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肩衣與黑皮鞋:教宗良十四世的衣著訊號,信仰的橋梁與調和者

聯合新聞網 凃京威
教宗良十四世,他透過衣著的巧思,安慰天主教會中對信仰的不同期待,呈現「以對話和相遇搭建橋樑」。 圖/美聯社

臺灣天主教友比例不高,但是許多民眾都知道《教宗的承繼》《秘密會議》這兩部電影。前者把2013至2022年間兩位教宗同時在世時的意見不同與火花,藉著花園散步呈現出來;後者則把所有人離開(Extra Omnes)後保密進行的樞密會議(Conclave),透過樞機的對話淋漓盡致描繪。

雖然很難說電影製片還原多少事實,但是教宗本篤十六世和教宗方濟各代表的兩種路線在天主教會並存多年,尤其我們與教宗方濟各曾經親近接觸的人或多或少都能感受到他個性的直率與奔放。這樣的直率帶來改革,不過也致使部分的人感到疏離。

樞密會議前,樞機團的十二次會議,僅有少部分資訊透過《梵蒂岡新聞網》(Vatican News)、個別樞機的公告我們得以獲悉。當時,許多梵蒂岡觀察家認為,新任教宗的誕生將代表「承繼方濟各路線」或是「反方濟各路線」,隱含顯露過去十年間兩位教宗代表的不同路線。從人類的視野來看,這就是一場決鬥,正如《秘密會議》電影所言:「樞密會議就是戰爭。」——然而,電影的描述並非天主教會的信仰。

天主教會堅信,樞密會議是在天主聖神的引導下,樞機們做出符合聖意的決定。天主教會——畢竟是一個以信仰和殉道者的血為礎石的宗教團體,而不是一個以競逐權力為目標的政黨和國家。當教宗良十四世出現在聖伯多祿大殿祝福全世界時,我們意識到,天主帶領我們再次突破人類有限的視野與理性算計,那正是奧秘的展現。

當教宗良十四世站在世人面前,我們注意到許多樞機們溢於言表的喜悅心情。天主教會再次突破以往,美國成為繼南美阿根廷後,下一個誕生教宗的「非歐洲國家」。然而,更令我們這些觀察者驚喜的是,這位教宗在過去幾天細膩的表現,不僅帶我們回歸信仰本質——而不是著眼於俗世權力——更重要的是,在教宗良十四世的身上,我們看見許多對反特質的妥適調和。

天主教會堅信,樞密會議是在天主聖神的引導下,樞機們做出符合聖意的決定。 圖/美聯社

▌服裝的訊號:教宗良十四世為何「身穿紅色肩衣、腳穿黑色皮鞋」?

教宗良十四世選擇穿上紅色肩衣(mozzetta)時,卻沒有穿上象徵殉道和神聖權威的紅鞋,他只是穿著黑皮鞋——紅色肩衣讓教友想起傳統時,黑皮鞋也讓我們意識到教宗方濟各的改革。

天主教會重視禮儀,不僅整個彌撒或儀式的過程必須遵守教會禮儀規範,天主教會對於衣著形式、顏色都有豐富的意涵和使用規則。例如,依照教會禮儀年,常年期神父於彌撒使用綠色祭披(chasuble)、四旬期及將臨期使用紫色祭披,這些顏色的規定不能依照個別神父的喜好決定。因此,當教宗良十四世穿著紅色肩衣出現在世人面前時,我們猜想「這是一位傳統的教宗」,合理來說,他「應該也是」選擇穿上教宗的紅鞋。

教宗良十四世選擇穿上紅色肩衣(mozzetta),但是腳上的鞋是選擇和教宗方濟各一樣,穿著黑色皮鞋。 圖/路透社、法新社

然而不久後,《梵蒂岡新聞網》的社群媒體發布教宗首先在西斯汀小聖堂向樞機團致意的影像,眼尖的教友發現,教宗良十四世沒有穿紅鞋,他選擇和教宗方濟各一樣穿著黑色皮鞋。教宗方濟各的黑色皮鞋不僅伴隨他的牧職,世人瞻仰教宗方濟各時也注意到他那雙腳前緣已經有些破損的黑色皮鞋陪伴著他,並將與他在聖母大殿沉眠,直到最後他都沒有換上紅鞋。

2013年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大殿「降福大廳」陽臺向世人發表「請你們為我祈禱」時,我們注意到他與過去教宗不同的衣著選擇,電影《教宗的承繼》也刻畫他當選教宗後在更衣所(俗稱「哭泣室」)的心境,隨著幾個「不,謝謝」的選擇,教宗方濟各沒有穿上紅色肩衣也沒有換上教宗紅鞋,倒以現在為人熟知的樣貌出現大眾面前——尤其是陪伴他多年的銀色善牧十字架。

2025年教宗良十四世出現在世人面前,他巧妙地融合兩種衣著選擇,安慰天主教會中對信仰的不同期待。教宗良十四世既是也不是「承繼方濟各路線」或「反方濟各路線」,他的巧思選擇,已經最好呈現何謂「以對話和相遇搭建橋樑」,而且這個對話與相遇的橋樑,不僅著眼於教會與社會的關係,他的巧思也連結起教會內不同的觀點。

圖為象徵殉道和神聖權威的教宗紅鞋,圖中穿鞋者為本篤十六世。 圖/歐新社

圖左為方濟各,黑色皮鞋伴始終隨他的牧職。圖右是本篤十六世的紅鞋,也是傳統上的教宗鞋。 圖/美聯社

▌成為本篤十六世、方濟各之後的橋樑與調和

教宗良十四世出自奧思定會(Ordo Sancti Augustini, O.S.A.),同時是位教會法博士。然而,他因致敬教宗良十三世,決定以良(Leo)為名——他出自的修會和教育背景讓天主教友想起教會的秩序和豐厚神學,他的選名則讓我們意識到他重視教會的社會訓導、社會正義及走進弱勢人群的行動力。天主教會社會訓導(social doctrine teaching)正是由教宗良十三世在19世紀末奠基。

過去20年來,教宗本篤十六世與教宗方濟各帶領的天主教會,分別經歷神學和教理的深度學習,以及耶穌會士般走進人群以世界做為祭臺的行動。我們喜愛教宗本篤十六世的神學著作和教導,同時我們也感受到教宗方濟各邀請我們走進世界的懇切與真誠。現在,我們何其有幸,教宗良十四世可能為我們帶來兩者間的橋樑與調和。

2010年教宗本篤十六世為《天主教青年教理》(YOUCAT)撰寫序文時,他指出「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後,文化氛圍轉變下,許多人對基督徒到底相信什麼感到困惑不已」,因此,在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的帶領下,委由當時的若瑟・拉辛格樞機(Cardinal Joseph Ratzinger)邀集世界主教投入撰寫一本完整且全新的《天主教教理》(Catechism of the Catholic Church);日後為回應青年的問答與需要,再有了這本《天主教青年教理》(YOUCAT)。

教宗本篤十六世,已於2022年在梵蒂岡教會之母修道院(Mater Ecclesiae)逝世,享壽95歲。 圖/美聯社

教宗本篤十六世邀請讀者「研讀這教理吧」,他說,「這教理不是為了討好你而寫,也不會讓你的生活更輕鬆,因為它要求你度新的生活。你需要了解你所信的是什麼。你需要透徹地了解你的信仰,像電腦工程師了解電腦內部運作那樣。是的,你必須比你的父母那一代,更深地扎根在信仰之中,好能有力地、果決地面對這時代的挑戰與誘惑。倘若你不想要讓自己的信仰,成了陽光下轉瞬即逝的露珠;倘若你渴望抗拒媚俗的消費主義,⋯⋯,你需要天主的幫忙」。

教宗本篤十六世邀請青年「研讀這教理⋯⋯成立讀書會或通訊網,在網路上彼此分享心得」,他期許青年學習「多少世紀以來教理講授的經驗⋯⋯教會自宗徒以來,世代傳承的信仰」。世代傳承的信仰必須要被保護、保存、理解及傳承。

2016年教宗方濟各為《天主教社會訓導》(DOCAT)撰寫序文時,則為眾人帶來相當不同的提醒。教宗方濟各首先直率強調「在這時代中,基督徒若不成為改革者,就不算是基督徒」,他用了強烈的措辭,基督徒必須走出去,而且必須要改革。

教宗方濟各邀請我們所有人「展開行動」,他夢想能有「一百萬位年輕的基督徒,或更好,整個年輕世代,為同一個時代的人成為活生生的社會訓導。沒有什麼可以改變世界,除了跟隨耶穌的人自我奉獻,和耶穌一起走向社會邊緣,進入塵世之中」。

教宗方濟各回憶起19世紀的教宗良十三世,他說,「當時因著工業化現象,興起冷酷的資本主義。它是一種摧毀人類的經濟模式。⋯⋯懷抱投身的使命,基督徒盡力幫助窮人。然而,他們意識到,這樣做還不夠。於是,發展出一套價值觀,抗衡社會和政治的不公義。事實上,教會社會訓導文件的基礎是來自教宗良十三世發表的《新事》通諭,或詳名為《新事物:論資本與勞工》。教會以她的權威,為工人的權利奮鬥」。

教宗方濟各,於2025年4月21日逝世,享壽88歲。 圖/路透社

因此,教宗方濟各邀請我們「參與政治,為正義和人類的尊嚴而奮鬥」,「你們就是教會。請讓教會被轉變,成為生活的教會」。

對照教宗本篤十六世與教宗方濟各藉著青年讀物的勸勉,我們可以不詳盡、不全面地初步認識到,兩位教宗對教會青年的期待:前者願我們抵抗世界的誘惑成為真理的守護者,後者盼我們改造世界並轉變教會成為生活的教會。

對傳統的認識與守護,或是改變教會活出生活中的信仰,電影《教宗的承繼》巧妙地讓飾演的教宗本篤十六世在花園散步時說出「如果祂一直在動,那我們要去哪裡找祂」,而飾演的教宗方濟各則反問「或許,就在尋找祂的旅途中」,這是很有趣的一個註腳。

現在,我們期待教宗良十四世在真理與行動中為我們締造這條橋樑,他的牧徽「IN ILLO UNO UNUM在唯一的天主內,我們合而為一」很好地說明了。他既是數學家、神學家也是傳教士、社會正義的行動者,他會如何帶領我們活出信仰?我猜想,我們有些人該準備好檯燈、書桌、祈禱空間,並拿起筆;但有些人也要挽起袖子、束起褲管,隨時準備走出去。

兩位教宗對教會青年的期待:前者願我們抵抗世界的誘惑成為真理的守護者,後者盼我們改造世界並轉變教會成為生活的教會。圖左為方濟各、圖右為本篤十六世。 圖/美聯社

▌如何解讀教宗良十四世的「美國與秘魯雙重國籍」?

教宗良十四世是歷史上第一位出身美國的教宗,然而他20多年在秘魯的傳教經驗,以及具有美國國籍、秘魯國籍、聖座(梵蒂岡)公民權的多重身份,我們不能簡單將他的出線,聯想成美國及其政府在這次樞密會議中的影響。與之相關,臺灣社會對教廷與中華民國外交邦誼的發展,我們也不適切單從教宗的美國籍過多猜測與聯想。教宗良十四世的生命歷程中,有許多不同特質的交織與調和,更值得我們留心與期待。

教宗良十四世在大學畢業後加入修道行列,並在30歲那年成為在秘魯工作的傳教士。往後的日子,他雖然往返秘魯與美國,但是重心更多在秘魯的社會與教會需要,以及帶領修會的工作。2014年教宗方濟各任命他為秘魯契克拉約宗座署理,並在2015年成為契克拉約教區(Chiclayo Diocese)主教,同一年,現在的教宗良十四世取得秘魯國籍。2023年教宗方濟各任命他為教廷主教部部長,並於同年擢升他為執事級樞機,他也因著在教廷的工作取得聖座(梵蒂岡/教廷)公民權。

教宗良十四世之所以取得梵蒂岡公民權,「可能」是出自於他在梵蒂岡的職務。雖然梵蒂岡城內也有部分本地居民獲得這項公民權,然而較多持有梵蒂岡公民權的人是因為任職於梵蒂岡,而且會因為他們日後從聖座離職而取消這項權利。

教宗良十四世是歷史上第一位出身美國的教宗,在聖伯多祿廣場上有教友高舉美國國旗慶賀。 圖/美聯社

關於教宗良十四世的秘魯國籍背景,值得我做簡單的解釋,特別是因為過去數年間教廷與中國「關於主教任命臨時協議」引起的風波,許多人注意到「主教任命」這項政教間的衝突。我認為應該藉機說明「主教任命協議」的深層邏輯——政府和教會間的磨合。

依據教廷與秘魯在1980年簽署的政教協定(Concordat)——聖座與秘魯共和國間的條約(ACUERDO ENTRE LA SANTA SEDE Y LA REPUBLICA DEL PERU),以及教宗良十四世獲任命為主教的年份,他於2015年取得的秘魯國籍「可能」是為成為契克拉約教區主教而有的身份——之所以說「可能」是因為目前尚未看到梵蒂岡新聞的正式說明,無法明確論斷,我們只能假設,而不能確認。

聖座與秘魯共和國間的條約第7條寫道「本地總主教與主教必須為秘魯國籍者」,此外「當聖座要任命教會人士擔任總主教、主教、輔理主教、監牧、宗座代牧,或是短暫管理教區者,聖座大使館在公告任命資訊前,將先告知秘魯共和國總統這位將被任命者的姓名與身份;秘魯共和國也將在這項任命後給予相應的民事效力」。

從第7條的規範看到,秘魯共和國要求教廷任命主教時,必須將國籍視為必要條件。因而我從這裡推論,教宗良十四世的秘魯國籍與他獲任命為秘魯契克拉約教區主教相關。當然,其他「可能性」也包含因為他長期在秘魯服務,為秘魯社會帶來巨大貢獻,而獲得秘魯政府授予他國籍,正如我國政府為感謝眾多天主教傳教士在臺灣的無私奉獻,而授予他們中華民國身份證。正確答案,我和讀者們仍須等待梵蒂岡官方的正式公告。

圖為秘魯的契克拉約教區,收藏一張教宗良十四世與教宗方濟各的昔日合影。 圖/美聯社

藉著教宗良十四世的秘魯國籍,我認為我們可以深層思考,「主教任命協議」究竟代表的意涵是什麼?這樣的規定只發生在聖座與共產國家間嗎?或者,其實每個國家政府可能或多或少都有需要與教會磨合、調和與協作之處?

教廷與中國「關於主教任命的臨時協議」於2024年續約4年至2028年10月止,我們無法在現在當下就預測這份協議的前景。然而,我認為教宗良十四世的個人經歷——取得秘魯國籍、在秘魯擔任主教、曾擔任教會法官、獲得宗座大學教會法博士學位——似乎會影響他更看重「中國能否如實履約」、「中國能否秉持善意誠實遵循臨時協議內涵」等面向。

最後,回到中華民國政府、臺灣社會這端。我們熱愛教宗良十四世,但這份愛並非發自他的美國籍身份,而是來自於我們喜愛這位有數學、神學、教會法淵博知識,以及身體力行以傳教士身份福傳、以主教身份牧養,現在是我們的聖父(Santo Padre)親愛的爸爸——教宗良十四世!他將帶領我們在教會內外妥適調和「IN ILLO UNO UNUM在唯一的天主內,我們合而為一」。

從教廷的牧靈福傳工作看,一個國家是否民主化、採行何種政治制度,不盡然全面影響天主教會的發展。宗教自由更重要的不僅是一種態度,俗世政府主張的政教分離,其實將許多宗教團體需要的協助納入俗世權力的一環。縱然是在宗教自由的環境下,政府與教會及宗教團體間的磨合、調和、互相尊重,仍是迫切需要。

《芝加哥太陽報》的頭版,紀念來自芝加哥的新教宗良十四世。 圖/美聯社

身在臺灣,這是個幸福的寶島,我們有民主政治、有言論自由。不過,天主教會及教廷仍舊需要中華民國政府的幫助。真實地,這樣的需求是存在的,我相信教會也期待政府更多地傾聽與協助,使我們得在調和中持續穩健發展。

電影《教宗的承繼》最後一幕,我們看到飾演的教宗方濟各,邀請飾演的教宗本篤十六世,同坐在沙發看世界杯足球賽。教宗方濟各的直率和熱情,對比教宗本篤十六世的含蓄,雖然他們之間不一樣,但我們看見這樣的兄弟情懷在足球賽的熱火中助燃起來。

現在,我們跟隨教宗良十四世的時代,同這位MLB芝加哥白襪隊的支持者,我們也可以因著棒球而與他同感。下一屆,世界棒球12強賽,臺灣將爭取衛冕冠軍;如果我們願意,或許——我只是說「或許」——我們可以寫寫信給親愛的聖父教宗良十四世——降福我們,讓我們國家代表隊全心展現技藝,以善良的心爭取世界的鎂光燈。懇求聖父降福中華民國、臺灣,不僅為棒球,也為這裡的和平,與所有期待光明的萬眾百姓。

教宗良十四世是美國職棒大聯盟MLB芝加哥白襪隊的支持者,在芝加哥很快就有人製作了球衣「LEO 14」、以及寫著「POPE CHICAGO」的T恤商品。 圖/美聯...

凃京威

教廷「方濟各經濟」青年學者、臺北總教區天主教友、國立政治大學國際事務學...

深度專欄 宗教 歐洲 美國 教宗 梵蒂岡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