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存立危機事態」與「台灣有事」:日本要從戰略模糊邁向戰略清晰?
面對台海局勢一觸即發的「台灣有事」,日本要從戰略模糊,走向戰略清晰嗎?
日本自民黨與日本維新會的「自維連立政權」成立之後,新科首相高市早苗的外交初登板(川普訪日的川高會及APEC亞太經濟合作會議)雖然平安落幕,但緊接著馬上迎來國內第一場期中考——眾議院預算委員會。
日本在野黨可說是砲火全開,從高市早苗就任前的言論,再到各個爭議議題的立場,每一題都是直球對決,要求高市表態。日本有可能在「台灣有事」的情況下進入「存立危機事態」的發言,就是在這個背景下成了攻防焦點。
「我在星期五(11/7)的發言並非政府統一見解」、「這是基於政府過去的見解,所以並不打算撤回或是取消(當時的發言內容)」——日本首相高市早苗,2025/11/10於眾議院預算委員會
高市早苗10日在立憲民主黨籍議員(大串博志)的追問下,在眾議院預算委員會上強調,「台灣有事可能會讓日本進入存立危機事態」的發言和日本政府過去的見解一致,並重申日本政府過去一貫的主張:「怎樣的情境屬於『存立危機事態』需要回到個別的具體狀況,參考所有資訊綜合判斷」。
但高市也提到,這起事件也有值得反省的地方:「今後要在這個場合提及假想的特定情境時會謹慎小心。」這段發言也被認為,高市今後很可能會封印相關發言,以免多說多錯。
高市早苗不小心掀開底牌?
「這是透露日本底牌的發言,」日本防衛省幹部告訴《朝日新聞》,7日當天高市透露台灣海峽遭到海上封鎖,也可能讓日本陷入「存立危機事態」時,防衛省內部便很擔心,美國對台海問題依舊採取戰略模糊的情況下,高市應該和歷任首相一樣採取戰略模糊的態度,而不是照著過去黨魁選舉的發言走:「比起講出自身看法,照念幕僚準備好的答辯內容會比較好。」防衛省內部並不支持高市掀開底牌,或許也是高市在10日答辯時往後退了一步,特別提到反省點的關鍵原因。
才剛卸任的日本前首相石破茂13日上廣播節目時也坦言:「歷代政府會避免在台灣問題上,斷言這種情況下應該這樣。」石破茂認為,政府如果明確講出某種情境下就會這麼應對,這其實無助於提升嚇阻力。但他也承認,高市早苗當天的說法,幾乎等同於在說「台灣有事即日本有事」。
東洋文化研究所東亞國際政治專家佐橋亮認為,高市這段發言或許能讓日本意識到,就算日本沒有直接遭到敵軍攻擊,也可能威脅到存亡危機,但政府舉出這樣的例子並無助於取得外交上的優勢。佐橋也提到,高市雖然沒有正式撤回當時的答辯內容,但高市已經強調日本政府立場未曾改變,即可視為實質撤回這番發言。
不可否認的是,高市早苗的「台灣有事可能會讓日本進入存立危機事態」的發言,不只演變成中日外交風波,在日本境內也引發波瀾。根據日本《共同社》16日公布的民調,有44.2%的民眾明確反對日本在「台灣有事」的情況下行使集團自衛權,另有48.8%的傾向支持。現在也有日本民眾發起抗議行動,號召在11月21日前往首相官邸,要求高市早苗撤回「存立危機事態」相關發言。但要正確解讀日本風向,必須先從「台灣有事即日本有事」的背景說起,才能理解為何「台灣有事可能讓日本進入存立危機事態」的說法,會觸及10年前《安保法案》修法時的爭點所在。
「台灣有事即日本有事」的重要前提
2021年12月1日,當時已經卸下首相一職的安倍晉三接受國策研究院的邀請,在線上演說中提到:「『台灣有事』等同『日本有事』,也就是『日美同盟』有事,北京領導階層,尤其是習近平主席絕對不能誤判。」這段發言是「台灣有事即日本有事」的起源,但往往少了後半句的「日美同盟有事」。
日文中的「有事」與中文語意不同,日文中的「有事」是承平時期的反義詞,幾乎等同於戰時。日本防衛省的網站上,關於「有事」的情境是如此描繪的:當日本遭遇來自外國的武力攻擊,或是有可能遭到武力攻擊時,首相得命令自衛隊出動防衛的狀態。所以日文中的「台灣有事」可以理解為台海危機一觸即發,或甚至已經開打的狀態。
距今正好10年前的2015年,當時日本在安倍晉三的執政下修改《安保法案》,新增「存立危機事態」解禁集體自衛權。只有當日本宣布進入「存立危機事態」才能使用集體自衛權,《安保法案》中提及的其他情境(事態),並非動用集體自衛權,所以「存立危機事態」才會是這次、以及10年前修法解禁時,在國會上的攻防重點。
但日本能否使用集體自衛權,也就是宣布進入「存立危機事態」有一前提:必須是「與我國關係緊密的他國遭遇武力攻擊時」才可能解禁。此處所指的「與我國關係緊密的他國」就是美國,而不是其他國家。
所以「台灣有事即日本有事」才會有下一句「也就是日美同盟有事」。或者更精確來說,萬一發生台海衝突,「台灣有事」並不會變成「日本有事」,而是在「台灣有事」的情況下,美國出兵協防台灣→美國向日本請求協助→「台灣有事」變成「日美同盟有事」,日本才能解除集體自衛權,跟著「有事」。
「台灣有事」下,日本解除集體自衛權的3種情境
在高市早苗「台灣有事可能讓日本進入存立危機事態」的答辯過後,日本最大在野黨立憲民主黨參議員辻󠄀元清美在X上整理了3種關於台海危機時日本行使自衛權的可能情境。
第一種情境是當中國武力攻擊台灣,台灣向美國請求支援,美國再向日本請求支援的情況下,日本可以解除集體自衛權。第二種情境是當中國武力攻擊台灣,台灣也向美國請求支援時,駐日美軍基地遭中國攻擊,此時因為攻擊範圍涉及日本境內,所以日本可以使用個別自衛權回擊中國。第三種情境較為貼近多數台灣人對「台灣有事即日本有事」的想像——當台灣遭到中國武力攻擊時,台灣直接向日本請求支援,日本便能發動集體自衛權回擊中國。
然而,如同前面所說,日本如果要解禁集體自衛權,必須是和日本有同盟夥伴關係的美國遭遇武力攻擊時,才能解禁集體自衛權;台灣如果遭到中國武力侵犯,並不符合日本解禁集體自衛權的條件。背後原因無關日本是否承認台灣主權,而是在《安保法制》下,日本如果想要解禁集體自衛權(即進入「存立危機事態」),只能在美國請求日方支援的情況下。因為現在和日本有正式同盟夥伴關係的國家,就只有美國。
關於這點,高市早苗7日答辯時也有明確提及「美軍請求日本協助」此一關鍵。但這並無法消除在野左派、反戰陣營的擔憂,因為日本在10年前修改《安保法案》時,根本不是在討論台海危機。
辻󠄀元清美在X上列舉3種可能情境時,就在貼文中寫到:「2015年我們在安保法制特別委員會上激辯的是①和②的情況,這次高市總理答辯時說『(台灣有事)有可能進入存立危機事態』這怎麼想都是③的情境,但在我們的共同認識當中,這是不可能成立的……。那個時候安倍總理如果在『為了輸送(日本)國人協防美軍船舶』或是『在荷莫茲海峽鋪設水雷』的例子之外,舉了③的情況,那應該就沒有(安保)法案了。」由此即可看出「台灣有事」的情況下,日本是否能解禁集體自衛權(即進入存立危機事態)的話題敏感性。
「存立危機事態」的認定難題
不可否認的是,當日本遇上「台灣有事」時,政府會在哪個時間點、什麼情況下宣布進入「存立危機事態」,一直都是近年台海危機的兵棋推演重點。對於軍方(自衛隊)而言,日本盡早進入「存立危機事態」才有足夠時間應對;但進入「存立危機事態」的決定權掌握在首相手中,不在自衛隊手上。
以台海危機為例,日本一旦進入「存立危機事態」協防美軍,隨時都可能被戰況波及;一旦日本被擊中,就會進入第三階段的「武力攻擊事態」,等於直接參戰。
「存立危機事態」美其名只是在行使集體自衛權,但子彈不長眼、中國也未必會理會「集體自衛權不等於個別自衛權」的邏輯,首相宣布進入「存立危機事態」只會大幅提升「日本有事」的可能性。所以即便是兵棋推演,要在哪個時間點宣布進入「存立危機事態」一直都是最大難關。
以這次高市早苗的答辯提到的「封鎖台灣海峽」為例,日本未必就會進入「存立危機事態」,而是要以當下情況綜合判斷。琉球大學副教授山本章子舉例道,如果中國封鎖台灣海峽時設置了水雷,而這些水雷漂流到沖繩附近海域,基本上排除水雷已經屬於武力行使的範疇,所以日本基本上行使個別自衛權就能處理;但如果美國或是台灣拜託日本排除水雷,此時日本雖然可以有限度的行使集團自衛權,但在美、中沒有交戰的情況下,日本又是否能進到「存立危機事態」?又或者,這種情況下如果不進入「武力攻擊預測事態」就不能提前撤離平民。所以就算是「中國封鎖台灣海峽」的情況,日本是否能進到各種「事態」,還是要回到個別情況來看,而不能以總論來看。
中方對「存立危機事態」的惡意解讀
話說回來,「存立危機事態」僅是日本解禁集體自衛權的鑰匙,是法律條文中用來定義什麼時候才能解禁的專有名詞。這次圍繞在「台灣有事會讓日本陷入存立危機事態」的發言問題,中國除了要求日方撤回發言,更刻意曲解「存立危機事態」的意涵。
中國駐日大使館在官方X上聲稱:「日本在歷史上多次以所謂『國家存亡危機』為藉口發動對外侵略(中略)最終成為其全面侵華的思想綱領。」中國將「存立危機事態」理解成國家面臨「存亡危急之秋」的含糊用語,實則嚴重誤讀。(延伸閱讀:升高對日外交壓力?中國無視薛劍「斬首」發言,要求高市早苗撤回台灣言論)
慶應義塾大學教授神保謙便提醒到,不宜過度解讀中國對「存立事態危機」的發言意圖:「中國對於『台灣有事』和『存立危機事態』的反彈,和過去面對安倍前首相提到『台灣有事即日本有事』的反應是一致的。日本是針對安全保障上的射程範圍從地理、機能的性質進行說明,中國的理解卻是侵害主權或共同聲明的基本立場。如同木原官房長官所說,日本並沒有後者的意圖。」
「台灣有事」說將成「福島核廢水」之後的中日外交問題?
承前,安倍晉三在2021年講出「台灣有事即日本有事,也就是美日同盟有事」一詞的時間點,安倍晉三早已卸除首相職務,時任首相的岸田文雄也選擇以「這次前首相的個人見解」作為回應來保持距離。但根據《每日新聞》的報導,安倍晉三其實早在2018年還擔任首相時,就曾在國家安全保障會議上透露:「如果中國和台灣發生紛爭,光是(第一階段的)重要影響事態難以解決,有可能進到武力攻擊事態。」
《每日新聞》在報導中便點出,高市早苗雖然只是「繼承、強化」安倍晉三的路線,但自民黨內部也有所擔憂,當時安倍晉三會在卸任之後才強化發言內容,就是擔心首相在任期間講出來,會發展成中日外交問題。
現在中國政府對高市早苗的「台灣有事可能會讓日本進入存立危機事態」的立場逐漸鮮明——中國選擇避談薛劍的斬首說,但批評高市早苗這段發言的大方向是對的,所以中國已經在14日加碼宣布,呼籲中國公民暫時不要前往日本。雖然就制裁的觀點來說,中國這次並非全面禁止民眾訪日,對於日本實質影響並不大,但已是中國對外表態的明確訊號。迫使日本在17日緊急派出外務省亞洲大洋洲局長金井正彰前往中國協調。
不論日本最終是否會撤回「台灣有事可能會讓日本進入存立危機事態」的說法,中國其實也能藉由高市早苗這次的脫稿演出,借力使力,達成其他目標。一橋大學法學教授秋山信將就在X上提醒道:「從中國的角度來看,這是觀察日本國內對於台灣海峽危機民意風向的絕佳機會。只要煽動一下,看看(日本)國內會怎麼分裂、或是不會(分裂)都是很好的案例研究。」
距離高市早苗在國會上做出「台灣有事可能會讓日本進入存立危機事態」的答辯已過10天,但日本國內對於相關話題的討論依舊,甚至不減反增,確實也給了中方一個大好機會。在台灣的我們其實也需要正確解讀「存立危機事態」對於日本的含義,以及解禁集體自衛權的門檻,理解台海危機下日本可能面臨的各種困境而誤判局勢。
文/張郁婕
←上一篇
什麼是「新冷戰」?台灣成為美中兩大強權對峙的海景第一排
作者文章
解讀「存立危機事態」與「台灣有事」:日本要從戰略模糊邁向戰略清晰?
有事就找自衛隊?日本熊害當前,自衛隊進駐「驅熊」真的有用嗎
川普同意讓韓國建造核動力潛艦,南韓進步派的「國艦國造」願望成真?
防範熊襲事件的領域展開:日本引進「分區計畫」能減少人熊衝突嗎?
《轉角國際》入圍第24屆卓越新聞獎:突發新聞獎、新聞評論獎
被承認的無土之國:英、加、澳宣布承認巴勒斯坦國,以色列面臨建國後最大國際譴責
最新文章
解讀「存立危機事態」與「台灣有事」:日本要從戰略模糊邁向戰略清晰?
什麼是「新冷戰」?台灣成為美中兩大強權對峙的海景第一排
普丁是民選總統又怎樣?俄國的威權懷舊如何讓民主凋零
歐亞能源樞紐國:土耳其的能源外交布局如何邁向區域霸主
解析台海輿論戰(下):「鍾台文」對台統戰文字的話語迷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