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克爾輸了?極右派贏了?當德國結束了選舉季節

聯合新聞網 The Glocal
「慘勝」梅克爾? 圖/路透社

文/尹子軒(The Glocal副總編輯)

德國大選剛剛結束,根據出口民調顯示,尋求第四次連任的梅克爾(Angela Merkel),其所領導的基民-基社盟(CDU/CSU)一如外界所料,獲得最多票數,再一次將領導籌組新聯合政府。選舉前,梅克爾對支持者說:

沒有人可以組成和我們對壘的政府。

這預言果然成真,各種聯合政府的組成選項中,唯一可達到過半議席(355席)的組合,將會是由CDU/CSU、綠黨,以及自民黨(FDP)組成的「牙買加聯盟」(三黨顏色加裡來剛好像牙買加的國旗)。儘管德國傳統兩大黨——基民黨、社民黨(SPD)——均獲得比預期少的票數,但是在社民黨,將會變成主要反對黨的情況下,德國經年行之有效的「2.5黨制」政治格局,在未來四年將不會有改變。

由這次選舉我們亦可看出,德國獨特而穩定的選舉機制,在這波民粹浪潮中,再一次地為德國人服務;而溫和的中間派,將又一次成為德國「共識政治」文化中,朝野正反雙方的骨幹。

儘管備受矚目的極右政黨——德國另類選擇黨(AfD)的得票率比預期的高,但這數字終究不超過13%。在孤立無援的狀態下,AfD在議會内可以做的非常有限,相較於其他更接近主流,但議席稍遜的小政黨,如極左的左翼黨(Die Linke),AfD在各樣議題上可以影響施政的能力,甚至更弱。

最重要的是,AfD黨内屬於溫和派的黨魁佩特里(Frauke Petry)在當選後第二天,跌破眾人眼鏡地宣佈和AfD分道揚鑣。在空有席位、無影響力,又碰上內鬨的情況下,我們或許可預見AfD在未來邁向和英國獨立黨(Ukip)一樣,從内部開始分崩離析的下場。

這次大選,梅克爾贏得有驚無險,但正面來看,卻是印證了德國制度的穩健。

敗選後,黨魁舒爾茲宣布社民黨不會加入梅克爾的聯合政府,將在未來四年做好監督政府的...

勝選之夜:拿下國會第三大黨的AfD,會對德國政治版圖產生影響嗎? 圖/美聯社

▌籌組聯合政府:政黨博弈

在德國大選中,選民實際上擁有兩張選票;第一票是選擇居住選區的議員候選人,第二票則是投給全國性的政黨。德國全國共有299個選區,決定了議會理論上598個議席的一半,餘下的議席,則以一個相當特殊的方法補足——德國選舉機制中存在所謂的「議席補償制度」,在各政黨必定會獲得全國政黨票同樣比例的議席原則下,議會機制會在保證選區當選的議員基礎上,補足各黨派的議席,直到達到全國政黨票比例爲止。

比如說,2009年大選,老牌政黨綠黨僅獲得一個選區席位,但憑著在全國政黨票中,搶下10.7%的得票率,而獲得額外的67席,在議會總數獲得68席。而在德國,一個政黨只需要達到憲法下限的3個地區議席,以及全國5%政黨票,即可受惠。這機制存在的原因,在於抵消單議席單票簡單多數制中,總得票率與席次不對等的問題,讓小黨派得以進入議會發聲。

進入國會後,剩下的問題就是黨派間合作的聯合政府了。

勝選之夜:自民黨與其黨魁林德納(Christian Lindner)。 圖/...

勝選之夜:綠黨黨共同主席暨第一候選人戈林-埃卡特(Katrin Göring-E...

梅克爾從來都不是一個死守教條的犬儒主義者,由於德國制度下,部長級的大臣皆擁有一定的獨立性,梅克爾可以最大地利用内閣大臣的席位分配,去減低CDU/CSU、綠黨與自民黨之間的傾軋。

比如說,對於有志於取得金融部長一職的自民黨,梅克爾可以用部長席位和執行減稅方案的權力,向自民黨換取他們對於綠黨環境保護政策上,一定的妥協。而在一些關鍵的單一議題,如更激進的歐洲財政整合計劃,即便作為聯合政府夥伴的自民黨始終持反對意見,梅克爾還是可以透過鼓動在野的社民黨,找到「支援」,因為社民黨和綠黨一樣屬親歐派。

今次大選,選民偏好非常多極化,但是德國政治生態由傳統大黨負責主流政治,而主打更細小議題的小黨,則在主流政治外延伸,兩者加起來的政治制度依然穩健:不但囊括了大部分的中間選民,更滿足了選民多樣化的需求。雖然調和多黨派的内閣需要時間,德國這次甚至可能要到11月、或聖誕節,才能確定新一任政府;但總體而言,梅克爾要組成一個能有效率施政的政府,並不太困難。

這也代表著德國的「共識政治」在民粹極端化的浪潮中,依然相當成功。

星期天開票後不久,柏林街頭湧進大批民眾,示威抗議AfD。 圖/路透社

「可恥的13%!」選後德國不斷出現 AfD13%得票率不代表全德國的聲音。 ...

▌未成功先内訌:AfD的困局

在國內(尤其是前東德)的民族主義分子歡呼聲還未落之時,曾發下豪語、揚言要在下屆大選中成爲執政黨的AfD,卻馬上在選後一天內爆出内訌。

代表溫和派的主席佩特里,在9月25日選後首場記者會上,語出驚人,宣佈不會加入黨團。這一突如其來的發展,除了反映出民粹政黨只能靠喧嘩取眾,而非實際施政來吸引注意力的本質,也同時反映了在「比例代表制」下,極端黨派的疲軟不振。

佩特里解釋她切割的原因,在於對黨的方向的失望。她指出,AfD在過去幾難,有 「儘快具備執政能力」的意向,但是選前數月的AfD,表現得卻更像一個「缺乏實際準備」的「無政府主義政黨」。佩特里的離開,雖然不排除是鬥不過更排外極端的黨內領袖高蘭(Alexander Gauland),但也有可能是預見到AfD有如無頭蒼蠅的未來,所以寧願像逃離沉船的老鼠一樣,在最光輝的一刻退場,給自己保留政治籌碼。

儘管今次AfD的得票率比預期中的高,尤其是在德國最窮困、移民最少,但排外思想最深的前東德邦(如薩克森邦)——但是總歸不過是13%而已。就算黨內沒有分裂,但在其他小黨皆表現良好的大勢下,AfD這個所謂的議會第三大黨,實際上可以有的影響力,遠比不上真正具有進入聯合政府資格、掌控政府部級機關能力、以及擁有足夠溫和立場的政黨。

丟下「脫黨」宣言,不給提問的佩特里,頭也不回的離開記者會現場,留下一屋子錯愕的記...

AfD想要踏穩腳步?那必須先參考極左的左翼黨,學會「蛻變」。圖上為左翼黨第一候選...

而且,AfD的成功背後,亦不乏隱患。

站在與極右AfD相對立的極左派左翼黨,同樣在東德活躍,且是統治前東德的德國統一社會黨(SED),其直接後繼黨派。這次大選中,他們也跟近年在全球各地獲得捷報的左派,如英國工黨、美國桑德斯,或甚至是法國梅朗雄一樣,取得相當的成功。9.2%的得票率,更是該黨自2005年進入國會以來,第二多的票。

更重要的是,當AfD正在內鬨分裂,左翼黨甚至有跡象做到前者無法達到的「蛻變」:從初期依賴自詡是「全球化輸家」的中年東德藍領票源,左翼黨在這次大選中,開始吸引到更多年輕人以及白領的支持,走進主流。不僅在西德地區都獲得至少5%的成長,更在年輕選區,如西南方的薩爾蘭邦,亦頗有斬獲。

AfD長遠發展最好的模板,某程度上便是左翼黨。盡管如此,已經經過多年經營的左翼黨,都無法獲得足夠支持和主流政黨達成妥協、參與聯合政府,更遑論經驗更淺、組織更混亂的AfD了。對德國整體而言,AfD目前不過是一個吸引對於主流政黨不滿的選民,而異軍突起的極端政黨。

今次大選雖然可見德國如同其他發達的民主國家一樣,正在重新組織面向新時代的政治生態,但是制度上追求溫和共識的精神依然健在。AfD的分裂,反映了這個相對稚嫩的極端黨派,還未成熟到足以撼動德國大衆;但是從另一角度看,它已經成功扮演了警惕傳統黨派的角色,長遠來説,對於德國民主制度亦有利。

極端政黨的出現,雖還未成熟到足以撼動德國大衆,但已起到警惕作用,對於習於穩定的德...

The Glocal

以國際研究回應時局,以學術角度思考出路。香港國際問題研究所(GSI)為你帶來世界不同國際關係學者的研究及分析。相關研究及評論載於GSI的網上資訊平台「The Glocal」

2017德國大選 梅克爾 政情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