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亞迪過台灣的啟示:「中國製造2025」戰場開打,與自由世界的安全挑戰

倪世傑
2024年10月,比利時港口停放的比亞迪新車。 圖/路透社

編按:台灣近日有媒體揭露,中國車商比亞迪與立法院和媒體高層餐敘,疑似意圖進口台灣而引發市場競爭、國安風險等議題的輿論風暴。本文從中國的全球物聯網戰略版圖進行分析,探討這起事件因何而成為新興科技產業、國安、地緣政治與媒體敘事的爭奪戰場。

美國雜誌《財星》(Fortune)於8月5日公布2025年「全球商界最具影響力百人榜」,前10名呈現兩大特點:其一,除第9名摩根大通董事長兼執行長戴蒙與第10名通用汽車董事長兼執行長巴拉外,其餘八人皆屬廣義「ICT與新興科技產業群」;其二,第5名王傳福與第7名任正非,分別領軍中國新能源車龍頭比亞迪與通訊巨擘華為。相比之下,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僅列第40名,顯示半導體產業在全球影響力排序中,仍受限於產業鏈與地緣政治格局。而王、任二人卻從2024年分佔第19、14名上升到10名以內,中國科技領袖的聲量與版圖明顯正在迅速擴張。

王傳福與任正非分別領軍新能源車與通訊設備,不僅掌握龐大的中國內需市場,還積極向海外輸出技術與標準,推動中國在關鍵新興科技領域取得話語權。根據國際品牌估值顧問公司「品牌金融」(Brand Finance)發布的《2025年科技品牌100強》報告,中國科技品牌約佔全球科技品牌價值的11%,總價值達3,660億美元。如同品牌金融中國區總經理Scott Chen所說:「這些品牌不僅價值不斷成長,它們也正在塑造我們體驗科技的未來。」

如果說這些中國企業「正在塑造體驗科技的未來」,有鑒於中共與中國籍巨型跨國企業之間綿密且具指導性的政商關係,這也意味著,北京可藉產業在全球的擴張輸出其價值觀與制度模式,將科技體驗、地緣政治與政治意圖緊緊地捆綁在一起。

圖/倪世傑製表

《Fortune》雜誌公布的2025年百大商業影響力人物,華為的任正非(左)排行第7,比亞迪的王傳福排行第5。 圖/路透社、美聯社

▌「中國製造2025」的現在進行式

就某些方面而言,中共一向毫不掩飾自身的企圖與目標。早在2014年,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便提出「大變局」構想,「東升西降」是其中的潛台詞,意味著在與美國爭奪國際領導權、推動「世界多極化」的過程中,難免伴隨腥風血雨。同年,俄羅斯總統普丁下令入侵克里米亞,正式揭開威權主義擴張的序幕。2015年,中共推出後不久即淡出的「中國製造2025」計畫,其核心在於高度運用信息技術支援的製造業,發展「新質生產力」,並透過國際與國內「雙循環」重塑經濟與產業結構,強化內循環,同時在國際層面從美元儲備到糧食供應等多方面降低對美依賴。

對中國政府而言,IT科技最初僅用於監控中國民眾,如今已演變為全球性控制策略,滲透範圍從大型基礎設施到日常家電。以製造港口起重機的中國振華重工(ZPMC)為例,美國眾議院美國與中國共產黨戰略競爭特設委員會(The House Select Committee on the CCP)2024年9月調查報告指出,振華重工製造輸美的設備內建傳感器可蒐集物流資訊,形同「特洛伊木馬」,覆蓋從南韓太平洋西岸到美國東岸港口的監測系統;而英國消費者組織《Which?》亦曾揭露,販售至全球家庭的石頭掃地機器人、甚至小米氣炸鍋,也持續蒐集用戶居家環境數據,並將資訊傳回中國伺服器。

光靠銷售中國製智慧家電,中國離全面全球監控或許還有距離,但「不買中國貨」的自我防護思維正面臨供應端的反擊。北京正推動全球物聯網架構,將中國的標準、影響力與治理能力深植於他國互聯環境。7月底,傳出中國京東集團擬以22億歐元收購歐洲電子零售巨頭Saturn與Mediamarkt。部分德國媒體天真地視此為數位轉型契機,或相信京東會讓用戶資料留在歐洲、不受中共干預。然而,中國企業即便不直接掌握資料,只要京東未來控制上架權,盡可能擴展中國製產品在零售通路上的曝光度、甚至有權力下架他國商品,便可堂而皇之提高中國製產品的市占率,透過這些內建後門與監控功能的家電,將歐洲人的資料上傳至位於中國的伺服器。

英國消費者組織曾揭露,中國品牌石頭的掃地機器人,以及小米智慧氣炸鍋都會竊聽用戶資訊並回傳至中國的伺服器。 圖/報系資料圖庫

▌物聯網主導權背後的戰略棋局

中國正低調推進「中國製造2025」戰略的一環——物聯網(IoT)佈局。透過龐大的互聯設備網絡,讓裝置間自主交換資料並執行任務,中國早在2020年已掌握全球約75%的物聯網連接量。依預測,2030年全球將有400億設備上線,平均每名手機用戶擁有近8台裝置。

在政策補貼、低息貸款與行政壓力推動下,中國加速部署窄帶物聯網(NB-IoT),連接數量大幅躍升。然而,據英國市場分析機構Transforma Insights指出,這些部署在商業層面幾乎無利可圖,真正價值在於其戰略意義——為中國在全球數據流通與基礎設施掌控上奠定長期優勢。

賠錢生意沒人做。既然利潤不足,中共究竟要的是什麼?首先,這並非真的無利可圖。近年來,各種具有聯網設備功能的智慧家電湧入國際市場。海爾、小米和華為等中國製造商,透過極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定價和快速創新佔領了相當大的市場份額。其二、政府的補貼固然是問題之一,在北京新的數據層級結構下,所有公司都被迫融入由黨控制的集中式國家數據基礎設施,該基礎設施旨在服務黨在與西方戰略競爭中的目標,並基於一個從根本上互不相容的前提,即中國最大限度地吸收來自世界各地的數據,同時儘可能少地輸出自己的數據。

中國相互關聯的資料安全法律的邏輯,以及中國監控系統無所不在的特性代表,中國控制的公司,其持有的所有客戶資料都可能被中國安全部門看到和存取。這些數據不僅可以用來進行人臉識別、挖掘網路訊息以獲取商業與國家情報,亦能用作操縱線上訊息環境,當成認知作戰的素材。

最新的發展是中國的資訊專家結合大型語言模型,利用小紅書的會員資料創造出千萬個虛擬人格,並利用這些虛擬人格模擬美國社會以預測美國的總統選舉結果。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政治系副教授王宏恩曾指出,廈門大學的「兩岸融合發展與國家統一政策模擬實驗室」透過來自台灣的資料,以電腦模擬預測兩岸統一的各種可能狀況。我們有足夠的理由相信,中國的人工智能,不僅用於針對兼併中華民國,而是預測並操縱全世界各國的政治發展,通過「中國智慧」,增強「中國力量」,以成就世界獨霸的「中國方案」。

2023年福建省福州市舉辦「第六屆數字中國建設成果展覽會」,展示各部門、各地方數字化發展建設進展和成效。 圖/新華社

▌比亞迪過台灣:國際安全視角下的中國智能車

從以上的角度就不難理解,究竟最近炒作的比亞迪輸台的箇中意義。從商業邏輯來看,根據Modor Intelligence推估,全球汽車物聯網市場規模2025年將逼近1,900億美元,5年之後的2030年將推高到4,400億美元。在2024年,台灣小客車銷售量達到47萬輛,同時間中國出口的小客車約520萬輛,再加上海外生產約200萬輛,即便搶下台灣10%的市場,也不過佔其全球市場的150分之一,從經濟動機來看,台灣市場著實是可有可無。更何況根據英國汽車調查公司Jato Dynamics報導,儘管歐盟對中國電動車徵收關稅,但中國汽車製造商於4月在歐洲國家的電動車註冊量年增率59%,達到近1萬5,300輛,且銷售量首次超越特斯拉。歐洲、日本、韓國和美國汽車製造商的電動車註冊量,則只有實現26%的增幅。

如果說,中國比亞迪想來台灣賣車是出於情報搜集的目的,這種說法又是否過於牽強?我們不妨看看英國與以色列怎麼說。

英國國防大臣柯克勳爵(Lord Vernon Coaker)今年3月表示,英國國防部「正在與其他政府部門合作,以了解並減輕車輛對國家安全的任何潛在威脅」。他表示,這項工作涉及所有類型的車輛,「而不僅僅是中國製造的車輛」。

而在鄰近歐洲的以色列,中國品牌汽車市佔率則是最高的,新華社公布的數據顯示, 2025年上半年,以色列共售出2萬1,252輛中國品牌電動車,佔同期全國電動車總銷量的81.2%。然而,以色列安全局(Shabak)網路安全部門創始人之一梅納什里博士(Dr. Harel Menashri)指出,中國汽車應該被視為能夠收集音訊、視訊、地理位置和生物特徵數據,並將其傳輸到中國伺服器的行動情報平台。也因此,以色列國防部禁止向國防軍軍官配發中國品牌電動智能車,包括比亞迪在內。

2024年4月,大量比亞迪電動車在中國江蘇連雲港碼頭,準備出口。 圖/路透社

▌台灣媒體視角下的「比亞迪過台灣」

上週,台灣的媒體又是如何處理比亞迪汽車這一則新聞?相關報導與評論是否足夠意識到中國品牌汽車對台灣國家安全所帶來的風險?如果確實有風險,這些風險又是什麼?筆者搜集中時、聯合、自由、上報與鏡報共5家媒體自8月5日到10號共90篇報導與評論,分成665個句子後,利用大語言模型ChatGPT 5進行主題分析。通過指令下達(prompt engineering)後,共發現11項主題,當中又以國家安全、產業與市場衝擊、台灣內部政治攻防與三立電視台爭議等四項主題出現的次數較多。

▸主題「國家安全」當中,聚焦於比亞迪的電動車對台灣的資訊安全、戰時應變及關鍵基礎設施所構成的威脅,並指出中國比亞迪可能在戰時被用於監控或癱瘓等用途。

▸主題「產業與市場衝擊」的內容集中在討論防堵比亞迪的低價傾銷模式,關稅、法規或市場准入政策對外國產品的限制,以及市場競爭公平性對產業發展的影響。

▸主題「台灣內部政治攻防」當中,提及包括太古集團「夜宴」立法院總務處長廖炯志、立院正副院長韓國瑜與江啟臣助理的事件。重點是政商關係。

▸主題「三立電視台爭議」係針對三立的陳姓主管(陳長宏)在這起夜宴中扮演的角色。

圖/倪世傑製表

▸傾向藍白政黨的媒體,最為注重比亞迪電動車來台對台灣汽車產業與市場的衝擊,佔了42.1%的篇幅,傾綠媒體在這方面著墨較少,但也有23.5%強。在國家安全議題上,傾綠營的媒體以26.4%略多於傾向藍白陣營媒體的20.6%。

▸傾綠營媒體的焦點主要放在太古集團「夜宴」立法院正、副院長助理與總務處長所引發的政治風波上,佔了篇幅的27.8%,或許是因為政黨傾向之故(按:立法院正、副院長均為國民黨籍),傾藍白陣營媒體在本主題中僅佔16.7%。而在三立電視台陳長宏的相關報導中,藍綠陣營則呈現旗鼓相當的狀況。

由此看來,不同政黨傾向的媒體其實有相似的議題設定,即便在比重分配上仍有一些差異,傾藍白陣營媒體呈現出更為重視比亞迪進口對台灣相關產業與自小客市場衝擊,但也未輕忽了國安議題。然而,評論版面就呈現出了差異,傾綠營媒體有不少的評論鎖定在國安議題,而在傾藍白營媒體則相對是付之闕如。

比亞迪輸台事件,不僅是單純的市場競爭,而是中國科技擴張與地緣政治布局的縮影。「比亞迪過台灣」本身就是物聯網產業發展、國家安全、地緣政治、霸權爭奪與媒體敘事的競技場,本文探討媒體的呈現,其實,台灣熱門生活論壇Mobile01的車版上,對中國智能車進口議題早就倡議了很多很多年,或許人們會說,特斯拉與三星家電不也會傳輸數據出去?沒錯,這些都是需要規範的對象,但至少,美、日、韓等國家都沒倡議過要武「統」台灣,不是嗎?

圖:比亞迪輸台事件不僅是單純的市場競爭,而是中國科技擴張與地緣政治布局的縮影。「比亞迪過台灣」本身就是物聯網產業發展、國家安全、地緣政治、霸權爭奪與媒體敘事的競...

責任編輯/王穎芝

倪世傑

倪世傑,1990年代受到後學運與後解嚴影響,對馬克思主義以及工人階級運...

深度專欄 中國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