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北極大航海時代(下):新冷戰前線的俄國冬兵

2018/03/07 徐子軒

「再一次,來玩我們的危險遊戲...。」 圖/《獵殺紅色十月》劇照
「再一次,來玩我們的危險遊戲...。」 圖/《獵殺紅色十月》劇照

依照演習作戰計畫,蘇聯所打造的一艘史上最大颱風級核潛艦「紅十月號」(Red Octorber),準備與阿爾發級核潛艇科諾瓦洛夫號會合,在北冰洋的巴倫支海進行聯合演練。不料紅色十月號欲謀叛逃、向美國輸誠,於是蘇聯寧可毀掉紅十月號,也不能讓它落入美國之手....

這是電影《獵殺紅色十月》(The Hunt for Red October)的劇情,描寫冷戰時期俄美相爭的情勢,當中描寫的阿爾法級潛艦已盡數退役,颱風級則剩一艘仍在服役。

現實生活中,巴倫支海俄羅斯的地盤。據北約情報指出,近來在此活動的俄國潛艦不亞於冷戰時期。2015年亞森級核潛艦尤里多爾戈魯基號,在北冰洋潛伏了兩個月,創下有史以來最久紀錄;2016年傳出俄國正以阿爾發級為原型,而進一步改良設計成為機器人潛艦,也就是以自動化為主,搭配少量船員,這可以讓潛艦的體積更小、速度更快。

《獵殺紅色十月》電影預告

2015年亞森級核潛艦尤里多爾戈魯基號,在北冰洋潛伏了兩個月,創下有史以來最久紀錄。 圖/維基共享
2015年亞森級核潛艦尤里多爾戈魯基號,在北冰洋潛伏了兩個月,創下有史以來最久紀錄。 圖/維基共享

不斷增強與完成佈署的軍事能力,代表俄國在軍事事務上推動了現代化的改造,再加上俄國2014年對烏克蘭、2015年對敘利亞的干預,都讓西方備感威脅,認為莫斯科試圖喚回前蘇聯的榮光——而北極,正是其中重要的據點。

為加強對此地的控制,俄國把東北航道(NEP)的軍事發展放在首位,故有越來越多的演習。然而,這將會嚴重影響其他國家在北大西洋、挪威海、波羅的海和黑海的行動自由。

北極國家被迫做出對應,如挪威2016年國防預算增加9.4%、芬蘭也上調9%;該年挪威、美國等13個北約成員在挪威北部進行演習,芬蘭和瑞典也應邀參與。它們雖非北約成員,但與北約保持緊密的和平夥伴關係(Partnership for Peace, PfP)。

相較於挪威、丹麥、冰島等北歐三國,一直嘗試維持東西陣營的平衡,芬蘭與瑞典近年在俄羅斯進逼的壓力下,只能傾向西方。這引起俄國不滿,還曾威脅瑞典若加入北約,將增強在邊界的軍事佈署。

備感威脅的西方國家,認為莫斯科正試圖喚回前蘇聯的榮光——而北極,正是其中重要的據點。 圖/路透社
備感威脅的西方國家,認為莫斯科正試圖喚回前蘇聯的榮光——而北極,正是其中重要的據點。 圖/路透社

此外,俄國政客也不斷發出民族主義的訊號,像是掌管北極大權的俄國副總理羅格奇(Dmitry Rogozin)就曾表示:

出售阿拉斯加是背叛俄國的行為,莫斯科有權『收回』殖民地。

這些發言,都使人猜疑莫斯科對北極的意向。但無論俄國是否打算恢復蘇聯的傳統勢力範圍,也就是從科拉半島至堪察加半島的北極三角洲等地,至少有一點戰略利益可以確定,即是「基於核武的全球嚇阻」,最主要的對象則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

迄今,俄羅斯在極地已多次測試「核三位一體」的打擊能力。如2015年年底,北方艦隊的德爾他級布良斯克號潛艦,於巴倫支海進行導彈試射,成功擊中堪察加半島的目標;來到陸地上,位於阿漢格斯克(Arkhangelsk)州的發射台,同樣瞄準堪察加半島的測試場,成功試射RS-24亞爾斯洲際彈;空中則由Tu-160戰略轟炸機擔綱演出,針對科米共和國境內的靶場進行巡航導彈測試。這些讓北極成為核武競賽的場地,似有重返冷戰的趨勢。

迄今,俄羅斯在極地已多次測試「核三位一體」的打擊能力。圖為RS-28「薩爾馬特」(Sarmat)洲際戰略飛彈。 圖/美聯社
迄今,俄羅斯在極地已多次測試「核三位一體」的打擊能力。圖為RS-28「薩爾馬特」(Sarmat)洲際戰略飛彈。 圖/美聯社

除了海陸空並進的軍事展示,俄國在北極地區的人口與面積亦讓各國瞠乎其後,更有著全面性的計畫。

官方公佈的數份北極戰略文件明確點出,俄國國家利益在於安全、能源與航運。安全部分從上述可知是由政府主導,而攸關經濟的能源和航運則與蘇聯時代截然不同——這次俄國捲土重來,靠的是國家資本主義,也就是以國家為經,國家企業與政府青睞的財閥為緯,分進合擊一起開發。

由於俄國非常仰賴能源作為經濟發展的動力,依2016年統計顯示,極地石油約佔總生產量的18%,天然氣則達八成,貢獻總出口約20%;油氣的稅收則為聯邦預算收入的四到五成。靠著油氣,北極地區人口雖少,生產毛額卻佔俄國整體的15~20%,足見北極對俄羅斯的重要性,故而總統普丁在接受電視專訪時,強烈宣示:

北極,帶給俄羅斯未來。

「北極,帶給俄羅斯未來。」圖為2009年,普丁的極圈視察。 圖/美聯社
「北極,帶給俄羅斯未來。」圖為2009年,普丁的極圈視察。 圖/美聯社

對於北極,俄國有著極為積極的前進計畫。圖為2017年,普丁的極圈視察。 圖/美聯社
對於北極,俄國有著極為積極的前進計畫。圖為2017年,普丁的極圈視察。 圖/美聯社

在能源方面,俄國是北極油氣蘊藏最多、也是開發最多的國家。以石油為例,國企俄羅斯天然氣的石油公司(Gazprom Neft)在普里拉茲洛姆內(Prirazlomnoye)油田大量開採,據稱年產量有550萬噸,約4040萬桶。相較之下,挪威的戈利亞特(Goliat)油田雖不遜色,可日產10萬桶,但因挪威環保標準甚高,該油田一度被勒令停產,無法像俄國充足供應。

在2014年被西方制裁前,俄國與其他北極國家與歐美企業,像是挪威國家石油埃克森美孚(Exxon Mobil)、殼牌(Royal Dutch Shell )等,都有大規模合作。但在制裁禁令下,這些計畫皆已告停。制裁除了禁止向俄國貸款,還包括深鑽設備、深度生產技術的合作,以及開發北極石油,這不啻是要俄國自己承擔北極計畫的龐大風險。而決定石油開採的關鍵要素,乃是油價與成本,而極地的成本是平均的一倍以上,再加上技術限制、無法立即回收投資等原因,俄國石油公司的進展並沒有想像的快。

此外,近年來美國興起頁岩油革命,成本遠低於一般石油開採,讓美國得以控制油價起伏,也多了牽制俄國的武器。過去歐巴馬政府任內並不急於開發極地能源,甚至因為國際油價下跌與國內環保訴求等原因,阿拉斯加的油量逐漸減產,殼牌石油亦放棄當地計畫。現今川普政府在美國優先、促進當地就業與發展的考量下,已有所轉變,又開始重視阿拉斯加的油藏。

在能源方面,俄國是北極油氣蘊藏最多、也是開發最多的國家。圖為俄國遠東出港,送往日本的天然氣輪船。 圖/路透社
在能源方面,俄國是北極油氣蘊藏最多、也是開發最多的國家。圖為俄國遠東出港,送往日本的天然氣輪船。 圖/路透社

在航運方面,通過北極東北航道,可讓航行距離縮短,但此航線的侷限性亦是明顯可見。

諸如穿越北冰洋的船隻結構得更堅固,同時油耗會更多,加上船員培訓、保費提高,種種都反映在運輸成本上。天氣是另一個難測的因素,因為北極很有可能在幾天內溫度下降而導致水面結冰,這就會造成事故,讓船隻陷於風險。這些不利的因素加總起來,也讓企業難以大舉使用東北航道。

即使北極冰融時間增加,破冰船仍是極地不可或缺的利器。從2008年起,破冰船的管理與建造,都是由普丁親手打造的國家原子能公司(Rosatom)負責。

目前俄羅斯有近40艘破冰船,尚有10艘待造,這也是俄國最大的優勢;其他如芬蘭有7艘、瑞典和加拿大有6艘,北極國家最強大的美國,卻只有5艘。且美國在極地幾乎沒有海事建設,阿拉斯加的港口也無法與俄國北方艦隊的基地並論,存在感可謂微弱。

目前俄羅斯有近40艘破冰船,尚有10艘待造,這也是俄國最大的優勢。2009年,普丁視察當時最新打造的破冰船「聖彼得堡號」。 圖/法新社
目前俄羅斯有近40艘破冰船,尚有10艘待造,這也是俄國最大的優勢。2009年,普丁視察當時最新打造的破冰船「聖彼得堡號」。 圖/法新社

俄國擁有核能破冰船,其在極地多次測試「核三位一體」的能力,可略見俄羅斯對北極事業的強烈企圖。 圖/美聯社
俄國擁有核能破冰船,其在極地多次測試「核三位一體」的能力,可略見俄羅斯對北極事業的強烈企圖。 圖/美聯社

此因長久以來美國從未將北極視為重要戰略區域,對北極的依賴亦不如俄國,故經營力道相形遜色。去年美國重量級智庫外交關係委員會(CFR)提出報告,呼籲政府重視北極作為美國第四海岸的戰略重要性,其中特別指出應增加破冰船數量,才能提高北極的作戰應變能力。報告也強調與北極國家、北極理事會協作的重要性,包括俄羅斯都是信心建立措施的對象。

更重要的是,北極沒有嚴重的領土主權爭議,不至於變成如中東或烏克蘭等的熱點。目前俄美兩國在極地仍是合作多於對抗,像是前蘇聯時期兩國便共享白令海峽與相鄰的專屬經濟區多年,雖然後來因為蘇聯解體,並未就此正式簽訂協議,但雙方仍有默契維持平衡。不過北極是否就此安然無事,尚不能言之過早。

回顧俄國近年來對烏克蘭、喬治亞領土的干預與扶植親俄勢力,除了本身對恢復帝國的渴望外,「抵禦北約東擴」的壓力乃是一大原因。而在北極,近年來北約也與盟國、非盟國共同舉行多次演習,引起俄國的強烈批判。未來俄國與西方陣營想要繼續和平共存,管理恐懼與克制敵意是非常重要的關鍵。加上資源、環保、搜救等計畫,讓俄國與其他北極國家有共同利益和責任,再透過北極理事會與北極海岸警衛隊論壇進行溝通,便可緩和強權的直接衝突。

回顧俄國近年來對烏克蘭、喬治亞領土的干預與扶植親俄勢力,除了本身對恢復帝國的渴望外,「抵禦北約東擴」的壓力乃是一大原因。 圖/路透社
回顧俄國近年來對烏克蘭、喬治亞領土的干預與扶植親俄勢力,除了本身對恢復帝國的渴望外,「抵禦北約東擴」的壓力乃是一大原因。 圖/路透社

推薦閱讀

北極大航海時代(上):極地國家的冰上挑戰

女王的三叉戟潛艦:英國的海上核武戰略

美國重返制海:川普能重現雷根的榮耀嗎?

徐子軒

amor fati,覺得魯莽是一生至少一次、誰都不可或缺的美德;amor mundi,相信聰明人為的均衡根本難抵混沌粒沙的傾城。 ▎FB:37°C 的中國。 ▎Vlog:魯賓孫

作者文章

歐洲已經到了緊急重新武裝的時刻,準備大舉增加國防開支以因應嚴重威脅。示意圖,一名...

如何保衛歐洲(上):備戰2030,歐盟8,000億重新武裝的可行性?

2025/03/28
示意圖,愛沙尼亞軍人。
 圖/美聯社 

如何保衛歐洲(下):加碼30萬人組歐洲聯軍的戰略部署

2025/03/28
2025年2月13日的川莫會,川普與莫迪在白宮會晤。 圖/美聯社 

MAGA + MIGA?川普與莫迪聯手的「美印一起偉大」戰略

2025/03/13
日本首相石破茂在2月上旬與川普進行美日領袖會談。 圖/歐新社 

安倍不在,川普歸來:石破茂的日本能重新延續美日聯盟嗎?

2025/03/11
2025年2月18日,位於約旦首都安曼北部的杰拉什(Jerash)巴勒斯坦難民營...

約旦河「兩岸一家親」?(下):川普要求接收加薩難民,約旦能拒絕嗎?

2025/02/21
2025年2月14日,約旦民眾在首都安曼舉著約旦國旗,抗議美國川普政府要將巴勒斯...

約旦河「兩岸一家親」?(上):約旦和巴勒斯坦的恩怨分合

2025/02/21

最新文章

2025年2月亞洲最大聯合軍演「金色眼鏡蛇演習」(Exercise Cobra ...

經濟靠中國,軍事靠美國:馬來西亞求取平衡的避險翹翹板

2025/04/02
圖為堆滿貨櫃的美國洛杉磯港。 圖/法新社

美國對等關稅要來了:貿易順差創新高的台灣,會如何被影響?

2025/04/01
3月28日下午,緬甸中部發生規模7.7的大地震(震矩規模7.7、芮氏規模8.2)...

緬甸大地震:為何「前往現場報導」如此困難?

2025/03/29
歐洲已經到了緊急重新武裝的時刻,準備大舉增加國防開支以因應嚴重威脅。示意圖,一名...

如何保衛歐洲(上):備戰2030,歐盟8,000億重新武裝的可行性?

2025/03/28
示意圖,愛沙尼亞軍人。
 圖/美聯社 

如何保衛歐洲(下):加碼30萬人組歐洲聯軍的戰略部署

2025/03/28
以色列大批民眾上街示威,抗議總理納坦雅胡濫權又不肯停戰,將他比做暴君、獨裁者。 ...

以色列逾10萬人上街反政府:納坦雅胡深陷政壇內鬥與「破壞憲政」指控

2025/03/28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