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的十字路口:俄烏停火談判的民意動向,與土耳其、中國的曖昧角色

聯合新聞網 陳彥婷
俄羅斯與烏克蘭可能在土耳其展開3年來第二次接觸,和平談判是否可能? 圖/路透社

俄烏戰爭三年戰火未息,再度走到可能談判的十字路口。5月11日深夜,俄羅斯總統普丁罕見召開記者會,拒絕歐洲多國提出的30天停火協議,卻主動拋出新提議——在土耳其,無條件重啟談判。隔日,土耳其總統厄多安公開證實此訊,表示已與普丁通話,願意再次在伊斯坦堡提供平台。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仍盼望可在12日實施全面停火,作為談判基礎,又揚言「在星期四親自(於土耳其)等待普丁。我希望這一次俄羅斯人不會再找藉口。」儘管舊地重遊,但三年前破局的伊斯坦堡談判記憶猶新,外界不禁問:這一次,會有所不同嗎?

俄烏戰爭開打初期,雙方曾於2022年3月短暫展開和談,先是在白俄羅斯接觸,後轉往土耳其伊斯坦堡。然而,在雙方仍於戰場激烈交鋒之時,談判最終無疾而終。彼時雙方談及的核心內容包括:烏克蘭成為永久中立國、修改憲法不加入北約或任何軍事公約組織;不在烏領土進行軍事演習;不會接收、生產、購買核武器;基輔不用承認克里米亞屬俄羅斯,並限制軍力規模,俄羅斯把現役軍人上限列為8.5萬、烏方則放在25萬。但這套協議框架,如今能否再次被擺上檯面,成了最大變數。

事實上,3年間烏俄雙方的條件早已大相徑庭。普丁在去年3月瑞士和平峰會前,曾提出「先決條件」:基輔必須放棄加入北約,並承認俄羅斯佔領的四大州——頓涅茨克、盧甘斯克、札波羅熱與赫爾松——正式為俄國領土。這些地區曾於2022年舉行公投後「加入俄羅斯聯邦」,但未獲國際社會承認,聯合國更譴責俄羅斯違反國際法。

烏克蘭方面則堅持收復1991年完整邊界,包含自2014年即被俄羅斯吞併的克里米亞。其在2023年底提出的「十點和平計劃」,除了主權領土問題,也納入戰俘釋放、禁止能源設施攻擊、核能安全與全球糧食供應等多項訴求,獲西方國家支持,卻未觸動俄方核心利益。

俄烏戰事對雙方造成嚴重人員死傷,美國總統川普今年初表示,俄烏士兵陣亡人數分別為100萬與70萬。 圖/陳彥婷攝

▌六成俄國人支持和談

在俄羅斯內部,支持和談的聲音有增無減。根據獨立研究機構Levada Center於2025年2月民調,61%的受訪俄國人傾向支持透過和談終結戰爭,創下開戰以來新高。值得注意的是,支持者以女性與非普丁支持者為主;反之,莫斯科居民、男性與上層階級仍主張繼續戰鬥。另有67%認為談判應有第三方斡旋,比2023年同期上升23個百分點。

至於誰適合擔任調解人?儘管土耳其再度提出承辦和談,但只有8%的俄國人認為其「適合」。最多人選擇白俄羅斯(30%),其次是中國(23%)與美國(20%)。這顯示,儘管土耳其與俄羅斯有經濟與地緣合作,政治信任仍未建立。與此同時,俄民對美國觀感略為好轉,有三成持正面態度,是開戰後的新高 ——這可能與美國前總統川普再次執政有關。

▌土耳其與中國角色

土耳其雖身為北約成員,但長久以來,土俄兩國在中東、黑海、中亞、高加索地區持續發揮區域影響力,土俄在2015年展開名為「阿斯塔納和平進程」,望化解當時敘利亞的戰亂;後嘗試在利比亞、亞美尼亞的卡拉巴赫地區啟動類似合作。

這類合作令土耳其在俄烏戰爭期間扮演微妙角色。一方面反對俄國入侵,封鎖黑海軍艦通行,支援烏克蘭防禦;另一方面又拒絕參與對俄制裁,並大幅擴大與俄貿易往來。根據土耳其數據中心資料,土耳其對俄出口額在2年間翻倍,由2021年的57億美元升達2023年的109億美元。莫斯科亦將土耳其視為潛在天然氣中轉站,兩國在核能、旅遊業等亦有合作。

與此類似的是中國。儘管北京在官方立場上對俄烏戰爭抱持「中立」,呼籲停止衝突,並與巴西共同提出「六點和平共識」,但其經貿行為卻遭質疑。根據中國海關總署數據,2024年中俄兩國貿易額達2448.19億美元,創歷史新高。美國與烏克蘭均指控中國企業涉入俄方武器供應鏈,美指中方在2023年向俄羅斯出口坦克、導彈武器的晶片,供應前線衛星圖片。

烏克蘭則制裁了中國企業,其中包含經營碳纖維,屬無人機主要零件的中復神鷹碳纖維西寧有限公司,有調查發現其母公司中復神鷹碳纖維股份有限公司,隸屬於國企中國建材集團。近日甚至有中國志願兵出現在戰場上。(延伸閱讀:烏克蘭現場/戰俘中國兵:抖音上的從軍發財夢,變調的高薪致命陷阱

根據《路透社》報導,已經有中國軍方人員前往被俄軍佔領地區及前線視察,準備將來的現代戰事。美國司法部門在4月,裁定一名美國軍方情報分析員曾在2022年至2024年間,向中方政府收集、洩漏美軍從俄烏戰事上可應用在台灣防禦系統的資料,與在東歐支援北約軍隊的行動,F22戰機、洲際彈道飛彈系統手冊等等。該員獲判7年徒刑。

七成烏克蘭人仍相信國家會勝利,但「勝利」的定義早已不一。 圖/陳彥婷攝

▌烏克蘭民意轉變

烏克蘭社會對和談的態度亦出現轉變。Razumkov Centre在5月進行的最新民調顯示,只有39.4%民眾仍堅持戰後應回到1991年邊界,相比去年下降逾10個百分點。更多人(29.8%)傾向接受回到2022年戰線,甚至有10.8%願意以當前前線作為新邊界。

在談判條件上,14.7%烏克蘭人願放棄親西方外交換取和平,11.1%可接受割讓領土,但仍有56.9%反對以此作談判籌碼。對於軍力規模,八成受訪者反對削減烏軍,僅三成支持不加入北約,顯示烏國社會在安全議題上的警惕心未減。

「我無法想像我們放棄被佔領地的人,這是不道德的。正如你有3個孩子,你的鄰居跑來說假如你交出一個孩子,我們可以和平生活。我不認為任何正常人會贊成這樣的談判。」在基輔獨立廣場上,市民Ivan堅定地說道。這片廣場,是2014年廣場革命的起點,也是烏克蘭邁向西方自由價值的象徵。「我們不求多,只要1991年的邊界與公平的賠償。」

而另一名市民Halyna則提醒現實的殘酷:「每個籌碼都會帶來更多死亡。如果各國都清楚烏克蘭正在經歷什麼,和平談判才可能開始。但目前,各方分歧太深。」

七成烏克蘭人仍相信國家會勝利,但「勝利」的定義早已不一。收復所有領土?摧毀俄軍?或僅僅止戰於當前戰線?每一種答案都牽動著數百萬人的命運與未來。但更讓人深思的是,有66.5%人認為即便簽署條款,俄羅斯仍會隨時違反協定,再攻擊烏克蘭。

這場戰爭,不只是疆域之爭,更是價值觀、歷史與民族認同的正面衝突。在「戰」與「和」之間,現實與理想的距離,仍然遙遠。

戰爭與和平間,烏克蘭何時才看到曙光? 圖/陳彥婷攝

責任編輯/王穎芝

陳彥婷

獨立記者,曾在香港多間媒體從事全職記者工作,現時放眼國際,希望以文字與...

深度專欄 烏克蘭 俄羅斯 土耳其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