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中的太空強國:印度「低成本上太空」的宇宙野望
9月初,印度啟動了「月船2號」(Chandrayaan-2)的登月任務,企圖成為全球第4個登陸月球的國家。有別於美國、前蘇聯和中國,印度首次嘗試於月球南極區域降落,原本若成功將創造歷史紀錄,不料最終仍黯然宣布軟著陸失敗。
印度之所以選擇南極,不只是為了史上留名,亦是為了戰略資源。2008年「月船1號」任務時,印度發現月球南極隕石坑中有水冰的跡象,引起世人注目。嗣後,南極被認為藏有大量水冰、鐵礦石、鉑金與鈦等礦產,以及可能應用於核融合技術的氦-3,故印度想藉展示登月能力,為將來的採礦做準備。
然而月船2號的登陸器「維克藍號」(Vikram)卻在距離月球表面約2公里處突然失聯,也就不能遠端遙控其上的「智慧號」(Pragyan)探測車。主導登月任務的「印度太空研究組織」(ISRO)也已承認軟著陸失敗。雖然NASA嘗試協助搜索維克藍號的下落,但仍不敵環境險惡,加上登陸器與探測車只有14天的電量,耗盡後也只能伴隨無法完成任務的遺憾永眠於月。
這對印度來說,當然是嚴重打擊,但有專家認為其實任務不算完全失敗。雖然探測車無法在月球南極探測水和其他礦產,但月船2號仍在月球軌道上方運行,搭載高分辨率的相機,預計將可繼續監測月球長達7年,並傳回高品質、有利於未來探索月球的圖像。
月船2號的鎩羽也沒有阻止印度的雄心,ISRO還有一連串的太空計畫等著實施。像是與法國合作,預計2022年重啟「火星飛船2號」(Mangalyaan-2)任務、和日本合作,預計在2023年執行「月船3號」任務,以及尚未排定時程的「金星飛船」(Shukrayaan)任務等。
林林總總都顯示,印度在日益激烈的太空爭霸已佔有一席之地。在新德里看來太空不只是遠在天邊的事務,更和印度的大國地位息息相關。對內,不僅要強化ISRO的現有計畫,滿足對於太空應用的需求;對外還要透過國際合作,以雙邊和多邊參與鞏固其全球地位。為此,印度積極展開太空外交。
像是去年ISRO啟動了名為「聯合國太空奈米衛星組裝與培訓計畫」(UNNATI),協助一些國家建立航太能力,訓練來自埃及、葡萄牙、馬來西亞等國的菁英,其目的在於呼應「聯合國探索與和平利用太空會議」(UNISPACE + 50)50週年紀念,並擴張印度的太空影響力。
但更值得關注的,或許是印度「低成本」的太空競逐策略。
▌低成本上太空:印度宇宙霸業的利器?
在商業發射方面,ISRO自成立以來,便鎖定低成本的太空發射。2013年印度的「火星飛船1號」任務創下紀錄,不只成為亞洲第一個進入火星軌道的國家,更以7,400萬美元的成本驚豔全球,遠低於美國同期進入火星軌道的「MAVEN火星任務」,後者花費將近7億美元。這次的月船2號登月任務,花費約1億4,000萬美元,與其他登月先鋒國比較,成本也相對低上許多。
為什麼印度能夠壓低價格?除了因人工相對便宜,自製技術更是關鍵。比如ISRO研發製造的極軌衛星運載火箭(PSLV)便十分受到國內外歡迎。2017年智利大學自製的奈米衛星就是靠PSLV升空、巴西的「亞馬遜一號」衛星也計畫於明年搭載PSLV發射。許多發展中國家都與ISRO簽有PSLV相關的諒解備忘錄或協議,讓印度在太空市場的地位越來越穩固。
但這也造成印度與美國之間的嫌隙,因為華府認為新德里破壞了火箭發射服務市場的平衡。從2005年以來,美國便試圖說服印度簽署《商業太空發射協議》(CSLA),目的在確保ISRO(及其轄下的商業部門「Antrix」)遵守自由市場原則,避免國家干預商業發射領域,削價競爭。上個世紀90年代,美國也曾與中國、俄羅斯和烏克蘭簽署類似協議。
不過,印美談判卻在2010年觸礁,新德里始終不同意協議部分條款,如發射數量的配額、價格準則等。到了2015年,Antrix首次為美國企業發射衛星,生意蒸蒸日上,但以低價搶客也引發美國同行不滿。有些美國航太公司向美國聯邦航空總署(FAA)投訴,FAA遂交由轄下主責的商業太空運輸諮詢委員會(COMSTAC)展開調查。
COMSTAC調查後認為,印度政府實際擁有並控制了太空發射供應商,有扭曲市場之實,FAA據此禁止美國商業衛星使用PSLV。然而,就像眼下的美中貿易戰,有門道的商人總是有辦法可以找到生路,即使有禁令,美企仍可以透過美國貿易代表處(USTR)申請豁免,另尋管道並繼續採用PSLV。
對美國企業來說,PSLV至關重要,包括Google在內的重量級公司,都是ISRO/Antrix的客戶。除了價格考量外,國安與資安問題也是讓美國企業難以選擇中國或俄國發射的重要原因。是故,ISRO/Antrix便成為SpaceX、Blue Origin等美籍發射公司之外的最佳選項。
最明顯的例子莫過於2017年,ISRO/Antrix的PSLV單次向太空發射了104顆衛星,締造新的全球紀錄,而其中有96顆就是來自於美國企業的委託;截至2018年底,印度共發射269顆外國衛星,美國佔了7成。這種受歡迎的程度,更使印度沒有理由與美國簽署CSLA。
▌在美國與俄國之間:殺出血路的「Made in India」
要知道,印美之間不只存在國籍企業利益的糾葛,也有著因國家安全引起的宿怨。上世紀當印度開始投入發展航太科技時,曾打算向美企採購引擎,但因為售價過高而轉向蘇聯,美國則以交易違反飛彈科技管制建制(MTCR)為由,迫使蘇聯解體後的俄國取消交易,並對印度實施短期貿易制裁。
之後,俄印恢復交易談判,但俄國出價卻較先前為高,不想再被外國制肘的印度,這才決心自己製造。技術上的拖延,讓印度晚了約20年才做出足以成功飛行的引擎,使印度對美國不滿。如今美國再度施壓印度簽署CSLA,印度當然無法接受,認為是侵犯國家主權,更是侮辱印度的民族自豪感。
即使近年印美關係逐漸改善,基於上述因素,俄羅斯仍是印度航太計畫的重要夥伴,甚於他國。印俄的太空合作已有40年歷史,1975年印度第一顆衛星「阿耶波多」(Aryabhatta),即是搭載蘇聯的「聯盟號」(Soyuz)火箭進入軌道;2007年,印度也曾和俄羅斯簽署太空合作協議,包括衛星發射、前蘇聯研發的格洛納斯(GLONASS)衛星導航系統等項目。
在ISRO的「宙船」(Gaganyaan)計畫裡,預計2021到2022年這段期間,宙船將完成印度首次太空載人任務,太空人都是印度籍,可能包括女性,將從印度軍隊的菁英挑選。然而,印度也承認只能提供基礎培訓,像是航空航天醫學研究所提供的體能、心理等評估,真正要讓人進入太空,還是得靠俄國的經驗輔助。
普丁也藉此向莫迪示好,目前「俄羅斯航太」(Roscosmos)的子公司已和ISRO簽約,將為通過身心評估的印度太空人提供宇宙飛行相關訓練。此外,Roscosmos亦會支援印度太空梭的引擎技術和關鍵部件,包括太空服、座艙椅等,但印度基於「Make in India」的優先選項,仍未確定採購項目以及雙邊合作會到何種程度。
最後,值得注意的是,印度總理莫迪很明顯地將太空任務,做為政治動員不可或缺之物。在月船2號登月期間,莫迪政府最大程度的利用了科技民族主義,以發展先進技術彰顯國家榮耀,藉此激勵——凝聚民族ISRO舉辦了線上問答比賽、莫迪特地和來自全國的70名學生一起觀看登月實況LIVE,號稱「ISRO精神已喚醒全國並將全民聯繫在一起」,試圖掩蓋印度GDP成長趨緩、喀什米爾地位等國內爭議議題。
▌莫迪的宇宙,印度的民族主義
印度國內也有部分聲音反省太空任務的必要性,特別是當ISRO預算節節高升,但印度仍存在許多社會問題,像是五歲以下的孩童死亡原因,有近七成是營養不足所致。因此反對派質疑:莫迪政府是否應將更多施政焦點置於國內,而不是站在地面眼望太空,卻看不見身旁的困苦?
莫迪政府也深知會面臨此類批評,故不斷強調ISRO的主要目標,乃是通過發展先進技術幫助印度實現社會目標——亦即讓太空任務的成果協助某些企業壯大,促進就業,改善公民的日常生活。為此,ISRO計劃未來將PSLV的營運私有化,並與私營企業合作,整合Antrix力量形成如歐美航太工業的聯盟(比方洛克希德與波音組成聯合發射聯盟)。
最新消息是,莫迪政府今年剛組成名為「新太空公司」(NSIL)的國有企業,NSIL大致和Antrix的業務重疊,首要目標則是小型衛星運載火箭(SSLV)市場,第一位客戶便是美國的太空新創公司。樂觀估計,NSIL的業務會隨著全球對太空的需求水漲船高,而莫迪政府要怎麼完成對公眾的承諾,印度正在翹首以待。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