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黯淡的投資與出口貿易:脫歐3年,不列顛經濟怎麼了?

聯合新聞網 王敏而
從2021年1月1日脫歐過渡期結束,英國正式脫離歐盟的那一天開始算起,至今已屆滿...

轉眼之間,從2021年1月1日脫歐過渡期結束,英國正式脫離歐盟的那一天開始算起,至今已將近3年。若將時間推回四年前的2019年底/2020年初,當時還沒有疫情,「英國脫歐」這個無論在歐盟內部和全球格局下都舉足輕重的議題,依然在媒體版面上收穫著它應得的鎂光燈。

但後續全球疫情爆發,經濟衰退;烏俄戰爭爆發後與後續一系列嚴重的通膨問題,讓「脫歐」在2022年中時,一度從英國媒體的版面退位。對中文讀者而言,脫歐更好像已經是個過去式,而不是現在完成式。但脫歐帶來的影響卻不會因為討論度下降而有任何實質的減少。

當年經濟問題是英國選擇脫歐時最主要的原因之一。脫歐支持者認為歐盟限制了英國經濟的發展,期望在脫歐以後,英國可以更自由的去和其他國家/地區簽訂雙邊/多邊自由貿易協定,重新點燃英國經濟發展的引擎。那麼脫歐3年以來,當初預期的經濟目標達到了嗎?

從英國宏觀經濟的角度出發,根據世界銀行的資料,從2016年英國決定脫歐以來,直到2023年(2023年使用預估數據),其GDP成長率大約14.3%,優於其他西歐大國如法國、德國的同期表現,不過仍低於整體歐元區的約18%GDP成長率;若是沒有脫歐,英國的經濟表現會勝於現況嗎?當初脫歐的自由貿易帶動經濟成長願景,達成了嗎?脫歐帶給英國的具體衝擊有哪些?

脫歐支持者認為歐盟限制了英國經濟的發展,期望在脫歐以後,英國可以更自由的去和其他...

▌不再吸引資金投入的英國

在一篇由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經濟學教授哈斯克(Jonathan Haskel)和英格蘭央行經濟顧問馬汀(Josh Martin)合著的文章中,採用了3種預估模型來比較如果英國沒有脫歐,直到2022年底,其所獲得的投資比起脫歐的現況會有什麼差異。

在第一個模型中,兩位作者採用了從1990年代末期,到2016年英國脫歐公投前的投資成長趨勢當作預期標準,來跟脫歐後的英國現況進行對照。第二種方法則是更為複雜的「替身分析」(doppelgänger analysis)。這個方法採用了22個全球先進經濟體的數據,其考量的範圍包括經濟成長、通膨、外來投資和貿易,再透過統計的方法計算出最接近英國的結果,並進行預測。

雖然這兩個模型所採取的方法有所不同,但卻得出了類似的結論:如果英國沒有脫歐,其所獲得的投資應該會比現在的狀況增加10%。

第三種方法是「替身分析」的簡化版,也就是直接將英國脫歐後的狀況跟其他G7國家進行對比,畢竟G7的其他成員國也都會納入替身分析中的22個先進經濟體中,而單論整體經濟環境,G7其他成員國的狀況或許在起點上和英國會有更多的相似之處。這個分析所得到的結果更加極端:英國在2020/21財政年所獲得的投資,比起假設未脫歐的理論值少了23%。試想,這些投資將會帶來多少經濟效益呢?

兩位作者給出的結論是:如果沒有脫歐,英國2022年的GDP應該會比實際值高出1.3%,也就是290億英鎊。這筆錢無論是用來投資基礎建設或是提供社會福利,都應該能夠讓英國人民的生活水準有感提升。

若是沒有脫歐,英國的經濟表現會勝於現況嗎?當初脫歐的自由貿易帶動經濟成長願景,達...

《金融時報》的分析進一步的討論幾個大哉問:那些本來會到英國投資的資金到哪裡去了?英國的哪些行業在脫歐後保持競爭力,又有哪些行業是重災區?

在脫歐前,英國一直扮演著英語世界和歐洲的重要橋樑。但自從脫歐以後,這個光環正在不斷的褪色。就外來資金的角度而言,原本一直居於英國之後的法國在2018年開始反超英國,吸引更多資金的投入。

從行業別而言,金融時報也對比了2016/17和2022/23財政年各行業所獲得的外來資金投資案。結果顯示在幾乎除了金融和航太領域外的所有行業類別,投資案數量都出現下降,包括:電腦資訊、環境與基礎建設、精密儀器製造、服務業、食品業、零售批發、生命科學、文創產業、汽車業、再生能源、電子通信、生技與醫藥、農業化學和工業開採。簡而言之,除了少數英國擁有厚實基礎的產業外,其他的服務業、製造業,乃至零售業的外來投資均出現下滑的狀況。

這種黯淡的投資情況,從英國的股市也可略見端倪。從2016年6月英國脫歐公投通過開始至今,英國股市(富時100指數)大約只從6,100點上漲至2023年12月底的7,600點(中間經歷疫情大跌和疫後復甦),漲幅大約25%。但同期的德國DAX指數卻從大約9,600點上漲67%到16,650點左右;法國的巴黎CAC 40指數則從4,400點左右上漲至7500-7600點左右,漲幅約80%。在用錢投票的資本主義世界中,相較其他整體經濟情況較相近的歐盟國家,脫歐後的英國雖保持經濟成長,但市場對英國的期待明顯較低。

從2016年6月英國脫歐公投通過開始至今,英國股市(富時100指數)大約只從6,...

▌入不敷出的國際貿易

在投資下滑的背景下,英國的進出口貿易數字也難以樂觀。總體而言,根據英國政府釋出的數字,從2016年以來至2023年的出入口貿易數字,除了2020年是順差以外,其他年度都是呈現從約210億到最多約680億英鎊不等的貿易逆差。

雖然當初公投脫歐時的願景,是脫歐後的英國應該要能夠更自由的與世界其他地區締結自由貿易協定,從而促進英國的出口產值。但現實情況是即便在脫歐之後,英國的國際貿易依然無法脫離對歐盟的依賴。

《金融時報》的調查指出直到2023年,74%的英國企業依然以歐盟作為其商品或服務的主要出口對象。該調查進一步分析,共有約14%的公司認為從2021年脫歐以後,出口至歐盟的貿易額有顯著下降;26%的公司有些微下降;28%的公司認為持平;27%的公司認為有些微上升;只有約5%左右的公司認為脫歐以後,對歐盟的出口有顯著上升。

該調查同時顯示有36%的英國公司認為在脫歐以後,歐盟的公司降低了與其合作的意願,甚至有來自比利時與德國的公司高層直白說道:

「我們知道你做得很棒,但現在想要跟英國做生意實在是太麻煩了。」

美妝產業可以說是脫歐以後英國出口下滑產業的重災區。《衛報》的報導指出,英國的美妝業在脫歐以後,在世界其他地區的外銷額依然維持穩定,唯獨在對歐盟的出口在脫歐公投通過後呈現下滑的趨勢,而這個數字從2010年至2016脫歐公投前原本呈現增長。就具體的數字而言,由於海關延誤和跨境成本增加,英國美妝業已經減少了8.5億英鎊的對歐盟出口值。

簡言之,就出口而言,英國也未能兌現其在脫歐之前許下的願景:讓擺脫歐盟枷鎖後的英國更加自由地和世界各地區經濟體簽下自由貿易協定,從而讓英國的出口更加蓬勃發展。反之,脫歐後的英國依舊無法擺脫和歐盟的貿易依存關係,反而是為自己與歐盟之間的貿易增添了許多繁瑣且不必要的行政流程,徒然增加行政成本卻看不到收益,其中一項最明顯的影響將是對食品、農產品進出口的影響,而這個影響也將直接傳遞到英國的民生消費問題上。

在下一篇文章中,筆者將從數據層面和近年在英國的個人生活經驗兩個面向出發,討論脫歐以後的英國在民生消費和高端消費市場分別遭遇了什麼樣的困難。

▌下篇接續:〈脫歐讓英國人「變窮」了嗎?消費生活水準下降危機〉

英國塗鴉藝術家Banksy在英國脫歐後創作壁畫,從歐盟旗的12顆星中敲下1顆,比...

責任編輯/賴昀

王敏而

牛津大學音樂學博士。研究興趣為後殖民理論以及東亞國家如何回應西方音樂傳入後所造成的衝擊,平時也涉略二戰後當代東亞政治/經濟/文化發展史。

深度專欄 英國 英國脫歐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