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來的競爭意識?專訪李德輝:福斯汽車與德國如何應對「中國危機」
李德輝(Felix Lee)為德國少數專精報導中國的記者,他的父親出身南京,母親來自台灣。1989年北京的民主運動和東歐的劇變,點燃他對新聞工作的熱情,才十四歲的他從此下定決心想當記者。他在《父親,福斯汽車與中國》書中不僅挖掘出前所未知的家族故事,詳述德商對中國製造業現代化的貢獻,也分析德國汽車工業當前的困境,2023年在德國出版立刻造成轟動。林育立是台灣駐德資深記者,現居柏林,長期深入報導歐洲議題與台德中三國關係。2017年曾出版《歐洲的心臟》,從政治、能源政策、轉型正義三大面向,剖析統一後的德國如何在困境中擁抱改變,重返歐洲中心,為少數從德國當地視角寫成的相關書籍,出版後在台引發大量關注。
兩人同為記者相識多年,彼此報導涵蓋的範圍更有諸多可相互參照和呼應之處。林育立也是第一個為台灣新聞媒體介紹《父親,福斯汽車與中國》一書的記者,在德文版出版時就訪問過書中的關鍵人物李文波先生。此次繁體中文版上市,特請他在柏林當地專訪作者李德輝,就本書的寫作緣起及對未來國際關係的想法做出提問,以下為當日的訪談內容。
林:1978年春天剛來臨的某日早上,一個中國代表團拜訪福斯總部狼堡,你的父親李文波被找去當翻譯,從此改變德國和中國經濟的命運。你何時發現父親的故事值得寫成書?你能否說一下訪問父親的經過。
李:這些故事我從小就聽父親說,後來雖然成為記者,也不覺得有什麼特殊之處。直到2010年派駐中國,我才親眼見證福斯汽車在中國的地位,走在北京街上放眼望去不是大眾(福斯在中國的名稱),就是奧迪。同樣來自德國的記者同業聽我講父親的故事後,慫恿我寫下來,不過當時我興趣不大。
直到2015、16年,福斯爆發廢氣排放數據造假的醜聞,我在報上寫文章介紹福斯在中國的投資和我父親的角色,被出版經紀人看上。他主動跟我接洽,鼓勵我寫成書,我才著手準備。
2020年,我趁新冠疫情爆發、手邊工作放下的空檔,開始訪問父親。過程中,我逐漸發現許多細節,原來福斯是德商投資中國的先驅,帶領巴斯夫(BASF,全球最大化工業者) 、博世(Bosch,全球最大汽車零件業者)進軍中國,供應改革開放初期急需的生產設備、汽車、原物料,意識到德商與台商一樣,在中國經濟發展扮演關鍵角色。
林:福斯汽車是西方汽車大廠投資中國的先驅,但一開始不順利,福斯不信任中國,中國也猶豫再三,由於你父親穿針引線,談判才得以順利進行。你覺得你父親為何能同時贏得德中雙方的信任?
李:福斯長年主導中國汽車工業,許多人以為是決策部門的長遠規劃,事實上是一連串巧合的結果,按我父親的說法是運氣。比方說,誰能料到中國派到德國的考察團原本想拜訪賓士,卻在街上看到福斯的汽車?我父親原是負責研發的工程師,卻被找去當翻譯?
而且正巧幾個月前,離家30多年的他第一次返鄉,回南京探望父母,親眼看到中國的發展潛力。他隱約察覺到機會,又同時了解中國人和德國人的個性,在談判過程中小心試探雙方的想法和意願,很快就贏得中方的信任。
我父親告訴我,中方代表出身共產黨,習慣有話直說,與他們談判時寧可強硬,不要軟弱。如果碰到問題,最好私底下談,千萬不可大聲張揚,不要讓對方覺得丟臉。
相較於我父親當年的情況,我認為現在西方與中國的交流雖然密切得多,對彼此卻更不理解,距離也更遠。
林:福斯長年是中國的汽車第一品牌,它為何能在中國如此成功?
李:其實不只福斯,中國當時也向通用、日產、豐田、賓士招手,只有福斯勇敢跨出第一步,到這麼貧窮的國家投資,因此很早就獲得中共高層的信任。
天安門事件是另一個關鍵因素。民主運動被武力鎮壓後,西方企業紛紛撤離中國,由於我父親等少數主管的堅持,福斯選擇留下,此時擔任上海市委書記的朱鎔基還特地寫信道謝。
福斯的決定,在德國國內外引起爭議,不過我父親研判,中國改革開放的路線仍將繼續,不會走回頭路。福斯在關鍵時刻決定留在中國,受到中國領導人的肯定,幾個月後,多數西方企業也都重返中國。
林:近年來,福斯與其他在中國經營有成的外國汽車大廠,開始遇到逆風,媒體稱福斯因為過於仰賴中國市場,而掉進了「中國陷阱」、陷入「中國危機」,你分析原因是什麼?
李:我父親1997年離開福斯,當時福斯在中國只有兩座廠,現在有39座廠;從2000年到2010年,福斯每賣兩輛車就有一輛在中國賣出,中國市場成了福斯的金雞母。然而,福斯也因此變得傲慢,不相信競爭者可追上。在燃油引擎領域確實如此,中國廠商再怎麼努力學,也難以跟德國車競爭。
但2010年前後,中國做了一個重要的戰略決定,科技部部長萬鋼宣布將投入電動車。萬鋼曾在德國留學,在奧迪汽車當過工程師。中國的決定被德國工程師嘲笑,萬鋼仍堅持推動。從此,中國開始投入電池原物料的供應,全力研發電池科技,為電動車產業打下基礎。
最遲到2017年,福斯仍沒有轉型的打算。當時在北京和上海,買電動車馬上能申請到車牌,買燃油車得抽籤,難度很高,政策方向可說相當明確。福斯在中國的負責人接受我訪問時說,福斯早已完成向電動車轉型的規劃,不過既然燃油車賣得這麼好,沒必要付諸實踐。
2020年疫情爆發,所有人都忙著應付疫情,沒人察覺中國大舉擴張充電基礎建設,並在電池科技取得重大進展,比亞迪、吉利等本土車廠的製造技術也突飛猛進。
2023年,疫情後的第一次大型車展在上海舉行,來參觀的人只對電動車感興趣,福斯顯然錯過轉型的先機,震驚德國汽車工業。
林:福斯為挽回過去的地位,最近推出新的中國戰略,打算在地研發和充分利用當地產業鏈,你認為成功機會有多大?
李:中國的電動車領先世界。福斯從過去的錯誤吸取教訓,現在很清楚必須與中國業者合作,取得最新科技,才可能與中國車廠競爭;如果無法在中國市場生存,在國際市場就沒有機會。過去福斯在中國是技術的提供者,處強勢地位,現在福斯調整心態,反過來向中國學習。
不過,福斯的電池技術和軟體落後對手太多,電動車在中國的市占率不到3%。兩年前,福斯已將中國最暢銷品牌的地位拱手讓給比亞迪,我不認為福斯將來有機會重返寶座。
另一個問題是剛接任美國總統的川普,他不僅反對進口中國電動車,也推動西方與中國脫鉤。遲早有一天,川普將推動供應鏈的「去中國化」,全面抵制中國零件,屆時福斯 將陷入兩難。由於美國市場也很重要,福斯可能被迫將供應鏈分割成中國和西方,這過程將相當痛苦,如果失敗整個集團也可能分割和出售。
林:你從2010年到2019年擔任德國大報的駐北京記者,正好經歷習近平2013年上台,據你的觀察,中國在習近平主政後有哪些變化?
李:我剛到北京的前幾年,中共已在打壓藏人和異議人士,不過整體來說經濟繁榮,人民物質生活愈來愈好,知識分子對政治改革和社會開放有所期待。習近平一上台,即大刀闊斧打擊貪腐,還展現親民作風,並打破中國領導人的傳統,親自與我們西方記者交談。
可是過沒多久,大家對他開始失望。他不僅強化對內控制,整肅批評他的對手,行事風格變得獨裁,外交也轉為強硬,在台灣海峽、南中國海升高對抗。
習近平還推動所謂的「國內國際雙循環」,在貿易上減少對外國依賴的同時,讓世界更依賴中國,以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和科技大國為目標。也就是說,習近平不再追求互惠雙贏、建立在規則的世界,而是用貿易來擴大中國的地緣影響力。
這樣的發展讓歐洲感到不安,2015年前後大家逐漸意識到,習近平無意推動世界和平及國與國的和解,原來他是一位寧可犧牲其他國家利益也要追求大國地位的領導人。
林:德國從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學到教訓,現在很擔心經濟對中國過度依賴,對中國的獨裁體制也出現戒心。請你說明為何會出現這些轉變?
李:中國在這場戰爭明顯偏袒俄羅斯,歐洲因為經濟對中國太過依賴,再怎麼憤怒也不敢對中國大刀制裁。整體來說,德國政壇對中國的戒心有增無減,一反過去態度視中國為風險,但歐盟和德國官方的「去風險」政策成效有限,福斯、巴斯夫、賓士等大企業仍然相當依賴中國市場。
林:德國前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執政16年期間,訪問中國多達12次。她在2021年底卸任,去年底出版回憶錄,受到高度矚目。你能否評價一下她的中國政策。
李:梅克爾對中國很感興趣,很早就看到中國經濟發展能帶給德國的好處、中國在國際舞台的角色和中國崛起的風險。她每次訪問北京,私下對我們記者做背景說明時,分析都相當透徹,讓人覺得她確實洞察中國和國際局勢。
可是我一直覺得很奇怪,為何她精闢的分析很少落實為具體政策,例如針對歐洲的願景好好發表一場重要演說。或許,她性格比較是危機處理者,缺乏視野和遠見,沒有在任內把握機會,對國家未來擘畫清楚的戰略,導致歐洲現在與俄羅斯、中國的關係碰到這麼多問題,這是我對她最失望的地方。
林:梅克爾下台三年來,德國的中國政策有什麼改變?
李:德國政府在2023年發布有史以來第一份「中國戰略」,總算意識到政治和經濟根本分不開,打破過去不碰地緣政治的傳統,光這點就是一大進步。
此外,德國在這份文件中,不再只把中國視為合作夥伴,而是貿易的競爭者和政治體制的對手。只不過在我看來,在競爭者的部分德國動作還是太慢了,畢竟過去跟中國做生意太順利了,最近才突然意識到自己在電動車、半導體、人工智慧等領域落後一大截。
不久前我因此在德國出版了一本新書《中國:德國擺脫困境的方法》,建議政府尤其該在數位領域全力投入資源,擺脫對中國的依賴。
林:台海局勢近年在歐洲受到關注的程度勝過以往,台灣的形象也出現轉折,你認為主要原因是什麼?
李:五年前,我對德國國會議員提到台灣時,他們總是回我,靠外交無法贏得選舉,有些人甚至分不清楚台灣和泰國的差別,很少人真的關心台灣。
疫情爆發後,德國汽車工業因為晶片供應短缺幾乎停擺,開始有人意識到台灣半導體供應鏈的重要性。俄烏戰爭大幅增加台灣安全的能見度,台灣從此在歐洲受到高度重視,柏林已一連三年舉辦台灣會議,智庫與台灣的交流也比過去更密切。
德國二月底即將舉行國會大選,如果選後民調排名第一的基民黨(CDU)與綠黨組成聯合政府,新政府的對台政策將值得期待。綠黨很早就發現台灣的重要性,基民黨的態度近年也有所調整,認為對中國應該更強硬,並逐漸體認台灣的重要性。
去年,德國派軍艦通過台灣海峽,向中國傳達明確的訊號,我相信德國可以做更多。
林:最後一個問題,你覺得為何《父親,福斯汽車與中國》這本書在德國能大賣,受到輿論這麼多關注?
李:我想也是一連串巧合的結果。這本書原本安排在疫情爆發時出版,當時大家忙著應付疫情,應該沒人對中國和福斯的故事感興趣。
後來出版社決定延後到2023年3月出版,一個月後正好舉行上海車展,如我之前所言,德國汽車工業對中國本土汽車業者的進步感到震驚,數十年來在中國市場的榮景似乎不再。輿論對福斯和中國議論紛紛,帶動這本書熱賣,完全出乎我的意料。
坦白說,我長年在報社工作,並不專精寫書。比起嚴肅的政治評論,我沒想到讀者原來對家族故事結合經濟、政治更感興趣,看來,將我父親一生的故事放在大時代變動裡的寫法是成功的。
對德國來說,這本書也確實別具意義。儘管德國與中國的經貿往來密切,對多數德國人而言,中國是一個遙遠的國家,透過我父親的故事,他們總算明白德國與中國的經貿關係原來如此緊密。
作者:李德輝(Felix Lee)
譯者:區立遠
出版社:麥田
出版日期:2024/01/22
內容簡介:一個華裔移民家庭,一間保守的德國車廠,一同踏上七○年代迫切需要現代化的中國——作者李德輝寫下父親不尋常的人生經歷,作為德國駐北京長達九年的資深記者,他也寫出他對近年中國變化的觀察,以批判的角度道出中國幾波人權議題出現之際,福斯公司和德國政府面臨的考驗和壓力,以及對西方當前困局的反思。這本與大時代緊密連結的家族回憶錄,故事飽滿,耐人尋味。出版後立即在德國引起轟動,高踞暢銷排行榜數月,被德國重要媒體《商報》選為年度最佳商業圖書。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