娜塔莉波曼與加薩戰爭?以色列-巴勒斯坦「5月廝殺」的新仇漩渦
「如說殺戮不會帶來任何結果,那不顧一切的人類廝殺,為的又是什麼呢?」
「應許之地」上綿延世世代代的以色列與巴勒斯坦血恨,2021年5月再度升溫。在超過兩個星期的互轟中,數千枚的土製火箭與上千架次的戰機轟炸,不僅再一次炸爛了加薩走廊,以色列本土也面臨了十多年未見的大規模空襲警報。
儘管在美國的政治施壓下,以色列與哈瑪斯已藉由埃及的中間穿梭,已於5月21日清晨各自宣布「無條件停火」。但累積11日的狂轟濫炸,除了雙方共計242人死亡、加倍仇恨情緒之外,戰略意義上卻純屬「意圖不明」的無道理消耗戰。
在這場血腥互轟中,除了以色列與加薩的對抗,更還切分出更多細微的亂鬥支線,像是以色列猶太人與以色列阿拉伯人的社區互殺、巴勒斯坦自治政府與哈瑪斯的內鬥、以色列朝野政黨的政爭,甚至是北美猶太人與以色列猶太人、娜塔莉波曼(Natalie Portman)與蓋兒加朵(Gal Gadot)的立場摩擦與分歧。
▌請點閱下方收聽
然而這場戰爭究竟所為何事?巴勒斯坦人認為,這是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Benjamin Netanyahu)為了拯救政治生涯的見縫插針;以色列人則指控,被美國、歐盟認定為「恐怖組織」的哈瑪斯必定早有預謀,一切都是為了箭在弦上的「巴勒斯坦大選」?
但事實上,為了組閣鬥爭而疲於奔命的納坦雅胡,頂多只能算是戰爭之中的「被動得利者」,在哈瑪斯火箭發射之前,政治生命差一點要被終結的他基本無暇「設局」這麼複雜的族群鬥。
至於「哈瑪斯拚選舉論」則更為去脈絡化,因為巴勒斯坦的大選早已連續15年「因故無法舉辦」,在當前的政治現實中,也根本沒有任何條件能逼迫巴勒斯坦總統、法塔(Fatah)派的阿巴斯「發動大選」——反倒是戰爭的出現,才更替阿巴斯解套了政府改選的壓力,甚至讓與以色列、CIA合作「維安」的法塔,藉此擴大打擊在約旦河西岸的哈瑪斯與反法塔勢力。
這場戰爭為何降臨?為什麼選擇「此刻」大打出手?撇開以巴之間超過一世紀的愛恨情仇,2021年5月的加薩戰爭,前前後後又到底發生了什麼事?誰是最大的衝突贏家?這一切又與「娜塔莉波曼」有什麼關係?
▌以色列-巴勒斯坦大亂鬥,為何2021此時爆發?
雖然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的這波衝突,是根基於歷史悠久且複雜的種族、政治等問題,但之所以爆發在此時的近因,起源自4月穆斯林齋戒月開始之際的「耶路撒冷衝突」。當時,以色列政府以防疫考量與政治敏感氛圍為由,突然宣布禁止穆斯林在東耶路撒冷舊城區大馬士革門前的古蹟空地聚集。
根據以色列政府的說法,參照過去的狀況,穆斯林與巴勒斯坦青年在此地聚集以外,時常跟執法單位發生衝突,所以在擔心疫情擴散之下,今年整個齋戒月,往年聚集的區域都必須封鎖,並另外安排合適的地點。
然而,以色列政府的說詞卻引發巴勒斯坦人與以色列阿拉伯裔青年的反彈,不僅是因為齋戒月群聚對穆斯林的重要性,令人質疑的是,同樣作為宗教儀式,為何先前數個猶太教節日的集會活動都沒有遭到禁止?自此,也為後續一系列衝突拉開序幕,巴勒斯坦青年開始發動抗議,試圖拆除路障、突破封鎖進入大馬士革門前,警察也進而採取催淚瓦斯與橡膠子彈等鎮壓手段,使得衝突愈趨緊張升溫。
為何以色列政府今年對於開齋節群聚特別緊張,甚至要大張旗鼓封鎖?因為今年五月,以巴雙方的回曆與陽曆,有幾個重要且敏感的節日重疊:5月對於以色列保守右翼來說有兩個重要的群聚大節,分別是5月5日的「以色列獨立紀念日」(1949年以色列發表獨立宣言),以及5月9日的「耶路撒冷日」(紀念1967年六日戰爭以色列攻克東耶路撒冷統一聖城)。
但是5月之於巴勒斯坦,不僅5月12日是穆斯林的開齋節,在之後的5月15日正好是象徵抗爭與表達訴求的「巴勒斯坦浩劫日」(Nakba Day)——1948年第一次中東戰爭開打,以色列獨立建國,數百萬巴勒斯坦人流離失所成為難民——每年此時不僅是巴人記憶當時的苦難,更期待遠離家園半世紀後,終有一天能回到故鄉,近幾年在加薩走廊與約旦河西岸也多在此時發生大規模抗爭,整體社會氣氛緊繃之下,今年齋戒月聚會對官方來說也變得更加敏感。
▌選舉陰謀論:哈瑪斯與納坦雅胡,誰是戰禍藏鏡人?
除了節日的重疊巧合,以巴在政治方面今年也各自有重要時程。以色列政府在4月禁止大馬士革門前聚集的同時,正在進行國會選舉後的政黨組閣,而目前在現任總理納坦雅胡組閣失敗後,已經進入難產階段。原本在4月底,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也應舉行大選,但自2006年起加薩走廊的哈瑪斯與主流派在約旦河西岸爆發內戰後,現今的巴勒斯坦自治主席阿巴斯(Mahmoud Abbas)便就以色列屯墾區、以巴和談等問題為由,再再推遲選舉,以至於15年以來都未曾舉行。
因此,以色列政府此時採取相對保守或爭議的封鎖行動,事實上十分具有政治目的,在社會處於高壓氛圍的背景下,此舉也激發巴勒斯坦人與阿拉伯裔以色列人的抗爭情緒,但是為何以巴衝突會自此加劇升級?
根據以色列媒體的說法,衝突越演越烈的起因,來自於「抖音」的幾部爭議影片,內容中是巴勒斯坦的青年,在街上隨機攻擊落單的猶太居民,因此激怒了在以色列的極右派與猶太屯墾者,在極右派的猶太激進民族主義團體「火焰」(Lehava)的號召下,針對耶路撒冷穆斯林區發動了多次的「暴力突襲」,從4月下旬開始演變成大規模的「集體種族報復」。
他們進入耶路撒冷的穆斯林住宅區,不只沿街打殺破壞,甚至還闖進民宅襲擊這些「異族人」。情況逐漸失控,以巴平民多次在街上發生激烈衝突,這不僅加深了種族間的對立,以色列警方在過程中,選擇性執法也加深了巴人的怨恨。在仇恨情緒不斷提高,再加上因為東耶路撒冷的「謝赫.賈拉區巴人家庭拆遷驅逐案」而從5月8日晚間開始的「阿克薩清真寺圍攻戰」,讓狀況變得更加激烈,並很快地引發美國、歐盟與聯合國的高度關注。
許多人質疑這背後是不是有陰謀論存在——究竟是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操弄族群情緒,藉此從中獲取政治利益?還是巴勒斯坦的哈瑪斯,為了在睽違15年的大選之前擴張自己的聲勢,因此試圖以發射火箭等方式,引發一系列衝突?
事實上,哈瑪斯並不需要藉由激烈的以巴衝突,為自己提升短期聲勢。除了哈瑪斯被以色列、歐盟和美國認定為恐怖組織,在國際上遭到封鎖,無法在約旦河西岸取得政權以外,引發衝突只會造成選舉推遲,獲利的是現今執政的法塔赫政府,以及巴勒斯坦主席阿巴斯,對哈瑪斯的「選舉聲勢」來說反而造成阻礙。
但如果因而將矛頭指向是阿巴斯發動戰爭,試圖翻轉法塔赫政府的選情,阿巴斯應該要藉此對以色列抱持著更積極、具侵略且主導的姿態,但在11日的加薩戰爭中,阿巴斯反而被國際新聞與巴人的團結怒火給邊緣化——他一直以來與以色列「安全合作」的操作,反而回過頭來反噬自己立場。
從明面來看,以色列政府跟約旦河西岸的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之間,好似存在著敵對關係;但事實上,對於法塔赫政府以及阿巴斯而言,從稅收到攜手反恐的安全合作協議,以及針對巴勒斯坦反對派的鎮壓,與以色列維持合作、平和的關係,才能獲得更多政治利益。
而另一方面,以色列政府在今年三月面臨國會改選,而現任總理納坦雅胡雖然是以色列史上執政期間最長的總理,但是在其任內牽扯了多起家族貪腐案,於是在今年選舉後,原先由納坦雅胡所主導的第一大黨利庫德黨,理應獲得第一優先的組閣權,但是因為醜聞纏身,以及以色列是小黨治的聯合政府狀態,納坦雅胡組閣失敗,必須在5月4日被迫讓出組閣權給在野黨黨魁。
奇妙的是,在讓出組閣權沒多久,5月8日就爆發了阿克薩清真寺事件。所以也引人懷疑,是不是納坦雅胡為了不要提早下台,或是試圖逆轉政治生涯,便煽動這場以巴衝突。
而在過往數次的以巴衝突,往往都跟以色列的定期選舉時間接近,中間都會牽扯出一系列的問題。雖然就國內政治而言,以巴衝突相關政策都不是影響猶太選民的關鍵,但這次的衝突,確實讓納坦雅胡不至於被倒閣,也令由在野黨以及各小黨集結的「反納坦雅胡大聯盟」,暫時凍結了原先預計在6月2日前完成的組閣談判。
▌娜塔莉波曼&蓋兒加朵?猶太社群分裂的兩種立場
在5月以巴衝突激化、受到國際關注之際,具有以色列背景的娜塔莉波曼以及蓋兒加朵,兩位好萊塢明星分別在社群平台上表達各自的立場並引發論戰。
娜塔莉波曼轉發了一名美國演員的貼文,以懶人包的方式說明耶路撒冷謝赫・賈拉迫遷案到底是怎樣的迫害?對巴勒斯坦人如何不公平?這個表態立刻在社群網路上引起很大漣漪,特別是許多巴勒斯坦人的聲援團體,對娜塔莉波曼的表態感到非常的驚訝甚至感動。同時也引發很多衝突。有以色列演員表示,娜塔莉波曼傷害且背叛同胞,質疑她為什麼都沒有提及哈瑪斯發射火箭?為什麼都沒有認可同胞活在恐懼之中?
雖然娜塔莉波曼的以色列人身分時常受到質疑,即便長期在美國生活,但她確實出生於耶路撒冷並且具有雙重國籍,認可以色列為祖國。過往娜塔莉波曼跟以色列關係十分密切,不僅會回以色列捐贈投資,也為以色列的文化遺產,甚至文化政策提供支持與協助。
而與之時常一同被討論的,便是神力女超人蓋兒加朵。這次的衝突中,蓋兒加朵發表了聲明,內容雖然沒有指責巴勒斯坦或哈瑪斯,只是強調以色列也有和平生存的權利、祖國愛好和平,希望這種惡意交集的衝突不要再發生。但從過往至今的中東衝突,都可以在蓋兒加朵的社群網路上,看見相對同情以色列國防軍的內容,也因此招來批評,認為她只是片面強調以色列的被害形象,沒有提及因為以巴衝突而造成巴勒斯坦的死傷與難民問題等。
不過,相比娜塔莉波曼來說,蓋兒加朵的背景確實相對單純,在以色列出生、成長,且曾經在國防軍服過兩年兵役,這段經驗在她演藝生涯也不斷被提起,蓋兒加朵所發表的內容,也正是反映了她的成長過程或是人生經驗。
至於娜塔莉波曼的態度,所反映則是美國比較進步派的猶太裔年輕社群,對於以色列抱持著一種矛盾的態度,過往從1948年以色列建國之後,以色列其實是主打希望促成多元的共濟跟扶持:因為大家都是移民,來自各地不一樣的人,在這塊土地上,只有彼此團結才能繼續生存下去。
然而隨著國際局勢的演變。這幾年其實比較主流的政治思想,反而是猶太民族主義——在法律上,以宗教跟血緣的方式,來辨別是否為猶太人。如果不是猶太人,那就不能算是完整的公民。也變成是某種程度上變相承認,以色列是一個宗教、神權的國家,若要成為公民,就必須要是猶太教徒。
以色列所主張的猶太民族主義立場,在近年引發美國猶太裔社群的反彈,其中便包括娜塔莉波曼。在2018年之後,她多次拒領以色列頒發的和平獎項,過往積極扶植的以色列影視、文化發展。在此之後也都是抱持著相對抵制或抽離的態度。
娜塔莉波曼曾提到,她不認可以色列國家民族法案的推動,以及現任總理納坦雅胡所推行一系列狹義的猶太民族主義政策。並認為以色列變成一個種族隔離的國家,藉由壓迫巴勒斯坦人或其他民族而得利。
在論戰的內容當中,也有猶太人提到,就算支持以色列這個國家,但現今不是理想中符合原本教義精神的國度,近而衍伸成建國認同的脈絡之戰。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其實是二次大戰之中納粹的猶太大屠殺。
飾演漫威英雄「綠巨人浩克」的馬克魯法洛(Mark Ruffalo)同樣是這次公開聲援巴勒斯坦的巨星之一,他在個人Twitter上以「#SheikhJarrah」關懷面臨驅逐命運的謝赫.賈拉案,直言「以色列對於巴勒斯坦人的作為已違背良知」、應予以制裁。浩克的發言儘管也得到許多人支持,但針對他的質疑意見,也邏輯謬誤地指控他是「反猶太、反以色列」。馬克魯法洛的回應意見,或許也可做為這些針鋒相對的最佳反思:反對以色列政府的暴政,並不代表就是反對猶太人。不認同以色列對巴勒斯坦的作為,但也不表示你可以合理化對猶太人或以色列的種族仇恨。
在大屠殺之後,有很多以色列人的反思認為,不要讓這種事發生,但這句認同的究竟是,我要讓自己強大到沒有人能宰制我的命運,要不擇手段地強調生存權?還是我曾經是受害民族的立場,我永遠都不能坐視世界上,再發生類似的悲劇,儘管是在其他種族身上?這些辯證隨著以巴衝突加劇,在猶太社群仍是難解的命題。
▌轉角編輯台每周的深度國際閒聊
• 用 Spotify 收聽:https://goo.gl/48CruJ
• 用 iTunes 收聽: https://goo.gl/o06EBG
• 用SoundCloud收聽:https://goo.gl/WSho3A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