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頭背後/伊波拉危機擴散中:為何世界不該「全境封鎖」剛果疫區?

聯合新聞網 轉角24小時
防疫人員。 圖/路透社

#全境封鎖風波

「伊波拉失控了!我們能不能對感染區實施『全境封鎖』?」2019年8月1日,在非洲中部、剛果民主共和國的東部邊界,突然傳出一波恐慌,包括《美聯社》等國際媒體都發出了緊急快報,指鄰國盧安達已封鎖了邊境關口、全面性地拒絕剛果人入境,以阻止伊波拉失控燒入盧安達本地。儘管在8小時後,盧安達又再度開放邊境,並稱封鎖狀態只是「技術性的誤會」;但包括WHO、UN與世界各國的防疫專家卻十分緊張,再三強調:絕不可以孤立疫區,「全境封鎖」只會讓伊波拉疫情更加致命!

▌延伸閱讀:〈WHO啟動「伊波拉全球緊急狀態」〉

剛果民主共和國的「伊波拉病毒疫情」,自2018年8月爆發以來,1年至今共通報了2,671起病例,其中至少1,790人死亡(7月28日的WHO數據)。目前疫區主要集中在伊圖里省(緊鄰烏干達)與北基伏省(緊鄰烏干達與盧安達),但病毒已有南向傳入南基伏省(緊鄰盧安達、蒲隆地、坦尚尼亞)的失控通報。

在過去一年來,剛果的伊波拉疫情大多以鄉村、中小市鎮為主;但自7月開始,病例卻開始不斷出現在北基伏大城戈馬(Goma)。直到8月2日為止,戈馬市區已證實至少4起病例,其中3人已經身亡。

由於戈馬的人口超過200萬、又位非洲第二大湖坦干依喀湖的北端,不僅是剛果東境最重要的「貿易都會,交通往來極為頻繁——因此,當戈馬接連爆出伊波拉死亡病例後,WHO才會於7月17日宣布剛果的伊波拉疫情,已是防疫最高級別警報「國際公共衛生緊急事件」(PHEIC);作為緊密鄰國的盧安達,也同步全國動員、啟動防疫戰備,試圖全力阻止伊波拉病毒突破邊界。

然而在這種緊張氣氛中,8月1日清早,剛果東部卻傳來「盧安達已經關閉邊界」的通報。由於剛果東部正處於軍閥混戰的失序狀態,因此在第一時間,國際社會還以為是「前線誤傳」,沒想到特派記者們卻陸續傳來了邊境關卡封閉、大批人潮不得其門而入的現場照片,各大媒體這才紛紛通報:「盧安達真的已全境封鎖了西部邊界!」

詭異的是,邊境封鎖的通報,一直沒有得到兩國政府的證實。一時之間,戈馬的剛果民眾也很是焦慮——因為各種商家行號、漁民、農夫,都極為仰賴盧剛邊境貿易,假若國境真的因為伊波拉而封鎖,「在被病毒殺死之前,所有人都要先被活活餓死!」

盧安達的邊境,一路在沒有通報、沒有說明的狀態下,緊張地持續封鎖8個小時。直到同日傍晚,盧安達衛生部長才終於出面說明,澄清「一切都是技術上的溝通誤會」,「盧安達絕不會封鎖邊境,我們也將與剛果民主共和國一同攜手,共同投入對抗伊波拉病毒的公衛聖戰!」

事實上,在伊波拉病毒於剛果境內失控擴散的1年來,各國的民間輿論都不斷緊張地要求:聯合國的防疫部隊,應該優先封鎖疫區,甚至對剛果實施進出管制、全境封鎖,才是保護其他國家的國民安全——但此一說法,卻遭到WHO與聯合國的防疫團隊強力澄清,直稱「全境封鎖才是最愚蠢的危險作法」。

專家們認為,當前的實驗性疫苗,已能達到95~99%的有效率;因此儘管伊波拉的死亡率極高,但只要通報確實、隔離即時,要控制伊波拉的疫情,其實並不是辦不到的任務。

但如果國際社會對於剛果疫區採取封鎖、孤立、甚至是歧視性的對策,其所激發的恐懼心理,反而會迫使可能的帶原者「畏於通報」,甚至逃避治療。屆時種種慌亂情緒,不僅將嚴重影響防疫工作的效率,亦可能惡化剛果原本就緊張、且充滿高度誤解的「醫病對立」心理。

「全境封鎖」除了徒增恐慌、阻礙有效防疫外,於現實中也很難真正阻擋「伊波拉難民」的非法越境——以盧安達為例,其不僅與剛果共享著數百公里的綿長邊境,中間還隔著難以設防的坦干依喀湖水路通道。真要封鎖只可能事倍功半,反使傳染風險爆增。

WHO目前已與盧安達、烏干達等「防疫第二線」達成了通報共識:原則上,兩國仍會保持對剛果的邊境暢通,但會增加更多層的防疫檢查哨,並透過實質互動來宣導「主動通報疫情」的重要性。此外,各國也已調集了充足的醫療資源與伊波拉疫苗,以供西境的醫護人員使用。假若伊波拉病毒真的在戈馬大爆發,各國也有不排除挺進邊境,成立跨國後送的支援隔離中心。

「我們必須團結一致,才有辦法阻止伊波拉危機!」在7月份的緊急會議上,WHO如此宣示:「剛果前線的防疫工作者們,代替了世界、以孤身之力扛住了伊波拉魔爪整整一年...但現在,該是整個世界接手聖戰,挺身而出的時刻了。」

盧安達-剛果邊境。 圖/法新社

各國的防疫資源動員。 圖/美聯社

戈馬周邊的防疫檢查哨。 圖/法新社

非洲 WHO 鏡頭背後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