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史中的小故事與大戰略》:人類和平不再,「歷史的假期」即將結束?
——亞倫.泰勒(A. J. P. Taylor),《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起源》作者
▌本文為《戰爭史中的小故事與大戰略》(漫遊者,2025)書摘。
▌歷史的假期即將結束?
當泰勒在一九八二年說出這番話時,引起了那一個世代人的強烈共鳴,他們一生都在等著第三次世界大戰發生。然後,蘇聯解體和冷戰結束讓大多數人相信第三次世界大戰再也不會發生,彷彿戰爭沒有系統性的成因,唯一會發生的理由就是邪惡的蘇聯。隨後一整個世代的人,大部分人只擔心種族清洗的爆發和偶爾的恐怖攻擊。依然發生的小規模戰爭,並沒有真正威脅到已開發國家,可以根據當時的道德氛圍來決定處理或不處理。然而現在,對核戰的恐懼又回來了,或至少是短暫到訪,新一代的人們正在學習威懾戰略的詞彙。但整體而言,仍然只有在國際體系內工作或是研究國際體系的人——外交官和職業軍人、某些政治人物和一些歷史學家——才會了解正是體系本身的結構,造成了我們現在稱為世界大戰的大國衝突循環。
我們並沒有完全浪費掉冷戰結束後所獲得的那段相對和平的時期。由美國領導的聯合國行動在一九九一年驅逐了占領科威特的伊拉克入侵者,這是自四十年前的韓戰以來,聯合國首次透過軍事行動來執行其反侵略規則。
在一九九○年代,聯合國保護獨立國家主權的規則多次被改動,讓國際軍事干預得以防止種族屠殺(儘管在盧安達和東剛果發生的最嚴重案例遭到忽略)。但對於增強安理會權威或建立多邊主義慣例,實際上卻做得很少,因為在此時已成為全球唯一超級大國的美國,單邊主義的思潮已甚囂塵上。
在美國看似贏得冷戰勝利之後,產生某種程度的傲慢是可以預期的;甚至在這之前,對國家軍事力量的頌揚就已是華府政治文化的一部分。二○○一年,這種傲慢和軍國主義融合為一個美國霸權計畫,通常被稱為「美國治世」(pax americana),擁護該計畫的新保守主義者最終在小布希(George W. Bush)總統任內掌控了美國的軍事和外交政策。布希政府對多邊主義機構展開持續的攻擊:它退出「反彈道飛彈條約」,試圖破壞國際刑事法庭的運作,否決讓反生化武器的公約更具執行力的修正案,並以二○○一年九月十一日的恐怖攻擊為藉口,在二○○三年入侵伊拉克,這也構成了對安理會權威的蓄意攻擊。
到了布希第二個任期結束的二○○八年,一九九○年代的任何進展,尤其是大國之間的互信,都已消失殆盡。二○一七年川普就任總統,帶來美國對多邊主義機構的新一波攻擊,而雖然拜登總統顯然有所改善,但他曾代表的「華盛頓共識」(Washington consensus)式外交政策,並不適合我們可能面對的未來。歷史的假期可能即將結束。
▌三大改變:全球暖化、新興大國崛起、核武擴散
目前正在發生的三大變化,可能讓國際體系重新陷入過去的混亂:即全球暖化、新興大國的崛起和核武擴散。我們為維持和平所設計的搖搖欲墜的體系,將承受嚴峻的壓力。
全球氣溫上升對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糧食生產將帶來的災難性影響,至少會比溫帶地區富有國家感受到類似衝擊早一個世代出現。其後果將是靠近赤道的國家出現饑荒,以及數以百萬計的絕望難民潮試圖湧入已開發國家。邊界當然會緊急關閉,但為了擋住如此龐大的人潮,唯一的方法可能是對試圖闖越邊界的人進行某種「殺雞儆猴」的殺戮。最終結果很可能是國際合作的普遍瓦解(包括處理氣候變遷的合作),因為當一個國家殺害另一個國家的公民時,國家之間將很難達成協議和妥協。
同時,國際體系也將試圖適應新興大國的崛起,以及大多數現有大國的相對衰退。在二○四○年的世界,晉身超級大國地位的門票將極其簡單而殘酷:只有人口接近或超過五億的次大陸規模國家才有資格。符合條件的候選人只有三個:美國、中國和印度。
印度在下一個世代內幾乎不可能有機會超越另外兩位候選人,因此採取了顯而易見的策略——與美國建立某種形式的聯盟。印度已經在一九六二年和中國發生過一次邊界戰爭,而「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
中國在其大部分的歷史中,都是中國人所知的世界中無可爭議的超級大國,而許多中國人對過去三個世紀喪失這種地位心存不滿。因此他們相信,在一個公正的世界裡,中國應該恢復那個地位──而如果正義無法自動實現這個結果,也許就需要一點幫助。
然而,中國並不是像十六世紀的西班牙或二十世紀的日本那樣的典型擴張主義強權。它提出的領土主張也並未超出它曾經主宰的地區,這些主張對中國的利益來說,也沒有重要到必須為之拚死一戰的程度。儘管如此,它日益增強的軍事力量和經常表現出的好戰措辭確實令鄰國感到緊張,而我們知道這種情況在過去通常會導致什麼結果。
另一方面,中國或許永遠不會超越美國,因為過去十年中,它的經濟成長大幅趨緩,它的人口也將面臨急劇下降。當前的中國政權永遠不會放棄對台灣的主權(任何繼任者也幾乎不可能會),但目前的勢力均衡狀態並不鼓勵北京採取冒險主義行動。
就如上一次的大國對抗——冷戰一樣,這次對抗可能是可控的,且最終以和平收場。在過去,戰爭是國際體系以犧牲衰退大國利益,來滿足新興大國需求的正常調整方式,但沒有人願意用二十一世紀的武器再重新經歷這一切。
最後,核武正在擴散。在一九四五年到一九六四年之間,聯合國安理會的「五大常任理事國」——美國、蘇聯、英國、法國和中國——都進行了首次核武試驗,而另外一個國家以色列,則是秘密發展了核武,但並未公開測試。此後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延遲,才出現其他核武國家。
在一九七○年代後期或一九八○年代的不同時間點,阿根廷、巴西、南非、伊拉克、伊朗和北韓都展開了核武計畫,但只有北韓的計畫發展出實際的核威懾武力。由於北韓人清楚理解威懾的概念,特別明白只需具備把一、兩枚核武送到美國城市的能力,就足以保護他們免受美國攻擊,因此他們可能維持較小規模的武力,且最終可能被華盛頓視為不具威脅性。遺憾的是,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情況並不一樣。
印度在一九七四年測試了第一次的「和平的核子爆炸」(peaceful nuclear explosive),表面上是為了民用工程計畫,但其實是為了製造對抗中國核武的威懾武力(兩國在一九六二年曾爆發短暫的邊界戰爭)。
與此同時,巴基斯坦在過去二十五年間和印度打了三次戰爭都失敗,覺得一定要迎頭趕上,於是也展開自己的秘密核武計畫。這場競爭在一九九八年達到高峰,先是印度,接著是巴基斯坦,都公開測試了六枚核子武器。兩個國家目前尚處於核武軍備競賽中的「不用就輸」(use ’em or lose ’em,也稱為「預警即發射」〔launch on warning〕)的階段,在此階段,雙方相對缺乏保護的核武(各約有一百五十枚核彈頭)都極易受到先發制人的突襲,以致絕大多數遭到摧毀。此外,他們對於來襲的攻擊的預警時間可能只有短短四分鐘,而非美國和蘇聯在冷戰高峰時期擁有的至少十五分鐘。如果兩國已經處於熱戰狀態(如同他們在過去半個世紀發生過三次的狀況),螢幕上又出現了來襲飛彈軌跡的光點,那麼要判定這些軌跡是否真實,時間就非常緊迫。
一場全面核武交火對印度和巴基斯坦來說已經是夠糟糕了,但如果這些武器中有一大部分被用於攻擊城市,可能會同時造成一百個火風暴,那麼我們所有人或許都會發現自己至正處於全球核冬天的邊緣了。
《戰爭史中的小故事與大戰略: 國際軍事史專家帶你了解戰爭的第一本書》
作者:格溫.戴爾
譯者:謝樹寬
出版社:漫遊者
出版日期:2025/7/2
內容簡介:全球暢銷逾50萬冊的「The Shortest History」系列,歷史學家與軍事專家格溫‧戴爾,用極短的篇幅、清晰的筆調與宏觀的視野,帶領讀者走過五千年的人類衝突場景,並從人類學、心理學、歷史、軍事戰略和地緣政治等角度,揭示衝突的驅動因素和戰爭的真相。戰爭型態已經改變,但人類並沒有。從我們的狩獵採集祖先到當今互相競爭的核子大國,每當資源受到爭奪、或發生權力不平衡時,我們就會發動戰爭。雖然二次大戰後,至今沒有出現過大國之間的戰爭,但隨著氣候變遷加劇對資源的競爭,以及超級大國都在準備研發原子彈、無人機和未來的「自主」式武器,大國之間的戰爭,也就是會導致數百萬人死亡的那種戰爭並未消亡,只是沉睡,而且最近還有甦醒的跡象。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