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礦工血淚嘉年華:英國「杜倫礦工大遊行」

2018/07/05 吳易澄

跳著抗爭的芭蕾舞。圖為《舞動人生》(Billy Elliot)音樂劇。 圖/路透...
跳著抗爭的芭蕾舞。圖為《舞動人生》(Billy Elliot)音樂劇。 圖/路透社

隨著7月的到來,一年一度的英國「杜倫礦工大遊行」(Durham Miners Gala)又將在7月14日展開。談到英國礦工的歷史片段,當今最廣為人知的,大概是現在在全世界巡迴演出,由英國流星音樂巨星艾爾頓.強(Elton John)所譜曲的音樂劇《舞動人生》(Billy Elliot)。

這齣音樂劇的前身,是由史蒂芬.戴爾卓(Stephen Daldry)導演,在2000年上映的同名電影。故事主軸聚焦在一位成長於礦工家庭的男孩,在他成長環境的「主流」社會中,學習性別與階級不正確的芭蕾舞。比利習舞過程與家庭對抗的困頓挫折,襯托著在柴契爾主政時代下,礦工抗爭的辛酸。

《舞動人生》的粉絲可能沒有特別注意,一開幕時小男孩坐在舞台上凝視著巨幅螢幕的黑白紀錄片,便是電影取材的實景——一年一度的「杜倫礦工大遊行」。

杜倫是英格蘭東北具有深遠的基督教淵源的小鎮,最有名的景點莫過於座落在市中心的大教堂。礦工大遊行則是小鎮每年最盛大的集會,已有百年的歷史。第一次的大遊行是在1871年舉行,此後,這個被當地人稱為「The Big Meeting」的集會,選在每年7月的第二個禮拜六舉辦。截至2017年,遊行已經舉辦了123屆。每年遊行這天,參與者從各地湧入這個東北小鎮,並高舉組織旗幟,銅管樂隊在隊伍中此起彼落地演奏,宛若一場歡樂的嘉年華。

已有百年的歷史「杜倫礦工大遊行」將在今年7月14日登場。 圖/路透社
已有百年的歷史「杜倫礦工大遊行」將在今年7月14日登場。 圖/路透社

▌患難中的團結與尊嚴

遊行的氣氛總是歡騰的,但是嘉年華的背後,是一段長達百年的血淚交織。

日不落帝國有著燦爛輝煌的工業革命史,背後卻是陰冷黑暗的礦坑裡的血汗。瓦特發明蒸汽機,的確讓世界的生產技術躍進了一大步,自19世紀起,英國的煤礦業也如雨後春筍般地竄起。在20世紀的前半葉,煤礦仍是英國主要的能源來源。對於礦工來說,必須承受突如其來的爆炸、崩塌與掩埋的死亡威脅。橫跨英國版圖,無數的礦工紀念碑,訴說著那一代人的宿命。

英國東北是盛產煤礦的重鎮。有一句英國俗諺這樣說:「運煤到新堡」(Carry coals to Newcastle),意味著「多此一舉」,這番英式幽默便說明了一切。五六零年代,英國的礦坑紛紛關閉,然而此時礦工工會卻開始活躍起來,並曾成功地爭取到幾次的調薪。1984至85年的大罷工慘敗後,工會分裂,直至九零年代礦業的私有化,使得礦工的勢力更是被削弱。往後隨著能源的轉型,礦業更已不再是英國的主要產業。

1984至85年的礦工大罷工慘敗後,工會分裂,直至九零年代礦業的私有化,使得礦工...
1984至85年的礦工大罷工慘敗後,工會分裂,直至九零年代礦業的私有化,使得礦工的勢力更是被削弱。 圖/歐新社

對於當地人來說,曾經身為礦工的一份子及其家屬,與其說是為國家犧牲奉獻,他們所引以為傲的,反而是當年面對國家暴力時,如何團結一心度過難關。1984年的大罷工雖然敗陣,卻也轉化了許多人們的生命。不光是以男性為主的礦工,他們的妻子、女兒們,也在罷工的過程中,重新賦予自己新的角色與權力。

遊行會場上,有人穿著「以礦工女兒為榮」的汗衫,這絕對不是只是一種附庸的榮耀。遙想當年,以往只是作為食物或物資供應者的婦女們,在罷工過程中在地方的酒吧、食堂相遇,遂順勢集結起來;她們相互陪伴之餘,更意識到必須成為積極的倡議者,甚至繼而從政。那年,「婦女反對礦坑關閉運動」也如火如荼的展開,震撼了當年以中產階級為主的女性主義運動。

「以礦工女兒為榮!」1984年的「婦女反對礦坑關閉運動」震撼了當年以中產階級為主...
「以礦工女兒為榮!」1984年的「婦女反對礦坑關閉運動」震撼了當年以中產階級為主的女性主義運動。圖為2017年的杜倫礦工大遊行。 圖/路透社

即使礦業已成歷史,去年2017年的礦工大遊行卻號稱是有史以來最盛大的一場。

這一年的大遊行,主辦單位積極地以支持柯賓(Jeremy Corbyn)為號招,吸引了20多萬人參與盛會。也許是因為連英國人自己都感到驚訝而懊悔的脫歐公投,抑或新自由主義邏輯下的各種環境問題、日益惡化的公共服務品質,使得工黨逐漸贏回支持。加上現任工黨黨魁柯賓所採取的「硬派」社會主義路線及其個人特質,使得工黨似乎又成為新一代年輕人的希望。

不過,當柯賓上台,還發生了一個小插曲,有民眾衝向台前企圖阻止他發言。事實上,工會社群對柯賓也存在著反對的聲音,認為他不能真正代表勞工。柯賓的個人魅力,當然不足以用來解讀這場盛大的集結真正的團結的力量,或許更來自於身處在困境之中,所長來出來的認同與尊嚴。

工黨似乎又成為新一代年輕人的希望。圖為工黨黨魁柯賓,2017年時出席杜倫礦工大遊...
工黨似乎又成為新一代年輕人的希望。圖為工黨黨魁柯賓,2017年時出席杜倫礦工大遊行。 圖/路透社

▌社會主義大平台

如果搭火車或是公車前來杜倫鎮上,在一出車站的North Road會看到一棟灰色古樸的歷史建築,並且有一個小鐘塔在其上方。建築物一樓是水果攤與人去樓空的唐人街,建築二樓半圓形的窗戶外牆上鑿刻了一列「杜倫礦工大會堂 西元1875年」(Durham Miners Hall AD 1875)字樣。

杜倫的採礦史,或許可追溯至中古世紀;19世紀下半葉礦業開始興盛了起來,杜倫礦工協會(DMA)於是在1869年成立,會員人數也迅速成長,原先在North Road的會堂已不敷使用,只好另覓他處。

現役中的礦工大會堂(The Miners Hall)位在Redhills,是一棟古典高雅的紅磚建築,在1915年啟用,內部有一個半圓形的會議廳,精緻漂亮,是現在工會開會的場所,偶爾也做為社區的表演場地使用。會堂每週皆有開放日,由志工導覽介紹礦工的歷史。大遊行的前後期間,這個會堂也展出勞工抗爭相關的影像、藝術作品。

新的杜倫礦工大會堂在1915年啟用,是工會開會的場所,偶爾也做為社區的表演場地使...
新的杜倫礦工大會堂在1915年啟用,是工會開會的場所,偶爾也做為社區的表演場地使用。大遊行的前後期間,這個會堂也展出勞工抗爭相關的影像、藝術作品。 圖/Redhills Durham Facebook

2016年,在杜倫礦工協會奉獻30餘年的秘書長霍柏(Dave Hopper)在大遊行過後過世,是為協會的一大損失。2017年遊行前夕,協會舉辦了紀念霍柏的演講,請來另一位重量級的貴賓來到會堂,他是出身工人家庭的導演肯.洛區(Ken Loach)。

肯.洛區過去導過無數膾炙人口的電影,他的社會主義風格、對弱小族群人權的關懷,以及對當權者的強烈批判,成為當代英國左派的樣板人物之一。演講當天,礦工大會堂被擠得水泄不通,肯.洛區細數布萊爾以降令人失望的修正路線,並為在場的聽眾喊話。演講之後亦安排了紀錄片《1945年的精神》(The Spirit of ‘45)的放映與座談會,緬懷英國戰後工黨當政的榮景,頗有承先啟後的況味。

礦工大遊行最精彩的風景,莫過於各地工會、社區組織一路高舉的橫幅旗幟。這些旗幟色彩鮮豔豐富,並且各有歷史淵源。旗幟上頭除了鮮明的組織名稱,有時也織繪上了代表組織的人物或故事,包括從聖經人物到象徵工會主義的人物圖樣。

遊行宛若是一個當代社會運動發聲的「大平台」,因此除了礦工,也看得到不同議題、訴求的組織。雖然這一年工黨成為工會的希望指標,然而在這個大集會中,不乏小黨奮力發聲,例如共產黨、社會主義黨,在人群中發送他們自家的刊物、小報。工會也不在只是以礦工為主,他們來自教育界、交通運輸界、甚至醫藥界。各種NGO倡議組織也加入遊行行列,從性別議題、環境正義到反戰,眾聲喧嘩。

遊行終點在河畔的草地上集結,貴賓輪番上陣演講。這年上台的有工黨的議員,以及英國公部門最大工會「公共服務總工會」(Unison)的代表,柯賓與導演肯.洛區則是壓軸。各著政黨擺出攤位,號召新成員。

也有二手書攤與跳蚤市場,除了架上左翼思想的舊作與潮書,還有礦坑裡的「歷史文物」,像是鐵鍬、媒燈等等。當然,這樣的大集會不乏「民主香腸」,英國的國民食物炸魚與薯條、行動酒吧跟冰淇淋攤位都是大受歡迎。集會現場的名堂可謂老少咸宜,旋轉木馬、充氣城堡跟吊娃娃也紛紛出籠。

遊行宛若是一個當代社會運動發聲的「大平台」,共產黨、社會主義黨、各種工會和NGO...
遊行宛若是一個當代社會運動發聲的「大平台」,共產黨、社會主義黨、各種工會和NGO,從性別議題、環境正義到反戰,眾聲喧嘩。 圖/作者吳易澄攝影

▌同志勞工相挺,驕傲的一章

在杜倫礦工大遊行遊行中,一處「同志支持礦工」(LGSM)的旗幟與攤位,令人眼睛一亮。其實稍早在5月,小鎮舉辦了杜倫同志驕傲遊行,杜倫礦工協會的旗幟便高舉在隊伍之中。相較於百年傳統的礦工大遊行,距離在2014年才第一次舉辦的同志遊行,才只有短短不到5年的歷史,但是人數也從2,000多人,成長到1萬人,也成為鎮上另一個重點的大型集會同志勞工相挺的歷史,其來有自。

《舞動人生》一劇,最感人的一幕之一,莫過於礦工們雖然仍飢餓寒苦,依舊為著想要至倫敦習舞卻沒錢搭車的比利募款。這一橋段,顯然是為對應一段發生在八零年代礦工大罷工的故事。

時間正值1984-85年柴契爾主政時期,全國礦工發起了長達一年的罷工,被稱為「鐵娘子」的柴契爾斬斷了全國礦工工會(NUM)的資金,使得支持者對工會的金援成為徒勞。當時,在倫敦的同志大遊行中,開始有人以「LGBT支持礦工」的形式,為礦工的罷工募款,並且與威爾斯的工會建立了夥伴關係。

起初,工會難以理解同志社群的行動,然而同志社群的立意在於,由於他們深知被歧視、驅逐以及周遭暴力的痛苦,因此挺身支持礦工,自然是天經地義。這個行動的發起者馬克.阿什頓(Mark Ashton)雖然在26歲即英年早逝,但是LGSM以聯盟的策略,促使了同志與工運雙邊的團結,並且也使得工運開始支持同志的平權運動。這樣的一段歷史,也曾被拍成電影《驕傲大聯盟》(Pride) ,並且在每一次的遊行中再度被憶起。

1984-85年間的「同志支持礦工」,促使了同志與工運雙邊的團結,並且也使得工運...
1984-85年間的「同志支持礦工」,促使了同志與工運雙邊的團結,並且也使得工運開始支持同志的平權運動。 圖/Durham Miners' Gala Facebook

▌教堂裡外的救世主

遊行的尾聲來到杜倫大教堂(Durham Cathedral)。這個有著千年歷史的教堂,曾經是建築師賣弄匠藝的前衛之作。教堂裡的一側展示著名冊,紀念百年來在礦災犧牲的弟兄們。傍晚時分,銅管樂隊奏著莊嚴的樂曲,鼓聲趨於緩慢,隊伍依然高舉旗幟入場。

每年新成立的社區組織,會帶著他們的旗幟接受主教的祝福。「杜倫礦工節慶禮拜」(Durham Miners Festival Service)也是伴隨大遊行,舉辦了一百多年。作為此地的信仰中心,杜倫大教堂的禮拜仍維持古典肅穆的形式,以古老的詩歌與禱告進行。儀式中,會眾齊念禱詞,以上帝的光為意象,紀念那些在礦坑裡喪生,以及至今仍在黑暗與危險中工作的礦工。

儀式最後,全體合唱英國有名的愛國詩歌《耶路撒冷》。有別於倫敦逍遙音樂節,觀眾齊唱這首歌時熱烈揮舞米字旗的狂歡,此刻在大教堂裡的愛國主義,也許更充滿了愛恨糾結。

遊行的尾聲來到杜倫大教堂。「杜倫礦工節慶禮拜」(Durham Miners Fe...
遊行的尾聲來到杜倫大教堂。「杜倫礦工節慶禮拜」(Durham Miners Festival Service)也是伴隨大遊行舉辦了一百多年,紀念那些在礦坑裡喪生,以及至今仍在黑暗與危險中工作的礦工。 圖/作者吳易澄攝影

如果你問英國人,他們會告訴你,越是往北,人們越是親切友善。座落在英國東北的杜倫,相較於喧鬧繁華的旅遊勝地,例如倫敦或是愛丁堡,它顯得安靜、節制,若與鄰近一點的,曾經頹喪破敗的新堡相比,它似乎又多了那麼一些貴氣與驕傲。如果短暫路過,旅行書上大概都說只有在大教堂與市集廣場停留拍照便足矣。對留學生來說,即使歷經幾次寒暑,當然仍無法見證英國東北的命運更迭。

事實上,在英國礦場紛紛關閉之後,當地浮現的是更多的失業、貧窮與酒藥癮問題。長年在坑洞裡呼吸的老礦工們,才開始經歷慢性肺病之苦。然而一度讓英國人引以為傲的國家健康保險(NHS),因為財政赤字,使得日不落國依舊面對健康不平等的窘境。這或許也是如今人們的不滿而走向街頭的原因之一。

以往人們將宿命交託上帝,請求施恩憐憫,如今人們寄與希望於新一代的政治領袖。記得電影那幕,比利來到皇家舞蹈學校面試,一同前來考試的男孩一聽說比利是從杜倫來的,問說:「你去過那有名的大教堂嗎?」比利卻回答說:「從來沒看過。」

「從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也沒有神仙皇帝。」《國際歌》是這樣唱的。這首歌的旋律,也是大遊行一早出發的領頭號角。但這裡的人們依舊仰望上帝,也期望一個救世英雄。以往,礦工大遊行的路線終止在市中心的阿爾維特古橋(Elvet Bridge)邊,聽來賓在旅店陽台上發表演說。這年,大遊行最終站的集會則安排在杜倫大學的運動場,為的是容納大批仰慕柯賓的支持者。當柯賓入場,群眾們改編足球隊的加油旋律,唱起了「Oh! Jeremy Corbyn」,大教堂的儀式終了,河畔草地上的演講仍未歇。

「Oh! Jeremy Corbyn」去年大遊行最終站的集會安排在杜倫大學的運動...
「Oh! Jeremy Corbyn」去年大遊行最終站的集會安排在杜倫大學的運動場,以容納大批仰慕柯賓的支持者。 圖/美聯社

即使遊行是那麼盛大,它卻只占據了《BBC》報導的一小版面,讓當地人相當吃味。對純樸的東北人來說,政治,是益加複雜了。此刻的英國,正面躊躇在歷史交關的脫歐程序裡。

小巧的杜倫小鎮,隱身在威爾河畔的半島上,過去是抵禦外武的要塞之地,如今是飄著書卷氣息的大學城。但小鎮並不總是隱世獨立,地方居民與大學其實也存在矛盾關係。越來越多的移民使得和氣的東北人開始不大習慣。偶爾聽聞地方青年攻擊亞洲學生,不久前,英國東北開始冒出的反伊斯蘭的極端主義團體也發動了示威。爾後,反法西斯的遊行也接著上場。

小地方的世界觀已然不再只是礦坑與家的距離,而是與世界上各樣立場各種主義的近身肉搏。傳統上,高舉旗幟的人們來自附近地方的工會支部,他們一早就從家鄉出發,步行到杜倫的市集廣場。如今,人們來自更多元的角落,背負著更糾結的鄉愁,也有更不一樣的理想。在每年7月的第二個週末,他們仍一起來到這個被指認為世界遺產的小鎮,一起這樣做:「保持冷靜,繼續前進」(Keep calm, and carry on marching)。

「保持冷靜,繼續前進。」小地方的世界觀已然不再只是礦坑與家的距離,而是與世界上各...
「保持冷靜,繼續前進。」小地方的世界觀已然不再只是礦坑與家的距離,而是與世界上各樣立場各種主義的近身肉搏。 圖/路透社


收看更多文章,請訂閱轉角國際facebook專頁:

推薦閱讀

被遺忘的報導:英國醫生大罷工,後來呢?

英國福利國:擊殺巨人的未竟之業,B for Beveridge Report

英國左翼捲土重來:新世紀的工黨內戰

吳易澄

精神科醫師。出身台灣彰化,畢業於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與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目前在英國杜倫大學人類學系博士班留學進修。關心社會、文化、環境與健康。

作者文章

本書所提到的「兩種心靈」,指的是精神醫學對精神疾病從精神科學、與精神分析兩種不同...

躺椅藥丸的兩種心靈?人類學眼中的「美國精神醫學民族誌」

2021/08/12
經過科學分析,推論當時居民總數應為700多人,而非一般周知的300多人,犧牲者的...

愛在瘟疫蔓延時?英國伊姆村「自我隔離」的犧牲啟示錄

2020/03/27
在一個「貨出不去」的沒落之地發展旅遊觀光時,並不是一味地向外展示,訴求「人進得來...

以懷舊療癒失智:英國比米什博物館的老人友善村

2019/11/19
用手機「Skype」看醫生,會是英國未來的看病趨勢嗎?圖為英國「掌中家庭醫師」(...

手機醫生與網路病人:英國「遠距醫療」的省錢挑戰

2019/03/04
「追求死亡是否能夠成為一個人合理的主張?」圖為電影《判決》(The Childr...

好死善終:以英國為例,生死的無盡論辯

2019/01/02
英國人對足球的熱情,恐怕難以只是單純的運動精神足以定義。 圖/歐新社

以足球之名:極右英國與足球的「流氓同盟」

2018/10/15

最新文章

有關香港歷史的論述,多以中英兩國為中心,但實際上在二戰之後,港美關係較一般想像密...

導讀《香港製造》(上):帶領香港融入全球資本主義體系的「跨商」們

2024/04/26
田納西河谷管理局模式被視為屬於自由世界、自上而下由政府推動、能同時維護民眾自由的...

導讀《香港製造》(下):美國羅斯福新政如何「經營」香港?

2024/04/26
美國《Hallmark Channel》2024年2月推出一系列現代化改編的攝政...

黑色羅曼史綺想:《理性與感性》改編電影與非裔女性的浪漫投射

2024/04/26
台灣變裝皇后妮妃雅(黃衣者)赴美國參加《魯保羅變裝皇后秀》第十六季,最終奪得后冠...

看見妮妃雅,也要看見Drag:《魯保羅變裝秀》與美國變裝文化

2024/04/25
第四種平交道設備相當簡易,不過卻是地方住民方便的通道。2024年4月發生小女孩闖...

小女孩的鐵道亡命悲劇:日本「第四種平交道」安全問題

2024/04/24
鄭㵛汝是一名濟州四三事件受害者家屬,也是一名天主教宣教士,現年57歲的她,自20...

無法入眠的南島(下):濟州4.3受難者家屬的生命與和平堅持

2024/04/23

回應

Top