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學者若林正丈觀察:台灣政治的「中國要素」,國民黨與共產黨的合作關係
編按:本文節選自日本學者若林正丈的著作《臺灣政治有意思!若林正丈的臺灣民主化現場》。若林正丈為日本學界中專攻台灣政治的學者,從1970年代來台灣田野調查、訪問、研究,至今已累積豐碩的成果與著作,同時也見證了台灣政治發展的關鍵時刻。
民主化的臺灣政治,除前一小節所見的美中關係脈絡之外,進入二十一世紀後中臺關係中亦出現新脈絡。此即以二〇〇五年國民黨主席連戰訪中為契機,一口氣推進的國民黨與共產黨的合作關係,以稍作預告的方式來說,便是圍繞「中國要素」(中國的影響機制)的作用與反作用之政治局面開始登場。
▌新脈絡——國民黨與共產黨的合作關係
二〇〇四年總統選舉之際,因實現了連宋配,中國期待這組候選人能阻止陳水扁連任,然而,即便透過華府的反應可以看出美方也把陳水扁視為「麻煩製造者」,仍舊無法阻止陷入這種不利局面的陳水扁獲得連任。再度失敗對連戰與國民黨而言自然大受打擊,對共產黨而言亦是如此,甚至可說這足以成為將一九二〇年代作戰至今的國共內戰恩仇先擱置一旁,雙方靠近合作的理由。中國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制定《反國家分裂法》(二〇〇五年)從外部施壓,但力道仍不足。
連戰訪中之後,連戰本人或國民黨副主席江丙坤等,國民黨要員率領大量臺商前訪中國,與共產黨、中國地方政府幹部、企業家等進行交流,透過各種會議、聚會的形式形成「國共平臺」。此平臺成為共產黨方提供國民黨方利益的管道,透過這些管道的運作,可把當時身為在野黨的國民黨中央與地方勢力各層政客納入合作,將許多相關人士打造成可在臺灣內部政治舞臺做出行動的代理人。當然,這些代理人也各自有原本的利害關係,其行動不見得全數符合共產黨的期待,不過共產黨將一九九〇年代之後迅速擴大,以臺灣企業對中出口與投資為核心的對中經濟倚賴關係轉化成政治上的影響力,獲得將觸手伸入臺灣政治內部的踏板。這才是「中國要素(China factor)」亦即「中國的影響力機制」在臺灣發揮作用的號砲,這也如政治學者松本充豐所述般,可從共產黨也透過代理人爭取臺灣民意支持,出現「兩岸三黨政治」的角度來理解。
▌臺灣知識分子的悲觀與中國知識分子的樂觀
然而,關於二〇〇八年總統選舉中民進黨敗北,國民黨勝利,我在同年夏天的臺南與隔年夏天的北京,個別聽到當地知識分子的相反評論。
在臺南見到的是所謂「臺灣本土派」的知識分子之一,比起國民黨的勝利,他更怨嘆陳水扁執政的失敗,表示:「陳水扁把臺灣人好不容易一路積蓄起來的歷史能量,在幾年之內敗光了。」另一方面,在北京見到中央研究機構學者在得知我是臺灣研究者後,告知「我們這邊的知識界,認為臺灣問題基本上已經結束」。
前者認為,陳水扁政權的表現堪稱民進黨的烏龍球,對因此造成的失敗不僅感到失望,還對在歷史上終於打破國民黨一黨專政高牆與一路走到今日的民主化、臺灣化,這種社會的推動力似乎已經被消磨殆盡而感到強烈焦慮。這從他「歷史能量被敗光」的發言可以一窺究竟。
關於後者,中國共產黨為了「祖國和平統一」,在「統一戰線」上被視為「敵人」的民進黨慘敗,透過「九二共識」作為口號,國共雙方已走上合作關係的國民黨重掌政權,如此變化可視為阻礙「和平統一」的基本障礙被除去,讓人感受到他的發言帶有一種「安心的感受」。
從之後十數年歷史推展的後見之明來看,此時二人的發言堪稱一半命中,一半脫靶。一半命中的部分,是可以看出從此時期起開始發揮作用的前述「中國要素」,亦即透過經濟關係,不僅從間接管道甚至可直接傳達的「中國的影響力機制」開始猛烈衝擊臺灣社會,進入二〇〇〇年代後,在貿易與投資不斷發展的臺灣,對中國經濟倚賴確切地轉化成政治倚賴。
連戰訪中時形成「國共平臺」後,共產黨在國民黨成為在野黨的時期,特意選擇與國民黨聚會的場合發表對臺企業等的優待措施,透過如此做法對陳水扁政權施壓,當馬英九當選國民黨再度掌權後,以海峽交流基金會(臺方)與海峽兩岸關係協會(中方)等窗口管道為始,進一步透過行政院大陸委員會(臺方)與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中方)的政府層級官方管道做出接觸、交涉,迅速推動中臺關係制度化,最大的成就便是二〇一〇年締結堪稱中臺間自由貿易協定的〈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Cross-Strait 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簡稱ECFA)。
說到ECFA,讓我想起締結報導出現後不久,我在東京某餐廳偶然遇到舊識,對方是出身臺灣的大學教授,他一見到我就喪氣地說:「臺灣這下完了。」這位教授的感嘆也是一半命中,一半脫靶。
二〇〇八年馬英九的當選,與其說國共合作發揮強大壓力,不如說陳水扁與民進黨烏龍球的面向更為強烈,而二〇一二年馬英九的連任也可稱為共產黨收割國共合作的政治成果。因為,當出身學者、技術官僚,且從戒嚴令時代選舉一路成長起來的民進黨歷史來看,屬於「非典型的」人物蔡英文出現後,便不斷重整民進黨的姿態並成功挑戰、擊退基於「九二共識」帶來之對中關係改善成果。何況在選戰正酣之際,還可清楚見到在中國大陸取得成功的企業經營者,透過報紙廣告發表支持「九二共識」的聲明等,展示中國的影響力機制進入臺灣政治的現象。
另一方面,從美中關係的發展來看,美國在這個時間點上並沒覺得馬英九政權下的中臺關係改善有什麼特別的問題。但,一如前一節所見,這股發展潮流很快就要發生變化。
▌從太陽花運動到第三次政權輪替——中國要素的政治波動
但,中國的影響力機制的此種滲透,並非如入無人之境般地發揮作用。理所當然地,對這種滲透的不安與不滿暗潮湧動,之後又浮上表面。此即在國際上堪稱「中國要素」論先驅的臺灣社會學者吳介民所言——「中國要素的作用與反作用」。反作用引發的政治波動共有兩次,分別是在馬英九政權第二任期與蔡英文政權第一任期,分別造成不同的政治走向,且都在社會運動與地方公職選舉中伴隨出現顯著的民粹主義(populism)現象。
在馬英九的第一任期中,中國的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訪臺(二〇〇八年十一月)時,警方的強硬取締(如會長通過時必須降下沿路的「中華民國國旗」)造成反彈,即通稱的「野草莓學生運動」,以此為始,對馬政權施政的不滿而持續引發社會運動,進入第二任期後,這些不滿與不安浮上表面,爆發了反服貿運動。此〈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是此前締結的許多強化兩岸經貿政策的統合,等於是位於頂點的協議,影響遠超經貿關係,讓臺灣人擔憂將直接且廣泛影響臺灣內部的中小企業與勞工市場。
於二〇一三年簽署的該協議,隔年三月進入立法院的核准程序,在民進黨的反對與跟馬英九關係不佳的立法院長王金平採取謹慎處理的狀況下,審議觸礁,接著國民黨仗著國會多數打算強行通過。對此做出抗議的一群學生斷然佔領立法院議場。此次行動意外地獲得支持,發展成一次重大的公民運動,被稱為「太陽花運動」並獲得國際矚目。之後國民黨內部因馬英九與王金平的對立也發生作用,最終成功阻止服貿協議,使之未能通過,且學生們仔細留心地打掃完佔領的議場,之後和平離開立法院。抗議中議場遭損毀部分,也由公民陸續捐款加以修復。
這段發展改變了面對中國的影響力機制不斷滲透而倍感無力的臺灣社會氛圍。此變化也與選舉政治連結,當年秋天的統一地方選舉中,國民黨慘敗。此時國民黨推出名譽主席連戰之子連勝文參選臺北市長,與他對戰的,是有話直說且言行中帶有諷刺意味,成為媒體寵兒的臺大醫院醫師柯文哲,他以無黨籍身分參選,並搭上太陽花運動氣勢的順風車,打造出一股吸引以年輕人為主要支持者的風潮。民進黨認為把國民黨從首都市長的席位拉下才是優先任務,因此未派出候選人,結果這場選舉最終由柯文哲獲勝。
在臺灣的選舉中,如果有某個人物違反大眾預期迅速獲得支持,便會以該人或該黨派之名稱為「某某現象」。這些「現象」產生自該人物尚無組織基礎或者新興團體的組織基礎尚未完備之處,可說是一種民粹主義的現象。過去曾出現過一九九四年臺北市長選舉中打出反李登輝基調而產生的新黨現象(新黨是一九九三年分裂自國民黨的小政黨)、二〇〇〇年總統選舉中與李登輝對立而成為無黨籍候選人並獲得選民支持,三分選票的「宋楚瑜現象」等。而柯文哲這位過往完全沒有政治經歷,雖是位特異人物但並不具備什麼像樣組織,卻引發一股風潮,這樣的狀況大致可說是種民粹主義現象。
另一方面,從「中國要素」的政治脈絡來說,臺北市外省人比例居高,選民組成原本對國民黨有利,也是一九九八年阻止陳水扁連任並賦予馬英九實力的選區。在這樣的選區中連戰之子的敗選,成為國民黨以及「兩岸三黨政治」中,國共合作最初的重大挫折。
被撼動的國民黨無法重振勢力,二〇一六年的總統選舉中也出現最初以洪秀柱為候選人但中途卻「換柱」,改由黨主席朱立倫出馬的混亂調度,最終被二度率領民進黨參選的蔡英文打敗。在同時實施的立法院選舉中,民進黨也首度取得過半數的議席。如果說,二〇〇〇年陳水扁雖勝利但在議會並未取得過半席次,是所謂二分之一的政權輪替,那麼可說二〇一六年的蔡英文與民進黨終於實現了百分之百的政權輪替。當時的臺灣媒體稱之為實現「全面執政」。
這段期間,就在總統選舉前,馬英九總統與中國共產黨總書記、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三地新加坡舉行「歷史性的會見」,雙方略去職銜,稱呼對方為「先生」,雖然引起國際媒體的關注,但對總統與立法院選舉的動向並未帶來影響。
作者:若林正丈
譯者:黃耀進
出版社:聯經出版
出版日期:2025/5/01
內容簡介:日本學界研究臺灣政治的第一人若林正丈,第一本的研究生涯回顧,第一手的臺灣觀察紀實。一九七○年代開始,臺灣的國際地位處境有巨大轉變,與日本斷交、中共與國際的關係趨於和緩。以當時的日本主流眼光,臺灣幾乎等同於歷史進程中殘餘。而就在這個年代,若林正丈考進研究所,踏入臺灣研究的開端。「在我的印象中,臺灣的社會隨著每次的選舉都像蛻下一層皮般變化。」從戒嚴時期的肅殺、黨外的抗爭,一路走到逐步開放選舉、新政黨成立、第一任民選總統的出現……,半世紀以來,若林走踏過臺灣各地,實地考察各種選舉,他見證了臺灣民主的誕生與扎根,對此提出自己的一方見解與「臺灣化」理論,是若林將日本的臺灣研究從邊陲帶進了眾人的目光之中。書中除了臺灣人對於自身的探索、追尋和努力,也可以看到若林作為一個研究者對臺灣所投注的熱情與溫度。這五十年來的時光,不僅是臺灣民主化與臺灣化的歷程,更是若林研究生涯的縮影。若林正丈的研究人生,也成了研究臺灣的人生。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