奧大提琴家,為什麼無法詮釋巴哈《組曲》?

2024/10/31

回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